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书里看到一个故事,叫《一位校长的怪病》。
这位校长就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状态。
他原本头脑冷静,适应力也很强,可有一天忽然病倒了。
整个人头晕目眩,只有躺下才会觉得好一点。
每当他试着坐起来的时候,头晕就会加重,甚至呕吐。
原来,他碍于面子,答应给朋友做贷款担保。
但担保完后,校长开始后悔不已:
这笔贷款数目太大,我一直很犹豫,可我不能拒绝他,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
但如果他还不起钱怎么办?
那我所有的存款怎么办!我的房子怎么办!岂不是都要化为乌有了?
在巨大的不安与焦虑中,校长病倒了。
去医院,医生也束手无策。
但神奇的是,当朋友来探望他,告诉他已经还清了银行贷款时,校长一下子就康复了。
第二天生龙活虎地去上班。
他担忧的所有事,一件都没发生,但他的内心却上演了一部大戏。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好,很有可能和思虑过度有关。
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一样,他总认为生活会出现乱子。
所以他出门时,即使是晴朗的天气,也会带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
他常活在自己臆想的担忧里,最后也在忧虑中逝去。
世界卫生组织曾研究表明,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中医也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精神一旦变得消极不安,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人,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知乎上有人问:“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最高赞的回答是:“养心。”
现代人的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却忘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心理内耗小的人,会觉得生活越来越轻松;心理内耗大的人,会觉得生活越来越痛苦。
不停止内耗,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
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照顾三个孩子,但她总说自己一无是处:
“我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我是最差的妈妈,我不配有孩子!”
实际上呢?她经常陪孩子踢足球、玩游戏、做功课。
她做得一手好菜,做家务也很有条理。
可她生性敏感、自卑、悲观,对自己十分苛刻。
长期的自我否定,让原本健康的她,出现了抑郁症状。
不得不说,过于内耗的人,真的活得太辛苦了。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位网友的自述,她偶然加到了一位非常崇拜的前辈的微信。
一开始两个人聊得很愉快,可突然对方就不回她消息了。
她就开始胡思乱想,觉得是不是自己说错什么话了?
或是和她聊天太无趣了,所以前辈不想再搭理她了?
可一个多小时后,她收到了前辈的微信:“不好意思,刚刚手机没电了。”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纪越大越明白,其实一直和自己斗争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个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义倾向的自己。
正如王明阳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学会接纳自己,停止内耗,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