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味人间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0-04-27 22:0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味人间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风味人间 第二季》是一部由陈晓卿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一):寻甜猎蜜,苦乐相伴,风味人间。

  自古以来,人类对“甜”的追逐不曾停歇过。

  多巴胺持续刺激神经带来愉悦,胃也得到满足。这种对世间美好感受向往驱使人们不断的在大自然里寻甜猎蜜。

  人与大自然配合越来越默契,而陈晓团队对如何处理人与美食关系也愈加游刃。在保持上一季的显微拍摄精良制作以外,这一回 “寻味人间之旅”,不光讨论了人与食物联结,更从中展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第一期《甜蜜缥缈录》中可见一斑

第二季第一期的海报

  喜马拉雅南部的猎蜜人泰克,每年夏季都要举着火把爬上悬崖,用极天然且危险方式获取人们称之为“精致”的蜂蜜。这是泰克一家一年中最大的收入,到了秋天也因此改善伙食。与此同时,泰克所在的昌泰尔族每年都有人因猎蜜而亡。

  香港最后一地炉烧猪作坊藏匿在楼宇之间。如同往常,重大场中合烧猪都会作为主菜出现。而在这个湿热又漫长夏天,一向成绩不错老板女儿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这是一家子人都没想到的。

  夏天在继续生活也要继续。忙碌之余老板和朋友们用地余温加热苦瓜煲汤。苦瓜天然的苦涩高温释放,又在口腔慢慢积淀出一味甘甜平衡好苦和甜,苦瓜汤才能最大程度的消凉解暑。

  这是记录美食诞生时刻,也是记录人间喜乐。《风味人间》很巧妙的将人类的味觉感觉相通。如同纪录片最后所传递信息。苦,是一种预警信号。人们运用巧思,加以忍耐,便可在世间苦味找到甜的线索,感受慢慢回甘的过程

  苦乐相伴,此乃真实人间。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二):风味人间2,日行山海朝夕之味!

  非常幸运可以参加风味人间第二季的线上片会,内容还是那么的丰富情节还是那么的精彩,那熟悉声音,那熟悉的配乐,那熟悉的滤镜质感,将你就拉进了烟火世界!

  在风星球上,人类从未停止追寻美味脚步

  清晨,朝阳还未升起,在绿色的“芭蕉稻田里,农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汗水夹杂着晨露天地间一片属于薄雾稻芽的芬芳

  傍晚,夕阳半遮脸颊,在赤霞余晖的“三文”江海边,渔人收回今天最后一网。湿的皮肤空气交汇鼻息过独属于鱼虾的腥鲜。

  本次看片会在线上看了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从甜蜜的初始到后面食材变化,从浅入深,从点到面,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甜蜜的烟火画卷

  我觉得本季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生态和真实感,无论是素材、食材、画面还是背后的故事,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给你不一样的生活感。

  第一集印象最深刻的是“蜂,获得美味的初始体验”,紧贴主题,从甜蜜最初始讲起,再到后面食材的演变,感觉就像在讲一个故事,缓缓道来。

  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思考,糖可以带给人什么?各地对于糖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不同地域跟糖有关的食物有哪些?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但你边看也会得到解答,整集看下来,你会收获满满。

  而且我觉得本季更尊重文化差异性和文化丰富性,无论是国内的美食还是与之有关的国外美食,地域已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美食背后的故事,美食背后所带给人的情感!

  就像导演所说:“这个地球上每天都有太多东西在消失,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生存方式已经被挤占得没有存留的空间。我们在呈现美食,也是在努力记录人类曾如何生存。”

  我觉得看风味2不仅是看美食,更多的是感受美食所带来的风土人情,感知人间烟火!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三):带你走人间,赏风味

  果然跟着“吃货”导演陈晓卿,我又疯狂舔屏了!

  美食一直以来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而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季的《风味人间》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制作,不单单将美食展现给观众,更助推观众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美食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期的主题《甜蜜缥缈录》,聚焦了人们喜爱的“甜”。

  不仅展现甜的多种来源,还展现了在不同地区对甜的多种运用。

  带着我们从悬崖至溪地,从乡野到都市。

  开篇从尼泊尔的蜂蜜猎人讲起,这也是给我印象极深的一段。

  为了获取那难得的美味,蜂蜜猎人毫无防护地爬上百米的悬崖,仅凭单脚脚尖站在藤梯上去接近蜂巢,去获取“崖蜜”。过程惊险,隔着屏幕看都为其捏把汗。

  但当他们拿着收获的美味与家人一起分享时,那种幸福感又仿佛溢出了屏幕。

  土耳其有一句谚语:“甜食等同于善良的和甜蜜的话”。

  土耳其小伙潜心学习七年,却才刚看出一点门道。怪不得想要成为巴克拉瓦的甜品师需要几代人的支持与辅助。这看似普通工作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伊斯坦布尔人对巴克拉瓦制作工序的执着与高标准。让我意识到,做好美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得到真正的美食,就必须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第一集来看,第一季与第二季的风格还是很很类似的。制作方面也还是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传递美食之外的人文关怀加上阿鲲老师配乐与李立宏老师“色香味俱全”的解说,一切还是熟悉的感觉。

  期待跟着风味继续前行,于风味看人间。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四):《风味人间》第二季观后小结

  由于这一次参加了试看,所以内心还是特别期待今天晚上的正片,毕竟风味人间的画面效果令人惊艳,还想再一次享受这一视听盛宴。

  非常喜欢风味人间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烟火气息,以人物为主线,将人物的故事带入人的情感,十分动情。风味人间还将中国的故事与外国的故事,结合中西相似的地方将他们的故事共同说说给让我们品味中西之间的差别,以及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域风情的独特和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土耳其小伙为了学习制作。他们国家最特殊的一种糕点已经千辛万苦,然后还讲述了这个高点的前世今生云集这个想法和他家庭个故事,还有他家人对他成为一名糕点师的殷切期待。

  同时,对于本片对食物的质感也十分的吸引人打量航拍头的加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山川海洋的辽阔,无垠,定期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带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可以从这些山川河流当中,看到美丽的祖国山河和世界万物正在生长一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特殊的当地美食。

  作为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对陈老师的画面摄影十分感兴趣,他的画面极具风味将自然风貌与食物本身的质感展现的灵力。同时光线的数着也非常的柔和,把物体本身的质感充分展现,同时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食物散发出来的那种原生态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利用航拍镜头将整个山川河流的全貌展现的一览无余。这些镜头对于全片无异于是锦上添花,可以让无数的美食的细节镜头得到更丰富的诠释。

  此外,在第一集当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要蜂蜜的过程风潮与风潮之间的缝隙透露出一种甜蜜的味道,蜂蜜在风潮与风潮之间黏黏,然后利用一个微距的镜头,可以将本身的风貌展现的一览无余,同时也那种粘稠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第一集的主题甜蜜。还有全片当中,一些特定的室内把拍镜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实与虚幻的连接。同时,让我们发现了食材本身的一些特殊质地,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异域风情,而是他与食材之间调料一调料之间,调料与食材之间的充分融合,可以让不同的口味迸发出别样的风味,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四川的一个宴席。这个宴席虽然非常普通,但是这些家常菜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民间的一些风味,同时也非常的呼应了我们的主题风味人间,就是要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相连接。展现的一定是老百姓们生活当中真真实实的东西,同时那些食物虽然非常的普通,但是食材与食材之间,试探与调料之间可以迸发出新的味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个红糖肉。这一道菜我在四川的时候去吃过的,他让我回忆起了那一段往事,同事他也让我更加的感受到了食物给人们带来了美好体验,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了童年的味道。

  希望今天晚上可以继续一饱眼福,冲呀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五):诗意与奇观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炼除了六个戏剧的要素,分别是“情节”、“人物”、“主题”、“对话”和“奇观”。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尽管奇观具有冲击性和吸引力,却是与最脱离艺术,缺乏诗意的。在看过《风味人间》系列以美食为介质将诗意和奇观做到了很好的结合。风味人间第二季》依然延续了第一季的制作风格,将视野放到全球,挖掘人与食物之间内在的情感联系,不同的地域之间文化的殊途同归。

  《风味》的奇观性首先体现在场景的奇观,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尼泊尔人攀上悬崖峭壁只为取一口崖蜜的,马来西亚最后一支海洋民族潜入海底寻找海胆黄,表达着对甜最原始和野性的渴望,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制作方法令我叹为观止,为故事式的叙事增添许多视觉元素。

采摘崖蜜打捞海胆

  其次是画面的奇观,美食类纪的录片赋予作品审美内涵的第一要务便是建构起精致的影像画面与极致的氛围。《风味人间》系列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不仅能把食物拍的“好味”还能拍的“好看”,懂得如何展现美食的美感。本季依然与美丽科学摄影团队联合打造,在拍摄中加入了显微摄影,我们也得以多了一个角度看待食物世界里的肴变万千。在微观世界中在显微镜摄影下,食物的纹理和质感一览无余。如果说食材的生长规律是人间的四季,那么食材的变质和发酵就是微观宇宙中的四季。这也许就是《风味人间》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呈现给大家的仪式感。

  在缔造奇观的同时,纪录片并没有忽略诗意,全片无不在表达着美食发于唇齿,落得心间的人文关怀,伊斯坦布尔人对于巴克拉瓦蜜饼的执着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四川的坝坝宴从食材制作开始将甜与幸福联系在一起。给观众呈现的是味觉带来的慰藉,依托食物和食材将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六):品尝的是风味,看见的是人间

  看完第一集其实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原班人马拍摄制作的第二季与第一季没有太大差别,但如果给第一季打9.1,我认为第二季可以有9.1以上。题材选择和拍摄手法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二比一的中外对比内容,显微镜头的使用更能看出食物奇妙的形态与蜕变。解说词和配乐也都保持着以往的高水准,说是视听盛宴也不为过。

显微镜头

  要说第二季进步的点在哪里,那就是叙事更加流畅了。关于人文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这在前一季是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但在这一集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起承转合不再单纯依托食物和解说词,由人文内容串起的美食之旅会让整体更加充实。一开头就加入了将近十分钟的猎蜜镜头,而后的婚宴,以及详细刻画的女儿落榜,人类的饮食习惯总是扎根在日常生活之中。

猎蜜婚宴

  比起第一季宽泛的内容,第二季就明显显得更为集中,但其实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选择。以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为例,应接不暇的甜食难免有些腻人,但结尾的加入的苦味巧妙地中和掉了甜味的腻。以烧猪为引,切入烧猪师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一部分的承接并不会让人感觉生硬,反而是该集的点睛之笔。

烧猪

  《风味2》对于内容的把控是到位的,美食和人文相辅相成。而人文的内容,恰好就弥补了烟火气息不足的缺点。纪录片中出现的人物不乏一些厨艺精湛的大师,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也给食物增加了一份特殊的“人情味”。

  在内容选择上,我认为是足够丰富的。以甜为例,选取的地点贯穿中外,地形从海洋到山崖,美食从主食到甜点,人物由大师到普通人,涵盖范围之广,将单调的甜味描画出不同的花样。

  总体来说,我认为《人间2》是要比1优秀的。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是一场视觉盛宴,通过镜头展现出了的画面能冲破屏幕的限制,带来味觉、嗅觉和视觉的三重体验。

  ---

  多看几集再补充!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七):第一期超出我的预期了

  首先说,我个人很喜欢第一期的选题,因为最近的生活比较忙碌,压力有点大,这个甜甜的选题就让人觉得心情也好了一点点hhh,第一季我也看过,很喜欢这种讲美食,但又处处带有烟火气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也怀着期待坐等播出了。

  (以下均为个人感受,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故事方面依然是采用了多个国家、不同角度的方法来进行叙事,给我的感觉是人情味儿更浓了,比如四川的坝坝宴,聚焦在了一个乡村厨师的身上,所有的吃食都为这场婚宴增加了甜蜜的味道;做烤猪的父亲,有着一个让他骄傲的女儿,意外的是,高考失利,这虽然让他们有些难过,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许多镜头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温馨、和谐的画面。

  我觉得在里面能找到很多自己或者朋友们的曾经、当下的影子。所以代入感也就很强,你会觉得这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当然还有就是,故事与故事的衔接也更自然了,一个空镜头,一句话,便能巧妙地担起过渡的责任,整个过程很是流畅。

  拍摄镜头方面,仅就第一集来讲,我是很喜欢的,比如在车内拍摄,晃动的感觉很真实,人物的表情也被放大,观众很有代入感,在食物的拍摄上,有慢镜头,以及各种不同景别的配合,带来视觉上很强的冲击力,能最大程度地诱惑你的味蕾~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掌镜,比如食物的热气啊,一瞬间产生的反应啊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很宏大的、俯拍的场面,也非常震撼。

  其实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不只是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每一份甜所对应的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我觉得这也是第一期超出我期待的地方,每个故事都有那么一个或是多个触动人心的点,不管是采集蜂蜜的艰难,还是海上采集食材的危险,或是那一笼一笼冒着热气的婚宴上的美食,都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或许我们无法体验到屏幕里的这些生活,但是借着镜头,借着这部纪录片,我们能有所了解。

  在我看来,美食纪录片的意义不止于展示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工具、一个载体,记录下那些美食相关的人情味儿、文化背景,向大众传递背后蕴含的价值观。我想这一点,《风味》做到了。从镜头到解说词,从配乐到人物的选取,每一步都为了美食所服务,但又不只是局限于美食。

  《风味》第二季第一集带给我的,首先是一场视觉盛宴,这也确实是美食纪录片里最重要的一部分,食物刚出炉的热气、浇上浓稠汤汁那一刻的灵魂注入、小孩子抓着吃食往嘴里送,再意犹未尽地舔舔手指,这些细节都体现了食物的美味,然后呢?仅此而已了吗?

  不是的,如果你仔细听了旁白的解说,如果你用心看了那些除了食物以外的镜头,然后了解了其中的一些背景,你会发现,原来它向我们展示了多元的文化,给我们传递了许多人生的处世之道,还有风味最具特色的,算是小科普板块儿的,微观世界里的食物们,也为我们拓宽了知识面,开了眼界,换了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食物。看过之后,你会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食物,这样的人。

  但其实,最大的收获是我在开头说过的,看这些甜甜的食材,有种被治愈的感觉,仿佛心里也吃了蜜一样。

  The End

  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第一集里的。

  糖无处找寻,甜却无处不在❤️

  希望大家的生活也都甜甜的~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八):占得人间一味甜

  含大量剧透,介意勿进

  总的来说,风味2的第一集很符合我对它的预期。不管是拍摄方面的细节、过渡衔接、亦或其文化价值,可观性都很强。

  第一集的标题是甜味缥缈录。飘渺,百度百科的解释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也指格外难得,遥不可及的东西。这个形容对甜味是恰到好处的。

第一集标题 图源微博

  八个地方的取材,尼泊尔的崖蜜、贵州的粗糖、扬州双绝——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青城山的坝坝宴,苏州的鸡头米,马来西亚塔塔甘岛的白棘三列海胆,香港的烧猪。

  人们为什么寻找甜?因为来源稀少格外难得。但甜味又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人获得快乐。所以在早期人们愿意为了获得这一点甜去冒险。

  在拍摄尼泊尔的崖蜜时,当地的蜂蜜猎人为了采蜜,冒着生命危险,踩着藤梯站在200米的悬崖高空之上。同样的,马来西亚塔塔甘岛的一个族为了寻找白棘三列海胆,忍着被水母蛰痛潜入水底。

  尼泊尔部分山区的经济相对来说不甚发达,崖蜜对于本地人而言意味着稀缺资源。下一个镜头转到了贵州蔗糖的制作。我觉得也算是生产力的一个发展对比。经济发展,科技也随之进步,所以制糖工艺有了进一步提升,甜的可塑性进一步增强。甜得以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个衔接是非常自然的。

  以甜的可塑性做成转场过渡,配图是萨其马、酥皮叉烧包、巧克力熔岩蛋糕、马卡龙、柠檬蛋糕、珍珠雪崩蛋糕。承接的下一个场景是江苏的扬州双绝——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实际是64层)。

翡翠烧卖 图源网络千层油糕 图源网络

  这里侧重讲诉两种点心的制作过程,糖和面皮融合,和猪板油融合。

  成品中不见糖的身影,但甜味无处不在。所以评价是“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解说词在总结的时候配了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觉得非常贴切生动。也正是由于甜味的可塑性强,所以味道既可以若有若无,也可以发挥到极致。

  于是下一个镜头来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说实话,看完第一集之后,我最想一试的就是土耳其的巴克拉瓦(中文译为果仁蜜饼)。

巴克拉瓦 图源网络

  对擀面皮的细节记录——薄度为0.1毫米,且制作过程复杂。因此要成为一名甜品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要成为土耳其的甜品师需要不停地努力学习技术,从而掌握熬糖时恰到好处的火候。这个过程是漫长也许很艰苦,但是追逐梦想的这个过程是甜蜜的。

  除此之外,风味还是一如既往地注重挖掘食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土耳其,甜品等于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解释。

  到这里,上半场专注于糖本身的介绍就结束了。

  之后的转场放了干烧比目鱼、烤乳鸭、橙香黑叉烧。糖和其他味道(如辣、酸等味道)的融合。

  下半场的第一个场景是四川青城山的坝坝宴的婚礼现场。

  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这些年,随着火锅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很多人对四川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了麻辣这个词上面。但实际上川菜的灵魂绝不止是辣味。

  就像影片里提到的,川菜是多种味道的调和,讲究的是复合味。因此有了荔枝口、鱼香味这些带有四川独特风味的口味。因为我本人是四川人,所以希望外界对四川的美食印象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化,而不是只停留于一个辣字。

  这里的解说让我觉得是很开心的。

  这个场景的过渡词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的感受往往与甜相关,而甜也藏在寻常的食物中作为收尾。”下一个镜头介绍了江苏苏州的鸡头米。从鸡头米的名字由来,生长季节,品相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展示。

鸡头米 图源网络

  我之前是不了解这种植物的,也没有听说过。又算是给自己普及知识了吧。

  最后一个场景在中国香港,也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场景。食物的选取我觉得倒还是蛮普通的,不过故事的寓意很好。

  父亲的女儿在念高中,英语成绩不太理想。父亲的工作主要是和工友们一起做烧猪,由于壁炉的温度在300摄氏度上下,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热浪朝天。

  之后画面转到了女儿拿着试卷在车上抹眼泪,再到解说:“湿热的夏天依然漫长,人们工作之余热爱煲汤。”

  从对苦瓜汤的介绍开始,整个主题也在慢慢的升华。苦看似和甜对立,但其实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苦后回甘,是甜味的另一番境界。就像正是平时生活中的那些苦难,低谷,不如意。使得日常和平淡来的如此珍贵。

  其实我感觉这里是非常映衬现实的(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就像如果没有发生这次疫情,我们很多人也许也不会意识到,最梦寐以求和日夜期盼的就是平凡有序的生活。

  但无论如何,再苦都总会熬过去。所有的勇气力量,悲喜起落,才是真正为生活增添甜味的力量。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九):第二季第一集:风味未变,与你相约

  在一片翘首以盼中,风味人间第二季终于将在本周天上线。熟悉的制作班底再次“出山”,风味未变,每周日21:20与你相约。第一集是甜口的。

  “甜蜜缥缈录”

  穿越全球,摄制组采集了八个地区与“甜”相关的美食。或许它们只是一种原材料,如贵州的甘蔗、尼泊尔的蜂蜜、苏州的鸡头米;或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美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四川的甜烧白、扬州的千层甜糕和翡翠烧麦。

  【风味回溯】

  (部分食物预告片中并未出现,图片来源网络)

尼泊尔-崖蜜

  悬崖中的穿梭换来美味

  这是最为危险的风味

  每年都有生命葬送于此

  但你在采蜜人的眼中却看不到恐惧

  他们把蜂蜜拿在手中幸福地大口吞下

  让你不禁怀疑先前的惊险是否真实

贵州-甘蔗

  糖是生活的不可或缺

  是烹饪中“拉丝”的秘诀

  和甘蔗一起到来的

  还有轰轰烈烈的甜点大军(那十几秒的甜品镜头实在是让人抵挡不住)

扬州-早茶

  镜头转向扬州

  翡翠烧麦 千层甜糕

  “扬州二绝”

土耳其-巴克拉瓦

  故事性比较强的片段

  少年的追梦与高难度甜品

  甜蜜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

  (0.1mm的酥皮制作非常震撼)

四川青城山-甜烧白

  又是一份没吃过的美味(掩面哭泣)

  山村里的流水席上

  揭开蒸锅

  主角甜烧白终于露面

苏州-鸡头米

  又是南方的小吃

  鸡头米,也叫苏芡

  总觉得南方的特产就像南方的风景

  给人一种清秀婉约的感觉

  (即将解锁多种制作方法)

马来西亚-白棘三列海胆

  在马来西亚的塔塔干岛上看原始的捕猎

  享用内陆不常见的海鲜

  :小心被水母蛰到!

香港-烧猪

  这是我们熟识的香港的另外一面

  走进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

  观赏高温下美味的蜕变

来张全家福~

  在我看来,相比于陈晓卿导演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有着更为密集的内容,而新一季与之前相比,侧重点也有些许偏移。就拿第一集来说,与美食无关的抒情性抒发减少了,旁白衍生更多的是以食物为起点,对“风味”的形容可谓把人馋到了极致。拿起小本本,一大波垂涎三尺的旁白即将出场~

人类是大地的主人,肠胃的奴隶。糖无处找寻,而甜无处不在。(猜猜这是哪道美食)酥皮在口中崩塌的刹那,甜锋芒毕现。说到口味时,人们总是莫衷一是;但说起甜,人们总是相视一笑。口舌生津,余味悠长,中国人称之为 回甘。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人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风味人间》的台词堪称是美食界的满分作业,保持着从第一季到现在不变的高水准。同样没有变的还有高科技——在第一季中出现的显微摄影也会与大家见面。届时将带我们感受微观世界的风味奥秘。

  本季的取名也非常有特色,从细化味道到细化到具体食材,有种隔空PK的感觉。

  《风味人间 第二季》观后感(十):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调和世俗气息与文人理念的诗化美学

  线下烟火缭绕的餐饮行业还未完全恢复,线上继承《舌尖上的中国》衣钵的《风味人间》已然回归了千家万户的方寸荧幕,乃至唇齿之间。

  然而,我们对《风味》这种一年一季的常青树节目总是期待又怀疑,正如音乐人耳帝在评价音综现状时谈到的——刚上档的音乐节目总是粗粝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总能吸引到最为广泛的受众;但是随着节目不断的翻新,粗粝的表达逐渐被受众厌倦,音乐表达开始朝注重形式与意义的方向逐渐转变,精微内敛的演绎必然会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审慎合理地调和形式与内容,通俗与内敛,是一个常青节目能够不落窠臼,避免狗尾续貂的关键。

风味人间第二季

  同样是作为纪录片常青树的风味人间,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初次登场的《舌尖上的中国》直观地呈现了食物制作的流程与唇齿留香的风味,因此得到了出乎节目组意料的好评与推荐。在之后的第二季第三季中,由于说教与主题先于影像的呈现,遭到了观众广泛的拒绝与不认可。《舌尖》崩坏的口碑直到《风味人间》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扭转。这其中自然有陈晓卿携原团队保证节目风格的功劳,节目制作上的相对保守,专注于影像呈现的理念也避免了“多说多错”的窘态。

  在《风味人间》绽放二度春华之时,我们不禁为节目的口碑担忧起来。 陈晓卿是选择继续保守地呈现食物的本味,还是选择跨越舒适区,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看过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之后,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陈导不仅大胆地突破了观众期待的舒适区,将理念表述精妙自然地融入了镜头与解说之中;更在不同的片段与内容中嵌进了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在世界风味与人情伦理的共时性呈现之中表述了“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士大夫理念与共同体价值观。

一.嗜甜的共同价值与多元表达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糖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人类学西敏司在《甜与权力》 中指出,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 糖的生产与消费支撑起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分工,体现了阶级,剥削与贫富差距间的关系。

甜与权力8.2西敏司 / 2010 / 商务印书馆

  进入全球化愈发深入的二十一世纪,各民族在嗜甜这一共同价值上依旧保持并发展出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风味人间》就以此着墨,在四十分钟内呈现了甜的不同载体。

  《风味》先以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尼泊尔土著入手,展现了采集崖蜜的艰险与困难;再转入贵州山区以古法熬红糖的传统技艺,介绍了外来的甘蔗如何在先民巧妙的技艺下成为甜美的回忆。这种共时性的影像化呈现展现了《风味》团队极为宏达的共同体视野,在铺陈采摘流程与制作工艺时也不忘融入分子化学进行更为学理化的解说。

喜马拉雅崖蜜

  值得一提的是,介绍高山采蜜人时,《风味》没有过度地渲染工作的艰辛,摄像机也始终以平视的视角避免将这一劳动异化为一种景观化的猎奇。这种平等的表达不仅是纪录片的精神内核,更是导演的价值追求。

  在采蜜的过程中,解说也提到采蜜人“摘一半留一半”的采摘原则。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同为记录养蜂者生活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蜂蜜之地》,同样展现了传统养蜂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蜂蜜之地 (2019)8.92019 / 北马其顿 / 剧情 纪录片 / 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卢博·斯特法诺夫 / 哈蒂兹·穆拉托娃 纳齐夫·穆拉托娃

二.人文视角引领下的无声切入与流畅过渡

  《舌尖》口碑崩坏的前车之鉴让《风味》在上价值的片段中时刻警醒,极力避免主题先行带来的说教观感。在《风味2》中,导演在主题与介绍分野的比重上更为谨慎,将价值与理念内涵于过场与背景的解说中,篇幅短小却意涵极深。

  例如在介绍四川青城山的坝坝宴时,寥寥几个全景镜头便铺陈出了整个婚宴的形式与生态。背着大音响的司仪操着四川话招呼着客人,西式的婚礼布场后是传统的乡厨灶台。强烈的中西对比与传统-现代的分野在一方婚宴上得以呈现,东西融合的婚礼形式背后是宏大的社会学命题,《风味》在专注于美食的基础上更像是贯彻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咂与细品。

  更值得夸赞的是《风味》中片段与片段,理念与理念衔接之连贯流畅。之前《舌尖》广受诟病的一点便是片段之间跳接的不知所云,打散的故事线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忽视了观者的实际感受。《风味》的叙事线简明而清晰,将叙事重点置于美食之上时,也做到了衔接的连贯一致。

  以第一集为例,导演以民俗学视角介绍了四川坝坝宴上的八大碗之后,将目光转向香港的烧猪师傅。以寥寥几句解说铺陈了烧猪师傅参加宗族宴会的经过后,将重点置于师傅女儿高考失利的事件之中。在这里,《风味》背后的理念从民俗学回落到家庭生活,并隐藏了社会结构的背景。

  整集《风味》的观感是浑然一体的,这自然有赖于剪辑与叙事的完整性,更体现了导演传递理念的老道纯熟。虽然《风味》内置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但诸多学科工具的背后体现的同为一个知识分子性的思想内核,由此全片也在浓浓的烟火气中飘逸出理想主义的后调。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陈晓卿在新一季的《风味人间》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不仅以绝佳的影像表现手法完成了“人间饕餮”这一命题作文,更在诱人的镜头语言与解说词中展现了世俗气息与文人情怀的巧妙融合。新一季《风味》的拍摄范围更广阔,视点的铺设更是深入了古老的习俗与普遍的家庭情感,但在文本背后支撑这一表达的,却是导演组“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全片宛如宋明时期寄情于事的文人诗,在烟火缭绕中完成了士人情怀的诗学表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味人间 第二季》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