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网上买了一套《吴姐姐讲历史》,此书吴姐姐用二十年时间和心血,慢慢雕琢而成。很是喜欢,没有大陆书中常有的那种阶级立场,更多是一种人文的体贴。没有想到一家人都可以看。文笔比较细腻,叙事接近事实,在历史的变化之中追求,探寻一种规律。
而我感触最深的确实关于明孝宗对于儿子的教育方面所犯下的不可弥补的错误。
因为孝宗母亲非正式的妃子,所以他自己的童年阴暗,悲惨,因此对于儿子朱厚照的教育,基本以放手为主,孩子喜欢什么都会满足,不读圣贤书,也无妨,倒是天天热衷于骑马打猎。对很多民间技艺热衷追求,以至于即使当上皇帝之后依然热衷雨玩玩闹闹。国家大事,凡是不好玩的,他都不会过问那么多。其实在很多时候恰被太监刘谨所利用,而至于国家陷于内乱,他还是抱着玩玩闹闹的心态,一定要去亲征。最好,自己也终于死在玩闹上,一次落水于江,居然夺取了他年轻的生命。虽然去世已经三十一岁,却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只好为了大明江山找到嘉靖皇帝来接替他。
他在位期间,太监刘 谨为讨他欢心,找到很多民间艺人吸引他,最终大权完全被太监控制,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明朝的读书人开始不得不一定程度屈服于太监的淫威,正直的文人备受打击, 可能恰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明朝已经开始走向下坡了。
玩掉了国家安危居然可以不顾。
这就令我想起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知道先严后松的道理,只是跟着孩子的感觉走,一个劲地去顺从孩子,然后等到恶习养成,再要修改早已无法挽回。
很多人甚至很天真地认为孩子大了就会好,这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你想一个皇帝把国家大事都不放在心上,那么一个孩子稍微、长大之后会把什么放在心上,没有责任心,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这些因素恰是童年时期需要建立的。
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可能被童年的那种放纵所祸患,江山给他,是多么大的风险?他爹爹孝宗一辈子兢兢业业却培养出了这样的一个儿子,恰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跟今天很多人何其相似?
惯儿不孝 ,肥田出瘪稻。这深刻的历史教训不知道今天的家长们还能不能知道?把孩子在童年时摧毁了,养成了很多陋习,即使给他江山,他也未必能够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