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也摆过地摊呢,那是2009年年假,我大姑父卖过春联,我和他一起到城里的批发市场批了一批春联,每天早早起床,大概4:30的样子,穿上棉衣,再套上棉大衣,把盛对联的箱子、马扎、编织袋缝制的大单子,再用保温杯带点儿水,和老爸一起趁着满天星星,冻的龇牙咧嘴的,骑着电动三轮车往集上赶。赶到后,找个“文化市场区”(集市哪里是卖什么的都固定了,比如卖猪肉、羊肉和鸡鱼的都在一块儿,卖铁货的和卖马扎的在一块儿)文化市场区一般在集市的头儿上。人们赶集时,散会时都会捎点儿。
买春联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有很会砍价的,有喜欢占便宜的,还有拿不清主意,你跟他建议,他会听从你的,多数人都没那么多事儿,捡够了,用绳子一扎,就带走了。
一般,年轻人和穿着时髦的人买春联干脆利落,相中了就捡好,捆好,算账,给钱。一般也都不在意这十几二十块钱。
那些中老年妇女好砍价,要么让钱,要么送春联。一般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6个小时,早七点开始,有人陆陆续续开始买春联,到10点30以后,都买完菜准备回去了,捡一些春联。
中午散会早了回家吃,晚了就在集上吃。喝点羊汤、罐子汤,吃个烧饼,挺好。
那时候移动支付还不普遍,流量还挺贵,每天晚上把100的50的纸币收起来,再准备足零钱。准备第二天出发。
一季下来,没赚多少钱,但是赚了很多对联,够贴3年的了,从那以后,真的三年没有买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