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内耗研究】之二:心理痛苦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 渡过
日期:2019-07-25 05:45:13 作者:渡过作者群落 渡过 渡 来源:渡过 阅读:

【反内耗研究】之二:心理痛苦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于德志/文

  上一篇文章,我简单列举了有关心理痛苦中的几项事实了解这些以及更多的事实,有助于我们即时远离各种行为陷阱

  但要真正走出心理困境,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心理痛苦发生发展三种要素、五个阶段——它们是心理痛苦的核心作用机制

  这里,我不对抑郁焦虑强迫创伤、社恐等具体现象进行区分。因为无论外在表现如何,不同困境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同的,它们都包含三种核心要素:1. 个人内在的需要;2. 即时刺激与内在需要间的冲突,以及由此诱发的不愉快的身体体验;3. 大脑自动化思维活动

  此外,还包括五个发展阶段:1. 有意或无意的刺激;2. 身体自动化反应;3. 大脑自动化解读;4. 解读导致的注意力自动定向;5. 有意识的思维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行为。

   

  可控的身体反应

  数亿年的生物进化史,让我们的身体拥有一种无与伦比能力根据安全自由维护并发展关系、自我成长等需要,随时释放各种神经递质、激素以及信号,让身体能有效应对各种不同刺激。

  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说过,这种刺激,可能源于现实,但更多会源于思维。我们的身体,随时随地准备为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行动体现呼吸心跳肌肉肠胃温度、汗液等多方面的自动化变化。因为控制这一切的是自主神经系统完全不受意志控制。

  也因此,心理痛苦中的前两个环节——刺激物和由此带来的身体反应行动,都是不可控的。

  生活中,很多来访者希望控制刺激源,或者控制自己的身体,想让自己不那么难受,不那么悲伤,心跳不要那么快……这一切努力,只会带来更长久失败,也因此注定是无益而有害的!(当然,在心理灵活性训练中,我会带来访者在行动中了解一个事实:前两个阶段,我们虽不可控制,但却可以有效影响。)

  心理痛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个人感知到身体体验的变化后所进行的自动化解读。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思维的自动化解读

  从这个环节开始,思维开始介入

  思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身体变化的信号,并预测可能的原因:我为什么心跳加速,口舌发紧,肌肉僵硬?如果眼前有一个漂亮姑娘英俊小伙,那么大脑可能会释放一个信号:天哪,我太喜欢了!——此时,兴奋激动情绪出现了!

  但如果换个场景,眼前是一头猛兽,或黑夜中一个持刀蒙面大汉,那么大脑会释放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信号:危险,要赶紧躲开!——此时,恐惧情绪以及与此伴生的心理痛苦开始出现了。

  你注意到了吗?痛苦出现与否,完全在于大脑的解读角度——依据当下的情境过往经验的自动化解读!

  在爱情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桥效应,讲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在高空摇摆的木桥上相遇时,彼此会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真爱,因为心跳是如此强烈

  但其实,这不过是恐惧诱发的自然反应。这种木桥效应,就是自动化解读所带来的误会

  所以,任何心理痛苦,都离不开第三个环节:自动化解读。实际上,没有分析、比较评判选择等思维活动,一切心理痛苦将荡然无存

  在心理灵活性训练中,我带来访者练习的核心,就是了解这种思维的自动化解读机制。当来访者能够清醒认识这一过程,并开始终结这一过程对自己的控制时,所有的心理痛苦,都会心灵重获自由的瞬间烟消云散

  心理痛苦的第四个环节,是自动化解读并唤醒痛苦体验后注意力的自动分配:大脑会聚焦并寻找更多能支持情绪的信息

  比如在焦虑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自动搜寻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在悲伤中,我们会寻找悲伤的音乐故事维持悲伤;在愤怒中,我们会丑化对方或自己,以升级或维持愤怒感。

  通常,我会告诉来访者,这就是感受对行为的控制。要想走出心理痛苦,来访者最先练习的,通常是走出感受控制。

  心理痛苦发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以及由此进一步催生的感受和行为。

  实际上,前四个环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完成的,痛苦要想持续,就需要第五环节:我们依托于思维,围绕自己某种需要和刺激间存在的冲突,开始分析、评判出现的问题,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选择并采取某些我们认为必须采取的行动(困境中的人,大多数都缺乏有效行动的技能)——在这种分析、思考以及由此引发的非适应性行为中,痛苦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对任何心理痛苦的有效干预,都必须依托于这五大环节。

  常见的痛苦干预理念

  在日常的心理服务中,很多孩子陷入心理困境的家长会困惑的问我:你看我现在什么都依着孩子,也不敢要求他,为什么他的状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益变差?这是不是我太惯着他了?我到底该怎么做?

  这些家长的问题,在于完全不了解痛苦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他们不明白,孩子康复的核心不在于父母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而在于孩子自己能否有效干预不愉快的身体体验,能否干预自动化的解读模式,能否干预感受、思维影响下的自动化且非适应的反应行为!

  这里,我再次强调一遍:解决问题的钥匙,一直也将永远掌握在来访者自己的手中!

  所以,无论是作为陷入心理困境的来访者,或是作为来访者的父母,当你真的了解这五大环节之后,你能明白为什么常见的痛苦干预理念都是错误的吗?

  比如:

  1. 要走出心理困境必须长期坚持服药——药物干预的机制,是影响第二环节的身体体验,而与心理痛苦直接相关的第三环节自动化解读,药物完全无法影响;第五环节有意识的思维和自动化的行为,药物同样无法干预!”

  2. 你必须要听从我的安排才能康复——来访者的顺从,除了导致过度的自我压制,甚至无法影响五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

  3. 不要强迫她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对来访者的顺从,会减少第一环节中的现实刺激部分,但却无法影响思维刺激部分;同时,心理痛苦发展的其他四个环节,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干预!

  4. 她的痛苦源于原生家庭,你们不要再刺激她——原生家庭论是最典型的思维刺激,除了增加来访者的受害者意识、剥夺来访者对自己困境的责任,它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支持。

  5. 倾听她就会让她走出痛苦——倾听的意义,远超过顺从,但其价值并无两样:它可以影响第一环节,并有助于减弱第二环节的身体痛苦体验,但对后三个环节,倾听不具备任何支持作用。

  6. 带她去旅游,多做些开心的事情会有利于走出痛苦——旅游、开心的作用,同样在于改善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对处理心理痛苦的根源,它同样毫无意义!

  所以,你清楚了吗?这些所谓干预,无法真正对心理痛苦的发展过程进行有效处理。

  也因此,这一切的干预,都必然是无效的!虽然确实有人可能因此而康复,但绝不是这些方法成功(待续) 

  作者简介于德志,心理学研习者。著有《反内耗》一书。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可用于处理多思、不安自责、悲伤、愤怒等多种常见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

  作者相关文章:

  【反内耗研究】之一:心理康复的三大谎言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内耗研究】之二:心理痛苦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 渡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