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是一部由卡尔·弗洛恩德执导,波利斯·卡洛夫 / 齐塔·约翰 / 大卫·曼纳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是忘不了片尾处,一阵风卷起灰烬,却卷不走Imhotep对Prinzessin Anck-es-en-Amon的爱,反复在风中呢喃,实在是让人动容。2012.10.8
●盗墓迷城原版,开头竟然放天鹅湖,到了翻拍版时只保留了大祭司和他情人的角色(也延续了情人最终离他而去这点),这个大祭司隔空就能杀人,抬只手就能控制人心智,简直比翻拍版的更牛逼
●很奇怪,明明剧本相当出彩,拍得却还不如1922年的默片《Nosferatu》。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篇的《Swan Lake》和年轻助手无法停歇的疯笑声。本片基本奠定了后世翻拍的故事结构,只不过现代版的Anck-es-en-Amon公主往往被描绘为跟Imhotep两情相悦生死相随的邪恶反派。制作团队的原意大概是想呼应女权主义崛起,但坚定双反派的设定在我看来反而不如在前世和今生间挣扎的普通女性丰富深刻。事实上本片对情感的捕捉更微妙,并未止步于贩卖恐怖。祭司与公主或许曾确实相恋,但Imhotep的爱情已经被千年的折磨与煎熬扭曲成了狂热执念(fixation)。他陶醉于自我牺牲的感动中,并忽视对方意愿强要将这种令人窒息的控制欲加诸恋人身上,注定只能适得其反。
●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这时期的Carl Laemmle presents片头都是用天鹅湖选段麼,Dracula也是,另外Dracula里的范海辛也在打酱油,就差Bela亲自来一会Boris了...
●即使是在1932年,这片也拍得挺糙的,最好看的还是“穿越千年的爱情”这个创意。
《木乃伊》影评(一):纯吐槽,勿进
虽然“惊情四百年”的套路见识得也不少了,但依然免不了我替这位木乃伊感到憋屈。
为了真爱又是亵渎神灵又是遭受活埋的,千年之恋居然抵不上帅哥考古学家的几句花言巧语。
又是施法又是催眠的,到最后也没办成正事,人家见面不到三分钟俩人就亲上了。无语子(摊手)
千年之恋啊!
为爱活埋啊!!
最后女主终于想起前世的爱情,好了,居然因为眷恋现世而拒绝死亡。
只能说爱错了人
《木乃伊》影评(二):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
导演成功的在这部影片中把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情调和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恐怖,悬疑气氛结合在了一起.使电影充满了一种别样的,特别的迷人情调.
"神秘主义","恐怖,悬疑",其实只是导演Karl Freund为这部电影所加的"佐料","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才是它的主要"卖点",主题呢?当然就是"爱情"!
(主旨)剧情:女主角Helen既是一个(现代西方)的英国女人,又是一个(古老东方)的埃及女人(她是古埃及公主"转世").她的爱情游移于一个(现代西方)的英国男人和一个(古老东方)的埃及男人(活了几千年)之间,实在难以抉择.
结局:Helen终于了解了大祭司其实爱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对方还想杀死现在的"自己"),他爱的不过是她过去的"影子",于是,她终于"翻然悔悟",杀死了大祭司,最终投入到自己的"西方爱人"的怀抱之中.
大祭司实在是够"悲催"的,临死前他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爱情",虽然他为此,苦等了几千年.
《木乃伊》影评(三):最早的,也是最好的
这部1932年的经典被两度重拍,无论是汉默公司1959年的版本,还是为大家熟知的1999年动作片版本,都及不上这个原版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翻拍片难以超越原作,不是近年才有的现象,而是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业贯有的规律。 这个版本没有多余的废话,一开始就在墓穴中发现了木乃伊和藏有经文的盒子。一个年轻人无意中念出了咒语,复活了木乃伊,自己却被吓的精神失常。这里还卖了一个恐怖片惯用的手法,没有让木乃伊正面出现,一只留在桌上的手印和缓缓被拖出房间的绷带就交代了一切,此类伎俩被之后大量恐怖片用得乐此不疲。 木乃伊复活后既不像1959年版立刻大开杀戒,更没有1999年版漫天的特效和城市毁灭。这个个子异常高大的家伙就像《十三号星期五》中的杀人狂杰森行走在纽约街头一样,居然能立刻融入埃及人群,不受注意,四处寻找失落几千年的真爱。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版本更像是一部爱情片,木乃伊穿越几千年时光追寻爱人的故事甚至有点传奇的感人。而翻拍的两个版本虽然沿用了同样的故事背景,但重点都放在战胜“邪恶的木乃伊”上,一份真挚的感情完全淹没在正邪大战中了。 30年代的制作在不少方面显得粗糙,比如缺乏音乐的渲染,就令很多场景缺乏感染力。比如木乃伊复活一段,要是放在现在拍,肯定会安排一段先紧后高的配乐,效果肯定大不一样。不过现代精致的拍摄技巧和电影特效也不免会令原片中大量的质朴真实元素荡然无存,所以新老片才各有其特色和观赏性。 老版虽然大获成功,却并没有续集的制作,只是接着推出了一些以木乃伊命名的系列电影。大概由于第一集的故事已经很完整,没有续集的必要。而1999年的新版在票房卖座后,立刻组织原班人马拍摄了续集,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让木乃伊复活,不难看出现代电影业对商业性的追求已经远远不是30年代所能相比了,也许这正是现在越来越缺乏经典好片的原因吧。
《木乃伊》影评(四):恐怖主宰一切:《木乃伊》(1932)
2009年5月13日
环球在大萧条时候搞的恐怖小电影之一。科学怪人(Monster)化身沉睡3800年后复活的古埃及大祭司;不在詹姆斯·惠尔的镜头下,他的外形还是那么不似人类,举止还是那么严肃,本性还是那么纯真多情,那么富有人性的质感——或者说,守望在人性的对立面上。想起1999年翻拍片里的那位大祭司,眼前浮现的是一个肌肉发达、长得还不错的动作明星。汗。而这位呢,当然所有人都无一例外能想起科学怪人,此外还有贵族的优雅、僵尸的僵硬感和异族的异质感。
1999年版可以说是出色的娱乐盛宴,恐怖元素退到后台,冒险和喜剧是重中之重,言情和正邪大战在一旁辅助。而大萧条时代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娱乐:在一个平行的异次元世界里啃噬恐惧,真实的恐惧。恐怖,在1932年版本的《木乃伊》里压倒了其他一切元素。言情位居第二,冒险和喜剧几乎没有看到。
在有声片的黎明里,电影总是说话太多,配乐太少。《木乃伊》也是如此。有人感叹,木乃伊复活出走的那场戏里,配以恐怖片常用的音效就更完美了。我倒是更喜欢现在的效果。那种纯然的寂静与封闭的狭小空间搭配起来,让我紧张。寂静中,只有年轻无知的英国考古工作者断断续续地念出咒语的声音。层层包裹的木乃伊微微睁开眼。而后,一只手出现在年轻人的身边,他转身,看到了什么。下一个镜头里,期待看到更多的观众,只能看到年轻人疯狂的眼神和叫喊;而复活的木乃伊,只在出门时留下一条窄窄的裹尸布缓缓拖曳在后。
没看到,永远比看到的更让人害怕。恐怖片控制观众情绪的第一定律,在这里用得简洁而有效。
大祭司就此消失在人群里,他在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找他为之而死的公主。痴情的男主角因为女主角而背弃神灵,以不死之身,寻找转世轮回失去记忆的爱人:这俨然是《吸血惊情四百年》的骨架。后者和1999年的《木乃伊》一样,塞入了很多娱乐大片的元素,而放弃了导演科波拉以往在艺术上的野心,虽然全程热闹非凡,艺术成就上还不及同样富于娱乐性的《夜访吸血鬼》。
而白人和异族之间抢夺女人,白人永胜:这又是19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戏剧和电影中长盛不衰,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银幕上到达顶峰的母题。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再重复这个写过多次的话题。但这一主题几乎在那个时期所有东方题材的电影里都能太过明显,很难回避,见得太多,我倾向于把“主题”升格为“母题”。《木乃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算是有一点异色。
女主角海伦,前世是神庙的女祭司、大祭司的恋人、法老的女儿,今生是英国驻苏丹地方官的女儿,英国和埃及混血儿,一度在现代和前世的两个自我之间挣扎。英国男朋友一干人等的挽救计划,并没能把她从大祭司的召唤中争取过来,她的前世记忆和爱情还是被完全唤醒了。有趣的是,大祭司让她放弃凡胎肉身,先死去变成木乃伊,再复活成为和他一样的活死人(living dead),她却害怕了,拒绝了。
大祭司质问:我为你长埋地下3800年,你怎么不能为我死而复生(大意)?
女祭司却决然选择了此生的肉身,而不愿遭受死亡和被做成木乃伊的痛苦。她的英国情人和老师赶来了,他们都不是大祭司的对手。是她自己祈求古老的神灵赐予她已经忘记的咒语,用古埃及的方式结果了古埃及的木乃伊。
东方恶人死于内部PK,而不是西方世界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民主科学;争夺女人的胜利出于女人对死的恐惧,出于爱的背叛,而不是西方人价值观的吸引——《木乃伊》在东方题材的电影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数吧。
可惜,虽然在气氛营造方面有上佳表现,情节构造简单仍不失工整,但《木乃伊》在人物塑造和情感呈现方面,还是粗糙了些。我在想,大祭司化为白骨的时候,来一句“原来她不是我的Anck-es-en-Amon公主,她3800年前就永远离开了我”,会不会好一点。
《木乃伊》影评(五):这只三千年前的木乃伊,一心想找到这个20世纪的英国女孩
大家好,我是爱看老电影的村长。
前几天给大家讲了1931年版《化身博士》,这是“环球怪物电影”的一部杰作。
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环球影业拍摄了一系列怪物恐怖片,最著名的有《吸血鬼》《科学怪人》《狼人》《隐形人》《木乃伊》等等。
这个系列的影评我写了9篇,这是第10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环球怪物电影”的一位大咖,片子你可能没看过,但名字你一定听过:《木乃伊》(1932)
注:下文有剧透
1921年,大英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埃及的一座古墓发现了一具木乃伊。
木乃伊名叫伊姆霍特,曾经是一位大祭司,身份尊贵。
可是,伊姆霍特的死状却和他的身份不太相称:
内脏没有按惯例在入棺前挖出,身体在绷带里还有挣扎过的痕迹。
种种迹象表明,伊姆霍特是被活埋的,可他为什么被活埋,唯一的线索可能隐藏在一个陪葬的神秘盒子里。
考古学家们本想直接打开盒子,解开其中的秘密,但盒子上刻着的一句诅咒却让他们有了顾虑:打开此盒者将会死去,并接受永恒的惩罚。
当他们在一旁争论到底要不要打开盒子时,团队里一位年轻人悄悄把盒子开了,并读了盒里的卷轴。
可怕的事发生了,伊姆霍特忽然睁开眼睛、走出了棺材。
他悄悄来到年轻人身后,取走了那副卷轴,然后拖着一身绷带离开了墓穴。
而当其他人回来时,年轻人早已因为目睹木乃伊的复活而发了疯。
时光匆匆,转眼11年过去了。
1932年,大英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依旧在埃及努力挖掘着,只可惜收获甚微。
一天,一个神秘的埃及人敲开了考古队的房门,并把一处墓穴的位置,指明给了考古队。
考古队去他说的地方一挖,果然挖出了一座从未被发现的古墓,墓里躺着的,是一位古埃及女祭司:安克苏娜蒙。
很快,安克苏娜蒙的木乃伊被送进了开罗博物馆。
在那里,馆长温普尔热情接待了那个帮了他们的埃及人。
这个埃及人自称阿达斯·贝,皮肤粗糙,性格古板,不喜欢别人碰自己。
更怪的是,他常常在博物馆中安克苏娜蒙的棺材旁转悠,即使到了深夜,也不肯离去。
一天晚上,阿达斯·贝悄悄来到安克苏娜蒙的棺材前,打开一副卷轴念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一场殖民者的舞会上,英国姑娘海伦忽然被一股强烈的召唤吸引,并立即奔向开罗博物馆。
原来,阿达斯·贝正是11年前复活的木乃伊:伊姆霍特。
而这位海伦,则是伊姆霍特3000多年前的爱人安克苏娜蒙的转世。
3000多年前,安克苏娜蒙因为一场大病去世了,法老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可是,伊姆霍特却接受不了爱人的死,于是一天晚上,他潜入神庙,偷走了传说中的月神卷轴。
月神卷轴是埃及女神伊西斯为了复活她的爱人——冥王俄西里斯所用的神器,只要照上面说的做,就能让死者复活。
伊姆霍特带着卷轴去了安克苏娜蒙的墓穴,并执行了复活仪式。
可仪式进行的时候,法老的侍卫却突然出现,并逮捕了伊姆霍特。
按照古埃及的法律,复活死者是极其邪恶的,罪当死,于是法老判处将伊姆霍特活埋,并连同月神卷轴和他的侍从一起下葬。
就这样,伊姆霍特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直到被考古学家唤醒才重见天日。
在醒来的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安克苏娜蒙的木乃伊以及她的转世,只要能找到它们,就可以彻底复活安克苏娜蒙。
而此刻,万事俱备,于是伊姆霍特呼唤海伦来博物馆,想执行自己的计划。
可是,当海伦迷迷糊糊地敲响博物馆的大门时,她却被馆长的儿子——小温普尔发现,并抱回了家。
小温普尔看海伦长得漂亮,还富有异国情调,于是很快就爱上了她。
可是,伊姆霍特却时不时地掳走海伦,给她洗脑,还常常向她诉说俩人前世今生的缘分。
于是,一场正邪大战打响了。
为了争夺海伦,伊姆霍特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甚至杀死了博物馆馆长和馆内的一位保安。
终于,他把海伦拐到博物馆,并唤醒了她体内安克苏娜蒙的灵魂。
可是,此刻的安克苏娜蒙还活在海伦的身体里,要想让她彻底复活,必须执行一个关键步骤:
杀死海伦,用月神卷轴让安克苏娜蒙从海伦的身体里重生。
这要求安克苏娜蒙必须和海伦一起,先死一回。
没想到,在伊姆霍特执行这一步时,安克苏娜蒙却突然打了退堂鼓,因为她实在是不想死。
伊姆霍特只好用法力让安克苏娜蒙昏睡过去,他好继续这关键的一步。
这时,小温普尔赶到了博物馆,大声呼喊海伦的名字,他的呼喊声恰好唤醒了安克苏娜蒙。
为了活命,安克苏娜蒙跪在博物馆的伊西斯女神像前,请求女神救助。
忽然,伊西斯大显神威,她举起手中的钥匙,夺走了伊姆霍特的法力,将他重新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木乃伊。
而海伦,则在小温普尔的呼唤声中,最终苏醒了过来。
《木乃伊》上映于1932年,是“环球怪物电影”中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经典恐怖形象:复活的木乃伊。
它的成功,一部分要归功于木乃伊的扮演者波利斯·卡洛夫。
波利斯·卡洛夫是一位出色的恐怖片明星,还主演过经典的《科学怪人》(1931)。
在《木乃伊》里,他的扮相充满死亡气息、表演也非常沉稳。
他的精彩演绎,让木乃伊今天看来也让人畏惧。
可说实话,这部《木乃伊》的总体水平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
故事拖泥带水,拍摄手法没什么亮点,豆瓣评分只有7.2,可以说挺平庸的。
但我觉得,它仍然值得谈论。
因为,它给我们贡献了一个经典故事套路:跨越千年的爱情。
1931年,环球影业出品的《吸血鬼》《科学怪人》接连获得成功,他们立即着手挖掘类似的题材,想把这种“怪物套路”延续下去。
刚好,那个年代的埃及考古取得了巨大进展,于是他们想:拍一部关于木乃伊的电影吧。
可问题来了,木乃伊这个题材和之前的《吸血鬼》《科学怪人》不同。
《吸血鬼》《科学怪人》都有原著打底,故事已经非常完善,可木乃伊却没有现成的故事。
于是编剧开始从别的作品或现实中寻找灵感,最终,他找到了两个灵感来源。
第一是《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的短篇小说《透特之戒》(The Ring of Thoth)。
注:透特是埃及的智慧之神
讲一个3000年前的埃及男人,发现了一种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物质。
他把这种物质注入自己的血液,从而获得了几千年的寿命和抵御一切伤病的能力。
可是,当他要给自己的爱人注入这物质时,爱人却因为敬畏死神而选择了拒绝,不久之后,爱人感染瘟疫死了。
从此,这个男人开始寻找破除长生不老的方法,想快点死去,并坠入轮回,这样就能和爱人见面了。
几千年后,爱人的木乃伊被法国人挖了出来,存放在卢浮宫里,于是男人去卢浮宫做了工作人员。
最终,他从“透特之戒”中找到了破除长生不老的方法,并抱着爱人的木乃伊死去。
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木乃伊、博物馆、长生不老等元素,和电影《木乃伊》非常相似。
另一个灵感来源,是法老王图坦卡蒙和他的妻子安克苏娜蒙的爱情故事。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帝王谷发现了图坦卡蒙之墓。
墓里的棺材、王座、雕像、战车、宝箱等保存完好,是目前已发掘的法老王陵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也是人类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其中,图坦卡蒙的王座上,有一副他和安克苏娜蒙在一起的浮雕,看起来特别温馨。
而在图坦卡蒙的木乃伊的上,也挂着安克苏娜蒙献给他的矢车菊花环。
示意图
这些细节背后,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安克苏娜蒙是图坦卡蒙同父异母的姐姐,在图坦卡蒙9岁时嫁给了他。
当时的埃及法老大都妻妾成群,可图坦卡蒙一生却只娶了安克苏娜蒙一个,实在是一股清流。
可是,图坦卡蒙18岁时却突然因故去世,死因众说纷坛,有说近亲结婚的,有说被人陷害的,有说战场负伤的。
总之,这对“金童玉女”就这么被死亡分开了。
安克苏娜蒙后来嫁给了图坦卡蒙曾经的大臣,余生充满困苦,直到今天,他的木乃伊仍然没有被发现。
可以想象,如果图坦卡蒙或安克苏娜蒙真的复活了,首先会做什么?
我想,除了找到爱人,向他倾诉自己几千年的思念,别的都不重要吧。
巧的是,《木乃伊》的编剧约翰·L·鲍尔德斯顿曾是个记者,报道过图坦卡蒙之墓被发掘的新闻,很熟悉这段故事。
于是,他把图坦卡蒙的爱情和《透特之戒》结合,最终写出了《木乃伊》的剧本。
尽管这个剧本叙事不太完美,但“跨越千年的爱”这个点子却真的跨越了时间,而且愈发动人。
1992年,在电影《惊情四百年》里,导演把这个点子用在了吸血鬼德古拉身上,让德古拉去伦敦,寻找自己400年前冤死的妻子。
这个浪漫的悲剧,让德古拉这一人物的魅力值达到了巅峰。
1999年,环球出品了动作片《木乃伊》,在1932版《木乃伊》的基础上,加入了冒险、动作、喜剧、特效等娱乐元素,在当年红极一时。
可你去翻翻它的豆瓣影评,会发现,排名第一的,聊的还是木乃伊那惊天动地的爱情。
事实上,“埃及+跨越千年的爱”早已成为了经典套路,被各种文艺作品借鉴。
在日本漫画《尼罗河的女儿》中,一个美国女孩穿越几千年到了古埃及,与帅气的法老王相恋。
迈克尔·杰克逊有一首歌,叫《Remember the time》,也讲了一个穿越到古埃及寻找前世情人的故事。
在国内,以埃及为背景的穿越爱情小说更是不胜枚举。
我想,人们爱看“跨越千年的爱”,是因为: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爱意却可以是无限的。
因为爱这个东西,根本无法丈量其深度。
我们常常听说类似的话:我爱你,爱得恨不能把心掏给你!
可我们不能真把心掏给对方。
既然不能从深度上证明,那就从时间上证明吧:爱你一辈子、爱你一万年、爱到海枯石烂、下辈子还要爱你。
因此,关于爱情的美丽誓言,常常和时间有关。
而《木乃伊》的故事承载的,其实是人们对爱情的终极幻想。
更有趣的是,这终极幻想里,还隐藏着现代人对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的真实看法。
片中,安克苏娜蒙沉睡了三千年,终于被爱人唤醒。
可是,当爱人要求她先死一回,从而换来永恒的爱情时,她却打退堂鼓了,开始贪恋个人的生命。
这不正是人们对婚恋的态度吗?
一方面,都渴望长久稳定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怕自己被束缚住。
天长地久的爱固然美好,可这种美好,也是对个人自由的绑架,是把自己献祭给了另一个人。
这就是很多人不敢结婚,或不敢全力去爱的原因吧,因为踏出这一步,你就得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的时间。
除非,你真的遇到了那个,你愿意为他去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