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耗》是一本由于德志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内耗》精选点评:
●人都是有情感的。但由于人的认识不同、个性有别,因此,对事物或人所赋予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接纳 ,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与他对话,多问怎么办。站在第二视角同情自己,不自责。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时间,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所以说另现代的人担忧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消耗自己的心情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小矛盾
●内耗还可能由于行为方式与习惯不同引发的。由于生活环境和扮演角色的不同,常常会发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习惯
●生活就要放轻松,不要争执一些没有必要的小事情
●我觉得这本书的关键字在于如何缓解与化解矛盾。
●于得志研究的心理学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
●如果大家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就会产生凝聚力,减少甚至没有内耗
《反内耗》读后感(一):碎碎念
读罢,才觉知,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活在内耗中。分析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身体状况,可能是一直对自己不满意,可能是无法放下过去等等。有时思维的本能反映也是不可靠的,这让我一直活在自己精神的痛苦之中。
本书中讲诉了我们如何学会去接纳,接纳不是控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承认有这样一件事的存在,转而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去和它和平相处,去感受不排斥。早在就听说了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但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很难,有很多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很难去判断那些是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以及如何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而在这个阶段的思虑中,就已经让自己神疲了。
人生或许就是痛苦的,我们不断地努力从一个痛苦走向另一个痛苦,但选择会越来越多,体验也不一样。
《反内耗》读后感(二):学会听自己的豢养
看到第一章写到“危机不是在外面,危机实际上是内在的,而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一点——克里希那穆提”我就知道这是我需要且会看下去的一本书。 中国人从婴儿期就开始被父母控制了,吃什么穿什么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建立亲密关系甚至该什么时候建立亲密关系……而在这样的控制与被控制当中,我们也慢慢学会了把责任外推把控制点放在自己以外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带来的好处是似乎自己的罪责感减少很多,需要承担的责任少了很多;另外一方面,我们把能改变和成长的钥匙也放在了别人的手里。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下一步就是要把控制点放回自己身上,找回对自己的控制感,成为自己的“控制狂”。 ~~~~~~~~~~~~~~~~~~~~~~~~~~~~~~~~~~~~~~~~~~~~~~~~~~~~~分割线 看完这本书以后默默地减少了一星,作者罗列了很多基于实践的个案,但方法太过于整合,我看到了CBT、ACT、格式塔空椅子等技术。虽说深入掌握这些技术已经实属不易,可我还是希望看到一些原创性的东西。
表达、倾听、认可,如果每个人在人际互动中能够做到,那么人和人应该会更好地相处更深入的联结吧。可是多少人连对自己都做不到啊。
《反内耗》读后感(三):作者忽略了抑郁症的不同阶段。
我认为现在心理帮助的书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总以偏概全。比如,作者说,休学是不对的,是对病不好的。但是假如一个正在高三准备高考的学生已经被内耗折磨的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调整状态或者得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时候是让这个学生暂时休学调整状态好,还是逼着他去高考结果一塌糊涂,让这种挫败感加重他的病情呢?我认为,休学,休假等不能够解决内耗问题。但是,这是能够让内耗的源泉暂时停止。人的内心有时候像是一个承装情绪的水池一样,有排水口,有水龙头出水。当排水口关掉了,所有的情绪积压在水池里,就会产生压力,产生内耗。而这时水龙头还在开着,压力还在源源不断流入。当这个人还不知道如何修好排水口(也就是还无法掌握反内耗的能力时),唯一让水池不满,水不要溢出来,这个人不会垮掉的办法就是先把水龙头关上。也就是让这个人先从充满压力的外界抽出来,然后专注于去怎么修好排水口,也就是学习怎么自我排解,怎么不再让自己情绪积压,产生内耗。所以我认为休学,休假有些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决内耗问题。而是在休学和休假期间,积极地去学习如何反内耗,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情绪,然后再重新进入社会,实践学到的东西。
我其实非常反感这种心理帮助的书以偏概全,把话说满,说休学休假就是没必要的。这样可能会耽误某些人的治疗,因为他们的家人和同事在没有心理专业知识或者对抑郁症足够认识的情况下,看了这本书就认为严重抑郁的人还是可以正常进行每天生活和工作的,而忽略了个人情况的差异。
《反内耗》读后感(四):作者忽略了抑郁症的不同阶段。
我认为现在心理帮助的书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总以偏概全。比如,作者说,休学是不对的,是对病不好的。但是假如一个正在高三准备高考的学生已经被内耗折磨的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调整状态或者得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时候是让这个学生暂时休学调整状态好,还是逼着他去高考结果一塌糊涂,让这种挫败感加重他的病情呢?我认为,休学,休假等不能够解决内耗问题。但是,这是能够让内耗的源泉暂时停止。人的内心有时候像是一个承装情绪的水池一样,有排水口,有水龙头出水。当排水口关掉了,所有的情绪积压在水池里,就会产生压力,产生内耗。而这时水龙头还在开着,压力还在源源不断流入。当这个人还不知道如何修好排水口(也就是还无法掌握反内耗的能力时),唯一让水池不满,水不要溢出来,这个人不会垮掉的办法就是先把水龙头关上。也就是让这个人先从充满压力的外界抽出来,然后专注于去怎么修好排水口,也就是学习怎么自我排解,怎么不再让自己情绪积压,产生内耗。所以我认为休学,休假有些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决内耗问题。而是在休学和休假期间,积极地去学习如何反内耗,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情绪,然后再重新进入社会,实践学到的东西。
我其实非常反感这种心理帮助的书以偏概全,把话说满,说休学休假就是没必要的。这样可能会耽误某些人的治疗,因为他们的家人和同事在没有心理专业知识或者对抑郁症足够认识的情况下,看了这本书就认为严重抑郁的人还是可以正常进行每天生活和工作的,而忽略了个人情况的差异。
《反内耗》读后感(五):不再给自己“补刀”,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
“我又把事情搞砸了,我果然什么都不行……”
每天在脑海中对自我的批评声,几乎要把我淹没。
事实上,90%批评的声音,来自我们自己。
这样的自我批评,是一种极大的内耗,也是一种残酷。
如果深究一下的话,很可能是内在父母对内在小孩不断的苛责、批评和攻击。
“当我们想要前进,想要给自己发展的动力时,我们不能求助于自责、羞愧,而是要激发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不会削弱我们前进的动力,反而会让我们更有力量面对挑战。”
这段话来自《反内耗》一书。
一旦觉察到自己又在启动这样自动化的模式,就该对自己喊“停”。
停下来,就是停止了对自己的暴力。
真正地同理自己内在的痛苦,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对自己的温柔与抱持。
在受伤流血时懂得安慰自己、给自己包扎疗伤,爱自己。
聚焦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和攻击自己。
当你不再给自己“补刀”,你会恢复得更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