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的读后感10篇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是一本由俞天任(冰冷雨天)著作,语文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一):另一个视角看中日战争

  最早接触到老冰的这本书是在看《闪光的夜袭》的时候,我当时很感兴趣石原莞尔他们用笔倒向的方向来决定是否发动九一八这种荒诞的行为是不是动画片杜撰的情节,然后百度了下发现还确有其事,只是并不是什么预言者的神启,而是今田新太郎跳出来说:“你们不干我一个人干”,一看出处是老冰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就突然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对于抗日战争我一直是十分感兴趣的,中国作为一个基本上处在中世纪国家独自面对日本的入侵长达14年,日本这个东方第一强国在二战的泥沼中输掉了国运,其中有太多的人物和故事让人觉得唏嘘和值得回味,最近描述正面抗战的作品是越来越多了,而老冰的这本《有一类战犯》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日本的决策层面来看待这部战争机器是如何形成,强大,暴走和走向覆灭的,也正好把我之前看过的《闪光的夜袭》《坂上之云》所形成的对于皇军的认识补充完整,太平洋战争部分的故事也可以看作对那些美国大片的背景补充,新的视角给人带来的感受甚至冲击还是非常强烈的。

  老冰笔下的日本参谋们都非常饱满,各种人物事迹让他们的形象丰满了很多,谁让本来如旭日东升般逐渐强大的日本卷入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谁又在这场注定悲剧的赌局中尽自己的全力阻止军部的暴走,我个人的感受整个日本的战争行为除却制度设置的失衡就是民族主义的膨胀了,民族主义这个东西很玄乎,有时候它是爱国主义,有时候它就是法西斯主义了…所以我一直挺摒弃民族主义的,当一直沉浸在民族的归属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很可能狭隘和偏执甚至疯狂都会随之而来。

  然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消逝,这些又能算是什么呢…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呻吟,太平洋的小岛上和美军玉碎的几十万日军又有谁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诚然战争的确给读史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但对战争了解和接触地越多也就会越发自心底地厌恶这种东西,与国家民族无关,真是希望世界和平啊。

  回到这本书的故事来看的话就会更感慨事件的偶然和发展的必然,还有关键人物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其实很多悲剧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锐意进取和日益强大的邻国,让无数青年萌生了以日为师的念头强大中国,但制度的缺失也埋下了暴走的种子,日本帝国的明天终究还是幻影一场。

  很力荐的一本书,评述很有趣,内容也很详实,最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看待那场战争的视角。

  2010.12.26 无锡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二):《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武夫害国

  对于当年的中国人来说,东京大审判就是一张破烂不堪的渔网,眼睁睁看着许多曾经猖狂一时的大鱼瞬间溜走,顿足捶胸,痛不可言。

  东京审判只是美国人的一言堂,美国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未来利益织造这张渔网,只可惜大大咧咧的美国人不太关注日本体制的实质和深层结构,网织得破烂不堪,一些真正的战争罪魁,轻松地逃之夭夭了。

  这本书,就是用历史来搜捕这些逃脱惩罚的罪魁,并告诉世人他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作祟的,怎么灭亡之后又复活的。

  当然,糊里糊涂加健忘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去填补这片历史,本书中的史料,都是日本人自己研究的,作者只是做了一番通俗有趣的归纳,总会有一些清醒的人从中受益。

  言归正传。书中列举的这些罪魁,都是参谋。不是军事意义上的顾问或者献策者,而是日本奇怪教育体制下培训出来的高级军官。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精英主义、强权崇拜、偏执盲目、迷信武力等等。与世隔绝的畸形精英式教育为日本制造出一批批战争机器中枢,他们脱离社会,漠视人性,无视社会规律。精英的孤高和使命感,在体制的强化和鼓励下一步步变成自负和狂妄,并把人生的最终目标实现锁定在战争这条绝路上,一个个前仆后继,肝脑涂地。

  恶魔般的教育只会塑造准恶魔,当时的日本军事体制塑造的,只是这样一群战争机器。而对于一个以武力起家的后期帝国,压根忘记了国家利益需要的是战略家,比如唯一伊藤博文,而不是一群只会打仗,却从来不问为何打仗,打完仗该干什么的武夫。

  悔不当初的心情在这些武夫们的日记中不断重现,隐约可见这些武夫在疯狂进攻的同时也在思考一些常人应有的常识问题:为什么占领东三省扶植满洲国?为什么制造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进攻卢沟桥?花那么多年时间进攻中国目的何在?

  只有疑问,没有答案。他们回答不了,他们的教育没告诉他们战争只是获得国家利益的手段,但绝对不是国家利益本身。

  这些武夫,为害太深,连日本人都恨之入骨。

  对于深受其害的一方,我们该记住以下几条事实:武夫的军事教育中没有后勤一门课程,所以他们的军队只配备武器,没有粮食。除了饿死,战死,抢劫就成为日本军队最重要的任务,这给中国造成无比的惨祸。武夫自己的粮食都没着落,战俘和平民难道还有粥喝?大肆屠杀平民和战俘变得异常心安理得。

  有时候,技术的问题,往往导致最恶劣的道德后果。除了在道义上占据优势,本书也提醒,试着像日本人一样关注技术问题,或许能找到答案,避免重蹈覆辙。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三):什么是军国主义?

  什么叫军国主义?即“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在军国主义体制下,不是政府管军队,而是反过来,军队却能管政府!(P7)

  从明治维新起到1945年8 月15日无条件投降,日本在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地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

  “统帅权独立”、“下克上”等,都是军国主义所特有之怪现象。军事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极端手段,政治也是军事行动的缰绳。在军国主义体制下,形成了三个二元化,政治、军事,军政、军令,陆军、海军,全都各唱各的调,这是军人能够“暴走”的体制原因。

  “军部暴走”如脱缰野马,只顾一路狂奔,既不知道要奔向何方,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大能耐。如果当年日本在控制了朝鲜,攫取了台湾,建立了“满洲国”之后,勒住了缰绳,……历史没有假设,军国主义最终把日本拖进了败战的深渊,也让中国、亚洲和欧美同盟国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

  今天日本要修改和平宪法的,甚至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仍大有人在,只要国家在体制上不被军国主义挟持,恐怕不大可能再现“军部暴走”式的举国疯狂。对日本固然要警惕,但也许不必神经过敏。

  ●皇道派、统制派之争

  两派没有实质区别,都是以军人为主体,区别仅在于皇道派要让天皇领着干,统制派则是要自己动手亲自干。

  皇道派属下层阶级,相信天皇是“天纵英才”,事情就坏在几个贪官污吏手里。主张“天皇亲政”,“清君侧”。

  统制派中层阶级,大多是皇道派所恨之入骨的“贪官污吏”。

  1936年“二二六事件”,是皇道派发动的推动“天皇亲政”的政变,杀了一批统制派重要人物。结果天皇不领情,怪他们“杀了我的肱股之臣”,要“血债血还”,杀了皇道派的“首恶分子”,终使统制派得利,从此一统天下,更加肆无忌惮。(P91)

  ●十五年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称之为“满洲事变”,由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主谋发动,进而建立了“满洲国”,拉开了十五年中日战争(侵华战争)的序幕。

  中国人叫“八年抗战”,少了七年,好像没有发生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人叫“支那事变”),中国人就不会抗战。(P93)

  ●“五一五事件”

  “满洲事变”之后,犬养毅上台组阁。

  犬养毅拒绝了军部成立“满洲国”的要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渠道和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谈判。军部暴跳如雷,认为犬养毅是在侵害“统帅权”,终于在1932年下手暗杀了犬养毅首相,是为“五一五事件”。

  “五一五事件”在日本政治史上是一个很大的事件。随着犬养毅首相的被暗杀,政党政治也一命呜呼了,以后的内阁永远是“举国内阁”,唯军部马首是瞻。(P105)

  ●“昭和军阀”和“昭和史”

  “昭和军阀”,指那些策划、进行,最后又输掉了那场给大半个亚洲也包括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的战争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毕业于陆军大学校的日本陆军的参谋们。

  “昭和史”,在日语中指的不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间的历史”,而是指的从1928年6月4日的“皇姑屯事件”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时间的历史。

  昭和军阀们创造了昭和史,而昭和史也随着昭和军阀们的灭亡成为了历史名词。(P292)

  ●“日莲宗”

  日莲宗据说来自中国的天台宗,传入日本后带上了通常佛教所没有的攻击性。石原是狂热的日莲宗教徒,后来的三岛由纪夫也深受日莲宗的影响。

  张鹤慈微博(3013-7-23):

  1、蒋介石为何败走大陆的种种因素中不抗日当然是重要的一个。31年日本占领东北,10年以后41年龟缩在峨眉山的蒋介石才和日本宣战。是因为美国宣战后才跟着宣战。蒋介石只承认八年抗战,就是承认31年日本占领东北染指华北的不抵抗。

  2、蒋介石没和汪精卫一样投日,日本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时,国民党进行了抵抗。但蒋介石在抗日上的错误就是他被赶出大陆的重要因素。日本入侵后国共力量的变化是蒋介石的错误政策(造成的)。共产党在抗日中强大,是在原国民党占领的日占区发展的。

  3、国民党的大量上层官员的子女改换门庭投了共产党,诸多因素之一就是不满意蒋介石对日本的政策。蒋介石好意思说八年抗战,31年日本占领东北蚕食华北,6年后的37年才算是抗日战争的开始,41年才敢跟着美国后面宣战。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四):战争机器的发动和自我毁灭

  这是读的老冰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在kindle上读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这次老老实实买了一本实体书看的。还是实体书读起来好,可以随时翻到想读的任何一页。

  老冰的叙述非常有条理,只是有一个毛病,就是旁支斜蔓比较多,有时候一支斜蔓出去很远。这点老冰在后记中自己写有记述。

  本书虽然有描述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部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写了从皇姑屯事件开始开始的一直到二战结束的这段,也就是日本人说的“昭和史”。

  本书并不以历史史实的描述为主线——实际上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战役是一笔带过的,也不是以人物的评说为主线。本书其实是以论述为主线的,历史事件和战役都是为了论述主题而被提及,而人物的评说既作为章节的引子(如昭和三大参谋),也间杂在整个叙述当中。所以,读起来会稍微觉得有点乱。但是如果读者对于二战历史史实有一定的了解,读起来会有种观点碰撞和共鸣出来。

  所以,本书对读者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即概略了解二战的亚洲战史。

  讲一下老冰的观点。

  本书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旧日本军队(主要讲的陆军)是怎样从一个知进退,明确战略目的的军队(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逐渐把自己改变为无法自行终止的,无边界无目的,为了战争而战争的狂暴的机器,以及怎样最终毁灭掉的。

  我的感触是,日本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中,飘飘然起来。为了皇国利益最大化,什么都可以做。

  从皇姑屯到九一八、诺门罕等等下克上的事件,主谋人员并没有得到惩处,相反,根据结果论英雄。比如九一八成功了,石原莞尔一跃成为了英雄。诺门罕失败了,但是下面军人的初衷是好的,士兵们也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复的下克上事件并没有得到制止和惩处,只要初衷是好的,就不去严惩。这让日本下层军人不断的有勇气去凭着一股热血劲做很多出格的事,比如暗杀政府首脑,假传圣旨等等。

  日本的战略能力太差,本书的论述可谓准确。石原莞尔虽然搞了个下克上,把东三省给夺走。但是他是算是个战略家,知道战争从一开始就要考虑怎样终止。每一场战争都有他的战略目的,这一点大正以前的军人官僚们是很清楚的,但是那一批军人退下去,新锐势力们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大大的为皇国立战功了。所以二战以后,东条英机自己都说,七七事变就不应该发生,那个时候就应该停止,把吃到嘴里的肉好好消化掉。

  有很多事情是政治正确的,不能反驳。这导致了很多战役决策偏离实际,无法实事求是。而大家谁都不愿意做那个戳破皇帝新衣的人,只能继续死扛下去。比如认为皇军无所不能,相信精神的力量大过技术装备等硬实力,不重视后勤补给。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进攻,更加印证了日本士兵战斗力的优秀。岂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老美的钢铁和炸弹把把日本碾的稀巴烂。

  日本的陆军指挥,也是个天下奇葩。参谋本部的年轻小伙子们在大本营指挥前线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日本人太死板,陆军海军都看出身,看毕业排名,大过一切。大本营参谋,精英中的精英啊!

  末尾感慨一句,也就是日本这个认死理的民族才会这样。南洋的战争,死亡率真是高的吓人啊,饿死的病死的太多太多,一场战役,死个百分之八九十太正常了。还有全军玉碎的呢!

  日本人太认真了,死都死的这么认真!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五):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俞天任先生有本叫《有一种战犯叫参谋》的书,可能曾经很火,但不在我视野内。我也忘记了从哪里看到它,就顺便买了回来。语言呢,通俗易懂,对历史有兴趣的人,相信读的很快,主要是一些史料吧,还算是下了不少功夫,毕竟对日本史不了解,对帝国军队史就更不了解了,但看注解的那么详细,感觉应该可信至少不会有明显的错误。

  通读完俞先生的书,个人会有几个感觉,当然,只是我读完之后的一种直觉吧,想跟局部(个人微信公众号:jubu2015)的同学们分享一下:

  甲午战争之前的清王朝,日本这个国家还是有所忌惮的

  书中有过一个很小的章节,介绍了一件小事:清国长崎水兵事件。说是1886年8月,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访问日本长崎。8月13日、15日两天,中国水兵上岸后与日本警民发生冲突。在这次事件中,双方都有多人死伤。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输了鸦片战争,但在整个亚洲也还算是货真价实的老大,所以中国北洋水师也仍然很骄纵。总教官郎威礼甚至建议舰队司令官丁汝昌炮击长崎。在这种情况下,8月18日,这一事件最终以日本政府赔偿损失告终,史称“崎案”。

  从这个事件当中,给我的感觉是,清朝当时还没有被日本这个国家小看,至于周边的国家,仍然对清王朝是忌惮的,可惜这货自己不争气,对外抗争赢不了就算了,连小弟都保护不了,比如说朝鲜和越南,结果这些小弟越看越觉得,你也就是那么回事,干脆单干算了,过的可能还舒服一些。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我们假设一下,这个老大帝国,当年像我们今天一样,谈到世界就谈到美国,英国和法国......我想,清王朝也不会输的那么惨,连底裤都掉了,就更没有后来大日本帝国什么事了.......

  日本的参谋们可能没有那么不堪

  俞先生在书里用了很多史料来说明日本的参谋们没有大战略。在我个人来看,日本的参谋们可能没有那么不堪。至少在战术技能上要远远胜出同时期的国军!通过这本书呢,我能感觉的是,当时的国军武器装备确实很差,国内有钱的势力也就东北军了,可惜我们的张少爷一枪不放就跑了,留下了大批的武器,正好装备了关东军。

  我们再假设一次,我们的张少帅如果带着东北军跟所谓的关东军干,至少有8成胜算,几十万军队干不过几万人,而且还是训练有素的,顺便再说一句,武器装备都被关东军要精良,但就是这样的部队,竟然跑了,撤出东北。难怪帝国军人越来越看不起中国军队,你都是纸糊的样子货,你让谁都会看不起你?

  回到正题。日本的参谋们打仗还是一把好手,至少跟中国军队比起来。虽然也有勾心斗角,也有系出名门的说法,但至少,人家一直在进攻,当你的军队进攻,就意味着你的军队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是实战的。而且杀伤力更强。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讲过:你得折腾,折腾你还有希望,不折腾你连希望都没有!人家保持了这种进取心,我个人总结,是可取的。只不过后来已经呈现了失控状态!

  太平洋战争本身就不是一场对等战争

  再说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初期,帝国皇军是占优势的。当然,也仅仅是6个月。战争不是因为你有军队就行了,它的本质是综合国力,考验的是战略资源等,诸如钢铁、石油.....还有后勤保障。跟我们今天做电商是一个道理,不是因为你有货就行了,考验着企业当家人的格局至少是电商负责人的格局......

  日本帝国在同时期的亚洲还是很强悍的,因为它一直在改革在进步。如果和同时期的亚洲相比,我们打个比方,同时期的亚洲国家还在青铜时代而日本帝国已经达到了铁器时代。这完全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日本帝国在收拾亚洲国家的时候,那是松松的就搞定了。打到后来有独孤求败的感觉,自信心也爆棚了,觉得可以跟美国打一架,但对美国知之甚少(情报管理做的不到位)。真正打起来,直接懵了。亚洲国家之间打架,那都是拿人填坑。美国跟你打,人家不用人,人家用炮弹填坑,用钢铁填坑,这是一种新打法,你压根就没见过,当你见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战机是争分夺秒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日本帝国军队被他们眼中的少爷兵们打残,最终只剩下投降的份。

  说是读书笔记,其实通篇可能是我自己的读书感觉。有兴趣的可以去网上买来读。历史不能假设,也无法假设,阅读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在未来,让我们在经受类似苦难的时候,变得更从容有应对办法。如何让我们自己不陷入被动!尤其恐怕的是,如果我们打一场不对等的战争,结局跟当年的日本帝国是一样的,猜都不用猜。

  现代局部战争延续了“填导弹”的模式,但未来战争,可能并不如此。大规模战争可能是太空战、网络战、信息战、经济战等。通过发动一场经济战争,都可以让一个国家陷入危机。远的不说,最近的美联储加息,你可能无法感知对你的影响,很多人甚至都不认为美联储加息跟自己有关系,但事实真没有关系吗?No。加息意味着钱将回归银行,回归美国。资本具备极强的投机性,国内国外都一样,当在你这里赚不到钱或者风险极高的时候,它会想办法逃离,现在有一个稳定的高利率的产品,它自然就走了。当大规模的资金逃离来临,经济只怕越来越危险。这还是货币战争的冰山一角。

  在所有战争形态中,以消灭有生力量,是战争的直接表达方式和目的。但战争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民族与国家,更应该去避免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与扩大。元代张养浩有首词说的很清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当代,在和平年代,至少你能吃饱穿暖,但面临战争,你或许就要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了。叙利亚战争所造成的难民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对叙利亚难民危机比较陌生,建议你可以看一部叫作《1942》的电影,在那部电影里,老东家从地主变成了一无所有,也会跟着受苦受难!他之所以跟着受苦受难本质说明,他不是特别富有。无论什么年代,特别富有的,早在战争到来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安全保障。关于战争,作为普通人你记得一点:围墙之下安有完卵!

  言尽于此。说一个观点,关于运营的:电商运营除了掌握基本的规律和技巧外,还要掌握时机。有些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在特定时间点上去执行的,战机一旦错过,你可能就无力回天了。除非你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但也仅仅只是挽回而已!可能无法改变整个战局。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六):我们能从日本的战败中学到什么

  见过电视剧里面一梭子撂倒一大片的抗日英雄,见过电影里面傻兮兮的鬼子?这真正的抗战,是屈辱,无奈,窝囊的历史。影视剧的一切编造无非是消费抗日烈士和英雄来取悦当下的观众?日本人很强大么?对中国人来说是,但和美国人比,日本是一个多么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的争霸者啊。一个会算数的小学生只要算算日美经济工业数据就知道日本绝无战胜美国的可能,那是什么促使一个个日本陆大毕业的军刀组参谋们去筹划,发动这场无望的战争呢?

  本书作者不仅对战争史非常熟悉,而且对日本文化也甚有了解,并尝试从日本国民性格中寻找失败的原因。除了日本人因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尝到甜头儿日益发酵的赌徒性格外,还包括两点:

  1 对精神和道德力量的过分迷信,

  2 会认真处理中间过程,而迷失原本的目标。

  第一点使其过于重视人的力量而轻视物质的作用,第二点用常用的话就是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因此结果就是:因为大日本皇军都是忠勇善战,七生报国之辈,因此大日本帝国武运长久,战无不胜,英美鬼畜贪生怕死,必然失败。一旦开战,大家只要认认真真,英勇顽强的去打就行了。打不赢怎么办?军官可以切腹,士兵百姓还请玉碎,反正就是要打下去,至于打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下去,大家就不管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恩怨纠缠千年,日本文化多受中国文化影响。我看,这以上两点,中国还不如日本。第一点大家半斤八两,第二点中国人不但容易忘却目标,和以严谨著称的日本人相比,连认真于过程都做不到。

  第一点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古代就不用说了,判断一个皇帝好坏,是看他是否勤政,是否不好女色,至于他的行政方针,制度革新上的举措是不管的;判断一个官员好坏,是看他是否清廉,是否不畏权贵,至于他的具体政策是否惠民,也很少提及。王朝灭亡了,那时皇帝任用奸臣,宠信红颜祸水。现在也是,前几天,我就中国人开车不爱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向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工作数年的朋友请教,他沉思片刻,然后回答说:是因为中国有贪官污吏。

  第二点也是。中国以前就纠结于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后来就迷信GDP,唯GDP论,好不容易现在明白点儿,又出来唯环保论。其实无论是发展GDP,还是环保,其目的都是为了人们又更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让大家都生活在臭水沟边,也不能为了蓝天白云,让吃不饱饭的人饿死。又比如以前中国人搞个人崇拜,失败了,现在转过头来看觉得西方免煮好,然后一群以为免煮就是Vote的人就叫嚣要带这么多开车不遵守规则,买东西不排队的人要搞免煮。和那些日本参谋一样,就是赌国运。反正免煮是好的,方正他们再认真搞,所以有什么问题也不能怪他们。至于效果如何,免煮是目的还是手段,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了。

  反观西方文化,在客观性和目的性两点上,超过东方文化多矣。所以日本败于美国,不仅仅败于物质层面,中国想要崛起,要发展的也不仅仅是物质。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七):老冰眼中的军国主义

  历史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你知道你永远无法看到全部,任何的视角都会是片面的,但你总在寻找着最真实的历史,也许结果永远只会是你想要的。但无论你怎么看,历史总在那。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某段历史或者甚至是认为其很不堪,那你一定能看到你想看到的那一面。就像这本书一样。老冰从他的角度剖析了军国主义从诞生到灭亡的整个过程。坦率的说,我不曾了解过这段日本的历史,当看完这本书之后,人云亦云,我脑子里面的“军国主义”都是老冰介绍的这些。

  从“军国主义”奇怪的政治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开始说起,到理解了军国主义之后,对于日军的暴走行径也就能揣摩出一些根源了。从小只学军事的一群人长大以后毫无约束的放到侵略的战场上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一种人性吧,极端的人性。不过日军也是把人性发挥到了极致了,很喜欢“精神原子弹”这个词,日军的精神实在是有些恐怖。如果说是因为伊藤博文和运气让日本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那这支不重视情报不重视兵站的军队能战斗那么久也真是满满的依赖精神力量了。不过没有辎重兵的他们难怪特别喜欢用刺刀,因为经常弹尽粮绝的缘故吧。而且很惭愧,还是第一次听闻原来大清国还有很拽的“清国长崎水兵事件”,原来现在那些美国大兵都是学俺们大清国。而且还更彻底的了解了“鬼子”的含义,原来“日本鬼子”还算含蓄的,人家还有“英美鬼畜”。当然这些见识也是看过这本书后刚刚获悉的。

  但扫过一遍后,虽然一些新鲜的事情留下了点记忆,但整个书的结构还是看不懂。似乎是按照时间序列在铺成,但每一节的内容都不成体系。可以看出老冰很辛苦的收集了很多资料,但内容太乱加上这些信息量就会觉得很累。而且从老冰的角度出发,明显选择史料是有的放矢的,着重展现了他认为有意思的,或者说能佐证他的观点的部分。我能看见的都是军国主义注定灭亡的证据。当然我对于军国主义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诸多的恶梦而深恶痛绝,但一个小小的岛国就可以在亚洲和太平洋上作出如此大的影响,绝非一个不成熟的军队所能造成的。如果像书中提及的“我们需要学习,向前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们的失败教训,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那我们研究军国主义应该更加的全面,我们应该看到军国主义更多的有学习价值的地方。

  机缘巧合让我开始触碰这段历史,开始从日本的角度去了解这段平行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这本书是一个起点,但绝对不会是终点。如果是终点的话,这本书也许只能当作小说去看了。

  2017-1-28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八):了解日本军队的窗口

  老冰是个侃爷,知道他是从他的博客开始。

  反映到他写的书上,就是语言很口语化,讲话有时候有点啰唆,正史的东西被他叙述起来有点神叨的感觉。

  总体说来,老冰对日本的军界历史似乎很熟悉,在之前国内作者写的那么细的我没读过,可能本人知识面狭窄不知道吧。对于了解一些日本军队的人和事很有帮助。

  中国人因为曾经的伤痛历史,或者都不是太愿意去正面日本军队,我所知道的日本军仅仅是抗日题材影视作品里的军人,历史书里只提到东条英机、小矶国昭、谷寿夫、冈村宁次这些人,是老冰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更多的日本军人和日本军国主义。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九):一本好书也有BUG

  最近又在重读,真是一本好书。绝对推荐!

  不过还是挑点儿毛病,本书170页第三段:

  ……一次大战德国惨败,岗村宁次、东条英机他们在德国看到的是一片废墟,堂堂德军总参谋部里居然找不出一张像样的椅子,来请他们这些客人坐。但是装着假腿、假眼的德军参谋们就站在那儿办公,站在那里从零开始准备复仇。……

  一战德国战败,但德国本土并未像二战时期被轰炸的那么厉害吧。当时的战场是在法国,双上对峙着,忽然德国就投降了。一战期间飞机轰炸也只是象征性而已,因此,一战后德国“一片废墟”之说怕只是作者的想当然尔。

  不过,这并不影响本书是一本绝对的好书,我本人绝对推荐!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读后感(十):畸形的角色

  参谋这个奇怪的角色,自认为经过了精英化的教育(其实从“知”“行”两方面都欠缺很多)。光靠几个精英的妄想是不可能成事的。充分的事前谋略、情报收集和分析,事中的谨慎,更重要的是时刻不能忘了当初是为了什么才有所行动的,这才是一场军事行动,才是一场正规的做事儿的流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参谋也仅仅是“大学校”的好学生罢了,也正好是印证了那句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虽然参谋们折腾的时间比三年长了去了,但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再怎么在局部战场上折腾的牛逼,也难免面临最终的失败。虽然对于日本这个民族的优点怀有敬意,但是这本书也暴露了当时其民族特点的劣势:蔑视技术的力量,盲目相信精神力量(仿佛那个什么跃进和什么大革命);不重视防御和后勤,只重视进攻和战功(好大喜功,不知进退)。不过二战后从技术方面日本人倒是牛逼了,经济发展的特别迅猛。也算是二战上了一大课,然后知耻而后勇吧。精英时代已经过去啦,发展民主、法制的公民社会才是正道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