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摩天大楼》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摩天大楼》经典观后感10篇

  《摩天大楼》是一部由本·维特利 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 / 杰瑞米·艾恩斯 / 西耶娜·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天大楼》观后感(一):一部更真实的雪国列车。

  刚看完,分享一下个人见解。大楼说白了就是一个制度象征,只要带着这个观点去观影就不会不懂电影要表达什么。 由于第一次看,我就只了解了一部分人所代表的含义,先说主角,主角除了长得帅没什么特别的,别指望他拯救世界,因为主角是个自私的,顺从的五好公民,我想主角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外界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只要还没危机到自己就不管(82:30对话部分,71::25主角第一次失态只为一桶油漆),有点像写忏悔诗的马丁尼莫拉,从大楼断电后人们的反映就可以看出来,其他人末日狂欢,他自己淡定的刷墙,健身,做自己该做的事,丝毫没有反抗,最后成为大楼的一部分。我倒觉得王尔德是个英雄,只有他一个人思考这楼有问题并想做出反抗,作为最底层的人民,颜值没主角好,技能没主角吊,可他还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并指责主角这种沉默的行为是最可怕的。最终王尔德失败了,他败的是他的孤立无援与莽撞。这部片的女人我还没弄懂代表什么,个人猜测是给点甜头就开心的愚民,最好统治的一部分人群,无力无脑的象征(女侠们别喷我,要喷喷导演去)

  《摩天大楼》观后感(二):其实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啊

  其实中间表现楼里人疯狂的部分稍微节制一些,也不至于那么差,感觉后面的一个小时完全像一个飞了叶子的导演拍出来的,效果就像一个冗长的MV,糟糕的是音乐还不好听。

  要为这样一部烂片写影评,也就只能扯一扯气质了。大楼象征着乌托邦,这个已经很多人写过了,我还是说说其他的,比如女性主义。

  首先是海报,上面有一个巨大的正三角形,与摩天大楼一样,都象征着男性身体的某个部位。摩天大楼的实验失败了,象征着以男性为代表的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失败了。取而代之的女性。

  最后设计师royal被杀之前看了一眼自己的设计室。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两个女人在画图纸。

  《摩天大楼》观后感(三):坚硬的乌托邦

  拓展阅读,主要翻译自 Make Public: A building Archive of London's Balfron Tower by David Roberts, in the Participatory City.

  书

  研究者

  alfron Tower是一座建于1967年,位于东伦敦Poplar区的27层粗野主义高层。匈牙利籍的建筑 Ernö Goldfinger通过了这座大型公共住宅实现了他关于集体居住的乌托邦理想。有意思的是,1968年建筑投入使用的前两个月,建筑师携同他的妻子Ursula住进了这座大楼的最顶层。他展开了一项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活动,称为sociological experiment,主要便是邀请一层又一层的住户来顶楼参加香槟派对,记录居民们对他们新家的看法,进而修补自己的设计。

  集体住宅

  撒切尔上台,新自由主义资本运作

  社区保障房的市场溃败

  ...

  后话:

  迎接伦敦2012奥运会,在2008年时,“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计划中包含着Balfron Tower的翻新整改。主要推动部门是Tower Hamlets Borough Council 和Poplar Housing and Regeneration Community Association。有意思的是在2010年时,housing association通知大楼里总共就住的99个“社会保障”租户都搬出去,然后更糟糕的是,由于总体社会经济下滑,在大楼完全翻新好以后,这些租户可能无法再有权回来租住。

  于是,租户们开始团结起来使用各种信息媒体平台,比如当地的报纸或者各种等级的民主代表来对这样不公的决定进行抗议,表示自己有权进入关于决定自己居住去留的讨论和决议。

  2010十月到2015年二月,Poplar区域的Housing Association还是保留了之前"原先租户可能无权回住“的决定,但为租户”提供迁置他处居住的协助”。

  《摩天大楼》观后感(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拍电影开派对

  冲着“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而来的粉丝们,想必这回心满意足了。《摩天大楼》里的抖森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男性魅力,从阳台上的裸晒开始,就把所有的女人迷得神魂颠倒。“这栋大楼里最棒的设备”好看又好用,当风暴平息,文明殆尽,还能在废墟里优雅的烤狗腿的,就只有这个长腿蜀黍了。

  《摩天大楼》改编自詹姆斯•巴拉德的同名小说,他在上海的童年经历《太阳帝国》曾被斯皮尔伯格改编成了电影,最著名的还是他笔下那些荒诞的“新科幻”作品。影片中的背景设定在七十年代,从人物发型,衣着装扮上能看到当时的流行时尚,这当然是导演尊重原作,竭力模仿的时代质感。但在精神内核上,这又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科幻作品,一个面向未来的寓言,充满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残酷和悲观。在这栋单调的大楼里,平民住在底层,中产阶级住在中间,少数富裕阶层和精神偶像,则占据着带有天台的顶层。社会资源看似公平分配,运转有序,实则暗流涌动,积重难返。暴力革命的种子,只需偶发的事件就能点燃,席卷之迅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影片就在这种指向明确,甚至有些直白的比喻中,展开了无政府主义对国家政权的冲击。表演之癫狂,镜头之荒诞,情感之冷漠,混合着性与权位的迷恋,导演本•维特利也像嗑了药一般,把污秽淫乱的场景,姿势优雅的抛向观众。

  影片中的“摩天大楼”并不高,一共也就四十层,与如今动辄三四百米的建筑无法相比。依照建筑师的构想,这样的大楼一共要造五座,像手指一样把人工湖包在中央,可在镜头里,却是突兀的混凝土大楼,耸立在灰朦朦的天际中。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钢架结构+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影片中的“摩天大楼”是强调功能性的居民楼,彻底抛弃了内外装饰。建筑师罗伊尔大约是勒•柯布西耶的信徒,秉承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把摩天楼建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理想化的让不同阶层住在一栋楼里,分享水电、停车场、泳池和超市等公共资源。重复的设计,厚重的墙面,并不利于大楼采光,影片中只在高层具有阶梯型的阳台,像抖森一样光着晒太阳,底层平民可没这个特权。事实上,此类柯布西耶式的现代建筑,现在法国多为集中式的廉价住宅,穷人都挤在阴暗的楼道和房间内,连宽敞的大阳台都享受不到。

  这就造成了影片中多是内景,局促的空间和昏暗的灯光,显得压抑、烦躁,除了建筑师的顶层天台,其余楼层都离不开电力照明。大楼暴动的导火索,正是一次停电事故,下层居民意识到电力,也就是公共资源不够用了,必须冲向上层夺取。抢泳池,抢超市,抢房间,接踵而至。可笑的是,面对下层的“侵犯”,上层精英首先想到的是用“更大的派对”,让屌丝们开开眼。建筑师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妻子,一如旧时代贵族的醉生梦死,法语和宫廷派对,让人首先联想到路易十六和他的玛丽王后,这对活宝不正是在大革命中被砍了头嘛。罗伊尔的死,也就成了时代的必然。老影帝杰瑞米•艾恩斯尤其擅长这种压抑、内敛的角色,眼见那“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却无能为力,怎不痛心。他理应死于王尔德,那个僭越的暴民之手,原本就是为自己的作品,图纸上的理想社会殉道。

  在大楼这个微缩的社会中,设计者太相信文明的自律了,保安几乎是些摆设,警察也只是象征性的出现了一次。管理权并不在被架空的统治者(建筑师)手中,上层贵族和打手们诉诸暴力,但他们遭遇的是底层无政府主义的挑战。片中一直刺探权贵的,是住在底层的“渣男”王尔德,诱发他“革命”的动力,与其说是代表阶层反抗不公,不如说是内心的龌龊私欲——攀上交际花夏洛特。当王尔德得知夏洛特原来是罗伊尔的情妇后,他似乎找到了道德的高地,肆无忌惮的暴力施加于她,全然不顾身怀六甲的妻子。有趣的是,王尔德还是打着“纪录片导演”的名头干了这一切,一手拿枪一手拿摄像机,导演借机讽刺了他的同行们,连带那个放荡的女明星,把媒体对权力的附庸,与权贵的交媾,刻录在这个虚伪、投机的胆小鬼身上。

  与诉求鲜明的底层和高层相比,身居“中产阶级”的医生朗,态度则要暧昧的多。就连早餐的口味都要琢磨半天,过分谨慎的性格,也算是整个阶层的共性。朗医生打一搬进大楼就刷油漆,内心向往的是窗外的天空颜色,孤独的人更渴望广阔的空间,以摆脱对资源不足的依赖。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刷完自己的居室,也打不破自身阶层的藩篱,一次次的往上爬,即便得到了建筑师的个人赏识,也被真正的权贵们无情打脸。再勤勉和优秀,25楼的朗医生也得住在纨绔子弟的楼下,影片中他唯一一次反击,搞掉了傲慢的富二代,也终于明白自己的处境——与其做上层的走狗,不如与下层联手。在剧组这么多英国演员里,导演太明白抖森的票房吸引力了,万千宠爱都给了他,正面,侧面,特写的,背光的,西装革履的,放浪形骸的,一丝不挂的...就连和女人瞎搞也那么优雅,就差大卫像那般正面全裸了。可如此专注于某一个人,而且还是这么个暧昧的角色,反而冲淡了影片该有的荒诞感和批判意味,不如其他两个阶层来的犀利。所以,当《摩天大楼》的结尾回到开头的“烤狗腿”一幕时,观众仍然难以琢磨朗的内心,他到底是真的疯了,还是看淡了云烟,品尝权力留下的真空。或许,抖森的若即若离和玩世不恭,正是导演维特利对于阶层固化的态度——与其拼得头破血流,还不如玩一把女人就走。

  《摩天大楼》观后感(五):把人间变为地狱的往往是那些美好而激进的追求

  医生(精英)搬入了摩天大楼(巴黎),向往一个美好的未来。大楼的阶层分得很清楚,上层是贵族,下层住的都是平民。医生试图接近上层贵族,却遭到了无情的嘲笑,送来的红酒被嫌弃太廉价直接扔掉,衣服也不合群,被赶了下去。(18世纪风格法国宫廷舞会,意图再明显不过)医生只好生活在下层,倒是蛮受尊敬和欢迎。他坚持锻炼,习惯良好,生活有格调,去超市购物买了本学法语的书,却留给了收银小妹,代表了对他人的关怀。(再次暗示法国)

  后来大厦频频停水停电,生活出现问题(革命前夕的自然灾害),受到影响的只有下层,引起下层居民的强烈不满。最开始表现在大楼设计师(国王路易十六)家的清洁工罢工,不搞卫生了。后来发现这个清洁工竟然是下层居民王尔德的妻子,被掠夺到上层人家来的(贵族拥有初夜权,暗指贵族奴役平民)。这下惹下大麻烦了,通过带领孩子们无视大楼管理条例,占领游泳池这件事可以看出,王尔德是个极具“革命精神”叛逆性很强的一个人,而且暗藏着暴力(淹死了那条可怜的狗)。他在底层居民中有很好的人缘,在他的带领下,底层居民开始乱了套,无视秩序,都去超市掠夺生活必须品(酝酿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上层居民并非无动于衷,却收效甚微。此时医生的态度挺有意思,食品开始腐败,他依旧遵循秩序去超市购物,结账,是个守法公民;大家都去超市掠夺性争抢物品,他无动于衷并不参与,却出拳打了和他抢夺那瓶油漆(Painter油画,艺术)的人。大家后来完全乱了套,自己人也开始掠夺自己的物品,男人斗殴,女人偷东西,王尔德强暴了他一直向往,喜欢,仰慕的女人(暗指革命派系之间的内乱斗争)。这时上层居民决定对王尔德动手,医生拒绝为王尔德做切割脑叶手术(精英保护平民),差点被上层扔出楼外摔死。大楼设计师救下了医生(国王需要精英治国)。后来王尔德找到大楼设计师,见到了这位大楼最高权威,一枪崩了他(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而王尔德自己也被女人们乱刀杀死。没错了,王尔德就是代表了杀人如麻,革命最彻底的雅各宾派。

  这片里面还有很多角色值得考究,比如,医生本人,映射了哪股势力?他是2505室的业主,而2605室也就是他楼上,住了一位漂亮的寡妇,带着一个羞涩内敛的儿子,喜欢用万花筒看风景,后来在万花筒中看到了王尔德被众女刺杀的绚烂画面。大楼设计师那位娇妻,可是骄傲的奥地利公主,还有那个大着肚子待产的孕妇,在混乱中诞下婴儿,这一切在蕴含着什么?

  《摩天大楼》观后感(六):一楼一社会

  伴随着优雅轻松的乐曲出现了满身血污腰里别着刀的男主朗出现。环境一片杂乱,屋顶漏着水,断壁残垣,满地的黑色塑料袋配合着不太明亮的楼道,一切显得那么的灰暗。接下来的一幕,两个挑拣垃圾的男人竟然还有一个脑袋套在了电视机里的人,一些都那么的血腥与诡异,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一个人竟可以笑着给头套在电视机里的人戴上了眼镜。优雅的音乐继续放着,男主温柔的抚摸着狗的脑袋,下一幕竟变成了男主一脸麻木的烤着狗腿。

  故事的开篇,展示了最终的结果,朗得到了整座大楼为数不多的男人。

  这座楼的设计者罗伊尔先生,是一名建筑师设计。他缔造的乌托邦般的公寓楼里,各阶段的楼层都住满了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男主刚刚搬进新家,住在25层,是这个楼较高的层数。楼里设施很是齐全,15层是超市,20层的壁球,30层是健身房、水疗。准备出去工作的人们来到了整洁有序的停车场。

  设计者是一名职业现代主义者,他的家设计的非常优美,顶层的天台是一个生态系统良好的花园,养着绵羊还有他太太喜欢的一白马。整个楼区的设计是围绕着湖建立5栋大楼,像一只张开的手,高层的人犹如站在了手的指节上。他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并不是他所喜欢的所以他想通过这个设计理念来改变。每层楼都住着对应自己社会地位的人,社会地位高的人住在较上的楼层里,他觉得这样的设计非常合理,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较高层的人习惯性的将自己镶嵌在一个制高点来俯视下层的人。他觉得一些都是初期问题,经过时间的磨合这些问题都会消失。可是住在楼里的人并不是这么想的。低层的人每天都有着各自生活上的问题,他们被禁止享受某些楼层的服务,交着和高层同样的管理费却得不到同样的服务。高层的人趾高气昂的俯视着中层和低层的人,觉得一些好的资源都该自己享有,低层的人不应抱怨。开始时,高层和低层的人还能有共同的活动区域,游泳池,但是同住25层的邻居会觉得的很反感,他们讨厌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后面的一些事件的发展,促使了矛盾的激化。影片中表现的利益冲突的矛盾点,影射着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很真实的问题。

  例如:朗的学生门罗。罗伊尔先生邀请朗和他一起打壁球并邀请他参加她妻子举办的高层人的聚会,让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大楼。朗来到聚会,他再次看到了他的学生门罗,门罗表示出对他嘲笑和不屑,因为朗住在他以下的楼层并且不了解他们聚会的规则,门罗跟着所有人都在疯狂的大笑着来。朗想起门罗的傲慢,决定捉弄他,告诉他检查结果有问题,他的头部出现了疾病来惩戒他。朗和门罗进办公室后傲慢的告诉朗我就住在罗伊尔的楼下,以示自己地位的高贵。

  大楼的设计也很特别,高层的设计是倾斜向上延伸的,也就意味着向阳面的阳台呈阶梯式。高一层的住户是可以看到下一层用户的部分阳台,但是下一层的用户却看不到上一层的,更好的表现出了上层用户的优越感和地位的上升。

  在朗刚搬进这座公寓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整洁有序,停车场也是整齐的停放着车辆,但是当停电事件、门罗自杀以及后续的停水、垃圾堵塞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冲突矛盾后,停车场变成了垃圾车,歪歪扭扭停放的车辆,满地的垃圾,孩子们故意乱扔的雪糕的痕迹,明显造成了反差,这是低层人民的抗议,可是对高层来讲,并没有有效果。相对的高层的人民把自己永远放在了最高点上,觉得自己生来高贵,一定要占据着所有良好的资源。高层人对低层人打压的方式就是办各种纸醉金迷的patty。

  王尔德是一个贯穿前后的人,他渴望爬向更高的层次,一开始追求住在26层的夏洛特。被拒绝后便在聚会上调戏别的女人,他怀孕的妻子看到丈夫做所的一切却并没有制止。她对这样的生活是失望的,每天都过得很艰辛。在低层楼停电后王尔德和低层的用户在向管理员投诉停电的事情希望得以解决。管理员却说是因为低层的住户们过大消耗了用度造成的。王尔德质问管理员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待遇,管理员说你几个月没有交物业费不可以站在道德高点。停电的过程中,女孩子被高层的人骚扰,管理员并不理会。这就像现在社会低层的人,欲求无诉,现实的无奈只能造成他们团结的对抗着。王尔德组织了一群孩子去夺回已经被高层人独占的浴池,王尔德还趁机杀死了简的狗以示对上层人的抗议。

  在事件一步步的推进后,所有的人都开始失控,王尔德决定将大楼的情况记录下来做成一整部纪录片来完成他的梦想。罗伊尔先生的权利被架空,变成了名义上的大楼持有者,游泳池变成了聚集地,朗变得焦虑、烦躁。罗伊尔拼命地修改着大楼的设计图。在15层,人们为了最后的一点资源大打出手,朗为了争得他的一桶漆对邻居拳脚相加。收银姑娘因为当初的那本法语书,淡定的说着法语。所有的人都像疯了一样,仿佛只有几个人才是正常的。

  警察终于出现了,但是在罗伊尔先生说没什么事后便坦然的离开了。

  在王尔德知道了托比的身份后找到了夏洛特并强奸了她,就像是一个自卑的人满足了一切的虚荣心,他终于得到了曾经触及不到的高度。原来他所认为的高度全都是假的,他让夏洛特像仆人一样的服侍他吃着食物,一切不过是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朗曾经在房子里画上了一个和外面天空颜色一样的方形,现在他将他的家都漆成了白色,他觉得这才是他喜欢的颜色。可是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黑暗。

  男人们互相残杀,所剩无几,大楼被女人们所控制,王尔德杀死了罗伊尔,罗伊尔的太太和其他几个女人,在托比万花筒的视角中杀死了王尔德。

  最后一切归于平静,所有的男人们无论曾经住在哪,最后都是被放置在游泳池中,女人们生活在高层,朗在家烤着曾经属于最高层的狗腿。

  《摩天大楼》观后感(七):人就应该好好约束自己

  第一次看完后的感受可能有点浅显,但看得还是很过瘾的,值得玩味。现代资本主义背景下不同阶层的矛盾,反复上演,愈演愈烈,极尽疯狂。还只是冰山一角。 看完后第一个想法: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好。 那些所谓追求自由的口号,其实是给自己贪图享乐毫无节制的欲念找个借口罢了。人就应该好好约束自己。 看完后来看豆瓣评分,奇怪了,觉得不该只有这点分呀。这片子除了有点致郁其他各方面都很完美啊!

  可能是有些人承受不了这种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吧。也有可能是从小就长在温室环境里,无法理解也无法体会这种丛林法则有多残酷,矛盾激化、心理失衡、整个人失去控制,癫狂抑郁亦或是整天如行尸走肉,毫无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原则,没有规则,糟蹋时间糟蹋美好的生命,内里极度空虚,毫无内涵和修养可言或者说那些都已成为皮囊,甚至最后连仅存的人性都丧失,只留有腐朽的气味。

  极具讽刺性的悲剧。

  《摩天大楼》观后感(八):见证一座又一座高楼的崩塌

  Living in a high-rise requires a special type of behavior. Acquiescent. Restrained. Perhaps even slightly mad.

  The ones who are the real danger are the self-contained types like you.

  Imperviou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high-rise life.

  refessionally detached.

  Like an advanced species in the neutral atomsphere.

  《摩天大楼》观后感(九):虽然已经脱粉,但抖森的片儿还是得看

  男神抖森自2016年开始就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肉体(翻白眼),先是在美剧《夜班经理》中与众美女在床上翻滚,接着在《猩红山峰》里抖动电臀,然后就在导演本·维特利的新作《摩天大楼》里几乎全裸出境了。影片本身先放在一边,全世界的女人光看看他的剧照就必须沦陷了。 导演本·维特利的作品不多,但很有自己的风格,之前的一部英国黑色喜剧《观光客》非常不错,美女编辑我已在往期写过(微信公众号里搜“观光客”可查看)。“摩天大楼”是一座模拟了各种阶级的小“社会”,大家除了上班需要离开这栋建筑之外,生活中的所有都可以在楼里解决。 如此看来,这座大楼愉快的不得了,歌舞升平,一片和气,但一次停电事故就暴露出“摩天大楼”的弱点。这座大楼的楼层分布是有特殊意义的,高中低三部分象征着三个阶级,住在最顶层的大牛甚至盖了一座空中花园。 停电事故使得整个大楼供电不足,可想而知,有限的资源当然要先满足高层居民的需要,住在低层的居民就得生活在黑暗里。我们的男神虽然没有住在顶层,至少也是个中产阶级,能融入上流社会也能与“屁民”相谈甚欢,电还有的用,只不过不太稳定罢了。 低层的居民很快就暴动了,凭啥他们住楼顶的能用电咱们就只能黑着呢?楼里不断发生着暴力事件,超市被一抢而空,甚至开始有人死去,原本秩序井然的“摩天大楼”已不复存在。 而我们的男神在干吗呢? 和基友谈心。和美女xx。抽着烟旁观。 讲解了这老多,我其实是不推荐非抖森影迷看这部电影的。虽然影片故事比较新颖,主题明确,但导演这一次没有发挥到位,叙述逻辑混乱,人物线索太多,如果不是因为我抖森,简直想关掉屏幕不看了。隐喻没用好容易成鸡肋哦~ 但真的抖森迷一定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一部抖森的视觉盛宴》。

  《摩天大楼》观后感(十):Brief Comment To High-Rise

  电影构图真是太太太精致了,拍摄手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故事简单但隐喻很强,建筑师是大楼的设计师,知道他想要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医生熟悉人体的架构,所以建筑师一开始就很欣赏医生,也有手术室对人头的解剖和大楼设计的双向呼应,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对资本主义阶层之间抢占资源暴露出的巨大矛盾最深刻写实的电影之一,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可能是没看过原著的原因,后面女性在redesign building的时候真没看懂是含沙射影个什么,女权的崛起?可她们同时又为男权社会的掌舵人复仇,充当镇压的刽子手?这样想好像有点偏题,不是很清楚导演这样安排的意图,前40分钟好好看,后面建议跳着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摩天大楼》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