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深度营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1-26 23: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深度营养读后感精选

  《深度营养》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沙纳汉 / [美]卢克·沙纳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科普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营养》读后感(一):颠覆营养学的营养学

  一想吃冰淇淋就想起这句话:基本上所有的精加工食品蛋糕饼干零食,甚至麦片)都含有会损伤基因成分。反正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已经减了2kg。

  这本书深入论证并且重新定义健康和不健康饮食,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现代饮食之所以不健康的根源-资本工业化。就是缺乏直接指导,属于必须做点笔记才能完全吸收应用的书,这一点上就不是那么user friendly。作为一个普通大众,我只希望作者丈夫(作为一位大厨)可以出一本菜谱

  毕竟我们到最后其实真的不关心谷氨酸钠和肽作为调味料会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微量化学反应以及们是如何如何不同。我们就是想知道晚饭该吃啥,怎么做,怎么吃。

  《深度营养》读后感(二):总结一句,食物原始的好

  花木社区图书馆借的,本想借来给老妈科普下营养学知识。翻了翻才发现废话太多。

  节选一些可能有用的:

  动物油比植物油好:奶油蛋糕倒是这样,不过现在的慕斯蛋糕口感已经很不一样了。

  花生油好,菜籽不好。花生油榨取过程中加热少。不过花生油的黄曲霉素隐患到底该怎么办。橄榄油到底合不合适。可能不适中餐以炒菜为主的做法

  脂肪好坏坚果肥肉还是可以放心吃。不舍入脂肪可能有各种问题

  牛奶:生牛奶好,不过一般人肠胃很可能受不了酸奶好于牛奶(不过酸奶里糖多)。先不论生牛奶是不是好,国内的渠道恐怕是没法长期喝到安全的生牛奶。还是喝巴氏奶好了。

  糖:少吃。这个倒是甚得我

  总的来说,这本书感觉论据不足,废话太多。太多以个例直接得出结论论调

  《深度营养》读后感(三):一本反对植物油和糖的营养书

  主要观点就是抵制糖和植物油,及各类精加工工业食品。这里说的糖指一切食品添加的糖类,包括蔗糖、果糖、甜菊叶、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等等;这里说的植物油包括各种以植物种子原料制成的食用油,包括人造黄油、大豆油、菜籽油及反复加热后的油炸用油,但不包括橄榄油和花生油。

  作者认为上述物质是造成各类现代怪病的元凶,比如过敏、湿疹、脑梗、心梗、部分自闭症青春痘、老年痴呆、甚至长相丑陋近视等等,都是因为吃了大量这种200年以来新出现的人造“食物”。

  本书提倡“吃什么补什么”,及传统烹饪方法。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饮食传统最安全、最健康

  我看后觉得小有收获吧,以前没想到植物油居然也不健康。不过近两年我每到夏天就发湿疹、春秋鼻子敏感眼睛也经常过敏很痒。我感到很奇怪,因为从来没听说我的亲戚朋友有这种情况

  我年轻时很不邪,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敢吃,那时正是我们国家食品卫生糟糕时候,现在想来可能积累在体内的毒素太多了吧。

  最近听了不少营养书,各种矛盾自己判断吧。我觉得这书颇可参考,但也没必要严格遵照执行

  《深度营养》读后感(四):放心大胆的吃吧

  《深度营养 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从本书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们人类需要传统饮食,因为我们人类的饮食是经过了数千年,优胜劣汰选择的,在人类的前进历程之中,对于食物,我们淘汰了劣质的,但是也没有选择最好的,我们选择的是最适合我们的,进化过程已经为我们筛选了最符合基因需求的食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本书的简介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带你深入了解饮食、基因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书,它能帮助你重建科学的饮食结构。”其实,有些时候我知道什么样的饮食对于我是好的,但是因为个人原因比如说早上不想早起,但是还得上班,所以多赖一会床,时间紧迫,只有随便买点东西吃了,比如,一些小吃美味,让我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去买一些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说的我。“我们均衡摄入这些健康的食物,同时避开现代饮食中的不健康成分,就能够为基因持续提供营养,从而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抵御疾病目标,并且为下一代积累基因财富。”均衡的摄入健康的食物,我狠狠心能做到,但是说到避开现代饮食中的不健康成分,说实话,我是真的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啊,我们现在生活中,劣质食品无处不在,虽说国对这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总有人不遵守,当利益足够大时,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再加上我前面说到的,一些街边美味小吃,还有一些垃圾食品,健康和美味往往不是并存的。既然作者提到了我们的传统饮食是经过演化筛选的,说不定经过几百数千年,我们现在的不健康的饮食也会符合基因的需求啊,所以放心大胆的吃吧! 关于书中“植物油是大脑杀手”这个观点,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好像不太适用,以前我家还吃大油,现在已经不吃了,全部都用花生油了,在外面吃饭,都是豆油,身边的家庭也都是吃豆油,花生油什么的,也没见我们中国人的大脑有什么问题啊?所以,书中的观点只适用于部分人群,作者以西方的视角写的这本书,没有经过全球性调查,再说,当时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漂洋过海,被我们看到吧。

  《深度营养》读后感(五):深度营养,让健康从口入

  随着我本人迈入而立之年完成二胎指标之后,身体大不如前。肥胖心悸颈椎僵硬……不大不小毛病却也让我烦恼不已。所以,“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真的是我的日常必备

  我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素食主义瑜伽、普拉提、骑单车、快步走、精算卡路里……最讽刺的是,一年暑假我决定只吃素,每餐八分饱,早晨五点起来锻炼小时,晚上半小时瑜伽,坚持这些方法一个月之后我瘦了,瘦了八两!这次实践彻底断了我减肥的念头。好像在验证这些减肥方法对我无用,之后我随心所欲吃自己想吃的,体重竟然也没有增加

  本以为本书会重点讲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拜读之后才发现本书是在讲营养的深度重要意义。这是“一本带你深入了解饮食、基因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书,它能帮助你重建科学的饮食结构。”书中,作者凯瑟琳·沙纳汉对世界各地的传统饮食做了详细透彻分析,并用基因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印证了传统饮食的科学性。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现代人一些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渐渐远离了几千年来的传统饮食方式,就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基因极度不适应。当我们的基因不能得到预期的营养时,我们就会生病。各种现代疾病接连袭来,那么人们的健康状况一代不如一代。

  书的第一部分“传统的智慧”在论证聪明的基因会根据营养物质表达出不同的蛋白质甚至生命特征。在这部分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结论,论据充分。尤其是双胞胎获取不同营养会有不同表现的实验和一胎宝宝和二胎宝宝的表征不同的论证,让我印象深刻。一边庆幸自己两个宝宝相差五岁,从母体获取的营养不会相差太多;一边懊恼怎么没有早点了解本书,最好在我结婚生子之前……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按照本书第二部分“现代饮食的危害”这部分的观点来看,我的饮食比较传统:不喜欢高糖,不拒绝脂肪。但是对“植物油是大脑杀手”的观点,我尚未接受,因为中国人千百年来食用油主要都是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要是不用植物油,我实在难以想象菜会是什么味道

  本书第三部分是作者推荐的“深度营养生活方式”。其中十四章的“你想问的问题都在这里”正符合大多是读者面临的健康和营养问题。相信读者读后都会受益颇多。

  本书几个特点有趣1.书的装帧特别,没有胶装。每三四十页,用线装订,厚达四百多页的书很方便翻页留存。 2.书封有一大块肉,一根胡萝卜,一个鸡蛋。在向读者说明蛋白质、脂肪和生鲜食物正是人类的营养支柱,并且蛋质和脂肪还占大部分比重

  全民讲究健康养生的时代人人努力绿色健康。而绿色健康就蕴含在食物中,只要坚持传统饮食,摒弃各种添加剂的现代饮食,相信大家都可以“健康从口入”。

  《深度营养》读后感(六):想改善健康程度?读着一本就够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集非主流营养学之大成,又因为作者身体的极大改善源于她对于她理念的坚信和执行以及她本身是医生也是湖人队的营养医师,其说服力较强。如果在非主流营养学里只选一本书读,我选这一本。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实地探查(传统的马赛部落的饮食及对健康的影响)、逻辑推演(如自从美国确立碳水、低脂肪的饮食指方针后,美国各种代谢慢性病发病率大增)和学术资料来说明为什么现代主流营养学不值得依赖

  与大多数非主流营养学的书籍比如《谷物大脑》和《我们为什么会发胖》来说作者着重强调了不健康油脂对身体的损害简而言之,和糖模糊载体蛋白的标记相比,不健康脂肪简直就是在误导载体蛋白运送它们前往大脑,导致大脑功能退化和脂肪循环体系崩溃。如果再说简单点儿就是不健康油脂的欧米茄6含量过多而几乎不含有欧米茄3,导致身体发炎。

  作者还提出了食物信号理念。她认为食物并非仅仅由营养成分表上写的那么简单。很多不再表内包含以及被人类以各种理由包括卫生以加工方式减少甚至消失的成分对身体的消化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消化系统本应通过这种成分来识别食物和判断生存环境的。所以作者连现代乳业所产的牛奶都不推荐,只推荐未经巴氏杀菌的新鲜生牛乳。

  作者还不建议通过保健品补充营养,除了食物信号假设外,她还认为很多保健品提供的是同分异构体的营养成分,目前没有负面影响但未来还是不可知。所以她推荐最好通过食物补充。这一点和《谷物大脑》作者的观点不太一样因为他推荐至少要通过补剂补DHA和维生素D。

  在控糖方面,作者对血糖标准比《谷物大脑》作者更严格一点儿,但在碳水化合物推荐量上(100g/天,属于温和控碳)要比《谷物大脑》作者温和很多(《谷物大脑》认为生酮最好,人类祖先依靠酮体功能远多于依靠糖功能)。虽然作者否认其饮食方法和生酮不同,但我认为摄入100g一下碳水每天并加上运动实际上最终还是进入状态的,就是慢一点儿而已。本质上并无不同。

  此外,作者关于脸部黄金分割图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因为通过调整其实绝大部分人都能符合那个图形。但作者认为健康的躯体应该如古希腊雕塑呈现出的那样,我表示赞同。我所能记住的古希腊雕像无疑都具备了优美曲线男性会比较注重肌肉线条刻画女性则在胸和腰部着力。

  作者没有提到断食对于健康的影响在我看来有些遗憾。根据YouTuber Peeta(他本身有营养学学位且是健身教练,自己也是靠低碳和碳循环来减肥成功的)的说法(他也举了几篇论文),断食会给身体带来一些好吃生长因子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提高等等。《谷物大脑》作者也持有类似观点。我结合我的亲身经历认为这一点大概可靠

  最后作者也没有细致谈一下有氧和无氧运动。结合《运动改造大脑》和《谷物大脑》来看,有氧运动能为大脑提供营养,促进脑部发展(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灵感会在散步时出现)。peeta认为无氧在增肌和加强胰素敏感度方面效果更好,结合很多长期做重训(无氧)的老龄人图片视频,这一点大概率也是对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所有重视健康的人一读

  《深度营养》读后感():健康的迷思

  怎样吃才健康?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科学饮食,然而在吃这个问题上,所谓专家尚且没能达成共识:原始饮食法、全素食、阿特金斯饮食法、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五花八门的饮食法都有不少信徒,相关出版物让人挑花了眼,我们反而不知该相信谁了。

  美国医生凯瑟琳·沙纳汉和她的厨师丈夫在《深度营养》一书中正视了这个问题,认为根源在于人们对医疗行业信心缺失。凯瑟琳身在其中十余年,对行业的潜规则心知肚明,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医疗行业“不仅是在‘兜售疾病’,而且开始‘让你生病’。”普通人理解天书般的医学术语本就困难,利字当先又进一步把水给搅浑了,让大众更加无助。譬如,在某些医疗机构,开具处方药的多寡直接跟医生的收入挂钩,无论病情轻重病人都得服药;有些项目的研究经费来自企业,而企业乐于投资与自己产品相关的研究,研究者投桃报李倾向回馈企业想要的研究结果;医学本质上也是商业,是要通过产品来盈利的。于是,心脏病药物米诺地尔有催长体毛的副作用,就摇身一变成了治疗脱发的明星产品;高血压药物西地那非,也因为它的副作用有了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万艾可。这哪里是为疾病研发药物,分明是为药物寻找对应的疾病!

  饶是如此,作者也不是建议我们讳疾忌医。若真的病了,还是及时就医为好。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身体的复原能力,自行缓解某些疾病,前提是有日常营养的保障,尤其是饮食替我们打下的基础。而那些我们向往的特质:如不老的容颜、良好的记忆力、有力的肌肉,也可以通过饮食来实现。书中的理论基础,大体可分成三类:一是维持细胞正常状态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娘胎里——在生命早期若有营养异常,极易导致基因突变;二是表观遗传,某些关键物质就像调控基因表达的开关,可以影响我们的表型;三是微生物,身体里的有益菌应当跟我们互惠互利。

  由此,作者总结出了“人类饮食法”,倡导我们师法从生存竞争中胜出的古人,吃传统的食物。用骨头熬汤和动物内脏是书中极力推荐的,凝聚古人智慧的发芽食物和发酵食物也很重要,而植物油、糖和加工食品则能免就免。其实,我们虽然免不了要吃外卖、要馋甜食饮料,但也心知肚明这种吃法不健康。“人类饮食法”跟我们心目中的健康饮食相比,没有太大的颠覆。得自天然,无需药补,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比那些光吃肉或者拼命吃“草”的饮食法易于接受和坚持,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吃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慢性病,他们也没听说过亚健康这回事。可是对于有质疑精神的现代人来说,深度营养这样的旧瓶装新酒,非但不能扫除健康迷思,似乎还引入了新的迷思。

  拿书中的理论依据来说,我们和古人的差别并非只在于饮食,当然也不能指望饮食创造出奇迹;而表观遗传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定制特定表型的程度;退一万步说,即便我们了解某个基因利于健康、某个化学物质利于该基因的表达,也不代表食补该化学物质就能达到效果。饮食固然重要,却不该被过度神化,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今天要实行真正的“人类饮食法”也着实困难,没有肉味的肉、精加工的食材和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饮食模式,我们遵循的至多是传统饮食的空壳。在工业化渗透之处,培育食材的土地首先就被污染了,所谓的“深度营养”是个奢侈的念头。

  或许,最大的迷思源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即使我们有更多的健康知识,愿意为吃得更好花更多钱,却有一种倒退感。我们陷入了矛盾的怪圈中,既被各种营养建议的美好愿景所吸引,又忍不住质疑、观望、无所适从。

  ——戊戌年读《深度营养》

  《深度营养》读后感(八):吃好就是赢全程:同步搞定起跑线、半程加终点

  一直觉得营养类书特好读,随便翻翻两三小时一本就看完了,直到开始看《深度营养》,这书一共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大型科普现场,读着超爽,前后一周多才慢慢啃完,第三部分是熟悉的营养学书标配:食谱+运动建议,不到一小时就翻完了。

《深度营养》中信鹦鹉螺

  如果你只想买一本营养学书,就入《深度营养》吧,干货多多,还深入浅出讲得透彻。这书基本观点还蛮学术的: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翻译成自媒体话语,差不多就是:“吃好就是赢全程,同步搞定起跑线、半程加终点”,口气真是不小,我也挺差异,怎么敢这么说?(该配个How dare you图)开篇就介绍了“人类饮食法”,就是祖宗们选的四大支柱类食物: 带骨烹制的肉类、动物内脏、发芽与发酵食物,以及生鲜制品。这四类食物不止好吃,还直接推动了人类进化过程,我默默推开了原本准备当参考书的《基因传》,这书该配《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风味原产地》,陈晓卿大师傅出品,这四类吃食全得很。

配书更香

  你一定听过基因工程对疾病的解释,人的生老病死很多都是由基因来决定。确实,疾病是基因异常的表达,但很大程度上,营养和生活习惯控制着基因的表达。也就是说,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会让基因有好表现,而糟糕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会让基因表现得很差劲。而且你的饮食习惯不止影响你一个人,还有影响你的孩子孙子辈,持续数代,参与重写整个家族遗传基因图谱。 作者转手就开始介绍表观遗传学,这门认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基因的行为表现。物种进化过程中,拥有有更好身体状态和更优质资源的,才更容易走到最后。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用生活方式和基因对话,带骨烹制的肉类、动物内脏、发芽与发酵食物、生鲜制品源源不断给身体传递着“要更强壮、更有活力、更漂亮、更健康”的指令,不断提升机体活力,在进化过程中占尽先机。想一想,中国人举世的聪明大概就是吃出来吧,真为五千年的饮食文化自豪呐~

  不只鼓励吃,还给我等“好色之徒”找了最好的理由:对美的渴望并不是虚荣,因为外貌是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富有吸引力的外表通常意味着身体功能上好,而缺乏吸引力的面部轮廓,经常是身体功能欠佳的表现。

  这种以貌取人可不止在人类,其他生命体也是一样。就拿农民、赛马、稀有花卉养殖者来说,一旦发现维护的对象出现明显的身长问题时,都会马上检查所处的营养环境。漂亮的脸是轴对称的,如果一张脸两边可以镜面对称,那无疑是张漂亮的脸孔。而成就美丽的,正是充沛的营养。很多人认为后代长像全凭运气,你的营养状况,你父辈的营养状况,都会显示在你家娃身上。恢复传统的孕期保健策略,有助于诞生完美宝宝,因为现代人糟糕的饮食状态摄入了很多种毒素。植物和动物成长尚且需要充沛营养,更何况是人类小婴儿呐。想让孩子美丽又健康,赢在起跑线,就要学习传统的营养策略,在备孕前三个月,或者更早就开始为宝宝的到来做好营养准备,用四大支柱食物为宝宝的成长保驾护航。

  阴雨连连,我就抱着《深度营养》,不停想着该点个啥外卖,太馋了,这四大支柱食物随便一类都有好多种吃法!

  然后,当头一棒!植物油和糖是杀手级存在!纳尼??糖我知道,对身体不好(努力忍着少吃),植物油干啥了?

  感觉植物油是很健康的油脂,作者说非工业化植物油确实很健康,比如橄榄油、花生油、椰子油,它们压榨工艺简单,很容易出油,是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吃的。《深度营养》这本书说的植物油,特指工业化植物油,比如说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这些油脂的原料都是很不容易压榨的植物,直到工业革命后才开始找到加工提炼方法,经过复杂的加工、清洗工艺,把黑乎乎的原料油清洗干净,这种复杂工艺的附产品就是反式脂肪酸。

  工业油脂如菜籽油、玉米油、人工黄油都含有大量危害身体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臭名昭著,是诱发心脏病的主要因素。而工业化食品所添加的植物油就是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油,因为成品低廉。而工业化的植物油里的反式脂肪,会破坏身体的细胞,还会影响细胞的基本功能,进而破坏血液循环,降低身体的免疫力,甚至会导致死亡。现在三分之一美国人是心脏病患者,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中风,都跟反式脂肪酸的摄入相关。作者建议大家,为了身体健康,日常烹饪最好用压榨工艺简单的橄榄油,花生油。

  书里建议尽量避开植物油和糖,感觉挺难的,不过想想用工业化植物油加工的食品通常也有大量的糖,比如奶油夹心饼干、速冻汤元,戒植物油戒糖差不多能同时就完成了。

  最后一部分几乎所有营养学书都在写,就不重复了,最重要的就是,四大支柱的好吃的,吃对了不会胖!不会月半!太让人振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深度营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