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水中》是一本由唐志远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上水中》读后感(一):冷血动物亦呆萌,世间万物皆可爱
知道箭毒蛙,是跟着女儿一起听科普广播剧,它是哥斯达黎加的明星物种,但对我们来说,着实有些遥远。而当我在自然故事摄影集《陆上水中》看到箭毒蛙的照片时,不禁感叹那饱和而艳丽的色彩、优美而矫健的身形;“这小家伙可真美,不愧是毒物“!
书中拍摄对象以两栖纲、爬行纲为主;有哥斯达黎加的红眼树蛙、海南的小湍蛙、广州的中国雨蛙,也有浙江的秉志肥螈、海南的原矛头蝮、天目山的北草蜥。原来,这些冷血动物也能这么呆萌、傻气;让我对这些生灵有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认知
唐老师说,这本是他(自然摄影)每隔十年的一次总结;我想说,这书面世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我喜欢唐老师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我也喜欢唐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满满的都是对发现这些小生灵的欣喜之情。在唐老师的镜头下和文字里,真切地看到了“世间万物皆可爱”!
《陆上水中》读后感(二):冷血动物亦呆萌,世间万物皆可爱
知道箭毒蛙,是跟着女儿一起听科普广播剧,它是哥斯达黎加的明星物种,但对我们来说,着实有些遥远。而当我在自然故事摄影集《陆上水中》看到箭毒蛙的照片时,不禁感叹那饱和而艳丽的色彩、优美而矫健的身形;“这小家伙可真美,不愧是毒物“!
书中拍摄对象以两栖纲、爬行纲为主;有哥斯达黎加的红眼树蛙、海南的小湍蛙、广州的中国雨蛙,也有浙江的秉志肥螈、海南的原矛头蝮、天目山的北草蜥。原来,这些冷血动物也能这么呆萌、傻气;让我对这些生灵有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认知
唐老师说,这本是他(自然摄影)每隔十年的一次总结;我想说,这书面世是我们读者的幸运。 我喜欢唐老师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我也喜欢唐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满满的都是对发现这些小生灵的欣喜之情。在唐老师的镜头下和文字里,真切地看到了“世间万物皆可爱”!
《陆上水中》读后感(三):蛇虫也可爱,动物不疯狂
曾经,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单反和三脚架旅行穿越了大半个东南亚,也很羡慕别人在旅行路上的轻装简行,但当看到相机里满意的照片时,那些辛苦就算不了什么了。
同为摄影爱好者,翻开这套唐老师的自然摄影集,看他背着镜头脚架穿梭于高山深林,为了一张好照片甚至不惜趴在泥地里,心中既有崇高的钦佩也有欣然的理解,那种为一张好照片不惜一切辛苦的心情万分感同身受!
当看到唐老师冒雨拍摄时全然不担心自己,反而担心相机被雨淋湿,当自己摔倒不怕摔坏自己,反而全心护着镜头时,仿佛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有一次跌倒,顾不上流血的膝盖,抱着相机庆幸还好镜头没碎的开心,像个傻子。这种热爱有时真的是深入骨子里的无怨无悔,这也是为何当我翻开这套摄影集后会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吧,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摄影人的细节仿佛将我拉回了曾经冒着傻气、满脑子拍出好照片的时光。
这套摄影集一套三本《陆上水中》《万物生》《虫语》,分门别类讲述了自然万物有关生命的故事,作者唐志远通过精彩的摄影、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而又热闹非凡的自然大观,每一页中都充满了“敬畏、热爱、神奇、美丽”演绎的故事,万物生生不息,唯有心怀敬畏。
拍摄野生动物,最难之处在于模特是动态的,不会按照摄影师的意愿摆POSE,摄影师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将之定格,有时,为等待一个好镜头,常常要保持很不舒服的姿势屏气凝神地等待几小时。但也正因如此艰难,得到一张好照片时才更欣喜异常。
唐老师最过人之处不仅在于精湛的摄影技术,更在于他对动物的共情力以及观察力,遇到一只小动物时,他常常会先观察动物的习性,再通过习性预判动物的下一步动作,然后在预判的位置早早摆好镜头,只等小动物自己送上门,这样拍出的照片不仅自然,而且充满生机。唐老师不仅知道这些动物从哪儿来,更知道它们要走哪儿去,例如一张肚子下面堆满了螃蟹卵的螃蟹妈妈,匆匆穿过马路,唐老师给它拍完照,它就匆匆走进了一个水塘,唐老师感叹到:“原来它是急着将自己的孩子们放进水塘中。”就这样赋予了每一章照片生动的故事性。
摄影作品展现的是摄影师眼中的世界。印象深刻的是唐老师曾写到自己拍一棵树就拍了一天。在他眼中,一棵树堪比一个王国,树上住满了各种昆虫和小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不禁感叹在唐老师眼中,这个世界该有多热闹多丰富多彩啊,仿佛透过他的双眼看到了一棵树上磅礴动物世界的烟火气。
怕虫蛇似乎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恐惧,但在唐老师的镜头和文字里,竟会觉得蛇虫也有亿点点可爱。感觉到它们其实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每天都在努力地活着,喜欢晒太阳,喜欢吃好吃的,为了生存还会根据需要进化出独特的身体结构。例如有些蛇因为喜欢吃蜗牛,就根据蜗牛壳的左旋右旋进化出了左右长短不同的牙齿,有些蛇还有强迫症,一定要将自己盘得一丝不苟才满意。
其实大部分蛇都是胆小鬼,见到人都怕怕地赶快逃走,比起人类对蛇的伤害,人类对蛇的伤害其实要多得多,因为在马路上晒太阳而被汽车压死的蛇难以计数,许多还是极其珍贵的珍惜物种。
拍摄中,唐老师一直注重呈现动植物最本真的自然状态,尽可能少地打扰生物的正常作息,因此,看他的摄影有种将摄影机直接装在小动物家的感觉,仿佛直接窥见到了小动物们最放松的状态。
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也赶不上最简单生物体的复杂。在微观镜头之下,常常呈现出一般视角很难注意到的细节,就连晶莹剔透的蛙卵中似乎都藏着星空宇宙,美丽得让人惊叹。
最惊艳的是蜥蜴的眼睛,最灿烂的宝石也比不上的精巧灿烂,红色、绿色的底纹中黑色、白色的斑点洒落,再配上强光之下变成一条细线的瞳孔,仿佛来自恶魔路西法的凝视!
唐老师的摄影常常呈现出平常难得一见的视角,更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精彩,例如在一张照片中,一只蚂蚁向上攀爬,而在蚂蚁的头胸衔接处,竟呈现出来自太阳的星芒,“逆境攀爬、追逐星芒”的意境呼之欲出。
不仅是精彩的照片,书中还充满了拍摄过程中的小细节。为将一株低矮的花丛拍出平视的效果,唐老师就在花丛边挖坑,将相机放在坑里,还不忘给自己挖一个小平台用来放下巴颏让自己更舒服点,真是太可爱了!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唐老师对摄影深入骨子里的热爱。抓住每一次出差的机会去拍摄,有机会去非洲采风时的快乐透过文字都能感觉到的开心,又一次因为“行程码”原因让他耽搁在了西双版纳的雨林中不能回家,没想到这可把他乐坏了!为尽可能利用每分每秒,甚至不惜牺牲午休和睡眠去拍摄。
累吗?真累!快乐吗?太快乐了!想起爱睡懒觉的自己曾起了很多大早,骑着自行车顶着快40℃的大太阳穿梭在泰国大城的历史遗迹中,只为抵达一个路途遥远的神庙,当与神庙中的壁画来了一个穿越千年的面对面时,一切都值得了。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怕累,而是怕没有为自己所爱而累,害怕在身心俱疲后依然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尽管作者没有尽述,但我知道书中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充满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疲惫,幸福的是,这些累往往伴随的是“拍到了满意的照片,我太开心了”的幸福与满足,仿佛能够看到作者满心欢喜地吹着口哨踏歌而归的身影。
那一天,结束一天的拍摄,我一个人坐在黄昏日落的大城神庙废墟中,一只百足虫匆匆而过,抱着相机,知道里面装满了满意的照片,心满意足!这本书唤起了我很多年前的记忆。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这些照片是怎样拍摄的,还很详细地分享了许多作者独家的摄影技巧,摄影爱好者可以偷师学艺。
但读过才发现,摄影中最难的并不是这些拍摄技巧,而是作者翻山越岭的艰辛、细致入微的观察、切身体验的共情是学也学不来的,吃苦、天分、耐心、热爱,一个都少不了!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趴在全是蚂蟥的泥地里一动不动,屏气凝神等待一只蛙的鸣叫呢?而唐老师却这样趴了很久很久,当我们惊叹于那张拍出水波随蛙鸣声纹振动荡漾的照片时,这背后的艰辛值得我们给予更高的敬意。
攀上一座座高山,仰望星辰宇宙;走入一片片深林,探问生灵尘埃;沉浸一片片深海,追逐异域沉鱼……自然从未有过只言片语,只有以心为耳,才能读懂自然的倾诉,叹服世界广大、自然喧嚣、万物有灵,千万次敬畏自然的呼唤,也抵不过书中一张照片所传递出的发自热爱的崇敬,也许这才是这套书,最重要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