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是一本由漫漫何其多著作,威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38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读后感(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觉得印象没那么深刻;最近书荒,又恰逢听了网易推荐的歌曲和评论,因此静下心来又读了一遍,之前很多懵懵懂懂,不痛不痒的地方,竟然看出了滋味。全文看下来真的是玻璃渣中带糖,糖中带着玻璃渣,上一秒还能被骚受和偏执攻逗得直发笑,下一秒就能被两人的身世和境遇虐的心肝痛。还好两个人终能互相救赎,携手一生。
《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读后感(二):好在不是原词的景
好在不是古词里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用最近的临帖来看,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笑点密集,完全能get各种梗。三元文曲星真是打得一嘴好炮(✪▽✪)猪队友各种可爱,林思哈哈哈哈哈哈永远猜不透,宣从心看来要撑起整个天下了。
钟灵毓秀,心意相通的少年真是美好。家国天下揉进骨血里,还有进步空间,等作者下一部。
《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读后感(三):当你离开时,我才发现整个院子都空了
小王爷一定很纠结为什么被称作文曲星转世的钟宛是个无赖,脸皮超级厚,整天各种作,小王爷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走时,可能小王爷也不知道什么感觉,不过有一天,终于还是懂了,你喜欢的人离开以后,整个院子都空了。文笔很好,故事情节很丰满,不老套,而且很搞笑,主角都有点病态,配角也很出彩,冯管家很可爱,对两个男主那都是了解的透透的,各种牵线搭桥,感情描写很温馨,一个比一个更隐忍,爱的太深,总怕保护不了对方,总之,是一本好书,我反复读了好几次,每次看都还是觉得很爽……
《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读后感(四):我不知该恨谁
殺破狼8.9Priest / 2016 / 龍馬文化“我不知该恨谁”
借用书中的两句话,来回味这本书。
这本书的情节、人设和P大的《杀破狼》相似。都是攻有严重的心理疾病(郁赦、长庚),受有严重的身体疾病(钟宛、顾昀)。表面来看,都是攻照顾受多一些,攻更宠受一些,细究起来,都是受付出更多一些,更让人心痛一些。
都是攻为了保受的命,不得不夺嫡争储。尤其是长庚,他不做帝位,没人保得住顾昀。
都是攻更能作一些
《當年萬里覓封侯 上》读后感(五):那厮说:《当年万里觅封侯》!
这是我之前发在b站专栏的一篇书评,近六千字蛮长的,没有着重一个点去说,但可以跳过一些不必要的。
对主线cp二人的分析在最后一部分。对权谋的分析不算很全,因为我不擅长这方面,欢迎补充与指正!感谢观看。
上篇●阿圆与阿油的故事 鱼籽油:鱼籽和油组成,菜籽油远亲,鱼肝油近邻,极具营养价值。 桂圆:学名龙眼,顾名思义,龙的眼睛又贵又圆儿,社会地位很高。 故事发生在一个奇怪的世界。 那里没有人类,平时不是人的东西,倒一个个成了精。所以才诞生了像鱼籽油和桂圆这样,真点(·)机灵可爱的主角。我们亲切地叫它俩,阿油和阿圆。 阿油和阿圆年少时在同一个老师底下学习,算开局送了个幼驯染buff,半对竹马。阿油没事喜欢静坐看窗外的花树,三千青丝披散在后。 那场面,桂圆见着,一辈子的情根也就暗暗埋下了。 这俩效忠的主子算是死敌,但并不妨碍它们惺惺相惜。阿圆因主子夺嫡失败,受牵连入狱,还要卖给别人。它的老师平时不夸它,但内心对它很是赞赏看重,向上求情时直言其为文曲星下凡,末了阿油路过,老师很有深意地看了它一眼。 因为这一眼,还有某些不可描述的情愫,阿油斥巨资,不仅将好色男子拒之门外,更抢过了倾尽家产奋力一搏的老师,花五万两买下了阿圆。 阿圆在阿油那暂住一段时间,便带着它夺嫡失败的主子留下的几个孩子,去往偏僻小县。但这一小段时间不可小觑,阿圆尽显风骚,油圆二人的情谊更加深厚。 临走时,它还留下一个疑似表白的悬念,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阿油一想,就想了七年。 阿圆到了那鸟不拉屎之地,为生存,它竟不惜出卖自个儿与阿油的清白,失了节操,却活了下来。但它因为没干掉阿油,刚来就被老太医灌了剂毒药,勉强保命,身体不再健朗。 那毒药原是要下给阿油的。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阿油,在有心人的引导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是分割他人生的线,乍那么一看,从前的油与现在的油,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过去的东西与大家所看到的现在相差太多,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都愿意去了解阿油,于是从前的正直清凛,仿佛一把火烧尽,无人再听。 或许是阿圆的业务能力太强,百姓生活太过无聊平淡,那不清不白的事被编成话本,不知是借了多少磕糖女孩、吃瓜观众的力,流入京城,一时盛行。 面对人生巨大挫折的阿油因这荒诞产物,竟也开始逐步面对生活,有了副活人样。 七年后,阿圆及小主子们回京,阿油与阿圆重逢,干柴烈火搞出了不少事。 这爱感动天地,一切又化人形,于是江湖上便出现了一本名为《当年万里觅封侯》的油圆爱情史。 又名阿油你真是太惨了。
下篇●那厮说 大家好,我是那厮,“那厮”就是名字。这不重要,书重要。首先,上文的阿圆,其实姓钟名宛,字归远;阿油,则姓郁名赦,字子宥。是人。 《当年万里觅封侯》是晋江作者漫漫何其多所写,围绕郁赦的身世及郁钟二人间的爱恨情仇,铺展开来一连串有槽可吐,有梗可笑,笑中还带泪的故事。我半年来读了三部这位作者的作品,遂写就此文。 这本书,书名封面都有股正剧风,它也确实在剧情方面主权谋。实际上与小甜饼内容形成一定的反差。文案“效忠不同主上”、“惺惺相惜”、“远走边疆”与“远在京都”,以及那笔假风流债,精准吸引适群读者。 这位作者,接下来我简称其为漫漫,对自己的定位其实是很不错的。她的作品中,流淌着自身温柔的坚定。 她不走剧情流,突出cp,笔下没有真正的苦大仇深。她写的人物,人设讨喜,主线cp发糖很频繁,简单快乐。 她的文笔胜在流畅自然,与她的作品内容、风格贴合度很高。作品名场面多,作者有刻意在造梗玩梗,时而出现笑点,对于追连载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抚慰。 但优点往往也是局限,是另一个视角里的缺点。 回归书本,郁赦作为本书剧情重要线索,作者几乎将本书最复杂的东西都放在了他身上。皇帝、前大小钟妃、安国长公主、郁王爷、宁王甚至钟宛与他都是有连结的。 他作为安国长公主与郁王爷所生的儿子存在了十数年,但私生子这个秘密却为许多相关人士所知晓,后来皇帝昭告于天下,这点令人出戏且不妥当。皇帝对郁赦早有认回的打算,那对这件事的处理该更成熟,况且他还有两个儿子。 为宁王沉冤昭雪是一回事,但让他的儿子,也就是宣瑜做皇帝,这是另一回事。而且宣瑜本身能力不足,很有“安全隐患”。 权谋部分是幼稚的,但这是作者的风格与取舍。其实有时若我们想兼顾每个方面,会导致自身很焦虑;对大部分人而言,这需要很多时间,收获不一定明显。 漫漫写了很多作品,其实她风格相对稳定,也有了一批稳定读者群,贸然改变风格有风险。 漫漫的剧情其实在我的分析中,是辅助cp的,经不起推敲,却不影响大体阅读,也有一定资料基础。 她的剧情使cp之间的某种情结某种羁绊被放大,让cp不至于磕到山穷水尽,常有新糖。或说迎合读者,她让追连载的大部分读者,有糖可吃,不会觉得自己白看了一章。而当我一气儿看全本时,感到名场面的频繁刻意出现,甚至有些麻木(补充,对“一生一世只日一次”与“喜脉”这两个梗会感到不适,但还好)。 本书还有一特点就是回忆杀穿插其中,令人很想看下去,一点一点把失落的记忆收集起来。但不是每处都能衔接得很好,分布的频率也很不统一。有时现实与回忆交叉略乱,扰乱思绪,作者自己也会被影响到。 如第四章“钟宛,我的桂花糕呢”,郁赦与钟宛少年时的桂花糕梗,两人七年未见再次相逢后的第二句话,却遗漏了没处理。 后文虽有涉及到桂花糕,但并没有解答这个疑题。这句“桂花糕”无论从出现的地方还是其间情感,都显示出其不凡。 由这点思索,如果考虑到作品的长远影响,把几个有代表性的梗做实做精,贯穿全文,会更好。 “话本”是本文非常重要的线索与意象,只是不够细腻,受限于其题材与内容。类似桂花糕这类两人间的清新小甜点可以承载的东西会多一点。两相结合,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会呈现不一样的东西。 桂花糕此梗并不影响我阅读,只是作为一个论据。我主观上仍然理解作者这么处理,并不是更好就会更对,读者不一定喜欢,自己不一定擅长,作品不一定适合。但如果要追求突破与卓越,大概就是要舍弃一些东西。 值得一提的也有漫漫文中时而出现的笑点,我所看的三部作品都是如此,有笑点穿插其间。下面放一个我认为构思很巧的段落。 【“归远走后,没过多久我就疯了,可我偶尔也有清醒的时候,想着他留给我的未尽之言,也想去找他……”郁赦声音沙哑,“可我配吗?你们如此害他,我还配去寻他吗?!” 郁赦神态有点癫狂,他脑中隐约听到有个声音对他说:你配。 “就是这样,我总听到这样的幻声,幻想我不曾伤他……”郁赦摇头,自言自语,“但不,你们害得我早就配不上他了……” 脑中的那个声音再次传来,“不,你配。” 郁赦摇头,“我不配。” “配的。” 郁赦把手中将尽的火苗丢在地上,“不……” “配!” 郁赦失魂落魄地苦笑,“看,我又听见了。” “……”安国长公主她不安地看看左右,“我好像也听见了。” 郁赦愣住。 马车里,钟宛尴尬地撩开车帘,“子宥,你刚才是在跟我对山歌吗?” 郁赦:“……”】 再放一个我认为很敷衍的段落。 【钟宛骇然,写:她这样折腾,长公主是如何待她的? 林思沉默片刻,打手语:长公主起先是让人日夜看着她,但人若想寻死,看是看不o住的,那女子趁人不备,拿起什么来都往自己肚子上砸,有次差点就把孩子生生打掉了,长公主失了耐性,让太医…… 林思深吸一口气,比划:将她双腿废了。 钟宛遍体生寒。 钟宛尽力忍着,写:再然后? 林思道:具体怎么废的不清楚,她怀着身孕,必然不能把腿打断,许是施针,总之那女子再也站不起来,也走不了路了。这之后,那女子彻底的疯了,不吃不喝,伺候她的人就将她整个人捆了起来,手臂手指,哪里都困死了,好似……一个摆件一般。 钟宛声音发抖:“然后呢?” 林思继续道:一直这样捆着,直到她生下了那个胎儿,生产的时候,自然是要将人放开的,据说产下孩子后,众人一时不查,险些让她将胎儿生生摔死了。】 前者利用了语言及对话的特殊性,塑造了人物形象,又烘托了似喜实悲温情流淌的气氛,笑中带泪;后者原文还更长,问答更多。作者用“骇然”、“遍体生寒”、“尽力忍着”、“声音发抖”力图表现出钟宛的悲伤,在此情况下却显得空洞。这都不能说是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是将大纲塞进对话里,林思在此处起到工具人的作用。 文中有许多人物,起初略微令人感觉头重,但看下去,心中便会对人物形象有个底。配角们有时会当工具人,但也有自己鲜活的一面,不多论。咱先看郁赦和钟宛二人。 这两人物身上裂开了鸿沟。这“鸿沟”好解释—— 郁赦本想正直清凛一世,孝顺父母,辅佐君王为国分忧。但偏偏从未出生时就被上一辈人坑害,活了十数年,却发现爹不是爹,娘不是娘,以往深信不疑的尽数崩塌,君王更是坑害他的头目。这,是鸿沟; 钟宛本被称作文曲星下凡,若一切不曾遭人为转变,他或许七年前就考取功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世上没有如果,主上被陷害,他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追求,带着小主子艰苦过活。这,是鸿沟。 期望与现实间裂开的那道口子,便是鸿沟。 漫漫在书中并未凿开很多鸿沟,通常满足了主角与读者的期待。 但鸿沟的存在使故事更生动有趣,引导接下来发生的情节,内容更丰富。同时也激发了主角心中的冲突,也就是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核心所在,作者的深邃感情所在。 横生变故后,郁赦性情大变,变成了“偏执阴鸷”的模样。当时他已是十五岁,过往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被推翻,但此处描写不够深入。 上文提到过,漫漫的作品剧情多为cp服务,其实人设的一部分也是为cp而服务的,当然也可以单独存在。 她笔下的人物无法完全独立地站起来,人物塑造不够深刻,但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也是许多作品的局限。要想更进一步塑造人物,比如书中双主角,就不能都与对方相连,三观要一点一点去树立,家庭背景人物心理要一点一点去磨,不是一个标签与一套设定能简单引导的。 这很花时间,就算放低要求,写起来也不好把握,人物的成长不是全都有梗有趣,人非完人。 他们会有真正的缺点,偏执阴鸷在书中不是缺点,是潜在萌点,是一个标签。 书中的宣瑞其实是一个加分点,虽大体上没有郁赦钟宛生动,胜在其人物形象的可塑性。宣瑞幼时的可爱,长大后浮于表面的懦弱没主张,做事不干脆,又够不上大恶人,对钟宛的不信任与猜忌也引导发生了一些事,在某刻引爆了读者与主角间的感情。 漫漫在书中写钟宛心中所想,若当初把误会解开,自己还是宣瑞大哥,那现状会好很多。不用去担心宣瑞的猜疑,放开手做事,当宣瑞拖拖拉拉不喝药时,也能以大哥的身份简单粗暴让他喝。 这段很打动我,作为读者,我感到了作者自身的遗憾与情感。漫漫的作者意识其实在作品中不强烈,让读者能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但人自身的阅历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些遗憾。比如宣瑞和钟宛。比如钟宛和郁赦。比如自己。 当年宣瑞和钟宛不好吗? 不,只有十岁的宣瑞跟在十六岁的钟宛身边,一起读书,嬉笑玩闹。宁王夫妻将钟宛看作亲生儿子,小宣瑞也将钟宛看作自己的亲哥哥,管他叫大哥,很是依赖。 当年他们不好吗?是很好的,兄弟情谊,不染尘埃,也曾有过。 只是我原以为有的事情不需解释,时间到了,你就懂了;后来我却发现,你自那之后,便与我背道而行。我发觉时,已不见人影。 钟宛和郁赦没有遗憾吗? 是有的。 七年时间,足够一个少年长成大人,一个人从生走到死。 若非幸运加成与执着追求,郁赦与钟宛无端分开的七年,各自成长的七年,这遗憾便是永远。 文中对这七年着墨不多,但没有哪个七年是好过的。当初的美好时光,会想珍惜,但像纸一样,揉皱了就回不去;当年没发觉的感情,会想拾起,以抚慰熬不过去的自己。 但现实生活充满未知,分别,没有期限。 有时一别,就成诀别。 有些人就留在过往岁月里,温柔地泛黄,但一碰就掉渣,连联系方式都没有,连名字都记不得了。 宣璟的琉璃盏老是被摔碎,碎了又必须得粘起来,很好笑。 我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我的笔五十次从桌上掉落,干掉了十数根满油的廉价笔芯,那时我正为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作准备,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压得我喘不过气。 每次昏昏沉沉地,捡起那恍惚间掉落的笔,我都有想哭的冲动。我想,真是好烦啊。 但我最终是捡起来了,也一点一点捡起了那碎片般的一点,拼成一天。 对于自己也是如此,处于人生低谷期,也要一点一点把失魂落魄的自己捡起来,拼成新的自己。 只是后来那老皇帝中风去了,这琉璃盏,大概不会再被一点一点粘起来了。 放在某个角落,百年之后,有新人将它摔碎,以为珍贵,仔细地粘好。碎一回粘一回,多么珍重。 好,咱回归文本。 若要寻求突破,人物就不能只赢,要直面那些人生中的挫折与焦虑,还有令人恐惧又令人沉醉的未知性。 同理,萌点不是输,更像冷冰冰的设定打在脸上,结局不用猜。但我觉得漫漫写的是小甜饼,对应适群读者。且从主角人设继续分析,前会儿我说“故事的核心与作者的深邃感情”,后者讲了,接下来就边分析主角人设与故事核心。 漫漫会设置双主角某一方有心理问题。但在本书中,我认为是两方都有。 宁王夫妻待钟宛再好,我认为从自己家到别人家,钟宛无法真正完全从心理上作为他们的孩子生活。 他要报恩,不是出了事之后才这么想,是自小就得这么想,他是缺乏安全感的。 他当初不与宣瑞直接坦诚沟通,其实我认为,他自己是有些生气委屈的,同时他心中有一本记录册,并非记仇之类。他出于本能地记录着每次受伤,不去相信他人。 每次受伤时他除了伤心,但内心会有一个喜悦又失望的声音:我不信他是对的,我早就知道会被伤害,那他伤害了我也没关系。 但怎么会没有关系啊? 他看似坚强,事事为他人着想,但其实内心负重越来越多,也把真实的情感埋得越来越深。 说到这里,早就不是在说钟宛一人,你是否正是这样的人呢? 那我只有一句话:别装了! 听起来好像在骂人。 郁赦性情大变,但我认为他之前如果和郁王爷,也就是他名义上的父亲关系很好,父亲给予很多爱给他的话,他对于这次磨难也许能更加成熟地面对。但不深入讨论此点。 本书中后期,我发觉,郁赦其实还是很正直清凛。但故事的核心来了,他发现烦扰真相后,在心底翻涌的,爱与恨的冲突。 天下少有纯粹的爱恨,咱总在各种交界中模糊不清。说优柔寡断不恰当,因为本身就没有人纯粹得坏着好着。 郁赦他恨,他到底该恨什么? 安国长公主对他很重要,过往对自己好也是真的,他无法完全割舍。 对郁王爷,他更是恨不起来,本来与自己关系不好,他心底想获得父亲的赏识与爱,父亲在他眼里,甚至是比安国长公主更重要的。 亲娘早没了,亲爹居然是“舅舅”。 况且,这些明显的人选,也没有一个是全心全意恨他,天天想着法子要他死。他恨,但他没有确定的投掷情感的人选。 无法全恨,无法全爱。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他从感性上爱,从理性上恨;同时,他理智地恨,不可控制地爱。最后这个性情大变,其实就是在某方面放弃了自己。 在他所谓“疯”的表面下,是仍然想爱,想被爱;仍旧一把君子骨。 他无法正常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感情,还有那些人了。 赦,即免除和减轻刑罚。 宥,即原谅。 这么一个人,却跟自己过不去。好在他与归远,在彼此的帮助下,最终宽恕了我们痛恨的自己。 不过按我来说这很理想化。但理想化正是我们看此书的目的之一。 上篇我说桂圆学名龙眼,北宋理学家刘彦冲写过一首诗,就叫《龙眼》。诗中最后一句写道:登盘犹足洗沉疴。洗沉疴,清洗久治不愈之病。钟宛和郁赦何尝不是在为对方“洗沉疴”呢? 我看这本书,感到缺乏真实感,它没有天下,没有鲜活的百姓。但厮以为,这本书,这么写的作者,有人看、有人爱、有人为之感动,必然有原因。 读书,像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很多读者朋友,多多少少有些心理问题,原生家庭、生活经历…… 经常是,当这个问题发展成习惯,融入个性,自己才发觉,但很难走出来。于是我们一边知道这要改,一边这么做。 你会不会想,有一个人给自己拥抱? 你会不会想,有一个人能理解自己,那些说不出来的,不想说的,说了没人信的。 所以我们看钟宛和郁赦为对方清洗沉疴,我们磕糖。其实也是在抚慰那个想被拥抱,想被理解的自己吧!或许那已是过去了。 如果现在还是很痛苦,那是没有固定公式可以走出的。多学习,多注意。好好睡觉。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他们目送过往远走,踏入接下来的人生。 你是否已经读过了这本书?或已跟我读过一遍。总之,你点进来,我很开心;你看到这里,我特别欣喜。我要祝愿你。 今年,你不要太恨自己。 -完-钟宛与郁赦 by @-鶴九- 是稿子,不要抱图 使用已征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