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一本由[英]蓝诗玲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鸦片战争》读后感(一):的崩溃之翻版
的崩溃两年前读过,说实话忘的的七七八八了,但是初翻这本书时老感觉内容熟悉,越翻这种感觉就约越强烈,直到在读书群提起然后被人提点方才得知。这书的视角是站在英国人角度看清时的中国,给人感觉我大中华好low,但是我们真的如此不堪吗?怎么都感觉那时中国简直就是原始社会,全书近一半是别人的话,看起来很别扭,还不适应这种排版方式
《鸦片战争》读后感(二):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作为对鸦片战争细节的了解,还是不错的一本书,承继了西方学者对于历史的描述写法,文章的可读性较强,而这正是中国学者较为缺乏的。看外国人写中国历史,更有味,更能进入,或者说界面更友好。
全文较多引用了茅海建的书,所以更想看看茅海建的书。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则亡,再多的能人在大趋势面前,也不过是蝼蚁。
《鸦片战争》读后感(三):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尽管对那场战争写得最为详细,但却非限于一场战争,而是将中国近现代史捋了一遍。于洋人似乎更好。不过,持论算公允,引用诸多当时英国内材料。于我们也有参考借鉴意义,感触最深的不是落后而是各种愚昧。每章结尾颇有趣,多以风趣反讥点出主题。
《鸦片战争》读后感(四):非常棒的一本书
英国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值得点赞。
可以和茅海建的那本《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对照着看。
两本书各有优缺点。这本书对那本书有不少的引用。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对英文资料的引用当然更驾轻就熟。而茅的那本对中文资料的引用就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对一些极其冷门的“回忆录”的引用。
这本书涵盖的时间范围更加长,而茅主要是针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做一个中国历史学家的分析。
两本书都推荐。
《鸦片战争》读后感(五):趣味性在于各种道听途说
其实歪果仁写的所谓别国历史研究还真不好认真,大家不在一个棋盘上对弈,一开始就不成局。就好像菊与刀,看着真的很逗,通篇充满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嗟叹,很有意思。
这本书也是一样。首先觉得翻译比较一般(但各种译注很用心!感人),开头看得很慢,凡是正统研究的地方都了了,难怪有人说低于预期值...
但是!!
当看到他说用鸦片,牛黄,珍珠,犀牛角,麝香,朱砂,白檀,琥珀等用金箔包上,再和人乳,用梨汁送服的时候我真是一个人都笑出了声!而这奢华的配方可以治牙痛和房事不举,但这哪里是万艾可,根本是舌尖上的鸦片!
诸如此类的地方还有不少,不负责任的看真的很好玩~~~书本来就有很多种读法,关于这本书,有这样的趣味性已经值得一看啦!
《鸦片战争》读后感(六):鸦片战争的根源与毒品犯罪的原罪
引发鸦片战争的表象是中英贸易的失衡,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根源是东西方文化甚至文明的对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意义影响至今,对国人来讲,既满怀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愤恨,也饱含对西方文明进步的憧憬,更怀揣中华复兴之伟愿。坊间于这部书褒贬鲜明,且贬甚于褒,原因还是两种立场的分别,也显现出本书的价值——即以微观的史料堆砌那段历史,用另一种角度审视鸦片战争。此书精彩之处在后两章,但中译本删去了18章一部及19章全部。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大量参考文献的引用,由此我将目光锁定了茅海建教授。最后存疑:单就鸦片贸易来讲,究竟是卖方造就了买方,还是买方成就了卖方,这对于后鸦片时代的当下,其现实意义就是探究毒品犯罪的原罪,是什么让那么一些人,在如此高压打击下,选择这条不归路……【读蓝诗玲《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读后感(七):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感觉
又一次失败了,作为一个对历史不大感冒但又想了解一些的我,底子薄的只能选择了这本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书,花了一个星期差不多啃完了,说说几点感受:
一,关于翻译和排版。不知道是我语言能力差还是怎么的,好几个翻译的地方研读了几遍还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意思,确认是正版的书,但这语病还是让人捉急了。译注放在句子中间一堆的括号括起来,真心严重影响整个阅读的连贯性,排版时候就不能将译注放在页面边上?通篇内容本来是相当通俗易懂的,但通篇阅读下来真的很疲劳。
二,关于内容的质量。我一个菜鸟本没有资格去评判的,但如果一本书连菜鸟都感觉没有收货到什么信息,那这本书最基本的价值在哪里?书在十五章以前,大部分是流水线作文下来的,信手拈来各种文献和文章,试图拼凑成一个给观众可以同时看的多个摄像头直播的历史,有中方的摄像机,有英方的摄像机,还有一个,我想就是记事员了,作者并没有发表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有人说最后两三章(包括说有删减的部分)才能感受到点书的分量(虽然对比起这书的厚度还是差很多),但很抱歉,疲劳了没有看完,等有闲心了再看了,又或许等我看完茅海建的《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之后即使有闲心也不会再看这本书了。
好想看看,外国人看了这本书的外文版后是怎么样一种感受。
《鸦片战争》读后感(八):鸦片战争
该书堪称茅海建《的崩溃》的姊妹篇。从英国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给了不同的视角,更完全区别于教科书中的描述,对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非常有帮助。 1.本书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当然,部分错误亦由译者进行了标注。对于《的崩溃》也多有引用。 2.在鸦片战争之前,鸦片作为药品或毒品的使用已在清朝存在了几十年。在几十年中清政府之禁烟政策时断时续,没有贯彻执行。在19世纪40年代,鸦片已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阶层且非常泛滥。另外鸦片种植在内地也较为普遍。 3.打着贸易自由的幌子,为减少贸易的逆差,义律、巴麦尊等人从中作梗,终使英国议会以非常微弱的优势决定对清宣战。曾有学者提到,若于英国决定开启战端之前对议会进行游说,鸦片战争或许可以避免。但如有此外交手段,英人亦无法有开战的理由(当时清政府无现代外交的概念)。 4.该书主要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过程中的反应亦有论述,相关内容与《的崩溃》基本一致:道光帝的优柔寡断、推诿无能,文武各级官员昏聩不堪。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一潭死水终起波澜。 5.贸易全球化亦为一大趋势,的闭关锁国、以上邦自居、盲目排外亦终会招致战端。 6.清朝时百姓无国民性,无国家之概念,在战争中的表现麻木不仁。 7.文末对中山、中正对鸦片的态度进行了论述,对英国或西方出现的“黄祸论”进行了阐述,并对傅满洲的角色形成背景进行了说明。
《鸦片战争》读后感(九):不同视角下的鸦片战争
正如作者所说,近年来对鸦片战争描写的著作已然很多,而蓝诗玲女士的这本《鸦片战争》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更像是一部对于前人观点的结合。
通读全书,并没有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历史课上的知识使得阅读变得基本不存在什么困难,没有太多全新的内容,在大中心一致的前提下,在细节方面由于关注点的不同产生了一些区别。
作者着笔于中国保守方,改革方,劳苦大众,不同种族,商人,英国主战方和主和方,详尽的叙述了各方对战争的看法以及态度,并在此前提下更多的加入当时的一些重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所作所为,使得可读性大大提升,在对整个事件的描述过后,作者又从黄祸论,民族病,中国人,20世纪中的中国鸦片战争入手,将前人的一些观点得以整合,汇成一部。
对于如我一般第一次接触鸦片战争著作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从完整的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以及黄祸论,民族病一系列完整的观点体系,再到较为全面的系统叙述,使得新手能更好的进入这个领域,了解一二。
但是作者自身对于此事件的看法无过于从中国人的自我沉浸,过度傲气,民族不合以及心不齐到英国人的道德至上到利益至上的改变,并无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较为平凡,但对于新手来说,作为入门书籍,却也足够。
2019.8.9
大鱼海棠
《鸦片战争》读后感(十):历史的立场
由于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向输入鸦片,以换回白银、茶叶、生丝,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极大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技术的落后,中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最终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一段耳熟能详的鸦片战争史,然而英国似乎并不这样看,蓝诗歌玲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交代中英双方、中西双方对于战争的观点。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花姑娘,但对于历史的认识确是一个需要人打扮的花姑娘。对于同一段史实,站在不同的立场,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站在英国角度,用维多利亚式的口吻来叙述便是:傲慢自大,固步自封,走向衰落的东方帝国,需要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英国带着播撒文明传播福音的使命,来到中国,解救那里的人民。
说到底,没有近代的屈辱,中国再发展几百年也不会进入现代化,走向现代是好的,但毕竟又是被人打着进入的,利用此事说爱国主义也好,讲普世价值也罢,都没有定论。
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讲得是否正确不在于其叙述的逻辑又多么正确,而在于立场。那些反对鸦片战争爱国主义宣传的人,逻辑不管有多么缜密,但立场站错了。这恐怕就是历史的相对性吧。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的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书中对国民党、中共的反帝爱国的宣传颇有微词,林则徐,关天培也不过尔尔,三元里村民反英并非像日后被粉饰的那样是一段爱国主义运动,义律也并非那么满脸丑恶。这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更加鲜活,有血有肉,但不应该是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认识。
希望能多看一点他人眼中的自己,不在于改变立场,而在于换一种思维。立场不变,表明还是中国人,换种思维,消除一些自我中心的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