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5-22 23:0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的读后感大全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是一本由安迪晨风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一):有趣的科普

  虽说我平时喜欢各个种类的书,但是对于这种趣味科普却是情有独钟,我选择书的标准就是必须有趣,想那种死板学术文字我是根本看不下去的。每次和朋友交谈,他们都会觉得我很博学,除了上学时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之外好想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把正经学习时间都拿来看课外书了,我也不是看一些没用的,而是选择一些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课外书。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正是我苦苦找寻的书种,加上我本身学过美术摄影,我甚至认为这本书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通过作者我也了解到了原来对于这种来自自然位置吸引力,从《诗经》中就开始有所记载,为什么对于这些动植物研究如此重要?其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求知欲,还包括们的药用价值,了解什么应该保护起来什么应该去抑制它们生长。虽然说现在科技发达,很多未知早已得到解答,但普通群众还是一知半解,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去了解这些对工作好像没有太大帮助的知识。作者关注的点其实也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有的时候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提问总是害怕问得太低级,但却是这些低级的问题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作者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也从多方面角度完整刻画一个事物形象根源,这种有始有终方式是很得人们喜爱的。

  这本书的丰富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中的动植物种类,什么花鸟鱼虫样样都有,往下的分支也很全面。这本书对于长时间生活城市中央的人来说是十分新颖的,我很庆幸小时候还赶上了一段乡村生活,能够留存几年贴近自然的美好记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回忆那些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图片风格直观艺术

  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在就能完成的一次旅行,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机会经常出去看风景,那么正是一个好时机需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看完之后会感觉充实,与朋友聊天也会很容易挑起话题,因为自然是每个人身边的事物,没有人会不感兴趣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二):读《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有感

  “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这句出自《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的话往往被用作激励读书人不拘泥于寻章摘句,而要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社会与自然的金句。而我们作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读书万卷早就不是难事,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但精细化的一切也使我们陷入了冰冷而机械的实用主义认知泥沼中。就像螽斯,它们不再有《诗经》里“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的吉庆遗音,而仅仅是竹编笼子里有点吵的蝈蝈罢了。而城市化和现代化在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同时,也将那些陪伴我们前年的动物朋友、植物伙伴逐出了我们生活。“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再是江南雪景的春日再现,而是天气预报中防止过敏的温馨提醒,“凤栖梧桐”则更微妙的改变了物种,还在传言中成为某个虎踞海外领导人的情见证,唯有毛茸茸的猫咪,依旧延续着“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惬意,陪伴着巨大的两脚兽从尼罗河到外太空。

  有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科普作者发现了这种割裂,他们不再将动植物视作一个冰冷的研究对象,而是曾与我们朝夕相伴,未来也与我们休戚与共的伙伴。我们曾经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雪泥鸿爪留在我们的诗词中,留在我们的历史上,留在我们的文化里。

  在本书中,作者安晓良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那些与我们交织在一起的鸟兽草木,它们或是随着王朝命运跌宕起伏,或是因为颜色习性而饱受歧视,有的是皇帝老子和贩夫走卒都喜爱的玩物,有的是因地制宜的便宜建材,有的是佛陀悟道徒听讲的圣物,它们有时候以滋味取胜,有的时候以造型拔群,诗人借物咏志,文士把玩清供,平民消夏解暑,小儿嬉闹奔走,我们将它们的形象铸成铜像,做成石雕,琢磨把件,铸成刀剑吞口,即使在我们已然不常见的时代里,他们的形象依然以各种方式陪伴着我们,从过去,到未来。

  本书的体例相当有趣,的确“一本不正经”。作者这里不仅描绘了鸟兽草木在真实历史上的印痕,撷取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晶莹浪花,也阐述了它们在我们文化民俗中的形象变化与缘由,接续最后现代生物学的认知,配合精美的插图,我们不仅获得了它们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也在厚重的历史中看到了它们与我们一起的岁月,诗人感慨于“今月曾经照古人”,而在读这本书时,我们也能体会一次“今人又见古时月”的奇妙体验。这种汇集了历史形象、文化形象、科学形象三重形象博物学著作带来了层次分明的阅读体验,每一个阅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个立体的鸟兽草木,这种带有早期博物学著作风格的写作方式将读者拉回那个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时代,让我们再度审视这些常以文字和影像出没于我们身边的“熟悉陌生人”,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和我一样,在本书中找回如同孩子一般的,对于历史和发现的快乐。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三):这是一场博物之旅

  在广阔的大自然里,生活着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它们是人类的邻居。这本书将会带我们步入动植物的世界。动物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曾经在电视片《动物世界》中了解到一些有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趣闻,通过对动物的了解,希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灵性感悟。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这本书不仅用科学的文字、精美的插图,详细介绍了多种动物和植物,还对动物的分类、特殊本领、成长历程和栖息地做了系统阐述。让我们在了解动物、植物知识的前提下,让这些可爱生灵为我们人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读这本书唤起我们对于动物的重视和浓厚兴趣,对动物世界一探究竟。

  这是一本植物科普读物,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就像揭秘大自然中秘密,在自然界中人类和动物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感悟到一些灵性的力量。而获得灵性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育动物对话,找到属于自己的动物图腾。书中分为草、木、鸟、兽四章,讲述这些动植物的故事和渊源。

  从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昆虫等四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详细讲解了动物世界,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像,配以唯美的文字详细介绍了104种不同的动物及它们的特点个性,其中既有大众熟知的蚯蚓,蚂蚁,蜜蜂等,也有城市中少见的珍稀动物。翻开书,一场生动的动物科普盛宴便摆在你的面前。

  其实这本书,也是在提倡保护环境,在自然界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生活的过度活动,给动物的生存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作者也是希望唤起众人对于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

  作者通过动植物多年的研究观察,揭开了更多的有关植物世界的秘密,带着我们走进了植物的世界。

  我们每天看到的植物,我们在阳台上养的花花草草,只是知道施肥浇水,爱心呵护,不知道植物还有哪些天然的能力。书中讲解植物是有视觉,它们还能闻到周围的味道,那么植物是怎么能闻到味道呢。原来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有定位,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世界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发现。让我们更加了解有关动植物的知识。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有30幅精美文物图及55张清新的水彩插画,图文并茂,展示精美的植物世界,是一本值得我们珍藏阅读的好书!读过这本书激发了我们学习大自然中世界的科学知识,填补了我们对于各种生物知识方面空白,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对植物生命的思考。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四):一本有趣有料的博物书

  许多年前,读过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西方汉学著作《唐代的外来文明》。它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介绍了唐代的飞禽走兽、草木香料、颜料矿物等,虽然那个版本没有任何图片,但语言生动有趣,令人心向往之。700多页的书一下午就读完了,仍觉得意犹未尽。后来,社科文献出版社又重出了一个图文版,书名也改回原名《撒马尔罕的金桃》。

  从那时起,就很喜爱这类博物书。但一本好的博物书并不好找。作者要视野开阔、学识广博,内容要丰富生动、严谨扎实。最好还有配图,两相对照,更加直观形象。手边的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就是这样一本有趣有料的博物书,既适合一个人沉浸式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还有什么比萌萌的动物图片更吸引小朋友呢?

  从上古吹来的风

  自《诗经》起,中国古典诗词名物,涵盖山川风月、草木虫、飞鸟走兽、楼阁殿宇……从自然风物到人间烟火,无所不包,不但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还可以“兴观群怨”,意义丰富。

  许多今天仍然常见的动植物都曾被《诗经》记录,被先民们吟咏。《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告诉我们,鹞鹰有过一个很美的名字“晨风”,它在林中飞过的一瞬,引起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怀疑和忧虑;大雁飞过,“肃肃其羽”,因行止有序,还是“礼”的象征;桑林不仅是春情旑旎的所在,还与梓树一起成为故乡的代称;曾经的菜中之王葵菜,在漫长的餐桌历史中,逐渐被白菜、菠菜等所取代……

  书里的章名“有鸟高飞”“野有蔓草”都出自《诗经》,“树木莫莫”出自汉乐府《采芝》。那些质朴的古歌,历经千年却鲜活如昨。本书的文风也像极了这些古歌,清新,明白,晓畅。

  这件文物有故事

  书中配有许多精美的文物图,其中一张是商代青铜鸮尊。这只青铜猫头鹰昂首挺胸,威武雄壮,与我们对猫头鹰的认识不大一样。

  作者追溯历史,发现经商历周,猫头鹰有一段被污名化的过程,从被先民们所崇拜,到因周朝人“恨屋及乌”而承担起被憎恨的厄运。而如今,猫头鹰却因为有两只大圆眼和一张小嘴巴,更多地被认为呆萌可爱。这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命运啊!

  还有一张图是现藏于国博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如果在博物馆见到它,又没有讲解的话,恐怕我们仅仅会感叹于制作精美华丽。但看完作者讲述的这一段犀牛在中国的故事,觉得相当神奇。特别是“燃犀”掌故,真是有一种梦幻迷离的美感。

  此外,春秋莲鹤方壶、西汉雁鱼铜灯、唐代石狮子、清代石湾窑黑猫等都有出镜,本书好似一面多功能博古架,既可赏玩文物,亦可撸萌物。

  发现生活之美

  我儿时住过的地方叫桐乡,那里最大的镇子叫梧桐镇(后来改成梧桐街道),镇中还有一个凤鸣公园。当我读到“凤凰栖息的神树:梧桐”时,有一种打破次元壁的感觉,古老优美的传说最终落地到了老百姓的市井生活里。神话虽已消逝,历史还在继续,文明从未断绝,这很中国。

  书中讲到桑蚕,手边正好有小朋友养的蚕宝宝,已经从蚕蚁状态开始快速长大,每天换一批桑叶,盼望着吐丝结茧。书里那张西汉镏金铜蚕图,与实物蚕宝宝几乎别无二致,真是奇妙有趣!

  还有那些有好玩的青蛙、蜻蜓、蚯蚓、蝉以及好吃好看的梅、橙、桂等都是寻常可见,而作者从生物学分类入手,结合正史、笔记、地方志、诗词、流行歌曲等勾勒出丰富而多面的动植物形象,读之兴味盎然。

  科普可以生动有趣,科普也可以清丽典雅,两相结合,就是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五):我出新书啦!

  我出新书啦!书名叫《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古代动植物故事和典故,我自己感觉还挺好看的,不管是自己看还是给孩子买都挺好。

  微博上有一个著名账号@博物杂志,表面上看,它是《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主业应该是给自己家的杂志做宣传。实际上颇有点“不务正业”,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最多的就是帮助网友们识别一些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不管是形如外星来客的虫子,还是头戴花冠的怪鸟,不管是号称价值百万的药材,还是路边随处可见的杂草,只要有人向这个账号提问,它都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答出这些生物的学名和生理特征,充分满足了围观群众的好奇心。

  现代都市生活让我们大多数人对大自然变得越来越陌生,成语中所说的“五谷不分”在年轻一辈中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至少我家九岁的女儿就绝对分不清麦苗和稻子有什么区别。像@博物杂志 微博账号的操作者“博物君”张辰亮先生那样认识全世界草木鸟兽鱼虫的名字已经变成了极为稀有的珍贵技能,所以他才会获得数百万粉丝的追捧。

  如果说,网络红人博物君这项神奇技能在现代社会还只有学术和娱乐价值,那么当他穿越到古代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简直无所不能了。毕竟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古代社会里,粮食不足是困扰所有人的大难题,有了博物君的“火眼金睛”,就能从一大堆野草、野果、昆虫中准确识别出谁是毒物,谁更具营养价值,生存机会大大提升了。甚至他还可以凭借超卓的动植物知识成为军队里不可或缺的向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里,能够认识动植物确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清朝有一个人,名叫吴其濬,出身豪族世家,从祖父那辈算起,家族里面前前后后出了10个进士,这里面就包括吴其濬的父亲和哥哥,而且最后大多数都升到了二三品大员,有文集存世。吴其濬本人更是家族唯一的状元,后来做到了云贵总督,是个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这位吴大人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编纂了我国古代社会最全面的一部植物学百科全书——《植物名实图考》,其中收录了1700多种植物,还有1800多幅插图,基本做到了一物一图。依据他的私家笔记记载,道光皇帝还曾亲自向他请教某种植物的名字,让他深感荣幸。

  吴其濬这样古代顶级的士大夫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识别植物花草的名字呢?这可能需要追溯到被历朝历代尊称为“圣人”的孔夫子身上。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学《诗经》,为什么要读诗歌。他是这么说的: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读者从《诗经》里面可以学到兴、观、群、怨等各方面的教化,进而用来孝顺父母、效忠君主。除此之外,还可以多认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增长见闻、陶冶情操。

  看来,孔夫子也并不总是板着脸教学生做人,偶尔也颇有生活情趣,希望弟子们多去认识世界。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言,读《诗经》这本书,可以学到许许多多关于动植物的知识。不过问题在于,孔夫子及其学生们生活的春秋晚期,《诗经》刚刚成书不久,其中不管是语法句式,还是动植物名字,都还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所以拿来一学就会,很容易。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时代,距离当时已有2600多年,当时的口语已经变得古奥晦涩,就连那时常见的动植物绝大多数也早已换成了另外的名字。

  就以我们最熟悉的《诗经》第一篇《关雎》来说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一上来就让我们很是疑惑,什么叫“关关”?“雎鸠”又是什么东西?“窈窕淑女”我们倒是懂,“好逑”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和2000多年前先辈们的文化差异。如果孔夫子在这里,他肯定会告诉你,所谓“雎鸠”,就是一种常见的河边水鸟,而“关关”不过是这种鸟儿在繁殖季节里雌雄互撩的叫声罢了。

  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就能很容易把这首古诗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呱呱叫的水鸟呀,在河滩上飞来飞去哟,好身条的妹子呀,想得哥哥我好心焦!”如果你嫌弃我这种翻译过于直白粗俗,还可以变得更文雅一点:“鸟儿在歌唱,站在河滩上,美丽好姑娘,小伙好对象。”不过,不管是哪种翻译方式,只要我们把显得陌生而神秘的“雎鸠”替换成我们更熟悉的称谓——“水鸟”,2000多年前的古诗就立刻变得熟悉而亲切起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学到了古人对动植物的称谓,才能更易于跟古人的心灵对话。我们把“蒹葭苍苍”悄悄替换成“芦苇青青”,就更能看懂古人所写的深秋美景;我们把“采葑采菲”替换成“采摘萝卜”,也更容易读懂那位农妇心中的悲愤。

  这种古今替换倒也不难,更坑人的是,一些《诗经》中的词,在我们今天,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含义。比如前面文章中提到的“晨风”就是一种鸟的名字,我们看了三国时期的《毛诗鸟兽虫鱼草木疏》,才能知道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并且对《晨风》这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其中利用到的工具,除了古代文学达人们做的各种注释,居然还有现代动物学分类知识。从我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典籍中,找到那些我们熟知并不熟知的动植物,用科学方式讲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时再看看古代人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有哪些脑洞,这种科学和文学、历史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求知与文化魅力。

  在西方历史上,这些喜欢观察大自然,愿意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矿物的学者们被统称为“博物学家”。在我国古代,除了写《毛诗鸟兽虫鱼草木疏》的陆玑、写《博物志》的张华、写《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濬之外,还有更多热爱大自然,热爱动植物的文化名人。他们也可以算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博物学家,从他们的文字记载和实地探查中,找寻到好玩的动植物解读方式,促使我写成了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在书中,你可以读到很多跟动植物有关的古代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