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4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读后感10篇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家族网络》是一本由仇鹿鸣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6.00,页数:3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一):“陈寅恪范式”的突破魅力

  拿到书籍扑面而来感觉就是装帧精美,能看出上海古籍有一种重版可能成为经典著作的态度。平时对于魏晋略有兴趣,但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阅读顺序还是很有问题——先读《门阀制度》再读《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总有一些遗憾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尤其是政治史研究材料有限,这是开展研究的一个挑战作者主要运用常见材料,坚信远未抵达“题无剩义”的地步。“题无剩义”的感觉应该是有些的,一则时过境迁,转眼数载;二则该著翔实而富有创见的考述,大多数基于前人开拓的视野、研究之上的,能够很好的熔铸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独到见解也是颇为难得。

  陈寅恪范式的有没有走出、走出了多远也可以商榷。陈寅恪先生赋予了魏晋隋唐政治史研究某种独到的魅力,范式尽管走出,但是魅力仍然存在的。同作为历史”与“律师”的集体记忆的承载者,有些感慨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二):分析的很到位,可讀性高!

  這本書是最近再版後,發現一片好評才注意到並買下來閱讀,幸好沒錯過。

  仇鹿鳴先生算是展現了一部論文也可以寫的精彩好讀的範例吧,他解開了筆者過去讀魏晉史的某些迷惑,也示範了怎麼研究歷史。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的撰寫主題是以陳寅恪先生對於曹氏與司馬氏的王朝交替原因的解釋為前題跟再擴展而來。清人趙翼對於漢、魏、晉三朝之間篡位的性質不同已有頗具見地的評論,他指出,曹操基本上除了借用了漢家大旗之外,整個統治機構都是自己再造,到了曹丕移漢鼎之時,基本上在內部是沒有極具威脅的反對聲音,也有絕對力量撲滅;而司馬氏是窩裡反,鳩佔鵲巢,必須面臨其他同等的挑戰者,兩者在功勞跟勳業上不可同日而語。至於陳寅恪先生則認為,這是一場法家為主的曹氏微寒家族跟團結傳統儒學的司馬氏集團的鬥爭。仇鹿鳴對於這兩種說法進行了調和跟再擴展,他利用了從“家族網路互動”的角度去觀察司馬氏怎麼深根於魏家的土壤中,進而利用高平陵事變為契機把曹氏功臣利益集團轉為己用。這是個頗為有趣重要手法,早在筆者先前閱讀羅馬史時,就有西方學者運用同樣的方式解讀羅馬共和末奧古斯都建立帝政時的階級變動,現在用來觀察世族政治時代的漢末魏晉,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這邊不打算完整復述仇鹿鳴先生的所有論點,只簡單討論所謂本書解開了筆者心中的疑惑部分

  首先,司馬懿“自做家門”的企圖不應該過度詮釋的太早,晉書上說他拒絕曹魏辟召的故事恐怕不可深信;仇先生指出,高平陵事件只是曹魏內部利益集團的鬥爭,曹爽等人侵犯了舊臣的權力,迫使他們轉而支持同屬曹叡託孤的老臣司馬懿。而結果是這位老謀深算的狐狸趁機奪權坐大,利用他多年坐鎮四方所培植的人際網路鞏固了實權,控制朝廷,等到蔣濟等人發現不對,為時已晚。仇先生論點中指出,這是個頗偶然的事件,事實上曹叡生前企圖安排的託孤一開始並沒有司馬懿,甚至對他有所提防;其二,高平陵事變中能成功主要還是歸功於曹爽的愚蠢,事實上司馬懿是賭很大非常冒險,儘管他的確是預有準備。

  淮南三叛是竄曹遭遇的最大挑戰,每次的性質都不相同,而原因大多是因為司馬懿對於這個區域並沒有辦法像長年督軍的隴右或出鎮過的河北那樣深根所致。

  司馬師雖然執政時間短,但他廢帝、平叛,鞏固了魏晉嬗代的格局,如果不是意外發生,基本上帝系不會落入司馬昭手上,這固然是後來學者所識,恐怕也是當時人之見,所以才會讓過繼的司馬攸擁有跟司馬炎爭奪嗣位的本錢,也埋下日後西晉內爭的種子。

  錢穆曾評論西晉為何短促而亡,他認為司馬氏集團都出身貴族,不曾接觸過民間新興的空氣,早就都是老朽不堪的集團,所以一建國,就一付腐敗奢華的模樣。仇先生則補充,他認為這是因為司馬氏接收了曹魏的利益集團,在轉化為晉臣的過程中,既不能過分清洗(避免內部動盪為吳蜀所趁),也不能控制他們排斥新份子加入的舉動。諸如鄧艾冤死、王濬貶斥等,都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所發生的。統治階級故步自封,向來是亡國之兆,為識者所認同,毋用多說。

  另外一個重點是西晉初的政局。眾所周知,八王之亂禍起賈后跟楊氏之間的鬥爭,而這一切的種子更在司馬炎時代就埋下。何故武帝明知其子不堪大任,卻堅持不肯易嗣,這是筆者當年讀書的一大疑惑。仇先生則認為這要從司馬炎跟其弟司馬攸的奪嗣談起。

  如前所述,由於伯父司馬師的遺產,司馬攸具有極大的政治力量跟武帝爭奪帝位,雖然在賈充等人的支持下,司馬炎順利登基,但這也造成他早年受制於這批功臣集團的格局。而司馬攸一直沒有之國,其背後有一批支持者正在台面下活動。這就形成西晉初兩大政治問題:武帝要建立自己的親信團體跟齊王司馬攸的威脅。前一個問題隨著時間跟平吳建立功業而解決,後者卻因為他的蠢兒子而惡化。特別是有次武帝病危,朝臣議立齊王的事件,當時甚至連賈充都首鼠兩端不表態,更加讓司馬炎坐立難安。於是他開始調整晉朝的政治格局,他把分封各地的諸王力量重心調整從宗室轉移到自己親子身上,強迫司馬攸之國排除威脅,造成官僚集團嚴重撕裂形成鬥爭,最後一擊就是扶持為眾人所厭惡的外戚楊氏上位,結果證明這些人根本爛泥扶不上牆。這些就是司馬炎留給他那“知名”兒子的“偉大”遺產,結果證明了不輸給曹叡,都是所托非人,都是出於私心大於理性的舉止,“個人”凌駕於“社稷”。讀書至此,不由得掩卷嘆息。

  仇鹿鳴先生又指出,魏晉是一種對於秦漢體系的再建立,而它的短促崩潰則象徵了這個舊制不可復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動亂後再起的隋唐王朝,則是另外一種新格局了。

  讀這本書的經驗很愉快,字裡行間的結論都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且很具說服力。看到仇鹿鳴先生的這部作品,頗有“治史當如是也”的感慨。

  這邊跟大家推薦。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三):司马氏的朋友圈

  这本书是作者在自己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的一部历史学术著作,从乡里、姻亲、交游、同僚、辟征关系来分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的朋友圈网络,以及这网络的变化在司马氏权力传替和魏晋嬗变过程发生作用。尽管是部学术著作,但它面目和善友好,因此普通的读者读着也不吃力。即使像我这样对魏晋时代的历史、人物都不甚了解的人,在读此书时都不觉得有陈腐无趣之感,反而觉得兴趣十足。

  我喜欢此书主要是因为:1)用语文雅又不至艰深,在学术语言和白话之间取得了平衡;2)所用的分析方法易懂,就是分析每个人的朋友圈,而且论证思路清晰。既有史料的证实,又不是简单的罗列,要言不烦;3)通过此书,感受到作者是位认真的历史研究者,对待历史人物很谨慎,不脸谱化,而是通过史料论证,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

  在看此书之前,我还看过《世说新语》,当时里面大多数的人物都不认识。看过此书后,我觉得应该再看一遍《世说新语》,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四):推荐仇鹿鸣的这部专著

  读毕《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作者仇鹿鸣,八零后学者。这是他的博士论文。洋洋洒洒30余万字,旁征博引文献密集,几乎到一句一引的程度。遗憾的是,引的更多的却是他人的观点结论),自己的创见并不多。当然,能串联前贤时彦的观点,杂糅成文,也是能力。作者通过政治史与家族史的视角,复盘魏晋之际的政治变局,将司马氏的崛起,魏晋嬗代,再到迅速衰落,整个过程梳理得足够清楚。读后受益良多。很多疑惑得解,如高平陵事变何以成功,司马炎何以顺利接班等。作者综合诸多观点,加上自己的延展,讲得很清楚了。当然有些结论也不是很认同。比如,第276页的注释,谈到司马遹可能是司马炎的儿子,令人诧异依据是司马衷与贾后没有生育,显然与史载不符。实在明白,作者怎么会出这样明显错误。难道有更新的史料依据?读这部书之前,读了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前后互换是更佳的阅读顺序。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五):天才之作

  精彩的学术研究和写作,带给我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之后最酣畅的阅读体验,很难想象这只是作者27岁时的博士论文,复旦本硕博8年即毕业,第一本专著就可以达到如此高度,令吾辈叹服。在陈寅恪的时代,史料信手拈来是一种独门绝技,在互联网的今天,已无门槛,但对史料的深入理解依然建立在海量的阅读之上,而能将各种历史证据串联在一起,挖掘出其内在的联系,并提出自己深刻的论断,这是一种强大天赋,也需要后天勤奋,两者在作者身上达到了完美结合。本书从司马懿的权力网络入手,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开始分析,一点一点用扎实的历史证据讨论晋魏嬗代背后的原因,以及官僚集团各自表现的内在缘由,作者对陈寅恪的魏晋政权是新兴寒族和儒家大族之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晋代的官僚体系是对曹魏的继承,结合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现实政治目的同时对几个关键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大胆推测和深入分析,颇有说服力。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的大胆冒险和核心官员积极配合,淮南三叛中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不同的诱发因素和彼此矛盾,邓艾钟会王睿王浑两士之争背后的门第观念,司马孚和陈泰等人对魏晋革命的态度所反映的当时社会观念,司马炎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政治表现和政治目的,作者都进行了丝丝入里的解析,把历史写出了侦探小说式的阅读快感全书在贾南风的政变后戛然而止,寥寥数语的结论实际已经预示了西晋的内在矛盾导致灭亡的必然结局,也让我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六):佳作难得——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一个良好的历史学家必然是一个推理学者。在信息充分发达,史料俯首即是的网络时代,考验的不是新材料的获取,而是如何从千头万绪千丝万缕的历史记载中,辨伪存真,理清脉络,探寻历史的真相,得出信服的结论。其中,严谨的学术训练前提,而串联线索,打破迷局的能力得很大程度得益于天赋了。在新世纪,历史研究竟然更多取决于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天才般的推理能力,有着莫名的喜感。想起黄金时代的侦探作家,卡尔·狄克森即开启了历史推理的题材女作家铁伊更是以《时间女儿》等系列历史推理著作享誉世界,一种诙谐轮回油然而生。仇鹿鸣本书探讨魏晋之际的政治变迁,选材精当,辩证清晰,层层展开,逻辑严密,既是历史佳作,启人智慧,又如推理小说,引人入胜

  《绪论》一节介绍本书的研究范式、基本史料和旨趣目标开篇即对陈寅恪先生所作出的魏晋之争是法寒儒豪大族之争的著名论断提出了质疑和修正,认为“讨论魏晋之际这一复杂变革时代,仅仅使用政治集团这一分析概念,并不足说明所有问题,必须要从历史变化本身的脉络出发,注重分析多种政治、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汉魏时代的河内司马氏》一章介绍司马氏的发家史,着重讨论了司马氏是否儒家豪族的代表。通过考证,作者认为司马氏家族虽然以儒术为业,但并不是“累世通经”的传统东汉经学世家,前期更多是一个军功家族,后期接受了河内郡儒学氛围的浸,“由武入文”,变为以儒术自恃、注重事功的地方豪族。注重同乡情谊,加强郡内联姻,进一步强化了司马氏在河内的士领袖地位。通过司马懿的个人奋斗,司马氏家族从河内脱颖而出权势大肆扩张,成为朝中重臣。政治地位上升后的司马氏家族和泰山羊氏、东海王氏联姻,和颍川陈氏、颍川荀氏交往,提携拔擢优秀人才,司马氏进一步强化了在曹魏政权的政治地位,积蓄深厚的军事实力,营造了广泛的人际网络,为夺取皇权打下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魏晋嬗代史事考辨》一章从高平陵之变开展讨论,讨论晋代魏的诸多史事。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奉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谒陵之机发动政变,从此掌握政权,开启亡魏代晋的历史进程。剖析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获胜的原因,作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司马懿积累的政治资源,司马氏掌握了部分军队;二是曹爽当政后的政治专权引发魏朝元老不满,功臣集团将司马懿视为安定刘氏的周勃而加以支持;三是在兵变期间,司马懿的精心策划巧妙用兵和曹爽的应对无方,畏首畏尾,高平陵之变的成功有着一定的偶然成分。司马师接掌权力之后,着力于两点:一是增强司马当国政权的合法性,通过发动对吴战争获取威望,但东关之败迫使司马师通过加强对内控制、高压政治(尊重既得利益,不轻易改革旧制;立政以威,法以绳下,清洗反动势力)的方式来维系自己的权力;二是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加强对旧部故吏的选用和新进才俊的选取,弱曹强马。司马师的经营使司马氏政权得到稳定,对晋室建立大功。正因如此,他的继承人齐王司马攸政治地位如何安置,成为了西晋初年的一大难题,深刻影响了晋武帝时期的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困扰司马氏,在内,通过平定淮南三叛,司马氏强化了国内的政治地位;对外,为了获取改朝换代的功绩,司马昭强势推动了伐蜀战争,并最终为代晋获取了政治基础。而平蜀期间,邓艾受冤并长期不得平反的史事,揭示了出身低微的事功型官员和司马氏集团内部功臣子弟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上升渠道的阻塞,埋下了西晋初年政治冲突的伏线。

  《司马氏集团的形成、特质与矛盾衍生》本章主要内容为章节标题所示。司马氏集团主要继承了曹魏原来的政治结构,其集团成员主要为曹魏政权的功臣及功臣子弟。魏晋嬗代时代的曹魏大臣,既要承担司马氏的政治压力,又要维护家族的社会声望和道义责任,如司马孚和陈泰等就陷入两难境地。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形成的清议风潮,使魏晋时期家族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取舍,不仅在于政治权力(当政者)的青睐,还一定程度取决于以清议为代表的社会评价(此者衍生为中正制)。司马氏政权中,姻亲和世交(功臣子弟)占据了权力核心,以邓艾、王濬等为代表的边缘和寒族势力则始终无法进入,政治基础的狭隘既使司马氏政权从立国之初便暮气深沉,也迫使司马炎大封宗室,引入宗室来抗衡功臣的政治力量,增强统治基础,加强政权的稳定性。此外,本章中对贾充传统“恩悻”和“奸臣”形象的否定,对其政治人物多面性的探讨,别有洞见,令人叹服。

  《武帝与西晋政治的转折》本章主要讨论西晋政治崩溃的原因。晋初,武帝司马炎引入宗室力量来平衡功臣,但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的齐王司马攸的存在使宗室成为威胁帝系传承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咸宁二年武帝病重时,朝野上下企图拥立司马攸的努力,更让司马炎产生了危机感。武帝病愈后,一是清洗了朝中亲司马攸的势力;二是分封帝系诸王,巩固太子地位;三是重用外戚杨氏,最终营造出外戚、宗室和功臣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为确保太子司马衷顺利继位,进一步压制司马攸,太康三年,晋武帝强制司马攸离朝之国,从而酿成了西晋一朝最激烈的政治抗议风潮,宗室、外戚、普通官员纷纷反对。武帝毫不妥协,将朝臣清理一空,一大批有才能的政治人物退出朝政,而专权的外戚杨氏则失去了整个官僚阶层的支持和信任,武帝初年建立的宗室、功臣和外戚互相制衡的局面完全崩坏。千夫所指,一支独大的杨氏独掌朝政,开启西晋政权走向崩溃的道路。

  《结论》一章作者反思:“西晋政权的崩溃固然有武帝选立太子失当的偶然因素作用其中,但是其官僚阶层的凝固化与排他性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这当然是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但笔者不禁想起王夫之《读通鉴论》的一段:“有诡谲鸷悍之才,在下位而速觊非望者,其灭亡必速。故王莽、董卓、李密、朱泚俱不旋踵而殄。又其下者,则为张角、黄巢、方腊之妄,以自歼而已矣。”西晋得国之不正,世所周知(见注一),武帝即位后,不思检讨,反变本加厉,以一智商低下、“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为万民之天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司马氏如此自私自利,漠视万民,纵使权术万端,阴谋耍遍,西晋照样三代而灭。

  天道昭昭,报应不爽,当政者当识此乎?

  注一: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同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世说新语·尤悔第卅三》)

  #书201716#《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七):讀後感

  首先得說,這書好看,學術研究著作能寫到這份山,真心不容易。雖然多多少少佔了題材便宜,三國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但是在一個研究徹底成熟的領域開出新路,這有多難!看的過程里,除了作者的解讀讓人很振奮,更多的是引起這樣一種思考,那就是史料的多寡直接影響了學者對於材料解讀方式、程度的底線。以中國近世研究的標準來看,書中的許多觀察、結論只能算是推論與猜想,缺乏確切的材料支撐。只能說,在作者盡力渲染的歷史情境中,讀者們會相信司馬氏的崛起得益於權勢網絡的建立、鍾會對於鄧艾的排擠是出於社會階層的不同等等。這是材料本身的限制,何況讀歷史不就是要點想象力嘛。但就算在這種「寬鬆」的標準下,仍然有一些地方稍嫌過度解讀,比如將平淮南、伐吳等幾場戰爭統統歸結為服務於穩定內部需求,司馬氏三代這一招未免用得太溜了,特別是司馬師伐吳之事,確實缺乏關鍵材料支撐。

  當然了,這些都是外行看熱鬧,始終三國故事是多數人共有的情節,才隨便扯兩句。BTW,中古史研究的集團論,跟吃瓜群眾對於陰謀論的熱衷,有點像哦。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读后感(八):权力的游戏玩脱了

  太精彩的一本书,个人觉得是田老的著作外魏晋史必读之书。本书将魏晋㜤代从高平陵之变到八王之乱几十年的混乱局势抽丝剥茧,分析得鞭辟入里,考据严谨,读起来又毫不枯燥,合情合理,有几章甚至能感觉到当权者在抉择时的惊心动魄。看完后发现以前读过的魏晋史都白看了,了解得过于刻板片面,中了老房和二凤的套。司马氏爷孙几代小心翼翼牵好的权力网络,被武帝一朝捅破窗户纸,便如蜘蛛网般不堪一击。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没有简单的昏君,也没有片面的佞臣,人人都被夹在个人欲望和自身背后的族群权力之间来回摩擦。人心哪里是几句定性的评语能揣测的,也许一阵风吹落一片树叶都能牵动一缕思绪、改变一个抉择、引发一段无法回头的逆转。阅读过程中经常会想如果xx长命一点会不会不一样,如果xx不这样后来会不会改变,当然所有的如果都是徒劳。像所有乱世一样,魏晋统治者一直试图将国家恢复到像曾经强大的汉朝盛世般,然而旧有辉煌的那一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行不通了,画虎类犬终将陷入泥潭深渊,在经历了几百年黑暗混战后才找到一套新的统治规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