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讲稿》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是非常结构清晰 流畅易懂的美学入门书!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建议初学者可以先看这本了解美学的重要学说和历史走向后 再看原典和专业著作 这样不至于一下子因为它们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吓跑!感恩易先生哈哈
●高中时读破门而入,未曾读完。十年以后终于读完新版美学讲稿。真是为学为师的典范。勾勒脉络,理清思路,提供方向,几无废话,颇多亮点,这样的老师不多了。
●术业有专攻。
●“随所住处恒安乐,一丘一壑也风流。” 回到易先生的老本行,有个意外之喜——跟着美学史可以学习哲学。最开始美学家认为美是客观的,这条路走久了有了美的主观理论,美学的重点从“美的研究”转化到“审美心理学”。审美具有“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审美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黑格尔把审美哲学推向了艺术哲学,他用绝对理念和辩证法论证,认为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分类型和门类,但是黑格尔的世界观倒置了,衍生出马克思“新实践美学”。一般艺术学是对艺术的思考,最后由艺术倒退追根溯源审美、美,得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情感的传达、人的确证。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 美感是对象化了的情感。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美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是展开着的美。
●以易中天的段位把这本书写得这么俗真的读了令人作呕。什么是大学的精神?什么是一个教授应该有的操守?我在这本书里只看到了哗众取宠。
●终于在两周的中特跟写作业间隙读完 西方美学(甚至哲学)的架子点点滴滴又搭起来了一些 读的时候想到以后如果当了老师讲法国文学史 也要这样厚积薄发 每一滴知识的水都要在一桶水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在课堂上轻松地洒出去(来自一个硕士开学两周不到就开始妄想的人
●还是不错的,只是这内容说是八十年代的课程,怎么里面提到“iPhone X”呢?新版编辑也不能这样做吧,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美学讲稿》读后感(一):美的定义
我借用爱迪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美”,至少我目前认为他是给美学下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曰:“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能够立刻在想象里,给予人一种内在的欣喜与满足。”分享给大家,有见解欢迎讨论。。。。。。。。。。。。。。。。。。。。。。。。。。。。。。。。。。。。。。。。。。。。。。。。。。。。。。。。。。。。。。。。。。。。。。。。。。。。。。。。。。。。。。。。
《美学讲稿》读后感(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本书的结构主要分为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以及艺术的研究三个部分。美学最终是为了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柏拉图的客观理念我们无法证实,于是康德把问题转成了审美是什么。而黑格尔索性开始论述艺术哲学,彻底换了个角度,我认为黑格尔已经偏离了原来的问题,暂且不论。就康德的鉴赏判断力以及审美心理学的移情来讨论一下。
康德认为审美是主观的,来自于主观普遍性,也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是主观怎么会有普遍性?康德认为是“期待”使然。这个解释我认为很牵强,有漏洞,你的审美期待他人的认同,那么按理说,这个期待应该是随机的,金城武和王宝强,所有人都会认为金城武更帅,为什么?难道有人是原本认为王宝强更帅,结果发现自己的期待得不到回应,从而转而认为金城武更帅吗?这个说不通。所以大家都认为金城武更帅这个共识或者说主观普遍性,不会是由于期待导致的,否则这就跟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识论观点自相矛盾了,康德既然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那么美的自在之物也应该不可知,而不是仅仅出于主观,除非这个自在之物就在主观中。
再说审美心理学的移情,你说审美是移情到了审美对象上,那么还是那个问题,金城武和王宝强,为什么你偏偏移情给金城武却不给王宝强?
易老师说,艺术就是共情,但是用期待、移情都解释不通,那么这个共情的根源在哪里?最后不还是要论证一个客观存在的美本身吗?
《美学讲稿》读后感(三):个人心得
阅读本书的收获很大,启发良多,部分的回答了我的问题:美本身是否存在?为什么人天生会审美,而且大家的审美观都差不多?
本书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美是什么?
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就认为美是一种理念,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
2.审美是什么?
首先讲到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康德否认了美的客观性,转而证明了美是主观的,并且具备主观普遍性,这个主观普遍性则来自于人的普遍期待(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集体无意识)。
接着展开审美心理学的讨论:首先是移情,易老师举了庄子的典故作为例子:面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质疑,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就是说,庄子已经把自己的情感移情到了鱼的身上,既然如此,那审美就是纯主观的。
接着讨论距离的矛盾性,要想让人感受到美,这个对象必须让人有切身的感受,但又不能太接近,要有距离,这个恰到好处的分寸是产生美的原因。
然后是格式塔心理学。同构论: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整体论,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然后是是知觉立场,即在大脑皮层引起“场效应”,打破神经系统的平衡,激起了生理场的对抗倾向时,就在知觉力中建立了一个“力的基本结构模式”,当这个模式达到某种平衡时,就产生美感(关于这一点,可以结合最近读的脑科学的书验证)。 3.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到了黑格尔,美学被转换成了艺术哲学,通过黑格尔的经典三段论“正题、反题、合题”,也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来论证艺术的来源。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从形象艺术到古典艺术再到抽象艺术,人的精神是从自我到对象再到绝对精神,人对美的认识也是从艺术到宗教再到哲学。 最后易老师的结论是:艺术是共情。易老师通过解构的方式回答了我关于美本身是否存在以及审美是否与生俱来等问题。这个回答有一定启发性,我自己的体会:美是人的集体无意识。
需要好好消化一下,并找找是否存在漏洞。
《美学讲稿》读后感(四):“随所住处恒安乐,一丘一壑也风流。”
【本书摘要】
美学这玩意儿不是一般的难!回到易先生的老本行,可以看出先生的功底,此外还有个意外之喜——跟着美学史可以学习哲学。
最开始美学家认为美是客观的,这条路走远了有了美的主观理论,美学的重点从“美的研究”转化到“审美心理学”上来。
审美具有“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因此审美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康德以后的审美心理学主要包括直觉、移情、心里距离、格式塔心理学和神经分析学五种:
审美即直觉、表现和创造。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移情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将情感移入对象从而体验到“主客默契,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一个对象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态度。
“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审美既要切身又要有距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关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的“内部张力结构”是艺术家的“天性”和“天职”。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升华,而且升华和表现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欣赏者通过欣赏艺术品宣泄自己的无意识,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中的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黑格尔把审美哲学推向了艺术哲学,他的哲学核心是绝对理念,方法论是辩证法,因此他认为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分类型和门类。
但是黑格尔的世界观头足倒置,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世界观似乎更可信,“思辨终止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所以衍生出“新实践美学”。
一般艺术学涉及模仿说——艺术是模仿、表现说、游戏说——艺术是有意识的自欺、形式说——艺术是有意味的自欺。
一般艺术学是对艺术的思考,最后由艺术倒退追根溯源审美、美,得出结论。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情感的传达、人的确证。审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 美感是对象化了的情感。美和艺术只有方式和形态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美是凝固了的艺术,艺术是展开着的美。
《美学讲稿》读后感(五):10.22日记——《美学讲稿》
早上去图书馆还书,顺带借书。本来是想借先秦时期的《中国美学通史》和沈从文的《古物之美》,偶然发现易中天的《美学讲稿》。
我最早了解易中天时,应该还在读初中,他当时在百家讲坛里讲三国,也是通过他,我深深喜欢了汉末魏晋六朝,目前的研究方向也是魏晋美学。
一天读完了他的《美学讲稿》,也就写一份读后感吧。
当我说自己专业是美学的时候,大部分人以为我是学美术的,实际上我完全不会画画,美学和美术学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密切。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分开这两门学科:如何动墨、如何行笔、线条色彩如何处理,这是美术学要研究的东西,美学不研究这个,它要寻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艺术标准是否可能和怎样可能?
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和美术学也不同,美术学属于艺术学,美学却是哲学,美学当然要研究审美,但它不研究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这本《美学讲稿》虽然只有七章,但它把美学的诸多问题做了辨析,美是什么?审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恰好是美学史的三大分期。从古希腊到康德,这一期间,哲学家力图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阶段康德把美学的视角转向审美的研究。黑格尔之后,美学转向艺术的研究。
美是什么?可能你会说,漂亮的女人是美,钻石是美,精美的花砖是美,那你脱离了问题,你所答的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不是“美是什么”。也就是你回答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审美是什么?通过易中天先生通俗的语言,我居然读懂了康德关于“美感”的论述。以往哲学家都是从美是什么出发,从而回答美感是什么,审美是什么,康德却另辟蹊径,他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从而追寻美是什么的问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第一条指明了美感的无功利性、愉悦性;第二条指明了美感的普遍性;第三条指出了审美本无目的,但暗含某种目的;第四条指出审美的普遍性依据“先验假设前提”,在理论上(而不是实际上)具有普遍性。最后他给美的定义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也就是说美是主观表象为客观(个体审美表象为一种普遍性),这使我深深信服!
艺术是什么?黑格尔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太深奥,有几个地方没懂。
最后,结合易中天的讲稿,我也想说一下学习美学的意义。高晓松有一句诗,“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苟且是什么——现实世界、物质世界,诗和远方是什么——精神世界、艺术世界,高晓松无非就是在说,我们应当追求艺术人生,美学就是引导我们去追寻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和快乐,这么急的社会,问问自己真的快乐吗?阿尔卑斯山谷的大汽车路上有一块站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如果飞驰而过,无暇顾及两岸的风景,丰富的世界与囚笼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