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求求别再妖魔化游戏了!你只是不懂它…”一个游戏粉的心酸告白
日期:2018-09-18 22:03:35 作者:卷卷 阅读:

“求求别再妖魔化游戏了!你只是不懂它…”一个游戏粉的心酸告白

  卷卷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卷卷漫画

  

  近日

  一则新闻刷上了热搜

  一名13岁的小男孩

  凌晨坠亡

  男孩家长认为

  就是因为这款游戏

  导致男孩的死亡

  坠楼前晚他一直在玩《刺激战场》这类游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鸡”

  这类游戏

  开局有100个人

  玩家操纵的游戏人物

  通过跳伞后降落

  搜集装备

  将其他玩家击败后

  取得第一名

  游戏里从高处跳下会死亡

  或者摔掉玩家的生命

  摔掉生命值的玩家可以被队友救助

  补充状态开始游戏

  而死亡是不能被救助或者复活

  从游戏截图里可以看到

  坠楼后的游戏角色接受伤倒地

  游戏也明确写了角色掉血的原因

  “因坠落”

  并且网友验证

  在游戏中

  即使从4跳下

  也会导致游戏人物直接死亡

  显然游戏里的规则

  是仅从4楼跳下就会身亡

  和家长口中的

  “孩子跳楼是觉得能活过来”

  并不一样

  许多网友评论道:

  “13岁了还不知道跳楼会身亡?”

  “不反思自己教育问题

  卷卷心疼那个孩子

  在那么美好年纪

  就失去了生命

  卷卷知道

  有很多人对游戏深恶痛绝

  但我们需要加以对青少年引导

  监管并抵制不良的游戏内容

  修改或直接下架

  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扼杀

  游戏不会杀人

  偏见误解认为它会

  电子游戏一直被“妖魔化”

  很多家长闻之色变

  好像孩子一碰电脑

  就马上会染上“网瘾”

  秒变“网瘾少年

  一出什么事

  游戏就会又又又一次

  被推上风口浪尖

  成为了“背锅侠”

  卷卷想告诉大家

  家长们一直批判

  “游戏成瘾”究竟是因为什么?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实验

  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科姆斯

  曾经做过一项著名实验“老鼠乐园”(Rat Park)

  他把老鼠分成两组

  把他们放在不同地方

  两组老鼠的生活地点

  都放有普通*水

  两种水供饮用

  第一组的老鼠被放在笼子

  空间狭窄、生活单调

  第二组的老鼠被安排

  集体居住在乐园里

  里面有足够食物玩具和交配空间

  实验结果表明

  第一组笼子里的老鼠

  因为生活单调无趣

  对*水产生依赖

  有了成瘾性

  第二组的老鼠

  生活丰富多彩

  并没有产生成瘾性

  过度沉迷游戏的人

  归根究底是因为空虚

  把全部寄托放在了游戏上

  过度痴迷、依赖

  如果他们没有接触到游戏

  沉迷的可能会是麻将、棋牌、*甚至*

  只不过因为现在游戏业的发展进步

  游戏爱好者增加

  就把这口黑锅扣到了游戏上

  很多小孩子比起成年人来说

  更没有自制力

  也更易沉迷游戏

  但这锅

  游戏可能真不背

  来看看

  心理学家列出孩子游戏成瘾的原因

  和解决办法

  家庭中的潜在风险占很多

  很多孩子或许提出过“抗议

  但却被父母无视

  多次被拒绝

  只好在游戏里寻求他想要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

  这就是避风港

  也许是游戏社交里能理解他的朋友

  也许是装备排行榜上显示自己名字成就感

  也许是行侠仗义自豪

  在这里没有父母的训斥

  同龄人排斥

  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

  和排得满满的补课班

  可是有多少人

  只会骂游戏害了孩子:

  “不读书净不学好!”

  “让你用电脑不是让你玩游戏的!”

  “网瘾!”

  简单粗暴的要求

  “立即删除所有游戏!”

  “国家应该禁止游戏!”

  而不想想

  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甚至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

  在那里进行电击治疗

  游戏真的那么可怕吗?

  卷卷想说

  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

  确实需要教育

  这个责任

  父母、社会都不能逃避

  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

  必须重视

  可我们能否看到游戏的一面

  适当的游戏真的有益处

  甚至对治疗抑郁症帮助

  以赛亚·柏林在《浪漫主义根源》里说:

  “人们解放自身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游戏玩家的心态

  奥克兰大学心理医学院

  副教授萨莉·梅里

  带领青春抑郁症问题专家小组

  开发了一款

  名为 SPARX 的游戏

  用游戏的方式传达

  认知行为疗法

  目的就是为了打败抑郁症

  在这款游戏里里

  玩家可以创建一个角色

  他可以通过摧毁“一些黑暗消极想法

  或者是一些小昆虫

  来拯救游戏世界

  参与游戏的玩家是

  168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

  他们被分为两组

  一组进行SPARX游戏

  另一组被要求去进行“常规治疗”

  (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至少五次以上)

  结果显示

  将近有44%的抑郁症青少年在玩过 SPARX 之后

  减少了抑郁症状焦虑程度

  而接受常规治疗的那一组

  只有26%的青少年

  觉得自己好了一些

  当然

  游戏只是短暂缓解

  长期治疗必须要医生帮助

  还有不少玩家表示

  游戏使他们的病情有所好转

  比如 Murphy

  他是一名游戏行业编辑

  也多年饱受躁郁症的困扰

  他在玩几款游戏时候

  感到它们十分适合自己

  减缓了心理问题

  比如小时候在PS2上玩一款叫作《诺拉斯战士

  或者《战地2:叛逆联队》

  说:

  “游戏不仅带给我独特神奇的冒险体验

  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能够帮助我克服困难的世界,

  帮助我克服每一次抑郁带来的沮丧绝望。”

  (右为 Murphy)

  同样对健康有益处的

  还有《航海英雄

  这款游戏的开发者包括了英国阿兹海默症研究所

  德国电信、游戏开发商 Gl

  还有一些科学家

  玩家需要扮演船长控制小船航行

  解锁各种成就收藏

  通过记住航线可以测试玩家的空间导航能力

  游戏还可以记录玩家数据

  通过和正常玩家的对比

  来标识潜在的阿兹海默症患者

  达到防治和筛查痴呆症的目的

  《自然期刊刊载了此类游戏

  在老年人大脑上的影响

  他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老年人的多任务处理水平能够达到年轻人的程度

  并保持六个月不下降

  肿么样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棒!

  并且

  喜欢玩游戏的人

  也并不是一辈子对游戏依赖成瘾

  时时刻刻都不能放下

  游戏里有一个词叫“AFK”

  是“away from keyboard”的缩写

  意为游戏玩家

  短期或永远不会回归游戏

  知乎“你为什么A了?”问题下

  不少玩家回答

  他们非常清楚

  重心是生活

  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绝不退缩

  并不需要旁人来指教什么

  这样理智的玩家很多

  所以卷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游戏被越来越“妖魔化”

  我们喜爱并为之投入心血事物

  成了人人喊打的怪物

  骂着废物才打游戏!”的人不知道

  曾经有一位名叫吴宏宇大学生

  在大学城广工校园

  见义勇为去追偷车贼

  不幸对方摩托车相撞

  受伤牺牲

  他是一名游戏玩家

  游戏开服前一天

  还在朋友圈里问有没有人

  一起等游戏开服

  但第二天游戏开服时

  他已经不在了

  这个正直勇敢年轻

  向犯罪行为说“不”

  他在游戏里和现实

  是同样的英雄

  可他却在开服前一天去世

  再也没能玩到他心心念念的游戏

  这一年他才只有20岁

  正如游戏的宣传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英雄”一样

  他们追求伟大准则

  即使生命受威胁在所不惜

  游戏为他设立了“英雄不朽”雕像

  位于中国元素地图“漓江塔”

  上面刻着吴宏宇的名字

  纪念这位普通人“英雄”

  嘲讽“网瘾少年”的人不知道

  汶川地震

  游戏公司捐款的同时

  也在号召玩家捐款

  有的人说着

  “在游戏里充钱都是SB”

  他们不知道

  珠海台风损失惨重

  西山居游戏公司

  在游戏里售卖道具“祈愿蜡烛

  65小时筹款62万元

  以玩家名义捐赠

  用于复产重建

  敲着键盘破口大骂

  “游戏毒害青少年!”的人

  也不知道

  喜欢玩游戏的

  还有不少老年人

  比如64岁的前海军潜水员

  老爷子玩吃鸡玩的特别厉害

  网友评价

  “见人突突突,人狠话不多”

  还有83岁骨灰级玩家

  爷爷杨炳林

  每天固定3个小时玩游戏

  20年玩遍500张碟

  (杨炳林老爷子和他的珍藏

  老爷子连旅游时也要带上游戏机

  他说打游戏让他变得更年轻

  还把网友的评论做成相册

  珍藏留念

  (超暖的纪念册

  你看

  玩游戏的大部分

  真的不是“网瘾少年”

  他们会为了正义而战

  哪怕牺牲

  会为了灾情伤心

  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别人

  也会在慢慢变老时

  告诉年轻人

  “人老心不老”

  卷卷想说

  请不要再妖魔化、歧视

  电子游戏和游戏玩家了

  明明都是一样的普通人

  有着不同的爱好

  世界却只需要某种东西成为“背锅侠”

  来掩饰他们的失败

  十五年前它是早恋

  三十年前它是偶像

  三十五年前它是香港电影

  四十年前它是武侠小说

  你可能真情实感的爱过某个人

  我们也真情实感的爱着游戏

  因为热爱

  我愿意挡下所有的偏见

  无论会不会玩到老

  我们都是一辈子的游戏玩家

  我们比谁都清楚

  无论何时

  我们首先为人,之后才是游戏玩家

  离开的那一刻

  灰色头像的后面

  是彩色的人生

  “人生和虚拟世界,

  我们都热烈的活着啊”

  卷卷编辑整理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卷卷漫画()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求求别再妖魔化游戏了!你只是不懂它…”一个游戏粉的心酸告白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