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罪 非常美》是一本由毛尖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一):记录那个还没有口high的电影时代
因为听她讲了菲兹杰拉德,才摸到她还出过这么黑白气质的书。作为影评书,我觉得更像在评人:评演员评导演。好多黑白片时代的人物,任是让她讲出了色彩。毛尖想必也是经历丰富,投入生活的人。最近看动画哪吒,本来好好的电影,非喊口号干什么,群high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就像原来世茂二楼的那家煌上煌,还没进门老远就闻到味道,重到你不用带脑子吃饭。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二):重回20世纪,领略光影下的那些人和事……
lt;毛尖>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三):电影内外的“罪”“美”风情,因“非常”而“诱人”
在大量浮夸的商业电影充斥影院的今天,上个世纪早期的那些电影和电影人,仿佛已经消失在空气中。然而,当我们感叹大成本、五毛特效、整到分不清谁是谁却拿着高片酬的面瘫明星、制造绯闻造势宣传、口水电影越争议卖的越好等乱象时,就忍不住去回味、怀旧。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纯天然的素颜气质美女们。我们怀旧,怀念的是那个时代对电影创作的真诚和执着。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四):看很多很多电影,谈很多很多恋爱
不知为何,就写下了这个题目。
跟着毛尖看电影,嬉笑怒骂中最最欢喜的还是看她怎么说爱情。
恐怕没有谁会将感情世界中,女生对对方物质条件的在意表达得如此抒情了,毛尖《一寸相思一寸灰》里说爱情是什么样子,是灰的样子。谈《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班纳特面对彭伯里无力自拔是她转变对达西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此美丽的庄园谁都会为它驻足。
看完她一本书最大的效果就是将有一阵子马不停蹄补看电影的时光,今年的六月份看了很多好电影,眼界这个东西很重要,就像是一个标杆,随着标杆的不断提升,你的审美判断以及评论都会通往另一个维度。当然,更多的效果是叹息,原来还有这么电影我未曾看过,很多也不再那么容易找到资源。
曾经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房子,其实很喜欢里面一间房间,暗无天日刚好用来观影。然后用一个投影仪在正面墙上,某一个什么都不想干的日子里,我可以看很多很多电影,当然很多很多的恋爱也只能在电影里面谈。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五):电影是一场华丽的诱拐
对你来说,电影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电影保存了旧日的一段时光。在我看来,电影就是给时间涂上一层淡淡的金光,使其免于腐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影的原因吧,当我们看过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多年后回想起来,不仅回想起电影中的情节,顺带着记起的,是当初看电影的那一段时光,以及当年陪在身边一起哭一起笑的那个人。
早就想写些关于电影的文字,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落笔,总觉得自己对电影的而理解不完善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的时机不当,也可能引起某些违背初衷的误解。所幸,在我踌躇不决时,我遇到了《非常罪非常美》。
《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这个名字起的很妖娆,丝毫没有违背作者毛尖一贯沿用的语义学法则,它与同样妖娆的封面联合起来,散发出蛊惑人心的气息。不可否认,惟有这样的名字才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匹配,才与文章内容相契合。毛尖的文字骨感与性感兼备,使得这本书有让你心痒手痒的魅力。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六):光影变迁
之前时候不怎么看影评,后来才发现影评的好,可以发现许多自己没能想到的方面,从同一部电影里看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光影变幻,时代变迁,经典的作品也可以重新定义了。
毛尖这本《非常罪 非常美》早有名气,具有独特的女性的细腻与质感,用故事来装点电影娓娓道来,讲述了许多电影明星的趣闻轶事。以电影为线索,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把导演、演员和电影的故事展开给读者,让我们看到一部部讲述悲欢的作品后面的悲欢。
毛尖的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欲望都市》、《卡萨布兰卡》等上个世纪新浪潮电影运动前后的作品,总是会觉得有年代感的作品更纯粹,更有质感,也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有人说,观众看电影的过程就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的确是这样,观众的所思所感,是对电影创作意图的解读,也是个人提升的好途径。
对电影最初的记忆,是小学时候学校领着我们排着队长途跋涉,向市里唯一的逼仄的影院行进的步伐,在影场等候入场就花去了好长时间,放映的也总是《小兵张嘎》和《纸飞机》之类的教育片。《纸飞机》里的一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戒毒所高墙里,毒瘾发作的妈妈痛苦挣扎,高墙外,小男孩叠纸飞机飞进墙院。后来在《放牛班的春天》里也见到类似的场景,还是很感动,那样炫目的飞机纵横于银幕,光是想象,就很令人动容。
《非常罪 非常美》讲述了德国导演瑞芬丹舒的人生故事,希特勒拍摄的两部记录片《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为其辉煌之作,却也带来了之后无尽的痛苦。要说出艺术与国家的关系或许需要一本很厚的专门著作,但其实我们更应该不那么苛责导演个人,毕竟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谁又不是一点浮萍。
嘉宝在《茶花女》中最后的台词是“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寥寥几句,仍可以冲破泛黄的时光,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导演加瑞尔认为拍电影不需要专业技术,完全不懂电影的人也可以玩电影。“日常生活可以多么动人”,而且,人人可以是导演或演员。如今,这样的想法也确实变成了现实。电影是造梦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也有着创作电影的电影梦。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七):电影是心灵的沟通
有时间回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电影院,是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看,会随着情节的节奏走,有时感动的痛哭流涕,有时会跟着同仇敌忾,但是看过后,也就忘记了,很少会认真的静下来去思考。但是从影评人的角度开说,看电影是一门艺术活,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影评人不是简单的眼睛随着画面走,制作者是怎么拍摄出眼前的画面,为什么要这么拍,而是要看穿背后颇得玩味的内涵,由于某些原因,有些时候观影很容易存在偏见,误解,抵触某些有价值的电影,要学会去接受不同类型题材,从而可以开拓思想境界。
电影呈现的人与光影世界的心灵沟通,电影可以给人带来的伤感和快乐,也能带给人力量和信念,。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写了一篇关于瑞芬舒丹的影评,作者的写作手法,不是从电影的情节入手,而是从导演和演员的角度,从他们的人物经历和人生际遇写起。瑞芬舒丹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让她的艺术生涯走向了巅峰,但同时也是因为带有政治色彩也将她的人生轨迹改变,因为这两部纪录片的出身,已被宣判永远地无法走出希特勒和纳粹的阴影。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入狱。伴随着她一生。但是从电影的角度,它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她大胆尝试,为了表现百米短跑的真实速度,她创造了自动前行的摄影机,运行速度和运动员的速度相当。拍摄跳远时,她在沙坑边挖了一个洞,以此达到仰拍跳远的效果。她的敬业,她的付出,她的才华,成就了她的艺术辉煌。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因为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却影响了她一生。
作者写作角度,是我很喜欢的,不是单纯的讲影片内容,讲音效,讲情节,而是从背后的故事说起,从导演、演员、创作人员的生活说起,就是导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和境遇下拍摄的。让我能够理解更多的电影的内涵,能够更好的理解所想表达的深层内涵。
作者的影评都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电影,有很多独特视角的电影,看完影评后会有一种想再看一遍电影的冲动感,这或许就是一篇好影评的魔力吧。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八):流动的记忆流动的美
文:薇薇爱阅读
走进影院看电影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很多时候是在家里的电影频道或者网络上看电影。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电影的。 对于这几年在家带孩子不怎么外出娱乐的我来说, 在家看电视, 或者看电影也是孩子的题材的电影, 每每到春节档, 都开始播熊出没系列的大电影。 其实这类型的我都是后来在电视上看的, 相对很多人喜欢3D大电影, 我更喜欢自在的在家看。
之前看过一部飞屋旅行记, 一个年老的老伯伯, 独自一人居住, 要被送到老人院的时候, 他用了很多的气球把房子慢慢的升上了天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冒险生活。 家里有很多关于他和妻子的回忆, 所以带着房子旅行,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驻扎下来。 当然整个的过程也是很惊险的, 乱入的一个小朋友, 本来老人家没有想要带着, 却意外的也加入了这场旅行, 让旅行变得更有趣了。
说的有点远了, 回到这本书上来还是。 一般晚上的时候我喜欢翻开这本书看, 关于希区柯克, 关于金焰,关于阮玲玉,关于妮可基德曼,或者是关于张国荣的。 这些都是之前看过的一些影视剧里面出现的演员, 他们有的人仍然活跃在大荧幕上, 有的人如鸿雁一般,惊鸿一瞥之后消失在云端了。 好像阮玲玉, 她的一生短暂又留下了美丽的一笔。
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演员, 这些演员的影视作品,内容详实。 读完之后又几部想要看的, 也用笔标注了下来。
关于电影是人生的缩写, 很多影视剧来源于生活, 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 有着时代的标签, 也有着当时人们的特点。 一直比较喜欢有着东方古典气质的女演员, 在阮玲玉,胡蝶的那个年代里, 女人们的穿着是旗袍,一直觉得那是从画里面走出来的人一样。美人已逝, 但是电影却留住了她的一颦一笑。 流动的影像里记住了这个曾经在电影史上惊鸿一样的女子。
《非常罪 非常美》这本书里面, 记录的内容多是特别详细, 如果算作是一本影评笔记的话, 它的详细和列举的多个演员, 多人都是人们耳熟能详,或者是在电影史上有着浓重色彩的演员。 值得细细的品读。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九):那些年的罪美
毛尖,一个天性温婉柔和的江南女子,以茶为名。她的文字就和她的笔名毛尖一般,让人回味无穷!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她一边教书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一边写影评。看书的人很多,看电影的人更多,但能把电影写成书的人就不多了。除本书外,毛尖还著有《当世界向右的时候》、《慢慢微笑》、《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乱来》、《这些年》、《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一直不松手》、《永远和三秒半》和《我们不懂电影》等书。
毛尖曾写过《我们不懂电影》一书,虽然我至今还没有读过此书,但通过《非常罪 非常美》一书,我并不认为毛尖不懂电影,相反,我觉得毛尖是一个很棒的影评人。仅仅就本书的名字来说,一个“罪”字,一个“美”字,精炼准确的道出了那些经典电影的真谛!老实讲,作为一个95后,本书中提到的20世纪那些经典的老电影我都从没有接触过。但在毛尖的笔下,我跟着她的文字,探寻了那些年电影世界的台前幕后。毛尖的文字很感性,很美,书中所展现的变换的画面之美构成了一部令人发狂的电影浪漫史,仿佛众多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重现人间。明暗交替中的声与色、亦真亦幻间的罪与美,仍在继续上演人性的光辉和复杂。
一本简单的电影随笔,居然可以被毛尖写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似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电影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罪与美交织在一起,不罪不美!电影本就是美好的,经典老电影更是有种令人怀念的美好!有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经过岁月的洗涤,仍然是自己所在领域中不可超越的神话,绝对是有一定理由的。
在本书中,毛尖分两部分来写:《没有人是完美的》和《看啊看,看啊看》。第一部分主要写人,电影导演、演员以及这些人之间戏里戏外的爱恨情仇。第二部分写电影中的细节,这部分的文字更是抓人。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很让我吃惊的,和我的预期有很大的不同。本以为影评就和书评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点评电影,一个是点评书籍罢了,大同小异的东西。不过,我很喜欢,也很享受毛尖的影评,不落俗套;另一面,我也很好奇,她是怎么知道这些影片背后的故事的呢,又是怎样可以把它们讲述的这么挠人的。着实佩服毛尖这样的女子。
看着她的书,很难把这些文字和课堂上的大学教授形象联系在一起,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议。这也是毛尖的独特之处了。
《非常罪 非常美》读后感(十):露天电影院
我与电影的初次邂逅,不是通过黑白电视机,也不是后来的VCD、DVD,而是村里的露天电影。在2000年之前,村里每逢哪户人家有喜事,比如生了男孩子、结婚大喜,甚至是母猪多下了几个崽、庄稼丰收这些小事,都会讲讲排场,请电影放映员来村里放一场电影。
通常是放两部电影,第一部有时是中老年人爱看的戏曲片,但第二部基本上都是香港商业电影,包括武侠片、动作片、枪战片、黑帮片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
成龙、李连杰、刘德华、周星驰、周润发等演员能够在偏远落后的农村也斩获如此之高的知名度,少不了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功劳。他们向最基层输送最时髦的娱乐产品,搬运最精彩的影像商品,拉平了高度繁荣发达的资本主义香港与精神文明极为匮乏的第三世界农村的时间差,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外面的世界,这批人无意中成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文化使者。
每逢村里放映电影,对我来说就像是过节一样,总是怀着极为迫切的心情期待晚上会是哪部精彩的电影。电影通常六点到七点之间开始,我总是早早地吃完晚饭,和约好的几个小伙伴带着凳子,结伴而行,抢占视角最佳的位置。有时也会不带凳子,纯粹抱着玩乐的心情,爬上附近的玉米秸或者是谁家的墙头,爬上树去看的情形也有,视野怎么开阔怎么来。
那真是一个美好而快乐的夜晚,电影在播放,声音响彻半个村落,人们参差不齐地坐着,或密集,或疏散。电影放映的空当,时有人声喧嚣,开玩笑的、骂架的、大人喊失散的小孩子的······乡村在这时候才显露出它淳朴的质地来,而生活也还原了它不紧不慢的底色。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日子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只是在千禧年之后,人们开始大批大批地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奔赴那充满钢筋水泥的钢铁森林。起初,乡村露天电影成了濒危物种,再过两三年,也彻底销声匿迹。人们改变了庆祝仪式和生活方式,却导致了一种美好记忆的消亡。
时间总是奔流不息,不合时宜的事物总要被淘汰。现今人们拥有了手机、电脑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选择选项,乡村的露天电影院早已埋进了时辰,被陈列在岁月的博物馆里。
科技迭代会淘汰落后的娱乐方式,但快乐的回忆永远不会过时,它就储存在时光的匣子里,这座匣子里有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也有光影闪烁的那些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