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渡边谦 / 二宫和也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一):Letters from Iwo Jima
看战争题材电影
不考虑历史因素,民族情感,是不可能的.
天下战争一个模样.
很多人的评论很可笑.
如果你接触当下日本人的话,
觉得这部电影很可笑.
但这是部不错的电影.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二):死者为生者引路
你的战争是战争我的战争就只是罪恶吗
这个故事从开始就失去了胜利的荣耀
死者为生者引路
这或许是它仅存的含义了
每当触碰你的泪光
我都是那么那么的无力
原来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思念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三):有点无奈啊!
好片啊
不过也很无奈!几十年后,在电影上,看到两国士兵的遭遇,可能会客观的想一下,悲天悯人一下,释然一下。可万一有一天,某国又打过来了,那时再面对敌对的士兵,还能这么想么?能做的也只有尽量让自己活下去了,虽然谁都有个妈。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四):做正确的事情
是你自己的意愿还是国家的意志 两者可以混为一谈么?
有再多的金牌 再多的原子弹 但是无法享受到人的基本的权利 无法享受到做人的尊严 谁怕你呢?
朝鲜有原子弹 有人听说过往那儿偷渡去的么?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五):战争是人类自己写给自己的悲剧
看了硫磺岛家书和父辈的旗帜,老E用两种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我们早已习惯战争场面的残忍与血腥,可似乎老E想说的并不是那个主题,我们悲剧的把一个个战争英雄推上神龛,却遗忘他背后的那些白骨,我们悲剧的把征服当成胜利,事实上所有参与战争的全是失败者,这就是人类些给自己的悲剧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六):还是可以看看的
不喜欢日本人,更不喜欢日本军人,军国主义即使在今天也在很多年轻人身上蔓延。
但不能否认这部片子拍得很好,甚至比先于他的《父辈的旗帜》更好,因为《旗帜》探讨的并不是战争,而是丑闻,虽然同样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却关注了小节,当然,两者对人性的思考立足点是不同的,我觉得两部电影一起看感觉会更好一点!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七):Letters from Iwo Jima - 8/10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他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更可贵的是他侧重于描写在战争进行时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不管是谁,在枪林弹雨来临的时候,会不会恐惧死亡,在国家荣誉或苟且偷生面前究竟会选择什么,这些问题其实只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有资格解答。Clint Eastwood导演的作品,很讲究。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八):我以为是一部日本电影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美国人拍日本人的二战电影,还把日本人拍的这么好、这么真实。这要是在,导演估计直接被当卖国贼批斗至死了吧!这部片子不算完美,没有凸显出士兵最后的绝望,战争场面表现的也比较有限,节奏相对缓慢。但最大的惊喜即是如此:美国人的历史胸怀,就不说什么了;我们的历史观什么时候能成熟一点,我们再来反这个反那个吧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九):纠结的影评
其实这部电影拍的很好,据说当年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起争奥斯卡奖,看过两片的人就懂了,谁好谁不好,但是太讨厌日本人了,说不出的感觉,不会写影评了,看到穿军装的日本人,只想如果美国人早点投原子弹,也许硫磺岛上的两国军人就不用死的那么残忍了,但是百度了下,据说是美国占领了硫磺岛,以硫磺岛做基地,才投的原子弹。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十):所谓的政治正确
电影中对日本人的人性刻画,也就是只是珍珠港被炸了的,本土根本没受一点入侵的美国人拍的出来,对于最大数的中国人来讲,日本人是侵略者,还是在我们国土上作恶多端的侵略者,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政治不正确”,假如日本人值得同情,那置我们冤死的同胞何在?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政治正确”吧。况且,对于当年的日本人,我只有鲁迅先生的那句“一个也不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