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09 23: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1000字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一本由(加)梁鹤年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526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13-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精选点评

  ●绝世好书

  ●正如佛教从汉代既已传入中国,历经600多年,直到唐朝才理解消化这一外来文化并能发展本土的佛教---禅宗我们可能也处在唐朝之前的这么一段时间,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试图去了解,消化它,正如作者所做的事情,有时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甚至有失偏颇,但不失为理解外来文明的一次早期尝试

  ●“西方的确有很多令人艳羡的成就,但抄袭不是出路观察反思,然后创新,或可找条出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为全人类贡献,是需要找到一套能够自洽的属于自己价值观与发展哲学。而这些的源泉,一在观察学习反思西方,二在学习反思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内容意识形态色彩扣一星。

  ●很好的历史梳理,但对于相关西方思想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互动有过度简化嫌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写成了“起承转合”。瑕不掩瑜,一本西方文化入门的好书。

  ●有深度普及读物

  ●幼时觉得 思想家 真是一个古怪莫名名号,和 大胃王 差不多嘛。现觉得这才是最了不得的。#题外话#

  ●认识梁鹤年老师始于周四晚上的一堂课,那天本是要去隔壁教室,因为对那节课的内容没啥兴趣,就误打误撞进了梁先生的教室,他讲的是S-CAD评估法。他并没有直接进入正题”,而是首先介绍东西方文化在认识论上的差异,以及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描述政策执行目的成本优化建立平衡,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妙”!对于这本书,本想把它借来作科普读物迅速读完,不料它巨大知识密度深邃洞见和真而简的文笔把我牢牢套住,连续阅读数日,收获颇大。一是受教于梁先生在文明的尺度下围绕着结论“在真理只有一个的大前提之下(唯一真),‘人’与‘个人’两个基因争夺唯一真的地位产生张力变化”而展开的历史、宗教和哲学的充分论述;二是启发于梁先生学贯中西智慧:求“真”但不偏执实干但不失“善”。

  ●用中式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来解析西式的文化基因。初读很震撼,读过一些书后再来本书感觉只能算是西方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大杂烩

  ●用东方史哲一家思维对西方文明的梳理,系统中肯,因此其对西方文明的批评值得一听。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一):马列误人

  作者履历看着有多年的西方生活求学经历,但书中观点读起来对西方文化完全没吃透啊,居然还那么马列思维......要了解西方文化首先要试着理解西方思维,读懂西方哲学。作者虽然罗列了多位西方哲学的观点,但偏见太重,主观性太强,解读歪了。建议真正想要了解西方文化的还是认真读本好的西方哲学史,比如挪威学者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有了架构之后再找哲学家的原籍读。比如商务印书馆的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挑感兴趣的哲学家逐个读。真正理解西方思维,分清概念和真实,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但一旦理解了,对世界的认知就相对清晰了。会能够理解别人的观点背后的逻辑,而不是老觉得自己的观点对。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二):精英民主

  西方民主可以说是个怪物,它非生于自然,而是人工受孕。原先,自由主义为要生存、延续和扩展,硬与平等交配,生出一个一身二首的民主:一边保护个人自由,一边约束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依靠人人平等之“名”取得合法地位,但个人自由又顾忌人人平等之“实”,会产生出“大多数人独裁”。精英民主为这个怪物戴上一个民主代议的面具,把它的两个头遮住了。在实质上,精英们通过代议制度把持和支配了民主去推行自由主义,特别是他们自己或所属群体的自由。美其名曰自由民主。但在这种政制里头,多党制度、法律面前平等、官员问责的重重把关处处制衡,都是因为害怕真正民主会损害个人自由。 两百多年来,西方人已经把虚的民主看作真的民主,但这并不代表自由与平等的矛盾解决了。最明显的是西方仍保留着有别于自由民主、以平等为重的“社会民主”(social democracy)。

  英政治的制度遂出现。 首先要认识到,精英本身是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唯一共通点是追求政治权力。他们在自由主义下的民主制度中,无论是被选的、被委的、自委的都以人民代表或代理自居。在代议民主的精英政治中,人民的理念是既缩小,也扩大。首先,人民是指正规的选民,而选民只是全体人民的一部分(因为有选举资格、选举年龄等限制)。被选的精英只需向选民交待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三):一本铺垫比高潮好看的书

  全书分5篇34章,前面4篇25章主要叙述从5世纪中世纪开端到20世纪的西方文化史,中间在需要的时候讲到一些希腊哲学和民主制度,里面夹杂了近代跟文化思想发展有重要关系的政治、军事事件。方法大概是一边叙述一边议论,有些叙述略失于琐碎,总的来说概括能力不错,毕竟是近2000年的历史,论述不是学院派学术著作那种风格,偏点抒情,基本围绕着“唯一真”、“个人”这两个主线展开。重点讨论的是宗教改革和近代哲学认识论两大流派唯理论和经验主义的影响。

  最后的第5篇9章主要论述西方现代政治和社会学的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人权理念,主要是反思问题和批评的角度,有比较明显的倾向。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提倡中国应该不盲从西方的这些政治文化而应当发挥中国传统的孔孟的“扬善”、乐观的文化,从而去接美帝世界第一强国的棒。猝不及防一下子眼镜掉在地上。

  从书的结构上来说,前面4篇的文化史叙述,是准备用来进行最后一篇的论述。但我看来,前面的更值得一看。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面的文化史是不完整的,作者只是选择了一部分在最后面论述观点所涉及的内容。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写的面向大众的通识类书籍,总的来说比较易读易懂,文中偶尔会有精彩的半议论半抒情的段落,原生的中文写作读起来也比一般翻译的那种顺溜。但是,我相信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专业人士肯定对里面诸多内容有不同意见。

  不是那种很棒的书,但看起来还行。不计后9章的话,我觉得算4-吧。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四):思维导图

  最近迷上画思维图,因为烧脑。 这个本应画在一纸上,无奈两张八开纸才勉强放下。这本书真的很适合练习画图,因为有很多史实,从纵向来说,不同的人物和思想都有关联,究竟是取纵向的“经”,还是横向的“纬”真的是个问题。这本书可以有不同角度,许多种画法。这个画的不够清晰,简洁,继续努力。另外,这本书不是一部简本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吗?!和《人类简史》有点相似哦,简是简了,准不准确就不好说了,一家之言。不过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还是起了科普作用。

  :朋友说上面画的不对,不规范,于是又画了一幅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五):从我们所熟悉的说起

  “人的生命里会时时刻刻遭遇到无法纳入套路中的人,事和感情;还会面对不明,混乱和矛盾的信息,会有合理但互相冲突的做人原则,这会令人情绪矛盾,不安和困窘。如:做医生的既想安慰病人,但又要客观断症;做父母的既要有纪律又要有弹性。”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感情矛盾,人的生命现实往往使自己犹豫和模棱两可。但社会制度的逻辑需要行为的透明,一贯和肯定。那些人性的矛盾与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冲突。西方不能容忍矛盾,认为矛盾是个“问题”,必须“解决”。天不可测,当西方人遇上了千古未有的剧变,西方人的心态完全改变,他们将会何去何从?在本书中,作者归纳出西方人的第一组文化基因“唯一真”,即:不断地去寻找那唯一的真相,终极的东西。他们起初信仰神,可是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让他们对神的教义产生了怀疑,时代的精英试图用理性,逻辑去捍卫神,宣扬神。当教会腐化,教义僵化时,西方开始了各种“反”的浪潮,前面说过西方的第一组文化基因是“唯一真”,本来就有“极端”的倾向,在宗教改革的极端时代,极端的人,极端的事,带出了极端的矛盾,在一浪浪的“反”里头,出现了三种心态:悲天悯人,现实功利,犬儒冷漠。宗教改革的百多年,宗教上正邪难分,政治上反复无定,当时思想界的先驱们在两种极端的情绪里徘徊,新事物的发现使他们亢奋,证据未足使他们苦恼;同行的赞赏使他们乐观,教会的存疑使他们悲观。追求“真知”是思想界的共同目的,对“真”的定义和“求真”的方法却存在不同。在法国,内部各大家族争夺王权导致信仰反复多变,笛卡尔在不稳定的功利而多变的世界中寻找稳定的基础,从而形成了追求“绝对真”的理性主义。在英国,宗教理念之争,政治原则之争不断,在原则之争中,出现了反原则的倾向,洛克则主张讲究实际,慢慢形成了追求“接近真”的经验主义。由于“唯一真”基因的排他性,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矛盾无法解决,理性主义用的是“我思”,经验主义用的是“我感”,它们并没有找到“真”,但却发现了“我”,这就是书中所推出的西方第二组文化基因:“人”与“个人”。

  “还是回到我们的生活,看看我们的消费:产品日新月异,转眼过时;少数人的奢侈品马上变成人人的必需品;产品损坏不能休整,必须更换。审视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追求时尚,贪新厌旧,崇尚奢华。消费力成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有钱人就有社会地位;价钱成为货品质量的衡量——贵的东西一定好,不管合不合用。”

  自古以来,人的经济地位来自生产,如今,来自消费。书中提到这种消费主义,消费经济形成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一种增加和累积资本的目的,从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这可以从英美交替,美国崛起说起,美国深受英国功利文明的影响,延续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并将其提升为全球资本。美国称霸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称霸。随着资本全球化,国家的意义也渐被没有国界的全球资本意识形态支配甚至取代。 “资本家”不再是从前的财阀,而是职业的“资本管理者”,他们忠于抽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一战”与“二战”之间,欧洲处于精神亢奋与休克的两个极端之中,有点像前面提到的宗教改革那段时期的景象,当时的三种心态:现实功利,悲天悯人,犬儒冷漠变为此时的三种选择:共产主义是以阶段来划分的悲天悯人,国家主义是以民族为中心的现实功利,存在主义是在空虚无奈中的犬儒冷漠。但都被功利,自由的资本主义征服,而这个征服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消费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意义就是在三个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中独尊资本,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生产就越来越依靠资本,资本积累会越来越集中,经济的实体是人类的衣,食,住,行。在这个实体经济里要增加和累积资本就是要增加消费。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上面我所详细说的两种现象,此外,书中还分析了西方的自由与平等,民主,法治与人权。这些都是以西方的两组文化基因来分析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