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硫磺岛的来信》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3-21 09: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硫磺岛的来信》经典影评10篇

  《硫磺岛的来信》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渡边谦 / 二宫和也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一):他们也爱国——小人物的战争观

  说实话看小日本的影片很容易冲击到我的泪腺,像是情书,像是步履不停,像是亲爱的医生……我都忘记了他们手中的影片搞垮了我多少次了,可是就一种类型,无论他们拍得多深情,多形象,死多少人,也不会让我鼻子泛半点酸,那就是日本的战争片。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这样的义务去铭记那段国耻,可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有这样的权利去抛弃自己的人性和价值观去仇恨。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他们也爱国,我不想因为蔑视他们的这份请而让自己变得廉价,因为我也爱国,也许比他们更甚。

  但是今天我们不是比谁更爱国,我想谈谈战争。

  《硫磺岛的来信》用一个无名小兵的视野去切入了这段惨烈的战争。西乡是他家乡的面包师,和老婆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店铺。当战争来临了,他们的生活瞬间被打碎,本国的宪兵抢走了他们所有的东西,最后也把西乡征走,留下他老婆和还没出生的女儿。临走前,西乡向她道别,对肚子里的孩子说,爸爸一定会为了你而回来的。

  而正如二宫饰演的所有角色一样,西乡只是个小人物,没有轰轰烈烈地砍杀敌人,也没有坚定不移地和战友一起选择自杀,他也有怨言,抱怨说像硫磺岛这样的地方不如给美国佬好了,战友因为疾病死去也会发牢骚对新来的军人出言不逊,也会想要投降,受够了战争的折磨,可以说就西乡这个人对守护硫磺岛是一点作为也没有,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没有任何光环的角度,才能更真实的去反映战争是什么。或是说,你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参战。

  我看过很多战争片,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一战二战的,还有小日本的,似乎外国的战争片都偏向渲染一种反战的观念,成败也是。特别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喜欢把敌人的家人也带出来,告诉你敌人也有家人。相对于曾看过的中国战争片,他们更愿意去借战争去刻画某些人物的光辉,有意无意地和你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但是这样子的影片真的就能教育人吗?战争真的只是个人光辉体现的渠道还有表明你爱过的场所吗?

  我只能说战争开始,就没有对错,双方都杀人,战争都破坏了很多很多家庭。我保卫我的祖国,必须战斗,我的祖国派我出战,我也必须战斗。我就不信要是我们国家要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你们会给我扯出小日本那段历史出来。各自为各自的国家战斗,有什么对错之分?能分的只有输赢,杀与被杀。

  我不会对那段历史遗忘,因为战争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伤害,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现在为什么我国会一直用这种方式教育我们,比起指导我们去仇恨,教育我们和平的重要,好好发展自身才是最重要不是吗?说真的,比起小日本,我想我们更应该讨厌的是战争。

  多少人因为战争失去了生命,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支离破碎,多少母亲失去了儿子,又多少儿女失去了父母,竟然还有人想要再来一次战争,灭了日本,灭了美国,对此我实在感到不可理喻。

  国耻不是口香糖,不是你用来反复咀嚼,用来YY自己又多高尚的,而是用来去铭记,去过得更好。

  另,广电那么喜欢拍历史那么喜欢表现爱国最高怎么不去拍拍那十年的故事,爱国什么的那些人最厉害了不是吗?笑。

  ——————分割线——————

  我不是为小日本说好话,而是……打个比喻,要是他们要侵略我们,我愿意第一个去炸碉堡,挡子弹,但是要是我国要打回去,我会第一个反对并用生命去阻止。就是这么一回事。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二):多少美好毁于一旦

  幸亏这部电影是东木老爷执导、梦工厂出品所以省去了不少“英雄化日本鬼子,洗地很卖力”,“又是反战败不是反战”诸如此类的无聊评论。受够了这种思政课老师指点江山的态度,我不得已用上了粗暴地二分法——战争片凡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觉得“战争真悲惨真恐怖,再也不要发生了”就是好电影;让观众恨不得自己披挂上阵逞一回英雄的就是垃圾。硫磺岛来信落在了哪个分类不需要多说。

  看完片子对西竹一中佐这个西方骑士式的角色很感兴趣就去查了相关资料。历史上的西竹一10岁继承了父亲西德二郎的爵位和大笔遗产,从少年时代起便一直过着鲜衣怒马的阔绰生活。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前两个月他白天开着Packard敞篷车去乡村俱乐部训练,晚上呼朋引伴辗转于各种名流聚会。这种豪爽直率的作风引起了当时不少日本人的不满——在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眼里这样sociable的贵族军官实在是令人侧目,甚至称得上行为不端了。可以说,西竹一的性格放在昭和时代的背景里看简直和他的马术金牌(日本奥林匹克史上唯一一块)一样破天荒。但毫无疑问,父亲留下的巨额财富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西天真爛漫、鷹揚的气质即使在八十年后依然能够隔着照片打动我。所以迎娶川村伯爵家的美人千金也是顺理成章了(笑)。

  然而这样绚丽的人生就在1945年初春的硫磺岛戛然而止了——在漫天尘土硝烟遍地鲜血残躯中毫不留情地消逝了。死因不明、卒日不明、遗体下落不明,唯一明确的就是死亡本身这个黑色的现实。西竹一向来认同美式生活方式,交了数不清的美国朋友,在洛杉矶取得了巨大荣誉,最终却死在了和美国人的战争中,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荒谬。而更加刺痛我的是所谓的死的意义:西竹一舍弃了如此美好的生活埋骨孤岛换来了什么?日本依然节节败退,军部号召一亿玉碎,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一切结束。如果是一个美国兵死在了那里,则爱他的人可以安慰自己他牺牲于正义的斗争。而西竹一的死就是无意义的、残忍的、缺乏慰藉的对美的破坏。以前没有办法对那条著名的对悲剧的定义产生共鸣还嫌矫情;然而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因为我确确实实地被刺痛了。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三):硫磺岛来信+父辈的旗帜,才能更深刻感受导演思想

  受朋友推荐,昨天看了这部《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片,意外之喜良多。

  首先,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的拍摄手法。通常导演为将故事或人物刻画的深刻,向观众完整传达所想表达的思想,常常会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个事情,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就将一个故事讲了三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前述处理手法大多在一部片子中完成,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放大了对比的篇幅,通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两部电影来讲述同一个事件,分开是两个单独完整的故事,对比则让人深刻思考。

  其次,虽然两部影片围绕硫磺岛战役展开,但影片关注的不是战斗的过程,没塑造一批战争中的光辉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描述战争背后的生活,美国必须要靠宣传英雄来推销战争债券以维持,日本也必须强迫平民男子参军补充兵源,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四):日本二战末期的真实记录

  在二战末期,日本已经不是美国的对手。

  硫磺岛上的军队自然成为了美军的俎中肉、盘中餐,这就意味着驻扎在当地的军队可能会全军覆没,如果不撤回日本本岛的话。

  但是国家还是决定牺牲这些军队,为的是集合残余部队在本岛进行最后的抵抗,可以说他们是被国家抛弃的人,所谓的“援军”只是存在于士兵们美好的幻想之中。看到此时,虽然我不支持日本军国主义,但我却为这些响应国家号召而征兵上前线的青年们感到十分伤心,伤心那些满腔热血准备为国捐躯报效祖国的士兵们,他们准备好了杀敌和牺牲,但谁也不希望无谓地葬送生命,国家这么做,是在拿诚实的兵的生命当棋子,去送死给敌人。正是因为这个不聪明的决策,给影片本身蒙上了一层悲壮主义的色彩。

  电影中表现出的硫磺岛上的由上到下的士兵在战前做的抵抗也很感人,他们自知大难将至,但已经不能逃避,除了抵抗之外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的任何防御都是苍白的,只是为了填补时间和脑袋中的空白,让自己能够无愧于自己,因为至少自己“曾经努力过”。他们,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在临死前对这个世界做出最后一点微弱的挣扎。

  当然,其中还有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节,这个也是很感动的片段。我想这部分其他人已经有了许多感想,我在此就不再叙述了。

  在影片中我体会到了日本精神的无畏和坚定,这他们的决不投降被俘的决心中可以看出。还有就是大家集体中鄙视那些兵败逃跑回来的士兵,在他们眼中,战争结果只能是胜利或者战死沙场,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才铸成了日军顽强团结的品格吧。顺便说一句,日本人一直以来虽然身材矮小,但是无论是在对抗美军还是侵华战争的时候,都无视比他们高大的敌人,这一点十分令我佩服。

  最后,后人发现家书,算是让那些信找到了归宿,这个瞬间真是太美好了!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五):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六):死有余辜?

  诚然,美国佬是出了名的爱拍战争反思片,即使他们发动了二战后这几十年来的大部分非正义战争(找了道貌岸然的充分正当理由来表明自己是为了全宇宙的和平与安定而战斗)仍是乐此不疲地拍出了一系列以越战,伊战,阿战...为背景的发人深省的片子,甚至人家德国人关于一战的小说都要拉来换成英语一拍再拍(明年都要出第三个版本了不是?),估计他们也只有朝圌鲜战争不太会去染指了,可是这部新颖地站在小日本角度拍摄的片子立场和初衷都显得无比吊诡。

  当初他们先是靠着贩卖军火的皮条客身份大赚了一笔,等到屁圌股坐热了手痒了就借着一些无关紧要的非主力战舰被轰的荫头往小日本头上扔了两颗弹以理直气壮地加入战斗,后来战胜了又把大批精英科学家“奸圌淫掳掠“了来,于是战后当别人都还在凄风苦雨地重建家园,他们已然开始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了世界龙头老大。其实吧,这种人财两得把好处占尽了的事咱除了眼巴巴得羡慕外也无可指摘,可是他们得了便宜卖乖地拍出这么一片子来我就有些消化不良了,尤其是之前才刚看完《十三钗》又重温了下小日本的种种恶行,更是一时难以调过频率来。

  大哥美国佬的这出戏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开阔思维和广博人性关怀还是为了安抚小老弟日本:其实我知你苦衷?又想到《海豚湾》里大哥分析小弟不愿停止捕杀实际食用价值不高的海豚的原因是受够了西方势力的常年压迫而产生的”叛逆“,不知小弟看到大哥拍了这么一纪录片并且还得了他们电影产业最高奖项——小金人时心里是作何感想,只是我估摸着大哥在这整件事上忘了曾在原本就物质贫瘠幅员狭窄的小弟头上扔的那两颗惊天原子弹了,不然他们会不知如此定论就是将矛头指向了自己?

  但是大哥毕竟是有大哥甚至是老大哥的说服力,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虽在立场问题上如吃坏了肚子般难受还是一次次地被着力渲染出来的小日本眼神中的绝望与苍凉所震撼,从而反思是否这世上果真没有死有余辜的人,更没有十恶不赦的民圌族?而战争的成败是否仅能从政治上来判断,对于人民而言从来都只有输没有赢?

  之前还有个插曲:从事医务工作的母亲回家的路上险些撞车,她很气愤地说:这种乱开车的人迟早被撞死。我想:说不定送到医院还是她来接待,那会她大概还会觉得那人凄惨吧。

  哪有死不足惜的人呢?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七):做正确的事情

  对于日本士兵的自杀依旧长时间地无法理解,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说将领们自杀还有忠君爱国的慷慨赴死,士兵们用手雷自杀时则是充满了恐惧和迷茫的,显然他们并不想死,只是似乎并没有生还的选项。

  令人费解的事,片中,受过美国教育,思想开放头脑理智的两个将领最终也选择了跟那先愚忠愚昧的士兵一样自尽而亡。他们一个因为受伤不愿意拖累同伴自尽,另一个不愿被美军找到自己的尸体,让自杀后让部下将自己埋起来。

  在主帅军官的插叙回忆中,他的美国友人曾经问他国家的立场就是他自己的立场吗?他丝毫没有停顿回答是的。而显然在美国人的语境中,这个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在美国人眼中,一场战争,是否正确是由自己认定,而日本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做正确的事情,这一句话对于美国人和日本人意义真是天差地别。所以即便受过良好的教育,最终还是被文化拉扯着做了最正确嗯决定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八):游离在战场之外的普通面包师——西乡(二宫和也饰)

  老实说,最近受豹豹影响,特别喜欢看战争片,特别是看过《黑鹰坠落》之后,觉得战争片这种类型的电影对人的动物本能、人的精神信仰以及情感表露很有一套,总能够把一些真实的东西给逼迫出来——实在是很令人着迷。

  但是看《硫磺岛的来信》却并不是首先出于对战争片的着迷——何况听说是日军视角的影片,就有些抵触,不过对nino(二宫和也)的喜爱战胜了一切——所以看这部影片纯粹就是为了看nino的,所以全程关注的重点就是小兵西乡。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核心人物并不是为了家国大义而慷慨赴死,以谋略孤军奋战坚守硫磺岛一月之久的栗林,而是西乡。

  作为中国人,在电影里看到日本兵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抵触情绪,所以nino饰演的西乡以日本兵的形象出现时,讲真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但是小兵和中将的独白过后,正在挖沟的西乡说的第一句台词,我就立马对这个小兵路转粉了。

  西乡开口第一句就是——“妈的,这种烂岛让美军炸飞算了!”

  牢骚满腹的西乡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

  继前日重温《拯救大兵瑞恩》,这是近日所观第二部有关二战影片。《硫磺岛家书》是首观。TLF.IMDB.Top200。没达到预期。

  粟林要的援军没来,来的是家乡儿童唱的一首鼓励尽忠的歌。

  美国母亲给孩子的信中写道:坚持正义。奥运马术冠军对部下也引用这句话。拜托,从来不思考战争为何发起?

  粟林在美国的送别会上说:日本最不应该和美国打仗。“你会射杀他么?”“我会遵守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难道有所不同么?”

  没有从史料上看到的像冲绳军民身上藏有手榴弹在美国士兵中拉响的情节。

  一个面包师为典型的投降派。其一出场就口吐不爱国言论,我就知道了他会活下来。当粟林赞扬他“你是一名好士兵。”“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

  美、日双方对待战俘的态度。

  粟林该把林少将给撤职。马术冠军该把挂地雷欲炸美国战车那位就地枪毙。

  《硫磺岛的来信》影评(十):战争年代,有的时候你甚至不能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很多中国人觉得,日本人不是人,是畜生,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意思形态接触得多了,觉得战争的本质或许不是想得那么简单。

  上了战场,只有父母妻儿会挂念你,甚至战友对于你的受伤死亡都已麻木,这时候你还想着上战场杀敌无怨无悔么?

  或许在新疆西藏少民看来我们汉人一样是侵略者压迫者,残杀了他们的同宗,而我们汉人不知道而已,如果被应召入伍驻军西藏新疆你会觉得自己是侵略者,当地少民觉得你是侵略者开始给你放暗枪,打游击,这时候只能三光才能保证自己安全,你会怎么做?当了几年兵,打了几年仗你都会冷酷麻木无情,甚至像手无寸铁的人下杀手。

  就算当你看到一个场景,感染了你内心残存的人性良知,放他们一马,这时候上级让你开枪你不开或许就会上军事法庭甚至就地枪毙,连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你只是一个战争机器。

  你心理或许就会想着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了。非常好的电影,这是我第二遍看,比8年前看的更有感触,我觉得电影是一种现代书,比书更生动贴切,优秀的电影像一本好书,而这部电影就是一本好书,人的能力有时候很小,但是尽量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许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没有战争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硫磺岛的来信》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