有一天放学,走在路上,遇见几个原来教过、现已上初二的学生,大家聊着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学生们都变了,个子高了,也成熟了不少,却增添了许多困惑。
“老师,我们现在的英语课,完全是考语法,老师上课,也几乎都是围着语法转,学英语好无趣,完全不像过去那样了,好象还可以唱唱歌,做做游戏,竞争啊抢答之类的。现在整日都是考试,语法,句子,阅读,真无聊!”
当然,你们会觉得无聊,也许到初三高中你们这种感觉会更强烈,你们会变成考试的机器,你们会变成应试教育下身经百战的勇士或者中途退却的逃兵。
而我们,也会感到痛苦,钱理群老师就说过:教师职业本身就不断地收获着丰富的痛苦。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尴尬,对于有资质,有能力的教师来说,不得不应试而教、被统一教案束缚手脚是一种羞耻。老师很有挫折感,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他们被指示每天要教什么,创造力被赶出了教室,教师为之精疲力竭。"
“而我自己也深感自己不是一个超人,我所做的,跟成千上万有抱负的、有责任心的老师一样。我经常经历失败,我睡眠不足,我会在凌晨醒来,为我对某个学生无计可施而痛苦,做一名教师会很痛苦。
虽然他是一名好老师,但却发挥不了作用,事实上,在大多数学校,决定教师成败的不是孩子是否喜欢你,也不是你教得好不好,而是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也就是说,学校对于改变孩子的命运几乎无能为力。”
在美国如此,在中国或许更加盛行,我们的校园环境和他们差不了多少,但是分数高于一切指导着从上到下的所有阶层,于是乎,领导把压力转嫁给学校,学校把压力转嫁给老师,老师把压力转嫁给学生。
其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后两环食物链中的被食者。老师在学校也是抑郁不已,加上学生的不领情,教师同行的卑微心态,即便是最坚强的心也会崩溃。
而学生只学会了如何考试,他们不再为学习的热情所激励,他们不再成为终身学习者。他们只会成为应试者,进入大学后,他们将不再有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不是在鼓励他们胸怀大志,而是鼓励他们如何应试,这是一个耻辱。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糟糕状况是,面对着一个个大班,老师上课的大部分精力都在于如何控制学生的纪律,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至于过早分散,使课堂尽可能的有序、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教学质量,比格勒说过:我们需要缩小班级规模,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目前,教师需要处理的文字工作和评价工作太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但时间永远不够。
“我不能容忍只要求考试分数”。考试时代的反考试者——梅耶尔如是说。其实,没有考试并不意味着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收获。
但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评估?我们有什么能力决定或者发言权呢?也许一线的教师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了。
据许多老师反映,我们现在的孩子才四五年级,有许多就已经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因为考试的方向,考试的体型束缚着老师的教学方向,考试的内容并不是朗朗上口的诗歌或者动听的歌曲,而是语法和听力或者阅读。孩子们被迫去抠那些不相关的语言知识,不是在学语言,倒好象实在学语言学。
所以,我们会不时地感到很痛苦,不是为了学生的兴趣而教,而是因为考试,一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急 ,优哉游哉的,倒是所有的老师都比学生紧张,皇帝不急太监急。尤其是到了复习阶段,
老师不得不重复已经学过的,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不要出错,好的学生也很不耐烦,为什么就那些东西,还值得这样浪费这么多时间吗?差的学生则是无所谓,不懂依旧不懂,考试关我什么事?我还没有兴趣学呢!你强迫我干么?
我们应试而教的体制已然千仓百孔,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也许我们只有痛苦的份了,这也许也就是老师的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