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同》是一本由[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不同》读后感(一):天生不同——关于孤僻、孤独症与“身为异类”
想到人群中的那些“异类”,人们的脑海中不免会浮现出一些词汇和行为:回避,孤僻,奇怪,固执,举止滑稽,社交恐惧……
若想到孤独症患者,也许有人的眼前会浮现出一些孤独症孩子,缄默,强迫性重复,突然间大声尖叫,并且无法被触碰安抚的场景。
我并无意将二者归于一类。毕竟四十多年来,医学界都无法确认孤独症患者拥有“内心世界”。十年前,一位高功能孤独症作家,坦普尔·葛兰汀这本有自白性质的书《天生不同》中展现了孤独症者的世界——他们的道德感,深度精神与身份认同。
她揭开了“身为异类”的一个世界,你会惊讶于这本书中许多孤独症者的自白,它甚至会唤起许多人曾经历过的一些不美好的感受——难以想到,一个孤独症患者,与社交困难者以及自我同一性混乱者的内在世界,有那么多的相似性。
身为“异类”,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赋予一个“像人类”那样的身份。
190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由于他的偏科以及对教授们态度冷漠。大学拒绝他给予任何学术任命。两年后,在同学的介绍之下,爱因斯坦才勉强找到一份瑞士专利局的工作。
他在回忆这段时光时,曾说:“(毕业后)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地面对人生。……这(同学的帮助)有点像救命之恩,没有他我不至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专利局的清闲工作为他创造了大量时间进行科学思考,并在此期间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他曾腼腆地对杂志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波粒二象性。
与其说爱因斯坦享受科学,不如说科学是他活在现实世界的救命稻草。他把对科学的奉献描述为通过凝视客观的宇宙来逃离纯粹的个人世界,并渴望找到一个找到人类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1]
同样恐惧人类的世界的绝不仅爱因斯坦一人。
弗农·W·格兰特在《伟大的异类》一书中提到,文森特·梵高具有许多成人阿斯佩格综合征的特征——衣冠不整,态度生硬,说话时会发出紧张刺耳的声音,完全专注于自己,很少考虑听众的感受和兴趣。他可以抽象地爱人类,却无法具体地与人交往。他“太自我封闭而不能容忍”。[2]
尽管在性情古怪者和孤独症者中,人们总能数出许多的天才(纳什,达尔文,川端康成,黑塞,泡利等等)。但即使是天赋异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只能艰难维持甚至痛恨“正常生活”。
对于那些没有被幸运赏识,或缺乏社会认可的特殊才能的“异类”。他们又能怎样度过煎熬的生活呢?
《天生不同》读后感(二):【锦书盟】别有洞天的孤独症人群
我一直都知道自闭症的存在,没想到“孤独症”才是西方医学的学名。在《天生不同》这部作品中,我首次读到了孤独症患者本人的感受,从诊断到治疗,从培养到预后。这可能是有关孤独症最直接的表述,众所周知的是,语言障碍是孤独症患者最致命的缺陷之一。
美国女性学者、动物行为学家坦普儿・葛兰汀就是本书作者,以一位孤独症患者的角度下笔写作,使作品本身犹为珍贵。要强调的是,能梳理、分析、审视、反思孤独症病因、诊疗、恢复等不同阶段,我认为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就已经恢复到了正常人水平,不适合再被继续看作是孤独症患者(作者本人仍旧认为自己是)。所以说,这部作品的完成简直是一个奇迹。
西方世界有一句俗语,大意为“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窗,但为他打开了一扇门”。对于孤独症患者,这句话的哲理同样适用。一部分孤独症患者虽然有严重的语言障碍,但视觉思维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群。葛兰汀教授就是如此,她可以把获取的外界信息,转化为图片图像信号,像看电影一般记住事情,像利用3D软件一般把思维中想象出来的机械模型360度旋转,以便发现作品中的缺陷之处。这一点能力令我非常惊讶,很多人梦想能拥有这样的思维联想能力,对学习与工作非常有利。而抽象的代数知识,则令葛兰汀教授难以接受,因为它不能被转化为图像信息,则代数知识在她的大脑里无法形成有效的认识。我作为学习过代数的人,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自己偏重于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好在我的语言表达不存在障碍。
葛兰汀教授在处理关于牛屠宰设备设计改造方面如鱼得水,是她独有的图像信息处理能力帮了大忙,她能从牛的视角考虑问题根源,分析牛的恐惧来源,再据此改造设备,比唯利是图的屠宰场商人更理解问题本质。书中还例举了电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他也是孤独症患者,他利用大脑想象设计并纠正电动滑轮机的草稿图,并且与实际测试中的结果一致。简直令普通人望尘莫及!
然而,这只是关于孤独症人群具有一种特殊能力的举例,但这表明,孤独症也分为各种不同的亚类型,病人的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高功能、低功能两种,很大概率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是早期大脑发育异常过快导致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案是否适应患者本人,还需要尝试。总之,孤独症不是单纯药物干涉能缓解病情的,而要通过后期观察患者的行为是否有改观。
在有关孤独症表现的论述中,作者一阵见血的指出,“大多数孤独症患者的生活极其有限,部分原因是他们无法处理任何偏离常规的事情。”从脑科学角度分析,是大脑的灰质(负责不同区域的连接)、额叶皮质(负责处理大脑思考、情感和感觉部分的信息)都存在异常。在有关治疗的问题上,作者指出“教育应当培养其特长,而不仅仅是弥补缺陷。”“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上合理的努力”。
作者言,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紊乱,它仍然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来诊断的。它的症状有着不同的分支,形成了谱系,诊断也存在着区别。一个人的年龄层次不同,病情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因为患者的感官通道异常情况不同,对外界的情况变化处理能力也不同。
在这部《天生不同》中,作者葛兰汀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把孤独症的不同侧面展示给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认识的通道,原来孤独症的不同人群,也别有洞天。
《天生不同》读后感(三):父母不绝望,孩子会发光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很多事情。
大学的时候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见过一些特殊的孩子。大三那年去广州钟落潭的一个特殊学校做志愿者服务。刚进学校门口就有一个小男孩就冲着我跑,很开心的打开双臂,叫我“妈妈”,我很惊讶,但是也在同伴与老师诧异的眼神中直接抱起这个孩子,接着再轻轻地放下来,然后看到这个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足与快乐。那的老师告诉我,他妈妈已经大半年没有来看他了,估计是隔了太久,孩子认错人了。他虽然已经七岁了但心智只有三岁孩子的水平。我们那天先是跟着里面的老师学康复动作,然后再帮孩子做些康复运动。我们离开的时候有孩子哭的很大声,我回头想看看是哪个孩子,老师摆摆手,怕我们自作多情以为孩子舍不得我们,解释说那个哭的孩子是固定在黄昏的时候大哭。
后来去过中大附近做志愿者,见过一批特殊的少年,他们有的看脸就知道是唐氏患儿,有的面容是正常的,但是不一会感受到他们是“星星的孩子”。那天我是陪他们坐着做串珠子的手工,他们都很乖……
我们镇上有个相馆女老板,长得好看,爱笑,我有次放假在街上闲逛,看到她坐在店里的地上,一边拿着拳头捶地嚎啕大哭,一边喊“什么坎都过得去,就是这个过不了”,围观的人悄悄说她儿子去医院确诊了是傻的......镇上的人说的傻是个泛概念,脑瘫、唐氏、自闭症都可以包含在“傻”里面。我不知道她的孩子是属于哪种.,只知道隔天她的相馆就关闭,一家离开了镇子。
实际上,我当时也分不清脑瘫、自闭、唐氏。
我疑惑那些特殊的孩子是否进入过我们这个精神世界,感受过我们灵魂世界的欢愉与痛苦。
后来看电影《雨人》,了解到著名画家朱德庸也有自闭症,我就好像有点能感受到什么是自闭症。对自己之前的疑惑也有了模糊的答案。
看了这本书后,答案变得清晰。 这本书的译者概括的很好,全面的描述了孤独症的成因、诊断标准、早期干预 。
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本自闭症的人写的。她把自己如何运用自己的优势解决生活的问题一一道来。能够让我通过文笔去感受自闭症认知紊乱与感官处理紊乱的痛苦。能够让我知道高功能自闭症的患者在生活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导师的指导与天赋的发展。导师的指导关键在于家长,例如笔者的她的妈妈能够分辨谁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最好的老师与学校,例如她妈妈请来语言治疗师抓住她的下巴,然后目光对视,将笔者拉出小世界;笔者妈妈每周五天,每天花30分钟教笔者读书……
让我想起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妈妈教自己的孩子学会送奶、帮忙做事。
父母是太阳,父母不绝望,运用自己的资源或选择恰当的方式去指导孩子,将爱与希望反射给孩子,“星星的孩子”才能够在黑暗中闪烁光芒,即便那光不耀眼,也足够温暖与美丽。
《天生不同》读后感(四):《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书评
如果不是看了本书,绝不会知道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牛顿、著名画家梵高、甚至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独症的特征,这些伟大的天才,正是孤独症特征里某一方面杰出的天赋造就了非凡的自己,这也可以颠覆世人对于孤独症的典型看法,孤独症的儿童和成年人也具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超出常人的特长,如果教育到位,在某一领域深耕,一样会创造辉煌的成就,甚至做出影响社会、影响领域、影响他人的贡献。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作者更多从孤独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方面进入他们的世界,探究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与学习,为读者描述了更多孤独病儿童与成年的心理世界,让读者更清楚的知道他们的世界一样精彩。
孤独症人虽然在人际关系上并善长也不牢固,但是他们更具独特的方面,如视觉思维,他们会把文字描述转换成视觉图像,也会把抽象思维转成象绘画设计一样,象电影镜头一样,这在设计领域是非常超前的能力。还能够用心理意象去思考具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心理意象会更顺利,就象拼图一样,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转换成图片,放在合适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增加他们的视频记忆能力。
印象最深的是“第5章世界之道:如何培养孤独症天才”,这一章里作者介绍了她如何从补学校退学,又被父母送到寄宿制学校。科学老师洛卡克老师成为她高中时期最重要的导师,因为洛卡接受了她的一切在常人眼里被认为的“不正常”,特别是她的用压力机器做放松的“怪物机器”,老师给她心理学和哲学的书籍,告诉她如何在图书馆里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和内容,让他对科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东西。痴迷成了她最大的动力,也训练了她的注意力,这是她通往成功之路最为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一个可以接纳他人的老师,对于被接纳者的内心是多么重要,这样的共情不仅是情绪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更是博大的、宽容的,有形的,有温度的,他可以唤醒生理发育有缺陷人的心里原动力。一个可以指引方向的老师,对于不知道未知世界是何样的学生来讲,有如灯塔般的重要,有如眼睛般的地位。作者庆幸在人生转折的拐点,遇到了她的伯乐,让她的人生有了光彩,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对于孤独症的儿童,很多人会看其孤独的症状,忽视了这样的人本身具有的天才的独特性,老师和家长需要发现他们兴趣和天赋,并创造合适的条件让他们在适合各自不同的道路上发展。事实证明,很多人在兴趣和特长领域坚持,不断钻研,形成固恋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成就出现,只是社会和家庭中缺少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眼睛。
对于孤独病的治疗,作者建议适当使用生物化学药物的使用,如舍曲林、百忧解、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在药物使用上遵守医生的嘱咐是必须的。而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大脑中血清素的异常,有些患者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人却片面加大剂量,出现反作用。所以食疗加药物的治疗方案通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会对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促进。
孤独症人对人生的思考集中而深刻,正如那些优秀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一样。随着阅历增加,对周围事物的感知也在发生变化,如:从动物的视角去做设计工业;从生命角度看人与动物相处;从量子科学角度看纠灵魂是否存在,这些独特的思考让更多的人对科学、宗教、疾病、生死展开研究。
作者的成长史就是孤独症人奋斗的历史,是活生生的教材,是学习的榜样,是丰富精彩的传奇人生。由此我们可以说:孤独症的世界并不孤独,因为他们眼中有目标,脚下有方向,心中有精彩!
《天生不同》读后感(五):他们只是天生不同,而不是低于别人,走进孤独症的世界
他们像星星一样纯洁,也像星星一样冷漠,看似距离很近却无法轻易走近,他们不愿意跟人交流,他们给人们感觉有点怪异……他们就是自闭症人群——来自星星的孩子。
美国畜牧学家坦普.葛兰汀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又称孤独症,是一个未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自闭症形成的原因至今为迷,它不像疯傻者一样主要是由外界侵害或母胎内养育不当造成的神经损伤,自闭症患者虽然会有社会技能缺失、情绪管理不足等问题,但是除伴随智力问题的自闭症患者外,有些自闭症患者是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甚至有着比常人更灵敏的视觉能力。
不熟悉孤独症的我们,通常都只是通过荧幕呈现出来的关于孤独症患者的形象来了解他们,所以一部影视作品如何去塑造孤独症患者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等,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了观众对这这类患者的看法和态度。
电影《自闭历程》里讲述就是一个自幼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坦普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这是来自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坦普·葛兰汀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也就是本书《天生不同:走进孤独症的世界》的作者。阅读完这本书后,可以让我们对孤独症患者的形象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他们只是天生不同,而不是低于别人,走进孤独症的世界
1.坦普·葛兰汀的人生经历
通过电影《自闭历程》我们可以更直观得了解到坦普·葛兰汀的故事,坦普在四岁的时候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妈妈忍痛把她送到了寄宿学校,希望她可以过正常孩子的生活。
期间她也经历了很多的嘲笑和排挤,但所幸的是她在学校里遇到人生中的恩师,卡洛克博士。恩师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并耐心的培养她,引导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世界接触,帮助她顺利考上了大学。
图片来自电影《自闭历程》大学前,坦普有一次来到姨妈家的农场过暑假,在这里坦普第一次接触到了牛,她与牛很愉快的相处了一段时间,这给坦普后面成为动物科学家奠定了基础。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她如何在老师、家人及朋友的帮助下,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历程。电影用温情朴实的镜头记录着女主的成长过程,也让很多观众从中得到鼓励和勇气。但这还不足以让我们真正的了解孤独症。
2.孤独症患者是如何思考的?
你看到一个儿童,一直叫她的名字,她也完全无动于衷,就一直一直翻弄裙子上的小蝴蝶配饰,可能在你不断地提示下,她才会怯生生地望了你一眼,又继续原来的动作了。此刻她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她到底在思考什么?
作者坦普·葛兰汀说,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在视觉空间技能方面表现很出色,而在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得很差。就如同在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卡洛克博士为了让葛兰汀学会使用自己的优势,播放了一个关于视觉的电影并让葛兰汀做相关扭曲视图的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葛兰汀用自己超强的视觉天赋和一次一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得到了同学与其他老师的认可,这也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天赋。
如果蝴蝶女孩会表达,也许就是另一个多姿多彩的画面了。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乏味又无聊的动作了。
孤独症患者的思维是通过视觉联想来运作的,我们记忆古诗的时候,会去联系这个古诗的寓意,从而将古诗背诵下来,但是坦普就像是一部照相机,她会把书面上的文字翻译成彩色影像来记忆,或者把那页写满字的照片储存在大脑中,需要的时候再从大脑中拿出来。比如提到“鞋子”这个词,她的脑子里就会飞快闪现几十双她见过的鞋子,就好像用谷歌搜索图片一样…
电影《自闭历程》别先着急着艳羡拥有这样的技能,因为如果坦普需要从大脑中找到相关素材的照片,她没办法像普通人那样,看到一个东西,就能立马与别的东西联想起来。她需要像放电影一样,从头放到尾,而且不是一部电影。直至找到自己需要的片段,这需要耗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孤独症患者的大脑处理信息很缓慢,也许也是为什么他们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困难。
3.如何培养孤独症天才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利奥·肯纳先生的一句话:“对一些孤独症患者而言,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某项事业上”。许多患有孤独症的患者会专注于不同的主题,而家长或者老师却会试图去消除这种痴迷。
坦普拒绝拥抱,但她比任何人都需要拥抱、渴望拥抱。“挤压机”能够满足她对拥抱的渴望。她形容这个感觉:就好像被人拥抱一样…
图片来自电影《自闭历程》她自己动手造了一台“挤压机”,并把它放进了大学寝室里。
谁知道,她这个怪异的举动,在大学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也想让她摆脱“挤压机”,但她的导师卡洛克先生为它辩护,并帮助她进一步引导自己的兴趣和经历。也正因为她使用过挤压溜槽,所以她更加能够理解牛,她也就知道了挤压溜槽是如何影响牛的。她尝试从牛的角度,感知世界。从而理解了,一个水坑、一点光影,甚至一面旗子,都会改变牛的情绪…
电影《自闭历程》所以坦普·葛兰汀成为了当今少数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建造专家之一。在北美,超过半数的牧场采取她设计的更为人道的畜牧方法。
也许,正如坦普·葛兰汀所说的那样,一个理想的世界,科学家应该找到一种预防最严重的孤独症,但允许较轻的孤独症存活下来。轻微的孤独症可以让人一心一意地专心做某些事情。爱因斯坦就有很多轻微孤独症的特点,他说:“有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提出了相对论,在我看来,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从来不会停下来思考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虽说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者都能像坦普那样被培养成为天才,坦普也无法反应这个群体在社会的全貌,更无法去代表这个群体。但无法否认的是,作为自闭症患者的本身,坦普的经历给了社会去了解和接纳孤独症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也有利于让患有孤独症孩子的父母,能够更好地有方法地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情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