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生活在一个没有音乐、没有诗歌、没有艺术的世界里,正如我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树的世界里一样。我写这本书,不是赞同悲观的论点。相反,人类要作为当前生态系统的一份子继续留下来。”
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兼潜水员亚历山大此前在白海冰下拍到的裸海蝶。裸海蝶是一种浮游软体动物,生活在北极、南极等寒冷海域的冰层之下。因游动时拍动着透明的两翼,外型看似传说中的天使,又被人称作“海天使”。
“好美啊”
“美人鱼+天使”
在我看到裸海蝶在水中飞舞的视频后也不禁感叹:此物只应天上有!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美轮美奂的动物,那么逍遥自在,虽然只是在游走,但像极了在飞舞,曼妙的身姿,轻盈的动作,那一刻我为之着迷。
说来惭愧,大学我念的是环保专业也就是今天的自然资源学科,毕业以后从政再也没有接触过那些书本中的可爱的“大自然”。
偶尔还能想起上学的时候,每天与树叶为伴,站在烈日下检测空气中的PM10,、TSP,组团去工厂、医院附近的沟渠中采样,兴高采烈的在实验室做着各种神奇的实验。
记忆最深的要数监测噪声,大家可能以为监测噪声就是拿着声级仪站在特别吵闹的地方测量一下就OK了,但是其实不是,这是一项特别枯燥的工作。
户外测量时因为周围的反射影响,我们需尽可能在离任何反射物(除地面)至少3.5m外测量,离地面的高度大于1.2m以上,基本上都是一只手高举声级仪,一只手记录数据。
测量时间分昼、夜,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嘛,所以噪声晚上也“睡觉”,比较普遍的监测时间是一天三次,每次4小时。也就是说你要举着声级仪4小时,两个人一起还好,如果是一个人,一天下来你会感觉胳膊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那个时候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年轻的时候求知欲旺盛,对什么都好奇,自然科学又是一个玄幻充满色彩的学科,感觉圆了一个儿时想当科学家的梦。
曾经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守护自然的卫士,奈何我毕业时环保还是一门非常冷门的学科,毕业即失业,不要说一些人没听过这个专业,大多数人听完后都会问:“就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吗?”
这也不能怪他们,我毕业的时候我们一个省环境监测公司一只手都能数过来,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环境的重视,这个专业渐渐变成了热门专业。
我很庆幸我是一名学环保的学生,我还记得环评老师带我们做项目的时候,义正言辞的说道:“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但对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很多工程单位为了一己之私,要求我们作假,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要坚定立场勇敢说不!”
回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感觉自己可以像奥特曼一样拯救世界了!
这些年虽然已经放弃了本专业,但时常还是惦念。
2020年的开局也许有一些惨烈,可是在看到“动物们听说人类隔离了都出来狂欢了”这样的报道时会感到无比欣慰。
在雅安宝兴县的315国道上,有人开车经过时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在国道边上游荡着。
美国作者艾伦·韦斯曼写过一本书《没有我们的世界》,他冷静而不失温度的笔触描述了一幅幅“没有人类”的地球画面,也让我们看清了我们人类给这个星球究竟带来了什么。
它带给我们反思:人类要想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继续得以生存,就要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我们清楚的知道地球上的每一次灾难和疫情,都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自然离开人类还是大自然,而人类离开大自然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