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北京生存日记》是一本由昭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一):趁着年轻折腾一回,知道好坏冷暖。
全书的每个人物都是北漂的不同阶段的特征。被陷害被帮助不是大事儿,只是你站在不同位置被做出的最有利的选择。在城市生活几年脸皮厚了神经粗了,内心深处藏着一块柔软。见识了好坏冷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适合你的生活。上进心奋斗什么的都是忽悠人的,好工作好薪水是让你过得舒心的路径,不是让你成为工作薪水的奴隶。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二):也许一切只是一场梦
起初看到书名时,我还担心它过于现实,可能会给我这个即将就业的小青年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比我先看这本书的姐姐告诉我说,这是一部恐怖小说,我蒙了!怎么可能?北漂生活不至于这么危险吧?看了之后我才发现,她的恐怖不是所谓凶杀案的恐怖,而且作者近似虚幻的写作手法带给她的冲击。
说是“冲击”,或许有些过了,但对于那些想要通过此书感同身受一把的人们,作者在内容上的书写,确实够失望的了。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不可或缺的归属感—《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今年,我大四。
上个月,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忙于公务员备考,一门心思抵触,只想着去外地找工作,无论怎样,不在家里就好,海阔任鱼飞,我还年轻,世界那么大,总该去看看,说是年轻人的不知天高地厚好了,就是一门心思想到外面去看看。
当拿到那本书,并且看完的今天,心态不说改变了,至少经历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管不顾,至少是正确直面自己,明白现在我不过是小白一个,未来的路长着呢,别想太多。
开篇车厘子在北京租了一个梦幻般的的大房子,那是个在她梦里想了无数次的大房子,大大透明的落地窗,足够可以在地上随意打滚的面积,比起她之前租住的地下室要好太多了。
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一幕,感觉很浮夸,不懂为何要为了这个房子花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只是为了在北京,寻找一种存在感?代价太大了,然而现在,当自己外出求职租房,寄住在亲戚家,一边烦恼工作何时可以找到,一边又有寄人篱下的落寞,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是在一瞬间,突然懂了车厘子的坚持,真的只是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舒适,存放白天所经历的一切,所谓的归属感,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不是么?很多人奋斗几年的目标,不也就是为了不租房,在自己工作的城市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
归属感这种东西太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夜班三更,睡在出租屋里,睁眼看白白的天花板,狭小的空间,堆在墙角的行李,外面灯火辉煌,让人不得不去想太多。但,那又如何呢,时间终会把人推向社会,未来的路很长,一个人走,一个人努力奋斗,争取让自己早日拥有归属感吧。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一年前也就是大四的时候,
她被“四通电话和一个梦想的许诺”召唤到了北京,成功加入北漂大军。
她在还没搞清自己心中想要和梦想为何物的时候就已经躺进了阴暗潮湿蟑螂为伴床铺吱嘎作响的地下室。
她和伙伴小白在这个明明人潮拥挤却又异常孤寂的城市相拥取暖。
她想着改变,她要完成她的“”乌托邦公寓计划“。
一年后的一个发薪日,
她打算拿着这个月的工资和项目奖金补齐新家租金的最后一笔款项,可谁能想到,一场善意的阴谋理所当然的算计了她。这场阴谋把她变成一个失业&三餐成问题&无家可归的loser形象。
后来的一段奇遇(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没机会发生)打破了眼前的窘境,情况这才辗转渐好。
书的最后,那场阴谋也清晰明了了。。。
虽然书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主人公某些近乎梦幻的经历,但是事件中反应出的状况确实那样的真实。
简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两点:
第一
大学生刚刚踏出校门入足社会,剑未配好出门便已是江湖。明晃晃的事实让我们深深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知道它不会对任何人手下留情。这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歇斯底里道出了所有北漂一族的心声,感同身受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二
在人生的窘境能有几个知心好友陪在身边不离不弃那是莫大的幸运。
无论如何,年轻的你我终究会踏上属于自己的那条征途,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在路上,我们可能会远离家人告别朋友体会彷徨失落和孤独,但要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这些艰难险阻中羽翼渐丰,最终展翅翱翔,实现理想。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五):如果把书比成一个人,这本书一定是个双子座,精神分裂晚期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很复杂的作品,对这本书的评价随着我往下阅读不断地改变。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我读这本书的感觉。
被题目吸引来的,开篇五分之一,以为这是一个北漂关于自身经历写的一个感悟。关于北漂的心酸,作为一个曾经的深漂哟感触很深,从作者的话中找到了很多共鸣。觉得找到了一本把我们千千万万的漂族心里话说出来的好书。
不过读着读着,我突然发现剧情越来越扯,各种从天而降遇到两肋插刀,感觉自己掉入了一本yy的都市言情小说的坑里,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险些半途弃书。
不过我读书有时候有强迫症的,觉得读了过三分之一了,就坚持读完不然难受,于是一目十行准备看下后面剧情就翻完。
但就算在我觉得这是一本yy言情小说的阶段,还是不得不承认,很多内容很吸引人,写得很生动,很能引起共鸣,比如北京高峰挤地铁,比如找工作的艰辛,作者应该都是有过亲身体验才能写得这么生动吧,也算对得起这本书的题目了。
读到后面我才慢慢再次被剧情吸引进去,结尾五分之一处,故事慢慢展开,让我忘了北漂这一主题,忘了打打闹闹的年轻人的生活,开始跟着作者探究一个涉及两代人的故事,主题也上升到了人性,人生这种大话题了……这个时候的感觉好像是在读一本悬疑小说。这时候我有点庆幸自己的强迫症,没有武断低放弃了解故事的后半段,差点把一本构思很奇妙的小说归类成了yy的都市言情小说,向作者忏悔下。
综合来讲呢……是一本很有个性的书,如果全部读完,阅读体验还是不错的,作者文笔不错,但整本书也很容易有误解有争议,如果用人来比喻一本书,那这本书一定是个双子座的人,甚至说,大概有些精神分裂吧?前后的主题实在有点画风不同。
,我觉得作为一本小说,题目实在不是很合适,迷惑性太强,喜欢读这类小说的读者容易被标题迷惑而错过,另一批人打开发现是这种小说,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六):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摘记,读后收获
这大概是我一年以来最幸福的一刻,是来北京的第352天,我最终咬了牙,把一年的全部积蓄拿了出来,租了一套三室一厅。
乌托邦公寓计划,招租室友,却不好租到,
决定去面试了,所有人都在看面试攻略,如果你就是背下来,全盘照搬,你要明白那是所有人都在看那玩意,怎么才能在攻略里说的这一片标准的人里做出一些能让面试官记住的事。
如果你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说真的,稳定的工作其实竞争压力反而是最大的,因为人人能做的事情想去做的人一定是最多的。这样的工作,你不妨表达得诚实一些,不要有任何虚头巴脑的东西。毕竟一份工作人人都能做的时候,最重要的考察点,就成了这个人是不是老实憨厚,易于管理。要点是打从最开始就适当的诚实拒绝某些事物,毕竟你是工作,而不是随叫随到的便利贴孩子,对不对?对于面试,我论述了617个字,但这个足够解决面试中80%的问题了。凭借这点小聪明,我收到了三家跨过公司的offer,最终选择了竞争最激烈的c集团。
对于面试,竞争最激烈的c集团,大家都抢的项目我就靠边站了,成功规避一切头破血流。我是个懒人,没什么学历,能力这种东西,在北京永远是天外有天的事情。我有的只是我的一点小鸡贼和小善良,但是最后,我留下了。这为我轰轰烈烈的职场第一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面试到工作满一年,失败率为零。
来北京一年了,月收入低于一万就不是人过的日子。要买车,有房,要周游世界,开自己的公司,出席艺术展和酒会。我们理想的爱情逐渐变成了红酒和优雅的绅士,我们的世界观完全被这个商业社会不动声色的取代了,我们眼中的是非对错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我们不约而同忘记了自己出生的那个小城,或者村落,我们甚至耻于承认自己的出身。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花了两天,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我对北京是有情结的,不仅仅因为那里是首都,更重要的是我的青春全部都留在了那个城市。我在那里实现了我的梦想,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也遇见了我此生唯一的爱人。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车厘子,还是李昼、伊莎贝拉、小白、普青,还是初来的江东,甚至是所谓的成功人士王建国,他们都是或者曾经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城市里这了生存为了梦想苦苦挣扎打拼,他们在这里遇见过温暖遇见过爱,遭遇过背叛遭遇过欺骗,也曾在这里迷失过自己放弃过自己。他们中有的人选择在这个城市继续奋斗,有的选择逃离去一个熟悉的城市过安稳的生活。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者用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用一个所谓的“思维迷宫”将车厘子带进一个爱的“谎言”中去。她何其不幸,遭到陷害背叛,却又何其有幸,身边一直有真正爱着她的人为她遮风挡雨。那些看似辛酸的不堪回首的过往,最后都以最温暖的方式拥抱你。正如书中我喜欢的一句话:“那些我们以为过不去的坎,最终都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馈赠”。
其实无论是北京,还是上广深,都是一样。那里没有他们的亲人,但他们却把他乡当故乡。因为在这里很自由,每天都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每个有梦想肯努力的人都能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和价值。
我也一样。
我住过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住过冬冷夏热的平房,住过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也住过漂亮现代的高楼大厦,足迹从二环的和平里遍布到近六环的丰台的一个小村子——南岗洼。我经历过车厘子经历过的一切,也曾遭遇过背叛,用100块的生活费度过1个月,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所有人都一样。这是一个努力了就会有回报的时代,我很幸运,我遇到很多善良的人,他们帮我一起渡过难关,指导鞭策我上进,最终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作者文风很写实,将一个又一个北漂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热情勇敢一往无前的车厘子;心思细腻高颜值高情商的李昼;外表艳丽内心洒脱不羁的伊莎贝拉;网瘾青年普青;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王建国……好象你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租房找工作挤地铁,与黑中介斗智斗勇,那些场景真实得令人辛酸。如果你也是或者曾经是北漂,你一定要看这本书。如果你未来打算北漂,那么你更要看这本书,它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在此也愿在外漂着的人,无论目前是逆境还是顺境,努力生活,憧憬未来。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八):若生活只有苟且,哪里来的远方?
“北京西站即将到站,请下车的乘客,携带好行李物品,准备下车。”车厢内哗啦啦的一阵躁动,行李箱托在地板上的刺耳声,小孩的哭闹声,成年的男性焦躁的抱怨声,混杂在一起,萦绕在绿皮车厢逼仄的空间内。刚离开火车站,一个又一个热情似火的的士司机如潮水般一齐涌了上来,急切的询问“去哪儿!?去哪儿!?”我戴上耳机,默默的踏上了公交车。
这是我一年前因为销售任务,去北京出差的时候所见所闻。人们如飞蛾般勇往无前的冲向帝都那炽热的光明,飞蛾要么焚烧殆尽,要么结了无数层疤,在耀眼的光辉下继续生存,适者生存,这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规律。在生物学中,物种的变异、遗传和自然性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在当下的环境内能够生存下来,而那些被淘汰的物种,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人记得他们是否存在过。北漂也是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大都市给予的就业机会多如牛毛,而那些牛毛光滑如绸,你若是能抓住,你便能一路向前飞奔,若是不能,你就只能再次跌入桎梏了你多年的小城市。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讲的就是一个北漂的故事,作者昭,一位作家,编剧,影视策划负责人。曾经参与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点击率以20亿收官,而《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这本书更是获得“2014年网络文学作品”优秀奖。
本书的主人公车厘子,一位有勇有谋的北漂姑娘,初来乍到,居住在一个房间被分成无数个隔间的出租屋内,她如无数的蚂蚁一样蜗居在几平方米的逼仄的房间内,蚂蚁为了食物,也会使出力能扛鼎的气势。她怀揣着梦想,信心满满的去应聘,去面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进入了北京市文案策业界标杆C集团,老板对她十分的器重。她殊不知老板发给她高额的工资,实际上也是一种贿赂,贿赂她让她忘掉自己的理想,让她为了老板的理想而奋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次伪造的签名,让公司损失了500万,她来不及解释,那签名的一笔一划和她的字迹如出一辙,她被委婉的扫地出门。生活再一次的困难了起来,为了食物,她如蚂蚁一样一次又一次的倒下去又站起来,只为了把那块比自己大数倍的食物搬回家里,帝都望着匍匐在自己的脚下闯荡者,丝毫没有同情之心。车厘子的梦想是在北京建造一个乌托邦公寓,用来帮助那些北漂的人,可没了饭碗,她的理想被丢弃在了一边,在她的妹妹伊莎贝拉的帮助下,她认识了神秘的Mr.C先生,Mr.C先生给了她一个地址,她过去后发现了一个装修华丽的公寓,Mr.C未出面,告诉车厘子,这件公寓暂时借她33天,她要在33天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否则就只能被扫地出门。这33天内,车厘子和她的妹妹伊莎贝拉,还有隐匿在公寓内的宅男,辞职多次的文青,车厘子的前同事李昼和小白,共同谱写了跌宕起伏的故事,而伪造签名的事情也渐渐的浮出了水面……
全书的剧情很紧凑,通过人物生存的环境描绘出了北漂的艰难,比如租房“到现在整个租房市场已经被中介瓜分的所剩无几,他们以先到者的姿态,赔着笑被房子真正的主人剥削,也居高临下地剥削着我们”,住房的紧张,不仅有了房东,经济压力的催生下,又有了二手房东,可见北京的生存条件是多么的残酷,一层一层的往下剥削,而最底层的人更是被扒光了皮肉扒光了筋骨,他们成了帝都的代谢物,遗忘在这个城市,他们只能选择离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乡。
“所谓生活的质量,简单地理解就是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环境,如鱼得水,如鸟在林。”愿每一个在外漂泊的异乡客,都能找到自己的另一个故乡。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人生如斯——《蚁族:北京生存日记》有感
lue编辑
“北漂”一词究竟是如何得来,如何成为呢些在北上广等拼搏的青年男女们身上的标签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个词语非常形象生动的将北漂一族在中国的这些超大城市里生活的心理状况给描绘了出来,可以说体现了这些城市虽然是很多青年男女所向往的,但是却不是能够让自己彻底心安的地方。而另一个词语“蚁族”则显得更为残忍一点,这个词语最初是描述那些刚到北京等大城市,工作没有着落或则还处于低谷时期,住地下室的情形,可以说宁愿做“蚁族”,也不愿意回到中小城市,这也能体现出北上广这些超大城市的吸引力。
可以说,随着在北上广这些城市的生活竞争的加剧,处于“蚁族”状态的人们的生活是相当窘迫的。而现在社会对于这种现象也是有相当的关注的,例如相当多的新闻纸媒等对于这种现象就屡有报道,各种各样的纪实性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今天将要谈到的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北漂”认识的书籍,书名是《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和之前看过的类似《工厂女孩》之类的采访纪实类书籍,因为这种主题相当于比较真实的我们从前不了解的一面给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但是在翻开本书的正文之后,我才发现本书其实是一本小说性质的书。
书中的这些出场角色,可以说是有一点点不太符合“蚁族”这个身份的。因为不论是里面出现的以第一人称“我”出现的车厘子,还是其曾经亲密无间的室友小白,还是高冷并且高智商的李昼,可以说最开始都是地地道道的白领。可以说在最开始他们的收入都是不差的,所在公司可以说都是业界一流的企业,那么故事是如何展开的呢。
车厘子等人在破旧租住的房间里面住了快一年,终于指望能够在其任职的公司里面能够顺利转正,从而能够摆脱那种“蚁族”般的住宿环境,但是变故却悄然而至。简单大条容易相信人的车厘子居然被人陷害而失去工作,而李昼这位平时基本上都没什么交集的另一位新人却表示愿意帮忙调查......如果按照这一情节发展的话,估计本书就是一本职场斗争+侦探推理的书籍了,聪明的作者在哲理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貌似走向,就是将视角转到车厘子开始为了应对即将面对的生计问题,开始为租房而奔波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神秘的可以不用交房租的‘好事’.......
车厘子未曾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公寓梦想,能否在这神秘房东提供的住房里实现呢?在MR.C先生提供的有33天考验期的住房里,车厘子如何在李昼以及爱打LOL的颓废男,文青等人的帮助下将自己混乱的人生梳理理顺,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作者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这件事,但是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可能有些身为读者的我们觉得有些荒诞的细节,你可以在书中的“后记”部分看到更加“荒诞”的诠释。
不过作为一本关于“蚁族”的小说来说,本书作者在书中通过车厘子的故事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进行了解读,相信我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也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感触。当然,最后想说的是,本书的书名其实与故事的主题是有点差别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希望其余的读者能够解答我的这点疑惑。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读后感(十):说走就走的旅行拯救不了你,来一场失业33天的心理治愈吧
你该怎么在一个每顿饭人均消费20元的城市里,靠90块钱度过七天。这真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问题。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翻开了这本《蚁族:北京生存日记》。而车厘子正坐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客厅里,吃着最后一袋泡面。
车厘子,号称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却在整租了一套三室一厅之后,被公司莫名其妙地炒了鱿鱼。这个时候她发现了一个不用交房租的乌托邦公寓,入住的前提是:33天找到工作。
“你好,是车厘子女士吧,这里是S集团。您之前在我司面试了项目策划这一职位,我是来通知您面试结果的。”
“很遗憾地通知您……”
“非常感谢能给我这个机会,”我还在兴高采烈地说,和他的声音重叠在一起,“哦,抱歉,您先说。”
“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条件与我司的需求并不完全相符,这次面试未能通过,祝您下次好运。”
我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嘴角还保持着笑意地点头。大家也都还笑着。整个屋子还是那么欢乐的气氛。这一切好像都静止了。
车厘子拼了命地找工作,但她曾经引以为傲的创造力还没有机会表现,便分分钟淹没在简历海洋。小白说她能力很强,李昼却说她根本就不适合上班,一个上万人的公司,怎么可能容纳一个老是在打破规则的人。
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日子里,车厘子和一群奇葩友好地住在乌托邦公寓里,有性感仗义的大姐大伊莎贝拉,有沉迷LOL三年没出过门普通青年,有辞职去肯尼亚看动物迁徙的文艺青年,还有一直陪伴的车厘子身边的李昼、小白。
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之间,她明白了:
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要靠抢的。
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别人赐予的。
有些人觉得按部就班,稳定就好,东西是哪里来的,他们并不关心。
有些人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要靠自己创造。
他们组成了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次他们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因为谁错了,而是位置和顺序错了。
而我是最后一种人。
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我还真是蠢不可耐,现在才发现。
第33天,本以万念俱灰的车厘子迎来了她的绝处逢生,她得到了创业基金项目的工作机会。她推开了S集团的总裁办公室,竟看到了李昼。
故事的最后,作者昭终于揭晓,原来这是一个“思维迷宫”APP的心理治愈过程,以上的33天,便是车厘子在迷宫里的痕迹。如车厘子所具有的创造力和勇气一样,任何事物既有其正面效力亦有着反面作用。80后和90后的快节奏、高压生活,让性格特点的反面成为了心理盲点,所以“思维迷宫”让车厘子从直面缺陷开始接纳自己。
从蹒跚学步都踏入社会,我们会渐渐发现自己原来有挺多缺点的,有些缺点是能改的,有些缺点是改不掉的。能改的我们早晚都会改掉,那些我们不能改的缺点,最终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