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里,无人机航拍,发现推耕还林,种植经济林的规模成型,小块麦田的收获方式,还的依靠传统的人工收割。
杏林前的一小块麦田,由于里面已经种植了经济林木,不能使用现代的收割机收获,只能延用传统的人工收割方式进行。
龙口夺食季节遇上传统的端午节,辛勤的村民为了赶快收割,只能把粽子带到地里,利用休息时间品尝自己包的,最有地方特色的舌尖上的美食。
碾完后,拖拉机手当场要看摄影师给她抓拍的照片,当看到这张时,她激动的告诉其他村民:快看,我就是一块钱上的女拖拉机手。你甭说,看她那姿态还真有点像。
参加帮忙的村民在碾完,翻场开始时要求摄影师为他们拍一张全体像,因为今年他们村只有这一家在碾场,以后这样的场景,在他们村就永远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希望洗出照片会成为他们美好的历史记忆。
小麦收割进场后全身都成了宝,麦粘(方言)有喂养牲口的就把收购走。麦衣保管好到了冬季,酿制柿子酒的都要用到。
画面中的老人已经76岁了,干起麦场活绝不亚于中年人。翻场、起场是个技巧活,共木杈就有三股、四股、六股之分。三股、四股用于挑长一点的麦粘,六股用于拾短一点的麦粘,还要确保麦粒不能卷在短的麦粘里。
真正到推板、刮板派上用场时候了。村民把剩下的麦衣、麦粒混合物推、刮在一起,准备开始扇场。
老人把用完的生产用具都摆放在一起,利用间隙擦一把汗,毕竟她已经是76岁的老人了。开始儿女们都不让她干,她说;干了一辈子农活,明年地里的经济林就大了,今年就不种小麦了,再也没有这样的手工劳作方式了,就干这最后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