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语音 即可收听)
点击文章底部 【阅读原文】
就可以收听这期完整节目。
思伽:越聊越觉得我们的地球上,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是很紧密、不可或缺的,实际上人和动物的连接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
张劲硕:没错,人和动物的关系是由人的本性来决定,这是我们一个自然属性,我们本身就是动物的一种。全世界科学家已经发现命名的差不多有两三百万个动物的物种,我们人只是其中的之一。我们跟动物的这种联系是与生俱来的。
思伽:可是现在谈到环保或者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涉及到因为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所以要将人类的一些村落迁出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当看到有基金会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在网络媒体上会有人评论或者转发,夹杂着一些自己的意见会说:人的事还管不过来呢,那么多人也是需要帮助的,为什么要去帮助动物呢?
张劲硕:其实这道理很简单,动物不需要人帮助,人今天要帮助动物,归根结底是人在帮助自己。因为当动物由于人类的破坏导致它们数量的减少、物种的灭绝、栖息地的破坏,归根结底影响的是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我们有时候有一个口号,我觉得这口号喊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就拿最简单的一个小动物蜜蜂来说,当年爱因斯坦都曾下过这样的一个定论,他认为如果蜜蜂灭绝了的话,人类最多只能活四年,因为蜜蜂跟我们人类要吃的粮食各种作物进行传粉,如果你没有它的话,人的粮食哪来?不可能靠每个人天天去田地里去给水稻给小麦去授粉。
思伽:而且也做不到,即便是你去了可能也没有小蜜蜂做的那么好!
张劲硕:对,所以在这个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讲,毫无疑问我们今天保护动物,把森林里的各种生物保护好,甚至保护好整个地球,虽然实际上地球也不需要你保护。物种的灭绝很有意思,越强盛的物种反而是第一个遭受灭绝的。
思伽:就是说每一次物种的大灭绝都是以旗舰物种的灭绝为主吗?
张劲硕:这个叫当时的优势物种,优势在比如恐龙统治世界,那一旦出现一些灭绝事件,肯定首当其冲的就是恐龙。历史上还有一些软体动物,比如贝类什么的,只要一个大灭绝事件出现,肯定是地球最有优势或者说最强种群数量种类都是最多的的时候。今天人类就是这么一个现状,人类80亿的人口,数量极其庞杂,几乎占据了整个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当地球遭到撞击遭到一些灾难,一两个火山爆发,估计半个多地球的人都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数量越多,它死的比例跟几率就会越高越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保护地球关心地球真的就是为了自己生存。
思伽:为什么在劲硕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包括在网络上看到的人们好像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这算是科普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吗?是不是说明我们还要加大科普的力度,还要继续做这样的事情。
张劲硕:这不一定是科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爱不爱动物,爱不爱生命,这是你的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怎么看待除人以外的其他的生命和态度,现在很多人可怕就是对动物的一种残害。
思伽:在心理学或者医学的角度有一个说法叫反社会型人格,这样的人在人类的总体当中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少,所以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一些非常成功的进取者,他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但如果一个社会只是追求成功,而不去追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的时候,就容易让很多人以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物种,可以不依赖其他的任何而存在。
张劲硕:这个思想就很狭隘,人类再伟大其实是依附于自然的,你不是独立存在,生活在真空当中,你生活在一个括除人以外有机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即使作为一个人种来讲,你的身上都包含着几百万亿个其他的生命跟你共存,甚至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提出人都不是人。人是什么?是一个细菌的综合体,人今天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恰恰是你身体上有无数的原核、原生生物,比如你脸上的螨虫,还有这些蜘蛛类,都跟你共生的。生活环境里的生物从很微小,根本都看不见的,到很巨大的这些生物,它都是生命,生命自然就是平等、有尊严、有合理性。存在既有它的合理性,人演化到今天也有它的合理性,但人的欲望无限的膨胀,违背了自然规律的话,那绝对是要出问题,可能这个后果导致人类物种的灭绝,可能人膨胀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一些其他办法通过挽救,通过回归一些本真的东西来挽救自己。
思伽:人生在世是要见天地见众生的,而这种生,当然是包括我们平时在博物学当中所谈到的各个物种。
张劲硕:其实说白了就多写书,像您似的(笑)。物种需要一个文化,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有文化的一种传承,人个体作为一个生命,一个有机体它肯定要消亡。人类在于文明产生以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一点我觉得是人类伟大的地方。在动物身上也有,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当年日本科学家去研究叫日本猴的物种,他们当时到了幸岛,幸福的幸。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研究科学家想一办法把那猴子都招引过来,容易观察它的行为,了解它的社会结构,就扔红薯给它们。当时有只一岁大的小母日本猴,它就拿红薯到海边去洗搓,它可能觉得脏,也有人认为它可能不爱吃甜的,喜欢吃咸偏咸口。结果它这个行为首先被它妈妈发现,它妈妈觉得很奇怪也跟着它女儿洗着红薯,紧接着跟它同龄的小猴也跟着来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整个日本小岛所有日本猴都在那洗红薯吃,洗刷刷洗洗刷(笑)。
张劲硕:科学家琢磨一问题,是不是所有日本猴都会这样做?就把红薯提供到本州岛内陆的那些日本猴给它们,结果发现什么?生活在内陆地区的日本猴没有一个会洗的,只有小岛上当年这只小母猴去洗了。
嘉宾:国家动物博物馆 张劲硕 博士
以上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一部分
点击文章底部 【阅读原文】
就可以收听这期完整节目。
欢迎订阅 刘思伽
微信号:fmliusijia公众号原创文章归 刘思伽 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转载请联系 :liusijia@rbc.cn
规则 :关注我们,并在公众号回复
要求来信字数1200字以内
具体请参考 来信规则
【自拟小标题 】
编辑完整来信再回复
【不接受截图来信】
更多往期心理问答
可前往喜马拉雅,搜索
刘思伽汪冰十点谈心(心理对谈)
节目续更新中,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