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硫磺岛的来信》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3 03:0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硫磺岛的来信》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硫磺岛的来信》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渡边谦 / 二宫和也 / 加濑亮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一):硫磺岛家书Letters from Iwo Jima

  在学校网上找电影看,其实这部还有《父辈的旗帜》已经放上去很久了,犹豫着没看是因为决定不下来先看哪一部,最终选择先看这,仅仅是因为校网上挂的题目中的"家书"这两个字.

  怎么说呢,我喜欢看战争电影,不是我好战,而是觉得从后人拍的战争电影中能找到很多东西.而"家",对在残酷战争中的人来说家又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个时刻想念,却没办法靠近的地方.

  其实在看这电影前我对硫磺岛一无所知,我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二战历史是那么的少,何况是不关于中国的.之前关于太平洋战争电影看过一些,但很少从正面描写日本军队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极端的人,对二战中日本人犯下的罪行是痛恶到极点的.可是我不得不承认,看这不电影的时候我忽然模糊了国家的概念,我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自主权的无辜殉战者.

  当然,影片中很多镜头还是让我一如既往的厌恶日本.动不动就自杀殉国,用刺刀残酷的杀人.

  可是,影片还是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的,起码,让我想到了很多.

  到底是什么样的动机竟然让人可以如此疯狂的发动战争?多么愚蠢和可笑?多么不值?

  原本上将可以在美国和美国军人共餐,甚至得到精致的手枪作为礼物.感觉电影这里处理的真的很讽刺,上将用这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美国大兵又把这枪拿回去了.

  电影里最感触的无疑是西上佐和山姆的对话,以及最后他念出那封家书.

  当他念到"平安回来"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了."古来征战几人回",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在战场上凶多吉少,但都又奢望着归来.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最希望的是西乡能够平安回家,能见到女儿...

  最意外的是美国人拍的电影,竟然会拍杀投降的俘虏...

  总的来说还是推荐的~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战役:《父辈的旗帜》与《硫磺岛家书》(下)

  Clint Eastwood拍了Flags of Our Fathers还嫌不过瘾,正巧2005年在硫磺岛地下发现了作为当时战争一方的日本人留下的大量信件,给了Clint Eastwood新的灵感和素材,于是Flags of Our Fathers就有了个姐妹篇Letters from Iwo Jima。

  Letters from Iwo Jima作为妹妹比姐姐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在79届奥斯卡上,Flags of Our Fathers获得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声音效果题名,而Letters from Iwo Jima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声音效果、最佳原创剧本、Clint Eastwood也凭借本片获得最佳导演题名,另外在IMDB上获得了User Rating: 8.3/10 Top 250: #129的高分,可以说妹妹青出于蓝赢了姐姐。

  与Flags of Our Fathers故事的讲述手法不同,Letters from Iwo Jima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与交叉叙述。而且基本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叙述下来,中间加入了一些对过去事件的回忆。本片的叙事角度也有所不同,选择了一个长相酷似阿牛的外表文弱不像战士像书生对于战争充满厌恶只想快速逃离战场的小战士作为了故事的主角之一。观众也有了机会从小人物的角度来看待硫磺岛战役对于人本身的影响。

  Letters from Iwo Jima的故事是从美军来袭之前日本人在粟林忠道中将的带领下建立防御攻势开始的。结合另外一部电影,让观众从两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战争的情况,也算是解释了前一部片子的很多并没有交代到的情节。虽然战争的双方都把对方看作妖魔一样,但是在人类的本性方面美国人和日本人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有等在家中盼望儿子、丈夫归来的母亲和妻子,甚至在家书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

  战争开始后的实力对比上看起来是非常悬殊的,美国方面有强大的海空军舰队,在抢滩之前也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了连续3天没日没夜的地毯式轰炸,之后又是在海军舰队的炮火配合下开始登陆硫磺岛。而这时的日本方面只有岛上的两万战士,在之前的海战失败使日本的海军舰队全军覆没,岛上的守军没有了退路,没有了获得后援的机会,只有背水一战。也正是因为如此背景,才让本场战役进行的异常激烈和残酷。渡边谦扮演的在美国留学过的粟林忠道中将带领手下的战士对美军进行了全面的抵抗,而且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很好的保护好了自己。虽然实力对比悬殊,还是在美军以为战争很快就能结束的情况下与美军周旋月余。而打光子弹无处可逃的日军残余也没有选择投降或撤回后方,而且选择和自己的阵地共存亡。阵地失守,自己的性命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纷纷使用手榴弹自杀身亡。

  在这种战况下,渡边谦扮演的粟林忠道中将也没有停止给自己的家人写着一封又一封无法寄出的家书,讲着自己的故事,战争的故事。这些信的最终命运应该是付之一炬,幸得手下的小战士,也是唯一在战争中没有选择自杀,从最前方的阵地一步一步撤退到最后的西乡,擅作主张没有焚毁信件而是选择了掩埋在最后的山洞之中,才让后人有了机会了解到那一段真正的历史。而西乡也是在硫磺岛战役中唯一活下来能够有机会重返家园的日军人员。

  历史有的时候并不总是由大人物驱动的,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的一些私心之为也可能改变人类对于一段历史的了解和看法。就像本片中的西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也幸因Clint Eastwood对于这段历史在交战双方两方面不同细节的挖掘,才让我们有了机会了解到这段广为流传的历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让我们多了一个对于战争与人性更加深入了解的机会。

  战争,对于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三):旗帜飘扬后是讲故事的信

  本片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执导的刚刚上映《父辈的旗帜》兄弟篇。1945年2月,欧洲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日军在硫磺岛上与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了一场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激战。二战记录片中美军用喷火枪把日军从山洞里赶出来的画面就反映的是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军拿下被称作“不沉战舰”的硫磺岛后,在岛上建立了离日本本土最近的基地,使B-29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和后来用原子弹结束战争成为可能。与《父辈的旗帜》类似,本片也是以后人无意中发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物品为开端,述说当时的战况和当事人们的心情故事。当时被派驻到岛上的日军几乎是没有一个能回到日本本土的,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那时候的兵将们想什么呢、战争给后人留下的又是什么呢?那些留下来的书信就是唯一的见证者,所以影片的名字也由原来的《红日,黑沙》改为现在的《硫磺岛的来信》。而在这一封封年代久远的信上跃现的是一个个形象各异的将士,他们不仅仅是一名军人,更多的是一个个儿子、丈夫和父亲。而信之于日本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含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导演以此为线索可谓是对准了日本市场的胃口。其中出演的这些将士的都是日本的实力派演员,如担大旗的渡边谦演技自然不在话下。而让人眼前一亮的可算是二宫和也这个年青偶像,他首次放下型仔造型挑战身负国家重任和妻子诺言的豪迈男子汉角色,也是这部电影的看点之一。

  两个硫磺岛

  虽然,影片的故事情节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于是,一直对硫磺岛战役抱有浓烈兴趣的导演克林特·伊斯伍德决定分别从美日两个不同角度还原这场战役,让观众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硫磺岛。除此之外,尽管关于硫磺岛战役美日两国早已有所定论,两国国民也有自己一贯的看法,这都给电影的基调和定位带来一定的困难,稍一不慎就会引来骂声不断。不过导演克林特·伊斯伍德不愧为老牌的电影人,应该说他在执导两部电影时都能够分别投入到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角色”里面,特别是在《硫磺岛来信》中他以一名美国导演的身份挑战执导日军的故事,却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日本军人的精神所在,连日本观众也十分受落,影片一上映就能在战况同样激烈的日本圣诞档电影战中登上票房榜首位。另外,本片继获得美国国家影评奖年度最佳影片大奖后也入围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可谓十分成功。相信这个成绩也从能侧面反映出导演希望通过这两部电影挖掘美日两国文化中共有的新视点这一初衷也达到了。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四):做正确的事情

  对于日本士兵的自杀依旧长时间地无法理解,也许这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说将领们自杀还有忠君爱国的慷慨赴死,士兵们用手雷自杀时则是充满了恐惧和迷茫的,显然他们并不想死,只是似乎并没有生还的选项。

  令人费解的事,片中,受过美国教育,思想开放头脑理智的两个将领最终也选择了跟那先愚忠愚昧的士兵一样自尽而亡。他们一个因为受伤不愿意拖累同伴自尽,另一个不愿被美军找到自己的尸体,让自杀后让部下将自己埋起来。

  在主帅军官的插叙回忆中,他的美国友人曾经问他国家的立场就是他自己的立场吗?他丝毫没有停顿回答是的。而显然在美国人的语境中,这个问题并不只有一个答案。在美国人眼中,一场战争,是否正确是由自己认定,而日本人的答案只有一个。做正确的事情,这一句话对于美国人和日本人意义真是天差地别。所以即便受过良好的教育,最终还是被文化拉扯着做了最正确嗯决定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五):战争中的人性

  冯小刚:“我认为《集结号》比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家书》好多了,它体现了世界主流商业战争片的一流水平!”只从商业票房去定义战争片未免太肤浅了,这和军火商造枪炮简直是一个立场。《硫磺岛家书》不是为了刻划战争的残酷惨烈,表现战争的大场面,满足人们的英雄主义情结。抱有英雄主义和效忠思想的人,恰恰可能成为最义无反顾最残酷的刽子手。

  那些在战争中高喊着为国尽忠饮弹自杀的日本军人,并不清楚这份牺牲毫无价值,只是为了捍卫一个错误的信念而盲目付出生命,死得不明不白。而像粟林将军,明知道自己的死和这场战争都是无意义的,却仍然为了保护国土和家人的平安而死。这才是悲剧性所在。战争的终极不是和平,而是死亡。然而这样一部反映日本军人视角的电影竟是由美国人拍摄,真是讽刺。希望我们将来不要由美国人指导我们来认识战争。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六):过分表现人性的一面

  看了两遍,一个感觉,拍的做做,要感染人而感染人,由于过分重视人性化的色彩导致其它方面很差,比如对战争的描写、对环境艰难的深层刻画。看完这部影片我没有感觉到是在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倒是象描写日本人的顽强和英雄。有点像我们国先前拍的革命教育影片,看起来乏味。

  感觉硫磺岛战役是一个好的题材,可以着重描写战争,把军人的英勇与战争带来的苦难作为副线或影片结尾。毕竟人的感情是由事引发,并非这种只是死板的要让人感动。里面的一段是几个人用手雷自杀,看到那时我感觉战争好像刚刚开始正面作战,美军也没进攻,连爆炸声都听不见,这班人就自杀,而且表现得大义泠然,假的不能再假,就算自杀也要最后真的不行的时候吧。

  既然历史是日军守了一个月,但看完电影感觉日军就是等美军登录然后开两枪就开始自寻死路,不真实,毕竟要让观众感动也要让观众身临其境吧,总之拍的一般,白瞎了这个题材。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七):历史的废墟

  看到某些段落,竟然隐隐有了泪光。

  虽然,看到那些日本兵的制服,下意识地憎恨。

  可是,抽离个人感情,会去想一些更深远的东西?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信念?

  或者说,哪一方的正义,哪一方的荣誉,哪一方的信念值得被肯定被纪念?

  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用一个不同寻常的双生故事的结构来诠释他的答案,

  对于同胞是自省,对于对手是重新认识。

  然后让所有的观众在道德的冲突和激荡中思考无意义中的意义。

  我想,我们到现在也无法证明是否有神灵也许不是因为科技还不发达,

  而是以人类的智慧可能永远无法探知那个境界吧?

  就象蚂蚁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那个用洪水来破坏他们队列的叫做人类的生物到底在搞些什么名堂吧?

  有时候,历史真是可笑,如果有神的话,看着一辈辈的人都在犯同样的错误,他会不会厌倦了我们这些生物?

  所以说,我们现在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意义吗?

  比如说,虽然日本军国主义是邪恶的,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

  比如说,美国大兵的2战是正义的,但是战争给人的伤害是无穷的,

  比如说,双方的战士为了荣誉和信念付出的生命都是值得敬佩的,

  上述的这些多么地政治正确啊!

  或者,我们轻易就可演化出中日版本,英德版本,苏德版本,

  但是,成千上万的生命就象蝼蚁般地凋零了,

  对或者错,仿佛就只是一个事后的讣告,冠冕堂皇,却与事无补透顶。

  反正,对人类的蠢行还是不要抱任何的希望了吧。

  毁灭对手,或者毁灭自己,甚至毁灭地球的蠢事,

  即使有1000个前车之鉴,照样会发生。

  即使小及自身,全球变暖,我们照样不是不亦乐乎地成为有车一族?

  历史看的越多,就会明白,没有对错,只有事实。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八):想到七匹狼的广告语

  不得不说一直在四星还是五星之间犹豫,最后看到贾林(剧中名)的自杀,紧接着毫不犹豫的给了五星,最后的镜头好像补全了剧中所缺乏的真实感,一下子把镜头拉回到现实中。

  男人有好多面,这部鲜有女人搭戏放入片子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男人的潇洒,睿智,冷静,冲动,任性,疯狂,固执,等等,每个角色至少是一面窗户,为我们打开一个不同的世界,很少有这个个性鲜明的电影了,最近看的很少有这么精彩的人物设定。

  一上来在第一次相救时候的人物反差设定就给人一种久违的英雄主义,好莱坞的英雄英雄又一次诞生了,这个英雄带给我们什么呢?给我最深的就是温暖的感觉,如果英雄是红色,我只能说这是为橘色的英雄,感觉不到慈爱,但是能感觉到家的感觉,一种温暖的感觉,虽然一次又一次的表法对儿子的思念,但是在我看来是对过去的怀念,也许他一直对来到这里是感觉反感的吧,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不符,好像关于生死的清高,随时随地的矛盾一定让他很痛苦,但是又抱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却又无能为力,实力的不及,部下的抗令,他展示给我们的矛盾,无助,却又自信 冷静,种种交织在一起,看着眼神的特写,真是感觉,哎呀,日本的好演员不知在AV界体现啊~~~

  很纳闷的是关于自杀的问题,很费解什么才是勇敢,什么才是懦弱,我想导演到现在很没搞清楚吧,或者很搞笑的说,存在不一定就合理吧,

  作为一条主线的那个小杂兵忐忑的接受生存,指挥官勇敢的直面生活而选择死亡,也许导演告诉我们日本人自杀的意义和我们自己杀了自己是一样

  的,都只是死了而已。。。。

  还是感觉回归到生活的层面上要好得多,家书能够被永远保留了下来

  作为很久都没有体会到家的温暖我来说实在能让我感动的留下眼泪,简单的家书,什么时候能再寄到父母的手里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九):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

  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

  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

  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

  quot;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

  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

  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硫磺岛的来信》观后感(十):战争年代,有的时候你甚至不能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很多中国人觉得,日本人不是人,是畜生,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意思形态接触得多了,觉得战争的本质或许不是想得那么简单。

  上了战场,只有父母妻儿会挂念你,甚至战友对于你的受伤死亡都已麻木,这时候你还想着上战场杀敌无怨无悔么?

  就算当你看到一个场景,感染了你内心残存的人性良知,放他们一马,这时候上级让你开枪你不开或许就会上军事法庭甚至就地枪毙,连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你只是一个战争机器。

  你心理或许就会想着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了。非常好的电影,这是我第二遍看,比8年前看的更有感触,我觉得电影是一种现代书,比书更生动贴切,优秀的电影像一本好书,而这部电影就是一本好书,人的能力有时候很小,但是尽量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许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没有战争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硫磺岛的来信》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