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是一本由仇鹿鸣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6.0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一):江山代有才人出
仇鹿鸣作为新晋学人,在魏晋研究领域用功不可谓不深,通篇除个别段落语言略显冗长外,论点不落窠臼,敢于质疑权威,论据扎实,史料精当,论证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作为博士论文而言,着实难得,读来耳目一新。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二):2019我的最佳历史书籍
已经三刷。自陈寅恪先生奠定魏晋研究大格局以来,魏晋研究大体上是围绕陈先生的论点做细节修正。作者以旁人熟视无睹的细节入手,挖掘出新的价值,实在令人叹服。作者史学功底是一亮点,写作水平又是一大亮点。新的历史思路加上引人入胜的文笔,给我一种在读小说的神奇感觉,但又不可抹杀作业论证的严密。总而言之,是一等的好书,值得一读。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三):世说新语带来的结果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仇鹿鸣著,是篇博士论文结集的。买来四五年,堆在角落,某天经人一说,拉扯半天找出。本书自曹魏起,至西晋结束。通篇引述,理论性超强,论文的底子可见功力。在读《世说新语》时,读《魏晋风华》后,再深入了解某些缥缈故事的历史,建立起故事立体的厚度。魏晋,是个乱局之世,乱局下,却意外的出类了诸多名人,那股翩翩君子风度,是值得后人追忆的。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四):司马世家的崛起
在《军师联盟》电视剧播放后,司马懿世家再次受人瞩目、热议。看了仇鹿鸣此书后,发现前剧编剧估计有参考之。高平陵之变地理位置选择类比陈寅恪对玄武门之变考据。司马师意外身故,埋下西晋灭亡导火索。司马昭灭蜀、司马炎伐吴,皆出于以功固权之目的。司马炎在宗室、功臣之外,引入外戚杨骏以强帝系,不意留下政治隐患。终武帝一生,齐王攸与太子衷继位之争贯彻其间。立子不立贤,自私乎?人性使然。然付出倾覆灭亡之代价。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小白五代史得到解救了
这本可以和陈寅恪先生的《隋唐》连起来看,其实从隋唐到宋元,这期间的历史说实话,一直都了解的不够全面,个人挺混乱的,但是这两本书连着看完之后会发现,脉络清晰,特别是西晋的政治史和大族(或者说是士族)之间的从政治派别到联姻故旧的社交、朝堂脉络一一道来,我自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小白五代史终于得到解救了
啊,这可真是人家的博士论文啊!虽然是杂糅各家观点,但这种提炼和梳理能力,真的佩服至极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六):憋屈的司马家
本书主体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建议有一定文史基础的读者阅读。如题所述,讲的是司马懿及其子子孙孙、孙孙孙孙的事,从篡夺曹魏政权,一直到八王之乱,西晋惨淡收场,全书都是干货啊,把短暂的西晋王朝分析的有条有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会了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课本上脸谱化的昏君、谗臣诚不可信。
从头看到尾,西晋的好几代领导活的挺憋屈,这个也不能得罪,那个也得平衡照顾,果然,缺少了革命的彻底性,不与旧社会一刀两断,是没法激发出新鲜生命力的,遗患无穷,避免不了走到末路。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七):博而能断,殊为不易
此书是可下接田余庆教授的《东晋门阀政治》的力作,作者年方而立,而有此造诣,颇可称赞,于前代学者相较,年青学者自有后发劣势,此书研究领域可谓熟地,作者视野开阔、立论大量参阅二手史料,尤其是借鉴了大量东瀛之研究成果,在拓展思路上确有他山之石之效,博而能断,殊为不易,比起田先生《东晋》多致力于丰满陈寅恪先生观点,《魏晋》起文就对陈先生所作出的魏晋之争是法寒儒豪大族之争的著名论断提出了质疑和修正,立论新颖,扎实好看,全文一路推演到对晋武帝政策的前后背景,以及贾充作为重要政治人物的复杂、去脸谱化,都展示了历史本身的丰富和耐人寻味,作为一部历史研究著作,此点无疑令人欣赏。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八):随便说说 不要细究
真的很不错,有对于陈先生理论的不同看法,关于高平陵之变的描述十分的细致。第一次读论文类的书,希望自己的论文以后能向此靠近吧_(:з」∠)_
魏晋嬗代的历史十分特殊,透过此书可以看到当时的世家大族与其他时代的不同性。尤其是之后的东晋,是一个世家与皇帝共享权利的时代,按照一定的推论,这样的平衡注定是难以维持的,有可能中国的历史进入门阀掌权的时代,或者是皇帝专权的时代。然而这个时代最为有趣的是,它走了第三种路。
无论如何,当时这种奇异的政治形态反应出的诸多现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后世我们逐步的探究。
不过当时看的有点急,很多之后的一些事件都是匆匆看过,实在很可惜,有机会会重读的。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九):推荐仇鹿鸣的这部专著
读毕《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作者仇鹿鸣,八零后学者。这是他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30余万字,旁征博引,文献密集,几乎到一句一引的程度。遗憾的是,引的更多的却是他人的观点(结论),自己的创见并不多。当然,能串联前贤时彦的观点,杂糅成文,也是能力。作者通过政治史与家族史的视角,复盘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局,将司马氏的崛起,魏晋嬗代,再到迅速衰落,整个过程梳理得足够清楚。读后受益良多。很多疑惑得解,如高平陵事变何以成功,司马炎何以顺利接班等。作者综合诸多观点,加上自己的延展,讲得很清楚了。当然有些结论也不是很认同。比如,第276页的注释,谈到司马遹可能是司马炎的儿子,令人诧异。依据是司马衷与贾后没有生育,显然与史载不符。实在不明白,作者怎么会出这样明显的错误。难道有更新的史料依据?读这部书之前,读了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前后互换是更佳的阅读顺序。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十):又又又是短评超字数了
全书主旨明确,就是要在当时政治权利集团与家族网络的构成与变迁中考察魏晋嬗代以及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它不再将魏、晋的统治者看成是性质截然对立的权力集团,指出了两者在官僚阶层的构成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区别更多是在政治策略方面。司马氏逐步攫取到政权的过程,就是将曹魏的政治权势网络转化为司马氏家族的政治权势网络,进而再为帝系一支所垄断的个人权势网络的过程。也正是人员构成的相似性,导致西晋统治者在做变革时束手束脚,从建立之初便暮气已深。为实现帝系一支独大,司马炎不得不引入外戚势力与旧有的宗室、功臣势力相抗衡,但又为贾后的政变以及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第三、四章写得十分精彩,第二章的存在略鸡肋,所证问题与后两章差别不大,且“伐蜀之役”一节似有过度解释之嫌。PS.仇博士好爱“吉光片羽”一词,不过在连词的使用方面还需注意,有时候前后重复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