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是一本由陈雪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天大楼》读后感(一):社会情感类小说而不是推理小说呀
我是被电视剧吸引过来看书的,其实和东野圭吾的小说不是一个套路呀,总以为最后有峰回路转,其实并没有,更多是作家絮絮叨叨的讲了一个大楼里形形色色的男人,和一个背负着不幸的美丽女子的悲剧故事 作者明显有码字数的嫌疑,第四部分和故事也没关系呀。我是抱着很高的期望读,前面还有那么长的推荐,还有两个莫名其妙的外国摩天大楼的描写,有神马关系呢?
《摩天大楼》读后感(二):只能准备
抱着石头过河的心情,多少有点意思。若是在冰面,我想我也能贴地飞行了。
言下之意,还是我的口味重了一点,和作者无关。始终感受不到,那份城市中的自由。 言下之意,还是我的口味重了一点,和作者无关。始终感受不到,那份城市中的自由。 言下之意,还是我的口味重了一点,和作者无关。始终感受不到,那份城市中的自由。
其二,遮掩下的肮脏,绝对没阳光的味道。虽然,如此的触目惊心。
也许抱着石头,我们能走的稳一些吧!
《摩天大楼》读后感(三):根本不是推理小说
明明是本极为普通的都市情色小说,非要打着推理小说的旗号。不知道是作者还是出版商昧着良心说假话,赚钱也要有底线吧,这年头能不能别为了卖书而欺骗读者。东野圭吾都敢拿来做比较,欺负人家在日本不能告你吗?典型的市井低俗小说,各种赤裸裸的情色,同性恋,婚外恋,姐弟恋,父女恋,N角恋,主角还是一个天生美貌,可惜命运悲惨,然后又可以被各种男人得手的完美女人。专为生活无聊又憧憬各种刺激的底层人民贴身打造,可用来满足各位平庸男士的幻想和猎奇心理。读到结尾都没有解释凶手是谁,作者真是技穷还硬要往脸上贴推理二字。
《摩天大楼》读后感(四):挣扎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幢摩天大楼里,里面住着各色各样,各行各业的男男女女,每个人都因为各自的背负,喜欢蜗居在这幢大楼里。直到阿布咖啡馆的美女店长钟美宝的尸体不幸被发现在大楼的某栋房间里,每个人的眼里,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钟美宝。
《摩天大楼》读后感(五):摩天大楼
昨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其实我是看了这部电视剧才想着把原著看一遍的。对比二者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书里的美宝是个美艳体贴的女人,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她美丽的面具下面有一颗扭曲的心灵,她和很多人发生关系,还有她与弟弟的禁忌之恋。但是电视剧中的美宝被美化了,成为了外表美丽内心纯洁坚定的女孩,说实话我更喜欢剧中的美宝。书里充斥着各种性,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作者都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描写的淋漓尽致。书分四部,我觉得第四部有点多余,看得我毫无头绪,对于这本书中的一些推理情节说实话我更喜欢电视剧的设定,更让人有代入感。 从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原声家庭的重要性,他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美宝是个悲惨的人,颜俊也是,他们的母亲也是。罪从母亲开始,蔓延笼罩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他们逃不掉。就像美宝绝望的内心“生命一直没完没了的,简直可怕”这是她说的。若是他们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点愧疚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的钟美宝和颜俊?
《摩天大楼》读后感(六):尿道结石要戒饮料!
一栋20多层高的摩天大楼里发生的命案,书中的世界几乎跟我们的现实世界同步,出现了诸如红米手机,肾6、村上春树、御宅族等熟悉的名词,更让小说具有带入感。书中角色的年龄层,生活环境,方式,从事行业,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甚至让人怀疑现实世界里的某件都市丽人谋杀案就是这本小说的蓝本!总之阅读的乐趣除了在于通过一则有趣的故事发人深省之外,更会让你对现实生活多了一些怀疑,怀疑书中离奇吊诡的事件,此时是不是正悄然的发生在自己所居住的楼层里!
披着推理小说外衣的情爱小说,或许作者从下笔之初就没有把其作品定位成推理小说,只是有些看不惯出版社把东野圭吾,吉田休一当作噱头印在本书的封面上,明明是一部能够带给读者流畅阅读体验的好小说,为何还要蹭热点呢!322页提到的那所私人图书馆是出自《海边的卡夫卡》吗?毕竟从整本书里完全可以窥见出作者没有少吸收日本文化,另外乱伦、偷情等畸恋很对口味,口味可以再重一点。
《摩天大楼》读后感(七):爱谁不重要,如何安放无根的灵魂才是主题
《摩天大楼》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陈雪写着远在台湾的一栋摩天大楼里的各色人等,那些人和事却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那些发生在小说里的丑恶的、无奈的、扭曲的、龌龊的事情仿佛也可以发生在我的周围,一切离经叛道都有他不得不发生的命定轨迹,我无法用简单的好与恶来评判故事里的人,正如我不能用世俗的幸福程式去界定他们的幸福。 那么美好的美宝死去了,故事里的所有人却因此得到了救赎,一切也回到所谓正轨,或许美宝本不属于人间,这么想,我的忧伤终于望见一点亮光。陈雪只能杀死美宝。 陈雪的文字在人们的内心深处造成文学的贯通与跨越,这是许多作家终其一生无法完成的。这是她一再强调的一个作家应有的强烈的企图心的陈成果之一。 我仍惊讶于看到陈雪时瞬间达成的信任感,我相信素未谋面的陈雪可以写出暗藏于我心底的情愫,事实也确实如此。自此,再从同性恋主题作家的角度去理解陈雪已经不合时宜,她现在站在更高的人的角度去摹画笔下的人物,爱谁,爱男人还是爱女人,这些已经不是问题,茫茫人海,须臾几十载人生,如何安放无根的灵魂成为主题。 毫无疑问,陈雪将走得更远。 (说明,本篇不能算严格的书评,只是字数过多不宜放在短评区)
《摩天大楼》读后感(八):一次有关现代化与人情味的角逐
摩天楼和人际情感是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线索,但引人入胜的,是二者多次交叠产生出的对立碰撞。
在人类感觉(feeling)层面,理论上说,摩天楼冰冷静止,人际情感热切流动。可在作者笔下,前者贪婪又无差别地吞噬大楼住客的善或“正常”,无限放大人类情感的暗面,并辅之助之,任其交织成一幅黑色罩网;后者则基本以扭曲的状态表现出来,似背后时时有双眼睛眈眈注视,紧绷和不自在感使人不寒而栗。结果是,理应坚固和具备守护属性的东西成了恶的寄宿,理应温暖柔软的亲密却意外地暗藏杀机。
另一方面,摩天楼容易激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自豪感喟,似是科技进步的彰显与标志。然与此同时,频繁且亲密的人际情感往往又成为人们回忆过去的钩子,油然生出怀旧之情(nostalgia)。这样一组安排有意无意地关照了长存于世人心中的现代与传统的经典对立。在韦伯(Max Weber)的语境下,现代意味着理性(rationality)和规则性(regularity),是人的社会行动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但显然,它们没有在作者笔下由表及里地一以贯之到现代社会中——抑或现代理性其实是无法浸入个体生活的——反倒大楼住客恰在被分割开的隐秘角落里以一种非理性非规则性的形态存在着:面上和蔼可亲,遵照现代生活逻辑,可一旦涉及到以家庭或社区为单位的前现代生活方式,好像每个人都足以趁着外部坚不可破但气味腐朽的壳子,在内部肆意发酵不可测的可能性。而种种角色的甜美怀旧——将过去投射到无论是现在的内心,还是未来的憧憬——都不幸沦为被“现代”鞭笞得遍体鳞伤的“传统”所能安居的最后的乌托邦。
序中对两处摩天楼的描述初读令人一头雾水。读完全篇回来重温,才发现原来这里已经揭示了摩天楼的固有属性:万般华丽皆随时间消逝而归于世俗,甚至沦为萧瑟和混沌。
另,王德威的导读做得真好。
《摩天大楼》读后感(九):「究竟是谁杀了她?怎么杀的?重要么?」
笔误时将「摩天大楼」的「摩」写成了「魔」,于是将错就错——其实也未必算错——在我生活的城市,魔都有无数的摩天大楼,魔都本就是一座摩天大楼,它包容一切牛鬼蛇神,枝臂伸向世界,也盘踞着本土。无数人在蜿蜒的廊道中穿行,相会,或终其一生也无缘侧目。无数妖魔鬼怪穿墙赴会,谁也没有真的撞见过,但命运总是在无意中被粗暴地篡改,阴差阳错。
错在陈雪著的《摩天大楼》并非发生在上海,而是台北。岛屿上的摩天大楼与陆地的意义不同,尽管都象征一个「再也回不去了」的现代化符号。它承载的并非几户人家日常照面、惺惺不惜,在光怪陆离的局限中,其实不需要照面。然不照面怎么会发生故事呢?没有故事性的小说怎么会好看呢?
在现代景观的构建中,左领右舍的确是无需照面的,风声依然蛮横地从一切缝隙中传来。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出门兢兢业业也可能一无所知。在摩天大楼中,你知道有那样一个美女,所有人都知道;你无需见她,又不由自主出现在她附近,所有人都在附近。这个局限同时也是牵连;她美时一切都美,她死时抽丝剥茧。
究竟是谁杀了她?怎么杀的?重要么?
美女是一个非常便于传播的符号,未必具象为某个人,也未必真的如某个影像那么美。文字中的影像存在欺骗性,任何一个介入到摩天大楼符号体系中的读者,都被陈雪刻画的这个有魅力的人格所吸引,从而对应上经验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引人入胜。被列入目录的一组人物群像中,惟有死者——美女,有这样一种效益,主要是因为她美,鲜花簇拥,其次她脚踏悲惨的命运,更惹人怜爱。这份怜爱横贯小说,连缀起许许多多同样擒着称不上不悲惨命运的人们。像魔咒。
如果这是置落在魔都的一座摩天大楼,就会黯然失色。死亡与簇拥都显得平淡,进进出出更为绵密、直接。有时进与出并不一定对应,偶然死了一个人也少有「电视名嘴」争奇斗艳。正因为在台北,高墙内外的生活格局被更为清晰地隔离,我们明白,一定要有进才能够杀人,一定有出才引狼入室。
陈雪建构一座摩天大楼,同时建构一部名唤《摩天大楼》的小说。在小说中,复杂交错的迷宫一旦进入,便开始探寻出路的可能性。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在曲折中扰乱思路,平淡叙述与自白的背后究竟在掩饰什么样的谜底。如果这是一座本就没有出路的迷宫呢,连如何进入到其中都变得扑朔迷离;哪一个读者可以说出如何开始阅读一部小说,而不是如何解读一部小说?因而案是破不了的。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经由一个入口从外部世界可以走进摩天大楼,那么一定存在另一个出口,可以回到外部世界。如果外部本就是一个更大的摩天世界呢?
掩卷后审视这座城市,审视自身,便明白你我自一开始便身处其中,所谓「真相只有一个」是一个温柔的童话。经历了那么多,哪有什么真相可言。
《摩天大楼》读后感(十):所以,我喜欢台北
刚刚读完变革中国后,翻开陈雪的摩天大楼。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习惯,宏观和微观总是相互交叉着,其实也是给大脑一个休息,财经类书籍和小说之间,有一个群体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巨大鸿沟,你看到人类历史整体在滚滚向前,同时,每个人的命运,你也能设身处地的感受。
这是从两个方面向一个角度的叙事,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好像都不够完整。
宏观导致冷酷,微观就变得温暖。这是一本摩天大楼以后给我的直观感受。
你看到一个立体的台北,看到在人造的都市里,一派派的众生相。
阅读的过程里,一遍一遍的感慨于台北的多元,一开始你觉得好像是日本作家的侦探小说,后来才发现,好像多元的价值观在日本有点难以存活,所以反而不如陈雪笔下的台北那般有趣。
一栋大楼,大家彼此完全陌生,好像在各自的世界里生长的植物,奇形怪状,恣意妄为。惧旷症的罗曼小说写作者、轻度抑郁的乖乖女、看上去一切殷实的孕妇、购物狂的打扫阿姨、不经世事的年轻人被干爹包养着在房间里和喜欢的男生做爱到地老天荒、黄昏恋的老年人在生命的余晖里重新找到了心中的火、当然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同性爱的,拉拉和gay们,宠物重度患者,为了十几条狗,彻夜不睡,相互折磨的欧巴桑。
女主(如果说真的是女主的话),和四个男人,一个女人走过的最后那段生命过往。
拍成电影,应该也会好看。
就好像很多年前看到的台北朝九晚五,那个时候,自己还是二十几岁的少年吧,看着对岸那个只有四分之一福建大的天空下,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去夜店,过那样电音、酒精、药品的生活,已经觉得目瞪口呆。
到今天,读到摩天大楼,发现台北又多了何止一个维度。
这样变化多端的台北,是不是因为夹在大陆和日本之间的缘故,有大陆人的奔放,也有微型岛屿上人们的紧迫感。好像一个台北一个台南,就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地方,台北好像时间标尺放在十年以前的东京,而台南,会不会就延续冲绳一般优哉游哉的样子,漂到时间尽头。
最喜欢的人物很多,但我的性格来说,还是喜欢那些偏门的人群,比如李铁布、比如通过运动慢慢治疗好自己干燥症四十多岁家庭主妇;对于爱的太沉重的人,保罗、大森、包括女主角,我好像都没有太多感觉,只觉得那样的畸恋,总有不健康的成分在空气里,这样的揪心疼痛和两难,我的人生里,还是不要了吧。
我又想起老罗说过,茫茫宇宙中,人类的城市才是我们目前为止已知的奇迹,我们亲手建立起自己的城市,然后将城市的功能浓缩在大楼里,建立自己的巢穴,宅在里面,头脑通向全世界。
喝咖啡、健身房、做爱、美食、饮酒、音乐、电影、偶尔旅行、出走、遇见有趣的人,伤害和被伤害,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一个人丰富而坚强的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