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把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教学目标从原来的了解自然确定为探究自然,为此,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就必须确定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新课改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以我之见,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教学《昆虫》一课,我是这样做的:我把课堂搬到操场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负责下,同学们个个捉虫子,对捉来的昆虫进行仔细观察、分类,从昆虫的触角分类、从昆虫的脚的数量分类、从昆虫的体型状况分类,最后,各小组根据类别总结特征,并大胆猜想每一种昆虫的生活状态,教师作一科学性的评价和指导。这种教学方法要比过去那种学生坐在实验室里查看昆虫标本或者死记硬背本本解说印象要深刻的多。
开放式课堂,要求以儿童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必须从儿童的心理需求、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为他们提供广阔轻松的教学环境。儿童天性好奇欲强,他们对直观感觉比较敏锐,为此,教学之前,教师确保儿童的这一天性不被受挫,大胆地从教室里面转移到教室外面,这一点绝不是一个空间位置的挪移,而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一转变必须突显出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指挥者、决策者,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观察者、活动者。
教学《植物的根茎》一课,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只需要求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根茎的模样,填写观察报告,汇报交流,这种“一二一”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我感觉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那么强,教学效果一定也好不到那里。我是这样教学的: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山坡上,让学生各自用小刀挖掘不同植物的根,两个学生一组,观察、记载。待学生观察结束之后,我又把学生带回教室,让大家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及时板书主要部分,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我在查看学生的观察报告时,发现同学们的观察记录要比我课前想象的详细的多。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传统的统一规定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思维范畴,让学生自由式地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悟自然,思考自然,总结自然规律,这才是科学课教学的目标。
“求异性”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确定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用具、揭示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手段上要求灵活多样,也就是说教学角度必须独特、教师方法必须新颖,不要总是每节课守住一种模式高唱ABC,新颖场景是会吸引到每一个学生的眼球,从而促使这些学生围绕这种氛围去思考,去改变。例如,我在教学《浮力》一课时,让各小组各自设计自己的学习方案,A小组:水盆,里面盛满水,用一块棉絮和一块石子做实验,让学生观察;B小组:借助网络,制作了动画片,通过播放慢镜头让学生观察;C:去附近的河水里亲自做实验,让大家观察。
以上学生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一种创新思想,突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从原有的“求同性”的狭小空间引到了现有的“求异性”的广阔空间。教学内容也会因为学生思维的扩展而变得更加殷实。
四、评价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良好的课堂评价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反馈、调控、改进的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手段。过去的课堂评价比较单一,以分数论英雄或者以发言状态评价,显得有些落后,从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转变到“多元化”评价势在必得。
比如,《浮力》一课教学结束,我让大家评价,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到河里尝试浮力,安全怎么保障?一块棉絮和一块石头做实验,质量如何权衡?密度有要求吗?多元化的评价,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使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有了质的飞越。
总之,科学课的教学还需要探究,我看到一些老师自编教材,这也值得倡导。科学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需要统一的方式,但有一点,科学课教学必须以探究作为前提,又必须以探究作为重点,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