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是一本由[美]菲利普•休斯顿 迈克尔•弗洛伊德 苏珊•卡尼瑟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一):核心
一、怎么把对方带入瞬时思维,说服对方,让对方和你讲真话。 做一个瞬时思维的局,只需要四个要素:信息单一、信息重复、目标模糊和结果滞后。(电视购物) ①传递真诚(放慢语速、低语调) ②打断对方(叫对方名字、控制性短语-请稍等让我把话说完、举手示意) ③独白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你的行为是有理由有借口的。第二,责任不完全在你,不用过分自责。第三,这种情况我见的多了。第四,事情没你想得那么严重。 二、怎么利用人的心理弱点来进行说服 作为说服者,你要做的,就是帮助他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重新达成合作。 所以在说服的时候,提醒他之前做过的承诺,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说服手段。 三、面对群体性的说话场景怎么提升说服力。 作者说,其实获取对方的喜欢,有时候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用冷静、平和的口吻说一句: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对方喜欢你,这是谈判前要做的工作。 谈判中 简明扼要、承认倾听别人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二):一切尽在掌握
文:薇薇爱阅读
你知道FBI是怎么从一个人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的吗? 听起来很炫的一件事情。 其实每件事情都有着方法和规律。 而不是一个炫酷的标题或者名字能诠释的。
当你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 你怎样得知你需要的信息呢? 与人谈判如何开始才能收到你想要的结果呢?
如果你毫无信心,不如来看看这本《掌控力》,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完全陌生或者思想上有抵触的人那里得知他们想知道的信息的吧。
之前看过微表情,细微的表情之中能探寻出人的心理变化,还有在审讯的时候一个人说话的语速。这些都是判断是否说的是实话的证据。 一个人如何就有一种让人信任、同时给人一种你要说实话的气势呢?
在表达一个事实的时候,不同的说话方式会让你收到不同的效果。 作者举例说明了这件事情, 在面对一个进行盗窃的小偷的时候, “证据证明是你偷了东西”和“证据表明这个人是你”收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前者会辩解,这个人不是我。 而后者只是陈述事实。
日常面对这样的审讯的场景多半是在电视上。 那些穿着法官服装的人, 在法庭审讯犯人,或者是警察局的审讯室,警官面对一个不开口说话的犯人。 这些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 书中的第二部分则比较接近我们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谈判,还是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促销, 如何在第一时间让对方背面你的谈话内容吸引, 从而继续下去这场谈话。 一个开端良好的谈话分为, 一个真诚的谈话态度, 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 能令谈话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生活中哪怕是买东西的过程其实也是个小小的谈话过程, 需要人们更好的谈判技巧。 这本书前半部分没有用枯燥的教条,让我很喜欢读下去。 后半部分读起来很实用。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三):用对方法,你就能找到真相
周末难得有空,和朋友小聚。一番寒暄后,她便不停“控诉”电视购物:费钱不说,关键有些商品用处不大,买回都没拆封过。可不管她如何旁敲侧击,家人还是乐此不疲。电视购物,填充了家人闲暇时光,也给她带来了无尽烦恼。
回家后,打开电视想亲身感受下它的魅力。不曾想,没过多久,我竟有拿起电话订购的冲动。此情此景,和拥有25年工作经验的中情局审讯员菲利普在其新书《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里讲述的多个他在审讯室内通过诱导方法智斗老练的特工间谍,找出其是否叛国真相的案例如出一辙。只不过斗智双方换成了“电视购物商家”和“电视观众”罢了。
电视屏幕上,一款款精美的商品深深吸引着你的目光。“**购物年中特惠,**商品原价**,现价**”,“电话爆满,只剩**组”……节目主持人声嘶力竭地叫卖着;或小巧,或大气的商品实物;已购者极赞的产品评价;电视屏幕上不断增加的已订数量;打个电话,货到付款的方便快捷……无不刺激着消费者,令其血脉喷张,迫不及待加入抢购大军。相信不少看过电视购物或有过消费体验的读者对上述场景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看似简单,却鼓动性极强的电视推销,实际上却是预先设计好的套路。商家充分利用了大众的瞬间思维心理,以达到销售目的。
瞬间思维心理,顾名思义,即人在一瞬之间产生的想法,是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审讯方法中最重要的支撑点,也是审讯员通过有效的诱导方式以达到掌控对方思维的效果。同时,也是贯穿《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整本书的基本方法论。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四):为什么候亮平劝降祁同伟会失败呢?
最近热播电视剧《人们的名义》只剩下最后一集更新就结束了,有点看不够的感觉。想想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然也就没有播不尽的电视剧了,这下心里平衡了。
最近更新的一集里,大难临头的祁同伟回到他光荣与梦想初始的地方:孤鹰岭。编剧的意思有点从哪里站起来,就在哪里倒下的感觉。其实,候亮平主动请缨去劝降祁同伟时,我就感觉祁同伟必然会自杀身亡了。原因有二:
第一,候亮平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浩气凛然,这些优秀的品质在反贪工作中是加分项,可在生死攸关的谈判上就未必了。候亮平与祁同伟的生死对决就是一个艰巨的谈判,候亮平还不肯放下高高的“道德和法律审判者”角色的优越感,恰恰是这种流露于言语间的优越感会激发人的愤怒,走向极端。
第二,候亮平的对手是内心孤傲、苦孩子出身步步为营地爬上省公安厅厅长的祁同伟,内心孤傲的人多少是有些骄傲的资本,比如祁同伟的业务能力很强,善于谋划。内心孤傲的人其实往往是最自卑的人,可以承受优秀带来的荣耀,却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沮丧、羞辱。
面对这个老学长,候亮平以为他自己很了解,可是却没有成功地说服祁同伟放下手中的枪,坦然地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很大的原因是候亮平不懂得掌控的艺术。
我们先来看看候亮平抵达孤鹰岭是怎么做:先是表达了看破祁同不会开枪杀他的心理,但是一转眼他就开始质问、指责祁同伟对不起陈海,对不起人民,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换成你是高傲的祁同伟,你会怎么想呢?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五):CIA的审讯方法
谈起掌控力,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场,其次是审讯。带有这种气场的,要么是成功人士,要么是专业人士,他们都经过千锤百炼的实战,最终打磨出了这种气场。古语常道:“相由心生”,一个人经历多了,物相也会出现,而气场就是心的载体。这本书有四个作者,分别是迈克尔、苏珊、菲利普、最后唐.坦南特执笔,这四位作者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谈判、审讯经验,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菲利普前CIA高管。
CIA是什么地方,我想了解过美国的人应该都清楚,CIA的主要任务是公开和秘密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恐怖组织、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情报。简单来说就是间谍加情报收集,同时也为推翻外国政府做准备,只要是美国的反对者,就有他们的影子。它可以说是美国最神秘的机构之一,主要也是这一点吸引了我看这本书。掌控力无处不在,只要有自我意识,就有掌控力的欲望,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听从自己的命令,希望让所有人对你将真话,但是这有可能吗?现实情况是,有可能的,要么你有钱、要么有权,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自身魅力以及谈话技巧。
谈话技巧是现在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千穿万穿唯有马屁不穿,当然,我这里只是打个比喻,而不是说掌控力就是马屁。掌控力是心理学现实运用的载体,而谈话技巧就是掌控力的一个延伸,而学会这一点,在社会上立足,基本上是不用愁了。如果是拍马屁,这个我就不敢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总有一条行的通的路。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想到我图样图森破了。掌控力的表述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再不断辅以理论知识,来详细的解答故事所遇到的问题。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适合所有成年人看。其中还有一些心理学的常用技巧,如审讯时要放慢语速这样的心理暗示会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把自身的语速与对方的语速同步,有助于取得对方好感,等诸多的暗示技巧。他们在情报和执法领域摸索和积累的技术,不仅适用于审讯领域,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场景。我们生活中,总是经常会与销售与业务员打交道,而他们有时总会隐瞒一部分的真相,来诱使你达成交易。这时,如何谈话掏出对方的情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本书就是教你运用技巧,且学会掌控力的一本书,学会掌控力,让自己对等的与别人交流。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六):尽在掌握
本书作者菲利普.休斯顿是美国中情局历史上最优秀的审讯员之一,也是美国情报部门和联邦执法机构当前采用的测谎和诱导手段的开创者。迈克尔.佛洛依德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法宝之一,高级测谎服务的创立者。苏珊.卡尼瑟洛曾任美国中情局安全专员,在访谈.审讯和谎言侦测领域拥有20年工作经验。他们在情报和执法领域积累的经验也同样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例如谈判公司合并条款、让人道出偷窃真相、识破虚假营销、孩子撒的小慌。让我们更了解一个人。 书中提到促使人们进行瞬时思维的四要素“抵御外界影响的内在脆弱性、重复、独立思考的缺失、结果的滞后性”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买一些极少用到的东西,或许我们正是中了营销人员给我们带入瞬时思维的圈套。 看完此书让我明白了控制情绪的重要性,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大吼大叫是没有用的,必须释放出足够的善意。 在平时看的警匪片中通常能看到警察审讯犯人往往都是恐吓威逼为主,结局往往是一些小喽啰很快招了而一些惯犯却撒泼耍赖不承认。这里延伸出了审讯/诱导的概念:旨在影响或说服个体透露他出于某些原因试图隐瞒的信息的过程。 在审讯的过程中一些转换陈述从DOC向DOG转换过程的例子:你似乎有心事、显然,你有点心事、我们谈论......的时候,似乎你有顾虑、你再说......的时候,似乎不大笃定、我问你......的时候,我看你脸色有点不好、你的回答让我有点不安、你告诉我的事,让我有点顾虑、根据我们的谈话,你应该还有别的要告诉我吧、我觉得你有必要好好想想你的答案、你告诉我的事情中,有些我有疑问、我们的调查到此为止,坦白讲,我们无法给你洗脱嫌疑、我们的调查表明,你某种程度上与此事有关联、我们的调查清楚表明你......、我非常肯定,我已经知道是谁,做了什么事,而现在我需哟知道的是为什么。 在开场时一定要放慢语速与受审人员建立联系尽量降低音量 我们面对更多的是孩子犯错误时如何引导他们说出原因,这就要量身定制针对孩子的独白:要做出解释为什么做访谈让孩子感到自在和安全、告诉孩子区别谎言和真想、可以和他讲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分享你在他们那个年纪做的错事从而建立联系、问明确简单的问题,使用概念词确保孩子明白、千万不要对孩子说谎,你的谎言会让你处于不利地位。 记住一条人生真理:有时候,好人也会做愚蠢的事。只愿正义常驻人间。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七):情景带入,找到破绽
本书作者不是一个人,他们是迈克尔•弗洛伊德、 苏珊•卡尼瑟洛、 彼得•罗马利 、 唐•坦南特 ,他们来自在情报和执法领域的精英团队,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和方法,不仅在审讯领域屡试不爽,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场景。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审讯间谍的过程,如何对某个掌握重要信息却守口如瓶的人施加影响,让他最终吐露真相,用一个个案例,来深入的讲述在审讯过程中的技巧,审讯的过程,不是严刑逼供,因为本身被审讯的人,都是受过专业的培训的,他们也有着很高的反侦察能力,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简答的审问,他们更多的涉及的是国家的情报安全,能够被国家安全机构约谈,都不是一般人,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一般人是应付不了的。
审讯节奏的把握,循序渐进的带入,站在被审问者的角度,不让被审者一开始就建立起防备心里。谈话的内容和节奏,要根据现场的反映而定。例如在审问到,是否为其他国家从事情报工作,她的回答迟疑了。这是一种行为延滞,是一种非语言欺骗行为,表现为回答某个问题前的短暂沉默,这样的反映是要引起注意的。很多这样的小细节,是真正能够找到突破口的地方。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方法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这些方法,并得到很好的效果。诱导问题:虚拟某个场景,旨在培植思维病毒的问题,诱导问题往往开始于:“我们是否有可能”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说一些小谎言,当被揭穿时,会有各种反映表现出来,会表现为内疚的,或者是不好意思,或者抱歉。会触摸头部或者脸部,表现出一种不适度感。或者过分的礼貌或者赞赏,有一种做贼心虚的表现。或者通过整饰自己或者周围环境的举动,来消除内心的焦虑感。
任何事物都是双面,记得以前看警匪片,看到各种侦查破案的手段,很多反面人物在审问他们的过程中,作案手段很多也都是从上面学习的。所以反侦察能力是很强的。
记得看过一个电视剧《于无声处》就是讲的一项国家科技项目在紧要关头发生重大国际泄密案,关于情报和间谍的故事。一个科研工作者被迫的成为了间谍,,所有的行动,一切都是天衣无缝,没有人能够怀疑到他就是间谍,当然最后的任务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被亲情所唤醒。如果那个人不是他的儿子,那么作为间谍的他,就会顺利的完成了最终的认为。在侦查和反侦察过程中,斗智斗勇。
想让一个不想说出事情的人说出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过本书,能够让你了解人的心态是如何变化的。预设场景,抓住他们的微小变化,找到最终的突破口。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八):无处不在
从来到人世间,父母就对我们实施强大的掌控力,今天我们来看看掌控力的无处不在。
审讯间谍、商战博弈、职场斗法、谈判交涉,掌控力无处不在,如何叫ta知无不言?本书作者来自一个实打实的精英团队,他们在情报和执法领域摸索和积累的技术,不仅在审讯领域屡试不爽,也同样适用于生活场景,不管我们的目标是谈判公司合并条款、让零售店员工道出偷窃真相,还是识破推销员的不实之词,或是侦破孩子们撒的小谎。如果我们熟练地掌握了书中介绍的方法,就更有可能在这些场景中游刃有余,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是何方神圣,并且让他对你吐露真相——他知道什么、想要什么、原因是什么。迈克尔•弗洛伊德,美国公认的进行访谈、谎言侦测和诱导的权威,是为福布斯排行榜前十位的家族和遍布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苏珊•卡尼瑟洛,曾任中情局安全专员,在访谈、审讯和谎言侦测领域有20年经验,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就业和刑事犯罪案件。苏珊开发了一套行为检测项目,目前在美国联邦政府和众多私人企业中运用。彼得•罗马利,QVerity的合伙人之一、法律总顾问,是谈判、危机管理、威胁评估管理、冲突解决和诉讼危机管理领域国际公认的专家和培训师。他为政府和私营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并为美国及海外的观众们做演讲。唐•坦南特,本书执笔者,资深商业/科技记者, QVerity的合伙人之一。最初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名研究分析员,主要负责跨国经济案件,曾经为美国高层决策者提供关键情报和报告。还曾为数百位公司高层执行官和数十位颇负盛名的CEO提供深度访谈服务。本书全力阐述商业中存在的掌控力,单就作者已经很令人激动了。
从情境的了解,到场景利用,实现自己对状况的掌控力,更有事实来支撑掌控力的真相方法论。很喜欢其中的一个部分,无论何时都要学会释放善意。掌控力与其说是辨别说谎,更有可能是一种吸引他人的磁性。一个人喜欢你与否,不在于你的能力或者说能给别人带来的最大化利益,可能的是你自己也不知道的自然的善意。世间有很多种相处方式,每个人都说着口是心非,又像强迫症一样掌控者他人,强势更容易对掌控力的辨认,但是软弱也是掌控力的一种。道德绑架的当今社会,就像永不消失的电台一样,无奈又始终存在,掌控力也是如此无处不在,思考引导我们走在理性的路上,学习更好的掌控力习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把理智的思维转变到自然散发的热量或许就是我们最终达到的期望。无论你将走到哪里,无论你将去往何方,故事里的人等着你的转身,老板的一个动作可能就是你的下一步。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九):请坐,审讯时间开始了
文/王大宝
经常在美剧中可以看到审讯的场面,审讯专家利用各种术手段或者技巧来进行审讯:药物、仪器、骗术、威胁等等,同时出现的也有“黑警察白警察”的经典技巧。在审讯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群行为专家来解读被审讯者的细小行为等等。
这本书就是深度揭秘究竟如何进行“审讯”。
在实际的生活场景当中,我们很容易与对方陷入对抗。有时候对抗并非坚持真理,而是一种简单的斗气。所以如果掌握了化解对抗法,在职场人际交往当中一定会更加顺畅。
首先是真诚,在对方已经肾上腺素激增的情况下,你没有必要以同样的姿态回敬,而是要放慢语速,降低音量。尽量在一种轻松的氛围里继续沟通。同时试图与对方建立起一种亲善的关系。
每一句话都要与争论焦点相关,但一定将对方的行为以及观念合理化,减少对方的抗性。对方的行为及观念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将责任推卸到其它的事物上面,以缓和对方的情绪。
最后一点,将严重性化为最小。在争论中,你要证明这个事情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重要。
这样,通过以上的方式,基本上能够化解对方的对抗情绪。
如果面对谎言,你应该如何应对?
部分合理性。你需要给说谎者提供部分的合理性。比如用谎言为他的工作失误辩解,你可以先承认对方的工作态度,强调这次失误只是独立事件。让对方从被害者幻想中脱离,成为丢失自己光环的失落者,从而掌握主动权。
如果遭遇了更加强硬的抵赖,那么你需要快速掌握话语权。书中介绍了三个迅速获取话语权的方法。叫他的名字:“李磊,请听我把话说完。”举起你的手,让对方注意到你的动作。
这是利用人的两个本能进行话语权控制。人们对于自己的名字非常敏感,当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通常会停下所有的动作来应对。同理,当你举起你的手,就会在对方面前强化一个视觉效应,让对方的大脑来不及处理,从而掌握话语权。
除了上述的两个技巧流程之外,还有很多小技巧值得大家学习。比如,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与下级握手的时候,左手碰触对方的上臂,用以加深亲密关系;比如在称呼上尽量使用“我们”代替“你们”。
最后告诉大家,不要相信电影里神辩手舌灿莲花的辩论。在现实生活中风格强硬的人往往没有最终获得优势,而那些东西察言观色,运用技巧的人才会笑到最后。
这本书的作用正是如此。
《掌控力——让所有人对你讲真话》读后感(十):《掌控力》--多一份把握的“key”
因为未来过于难把握,所以,在面对他人强有力的竞争意愿或处于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之时,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渴望能从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入手,试图通过多收集、分析相关信息的方式,比他人多出哪怕一点点“胜算”--最好是能就此掌控全局。所以,许多基于心理研究的实战解读教程便应运而生了。在这一方面,CIA可谓“大家”,一度也曾以微表情、微动作解读“独步天下”,但随着整容风潮和玻尿酸盛行带来的副作用,渐渐被人们冷落。
而凡是沟通,多数都是要使用语言这一介质的,因此,仅凭数句言语让对方愿意就此吐露真实意愿的CIA谎言甄别师则在书中,以详细的实例分析记录、技巧的熟练运用、模式的无痕转变将之一一道来。甚至包括复盘人所共知的辛普森一案,让人们通过对比,产生更多的体会。而书中不仅介绍了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小技巧,还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思维认知,正是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纠结”状态时最好的提示:如乔治·奥威尔在其作品《1984》中塑造的反乌托邦世界里,提到同时持有两种矛盾的信念“不会产生不适感”,因为人们对矛盾无知觉,对“双重信念”自然不会像实际生活里的我们感受的那么深刻。实际上,为了调和这种矛盾,我们可能会改变思维的过程,甚至扭转自己的认知来为其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且,因为人们内心深处时刻存在着对“言行一致”的渴望,有着对一以贯之言行的自我要求,内心的愧疚感也会进一步推动认知的改变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改变自己,甚至可以借此影响他人的判断--这一点,需要人们善加自律和判断;如果说整容、打玻尿酸是为了掩盖一部分的自己,那么,我们常看的港台剧里法官沿袭西方法庭的习惯穿袍子戴假发又是为了什么?书中的答案令人信服;这表明他们在扮演一个角色,而这就是他们的“戏服”,表明他们就此将个人信仰、偏见和感情抛在一边,然后扮演支持当事人的角色--即使这位当事人会被人们从感情上抵触,尤其是对于作者所处的CIA团队而言。但他们对“眼前人”每多展现出一份能够掌控全局的力量,就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希望。而这一点,对于每个心怀责任感的人来说,也都有着相同的诱惑。
实际上,增强自身的掌控力并非意味着就此有了让一切都如心所愿的能力,但它绝对是让思维更多地跟得上事物的发展、让未来就此多一份把握的“key”。毕竟,掌握了更多比如需要在保卫大家和自己的危急情况下,让对方尽快吐露真实目的的技巧,总体还是能让更多人受益的。而自身也要就此锻炼出强大的“自我”,这样才能在听到一些也许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后果的真话之后,依然稳稳地掌控全局,形成良性循环。掌控未来,把握自己,先得到一个满意的自己,再去追寻一个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去掌控的、伴以满满的信心去应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