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6-15 23:0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100字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是一本由杨佳恬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一):拔亮孩子成长的明灯

  教育是一件最有挑战、最有趣味的工程,如果把孩子比作是产品家长比作是工程师庭比作是工厂,那么每个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一定是千奇百怪的。谁都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减少废品发生,那么在你投入“生产”之前,不妨阅读《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只对标准答案的追求,是无法体会教育的艰辛快乐。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我们需要世界观指导方法论应用,只有这样,你才会摆正自己与世界关系。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只不过是这个家庭的缩影。如果你历经多年后才发现孩子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可能开始你就指错了路,这真的不能责怪或埋怨孩子。尽管不是所有的家庭在一开始都有一幅具体流程图,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应该由家长为孩子做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让孩子成为自己! 陪伴是最深情等待。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懂事,会明白家长的付出期望。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不仅仅是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尽管这已经花费了家长无穷心血,我们还应该培育孩子强大的学习力,让孩子成为一位学习、会学习的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依靠学习成就自我。 长期以来,作为家长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就是让孩子多读书,多掌握书面知识,不过这只是教育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孩子独立人格,其中音乐美术体育似无用的学科,却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即使们不能成为孩子今后的职业选择,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意韵如同催化剂一样,让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二):我们这么想,他们这么说

  第一眼看见这本书的名字,“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以为是讨论家庭教育,写给父母们看的教育指南。阅读之后,发现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确实,这本书是探讨教育的,但既不是以父母的身份经验写出来,也不是单单写写给父母们看的。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在奥地利求学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感,写的是台湾的教育与奥地利的教育比较,意在介绍奥地利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实践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封面

  台湾版的题目是《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的奧地利教育大震撼》,看到这个题目,我一下意识到,我最开始的“误解”,大概是简体字版改动了名字的缘故。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介绍奥地利的教育观、知识观,学习的方式,从生活中发展的奥地利教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老师和家长在一个年轻人处于青春谷底时的作用,最后作者谈了自己对不同教育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对奥地利和台湾教育的比较,是本书的主线。作者大量的使用了“我们这么想”、“他们这么说”这样的对照。以下,举几个例子:

慢吞吞怎么会有竞争力呢? VS “悠闲”才能更冷静的面对生活挑战! 考试就是要“正确”答案! VS 没有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怎么知道你懂了多少? 书读得好、试考得好,才能上好的大学,这才是高中生该考虑的事情。 VS 让学生学会同理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才是高中时期最重要的事情。 考试时,每一分都是关键! VS 考试,是为了看见自我成长,而不是“我比别人更好”。 国文学习的基本功是背诵…… VS ……让学生体验文字的魅力,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用意

  这样的对照还有很多,每一个“我们这么想”,都让我们会心一笑,每一个“他们这么说”,都让我们微微点头。这样一组一组的对照,就看出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教育理念的不同。

  读这本书时,看到作者介绍当代奥地利教育,让我想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及他所写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个国度,真是大师辈出,他们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三):每个孩子都是一只蝴蝶,保护她,给她最好的自由

  一看到这个题目《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心底就有一种强烈去读的欲望,这可能和我本身是一个妈妈,而且又是极其地在乎教育的一个人。 自己接受的是很传统的中国教育,没有出过国,没有接触过太多的西方自由主义的教育,更多的时候都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学业。本书一打开,带我们就走进了奥利地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度,完整地介绍了这个我们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却十分好奇的一种教育制度,同时这中间的一些观点也让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作者在陌生的国度,解决语言问题,这个国度给大家的环境就是不会就说出来,不要害怕丢脸,听说比读写更重要,我对这个来说有很大的认同感,我自己学了很多年的外语,同样硕士毕业,但是到头来自己现在却是水平很渣,慢慢地把一切都还给了老师,实在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听说得太少,这一点在之后的孩子教育上我觉得要重点要注意和借鉴的。 其次奥地利是一个有很浓厚的音乐氛围的国度,我一直认为,音乐更能让人有魅力,更充满活力,这种教育正是我们从小就缺少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在以后刻意地去培养一下孩子,去多练习一下,不管她以后发展得如何,但是最起码可以在起点上给她一个机会和一种环境。 整本书读下来,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作者本身是一个很叛逆、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我一直以来都讨厌中规中矩,但是自己身上的那些棱角也终于在整个大社会中慢慢被磨平,到孩子身上,我想最完整地保持她的特色,保护她这些棱角,听从她自己内心的想法,欣赏她身上的与众不同。 这本书内容不算深奥,但是读起来却很有启发,受益颇深,如果你此刻想在教育方法上获得一种突破,或者想对奥地利的自由教育有一个了解,开开眼界,这本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四):要努力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

  我们书中的小作者看似一帆风顺的成长,还得从一架指尖上的钢琴讲起。小女孩13岁的时候因为钢琴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远赴奥地利,成为一名小小留学生。在她的家乡考不好成绩就会被家长批评责骂,在奥地利老师根本就不会公布成绩答案,学校里有很多想法很奇怪的同学,和教学方法不同的老师。小女孩在异国他乡克服了语言关的困难,她每天都会去音乐社团练琴,有一次学习压力太大了,她跟同伴说功课太多我们把钢琴的练习放一放吧,同伴的回答让她惊呼,就是功课压力大才要来学钢琴。在奥地利的每一天她过得非常辛苦又非常有趣,还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最后她走上了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求学道路,也渐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人生其实就像一部电影,开心的时候笑,不开心的时候哭,一旦开始就不能回放更不能重来,你不勇敢向前走,你就不清楚迎接你的未来是怎样的。小作者虽然在求学过程中经历了磨难挫折,但也收获满满,通过自己的努力读完大学顺利毕业并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小作者在学习德文、法文及其他课程的同时,还要每天不间断的练琴,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直面困难的勇气。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只要长期坚持,每天努力一点点,然后一点点地改变,要不了多长时间她也可以和当地的学生一样融入学校的教育节奏。

  教育,就应该能够让人成长,并培养成熟、负责、拥有自我的大人。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五):条条大路通罗马,水流千里归大海。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才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有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近似殊途同归。世上的路千万条,并不只有一条路可走,找到适合自己的很重要,世上的功夫唯快不破,教育也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中的作者在奥地利曾遇到一个心思十分细腻的学生安妮,父母对她寄予希望很高,悉心培养耐心教导。安妮每天需要做许多功课,不仅仅有钢琴还有芭蕾、马术、礼仪、网球等。安妮的钢琴学得很不顺利,换了几个老师找到了她,她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安妮练琴缺乏主动性,即使练习很久的曲子还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且她练习的古典钢琴曲已经完全超出了水平,安妮并不能驾驭并完整演绎。

  有一次她问安妮,你真的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些曲子吗?安妮回答这都是父母帮我挑的曲子,他们喜欢并希望我去演奏。她很吃惊并找来安妮的父母,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换了合适的曲子,安妮也一点点找回了信心,并慢慢愿意回家去主动练琴,家长内心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读到这里我也扪心自问,父母觉得对孩子好的东西真的适合我们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生物基因,但不容否认,我们的个性、脾气、擅长、喜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父母从婴儿时期抱着我们,幼儿时期背着我们,少儿时期扶着我们,青年时期牵着我们,唯恐自己的孩子摔着磕着碰着。烫痛过的孩子仍然爱火,人生路上的甜苦和喜忧独自品味才能成长为苍天大树。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六):你当像那风陪那鸟儿飞往他的山

  他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的身体,而不是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

  在开始介绍《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电影。我想讲过这部电影之后,你一定会很想知道应该如何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这部电影就是2019年7月上映的《银河补习班》,电影讲的是主角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让他遗憾地错过了儿子七年的成长时光。于是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满满的爱给予儿子马飞自由成长的空间,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马飞面临学业问题,尽管在学校看来儿子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从未放弃,鼓励孩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马皓文和阎主任立下赌约,打算用一个学期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他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这个电影用150分钟的时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温馨的父子之间的故事,关于子女教育,关于学校教育,用自己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伴和鼓励的。

  就像《银河补习班》呈现的一样,在《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这本书里,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例如,作者在书里讲述“奥地利给我的人生启发: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永不放弃他的大人”。这一点作者感受很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学生时代的这种事情——无论哪个年级,无论哪个学科,肯定会有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很多时候因为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仅会照顾不到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有甚者还会直接放弃他们,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培育那些更优秀的学生。其实这样会给学生的心里带来很大的伤害,让更多学生的成长雪上加霜。

  作者在《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中说:奥地利老师给我的启发1——老师与父母的支持与陪伴,带我走出了青春谷底。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拯救一个年轻的心。因为师长与父母的扶持,让几乎要被退学的我得到重生。当孩子跌落谷底时,记得让他们了解,你永远都在身旁。这种教育理念真的是温柔得无以复加了,在现在这种学校教育很有可能失衡的情况下,能够有一本书带着去学习如何陪伴和鼓励孩子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作者在《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中还说:奥地利老师给我的启发2——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默默守护我的国中德文老师。一场法文月考,挽救了我那沉沦、叛逆的少年心。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不肯放弃他的人。教育是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作为孩子们最亲近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守护和陪伴我们亲爱的孩子呢?这真的是一门严肃而又重要的课题,《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以作者奥利地的海外经验从奥地利教育思维的角度切入,带领大家学习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帮助大家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美国80后女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在其自传性质的新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讲述了自己成长和主动寻求教育的人生经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对于教育的内涵如是阐述:“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或许,这就是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达到的一种状态——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而这些初次做孩子的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需要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能够用陪伴和鼓励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应该像风,陪伴和守护着那鸟儿飞往他们的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