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地图》是一本由[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地图》读后感(一):枯燥晦涩的多学科文献回顾杂烩
给作者试图书写大历史的想法点赞,但实际作品个人很不喜欢。全书是传统的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历史的多学科文献回顾杂烩。缺点如下:
1、缺少统一的逻辑框架,观点无法在相似层面展开,甚至没什么独特观点。
2、多学科的文献回顾杂烩,并行非递进结构,完全是几个不同领域的拼凑,并且文字极其枯燥。
《时间地图》读后感(二):推荐序/威廉•麦克尼尔
《时间地图》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综合成了一篇宏伟壮丽而又通俗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类似于17世纪艾萨克·牛顿运用匀速运动定律将地球与天体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方式,甚至更接近于19世纪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即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
《时间地图》读后感(三):信息与知识的交换
1.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地球生物成为地球主宰,是因为人类拥有“符号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积累知识,形成共有的集体知识。 2.能够积累、迭代集体知识是全人类不断进化的最大优势。 3.知识不断积累、创新不断加快,人口就会增长。因为有足够能力承载大量人口了。但一旦人口增长过快而创新知识积累没那么快时,人口就反而下降了。因为超越了环境承载力。因此,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涨了跌跌了涨,就是没有爆炸式的增长。 4.创新与知识的积累必须靠交换。交换信息交换知识最频繁的地方最容易创新。欧洲美洲航线打通后,全球交换体系中心形成于欧洲。而且欧洲鼓励商业交换创新。因此,现代文明的起源在欧洲。
《时间地图》读后感(四):2011年新版序言/大卫•克里斯蒂安
《时间地图》首版于2004年。令我欣喜的是,人们对其评价甚佳。这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本以为人们尤其是历史学家会反对这种“宇宙史”,亦即关于某种全部时间的历史之概念。一定会有人对大历史的概念持怀疑态度,一定也会有人对行文中的某些部分挑刺,但是大多数评论家似乎相信,本书并非荒谬无稽,实际上能产生有趣的见解。有些人更加热情洋溢地把大历史视为历史学界激动人心的新领域。世界史学家尤其是慨然表示,这种慷慨体现在《时间地图》荣获了世界史协会(WHA)2004年度最佳世界史出版物奖。另外,《时间地图》被翻译为西班牙语和中文,这意味着已能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三种语言读到本书,《时间地图》也因此走向了世界。本书的韩文版也即将问世。
《时间地图》读后感(五):至简至真
零零碎碎的读了几个月了,也还没读完!每每吸引我的点,可能是让我从另一个维度去认识了生活。
总有人说生活要简单,要断舍离,要舍得。可常常也会想既然要简单,那为什么小时候老师总要要求我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不是让生活更复杂了么
从宇宙诞生说到人类社会,从地球出现,讲到物种演化。我惊叹不已的同时也为生活找到些许的另类解读
宇宙爆炸诞生之初,形成了氢和氦,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有他们,随着环境的变化,伴随着聚变的同时,慢慢的有了更多的元素,组成了万千宇宙。可即便如此,时至今日氢仍然是最多的元素
回到地球,最古老的生命体是单细胞,结构简单,存活时间长久。书中对此就有解读,正因为这样的生命体结构简单,所以自身很灵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其中有举例说到一些古老的单体动物,甚至也提到病毒
翻看历史长河,面对环境的变化,大型动物和复杂生物反而脆弱了很多。像巨型恐龙等等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对简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解读,内心也平静了很多。也许书中的很多观点只是简单罗列,也未曾深入探讨,却实现了科普文的抛砖引玉的效果
《时间地图》读后感(六):新视角
历史是无法磨灭的,介绍历史的书籍也是必需品,历史之广使得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了解到,更不可能有书能够记载的如此全面。然而有关于历史的著作也有各种各样的,这本《见识丛书·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则是少有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著作,它突破了往常我们对于历史科普类书籍的认知局限,真正达到一种传输知识的作用。
如果是处于对知识的渴望或者是对历史的喜爱,这种涉面广泛的科普书可以说是既有趣又有帮助的。作者尝试用一本书讲述几套不同种类书想要表达的知识,这本书并没有因为涉及面这么广泛而显得混乱,反而更加井井有条,既然我们纠结了解历史的顺序与细节,那么就直接选择这样一本帮我们把一切都规划好的书就可以了。
历史是属于过去的,而如今的人类想要记录它们很难达到一种创新,更难通过介绍历史伟人这一途径超越他们的成就,可是能够让我们以清晰的眼光去认识这些伟大历史的作品确实少有的成功者。这本书甚至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日常的疑惑,比如说我从哪来,我要去哪等这类有深度的问题。
这是一本典型的宏观角度的历史书,这更需要作者的广泛积累,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这样的书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也教会了我们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并赋予了历史新的定义。
《时间地图》读后感(七):大历史
大历史是一切人类的首个起源故事。如果大历史就是一个起源故事,那么它也是一切人类的首个起源故事。由于它出现在一个高度密集化的相互联系的世界,它是首个为全体人类为了自己所创造的起源故事。传统的起源故事试图从特定的社群或者地区或者文化传统中概括出某种知识,而这是试图从世界各个部分积累的知识中概括出来的知识。这本身就表明一个现代起源故事的信息之大、细节之惊人的丰富。
传统的起源故事提供一种对于各社群的统一的观点,不管其内部在语言、文化、宗教和族群上的差异。同样,大历史的故事也能够开始提供一个统一的全部人类的景观,不管其在地区、阶级、民族和文化传统上有多么巨大的差异。一个全球性的起源故事的建构和传播有助于产生人类的统一感,这种统一感正是人类社会集体应对今后数十年的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的。虽然主导卡尔的那个世界的民族和文化上的诸种部落特征今日还大量存在,但是他仍会惊讶地看到,和它们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人类整体的起源故事。
今日世界相互联系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一个有其自身历史的人类统一体的观念拥有了某种统合性,这是卡尔的时代所不具备的,那时候,最重要的人类社群似乎不是民族国家就是保持文化一致的区域,如“西方”或者伊斯兰世界,或者被著名传统帝国如中国和印度那样统治的地区。如今,某种意义上的全球公民、同属人类全球社区,不仅具有科学的准确性。[总体而言,我们毕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物种,因此,人类有一种科学的准确性,而“中国人类”和“美国人类”的范畴则是不具备这种准确性。]意识到什么是全体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尤其是在一个核武器的世界中,乃是人类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时间地图》读后感(八):可以浏览历史的时间地图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觉得自己很渺小,特别是看完微博上关于宇宙的视频后,人真的太小了,比灰尘还要小。当然也有人觉得自己是地球的主人、宇宙的中心。那么有一个人一定会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连整个人类都太年轻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一个放眼就130亿年历史的大神。在130亿年的维度里,我们都是一粒微乎其微的尘埃。作者将创造和掌握了这个历史时间的维度,我们就能够在有限的七八十年的生命时长里,汲取到几千几万甚至几亿年里宇宙世界的知识。
本书打通时间线,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讲述从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大历史”,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这个物种不仅在最近的过去,而且在生物圈乃至于整个宇宙的位置。
首次将自然史与人类史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多尺度考量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演进,整合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弥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断裂;打通时间线,更新世界观,引发认知革命的“大历史”开山之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讲述的“大历史”是一种宏观 历史,他将人类历史置于地球乃至宇宙演化的弘大背景之下,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瞰人类历史发展全貌。与传统世界史不同,“大历史”不再局限于民族、地 区、国家的历史,而是将人类史视为宇宙历史的一个章节,重新定位人类在宇宙演化进程中的历史坐标。
相对于其他的全球史书籍从人类起源说起,本书从宇宙形成说起,材料很广,脑洞清奇。最后以一点小篇幅展望未来来说勉强能够撑得起“大”历史之名,从内容组织上来看以历史走向的 八大突破为主线也差强人意,个人觉得对全球史有理解的都不必将本书列为必读,但如果要选一本书给高中以上没有全球史概念的学生做读物,本书可做首选,毕竟 本书的写作结构非常适合作为学习思考读物。
《时间地图》读后感(九):大历史:上帝视角的自然人文历史
本书向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从宇宙到我们今日世界之形成,拢共分几步?”的大故事。
至少前三章我都在纪录频道看到过相关的纪录片,有兴趣的可以先搜来看看,影像展现极其精彩,本书内容则可视为片子的脚本相辅相成读来更加轻松易懂。
全书就像一个从远到近、宏观到微观、布景到主角的收缩式长镜头,以科学考据的风格为观众忠实展现出宇宙创世→地球形成→生命起源→人类进化→农业社会→商业社会→工业社会全历程,最后作者秉持他一贯的风格小小的、理性地为我们展望了这整个世界将会走向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警示。
书本以10亿年为尺度单位,划出一个130亿年跨度的时间年表,这就相当于我们熟知的那句: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于是,从神的视角俯看下来:13年前宇宙大爆炸,4年半前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生,4年前地球上萌出了生命,经历了一次物种大灭绝后,3天前我们的直接祖先“人亚科原人”登场,50分钟前做为现代人类源始的“智人”在非洲踏出他们的足迹,之后扩张迁徙、扩张迁徙,同时进化强大、进化强大,就这样没有对手的人类占领了地球。到了5分钟前我们开始搞农业社会,3分钟前为了方便串联我们创造出文字,6秒钟前我们脑洞大开来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个厉害了,从此就像乘上光速飞船我们嗖嗖地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地球,2秒钟前膨胀太快的我们来了两场世界大战轰炸出我们今天这个虽不完美但大体稳定的世界秩序,也就是在这时,我们学会使用宇宙起源时的爆炸力,换句话说,我们拥有了毁灭自身及方圆一个地球范围内所有的危险创造力。书上还说依上面的尺度,太阳翘掉也就只剩4、5年的事了,颤抖吧人类!你们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哟→_→活是活不长久的,你们可以挑一种喜欢的死法。
综观全书叙述详尽条理清晰、范围全面科学严谨,以知识普及为标准,并没有讲到艰难深度的专业内容,是一本很适合做为高中阶段科普教材的大众读物。严苛评级可以给★★★☆。最后吐槽一句:中信的书标价太贵不亲民!
800字凑齐,打完收功,淑华,赠书给我哟(づ ●─● )づ
《时间地图》读后感(十):大历史框架下的时间地图
从小特别喜欢历史,读过很多的中外历史,在阅读中逐渐从追求对具体事件的了解向希望建构起框架性的知识体系过渡,于是开始寻找这方面的书籍来阅读,正好接触了到了这本《时间地图》,它就是我所需要的在大历史格局下看待世界发展历史脉络的著作。
这本书与我以往所读的历史类书籍很不相同,开卷的第一篇居然是将宇宙与时间空间的起源,历史居然可以这么写!然而细想却又觉得极有道理,那些难道不正是构成历史的起源吗?对于历史的框架和系统观念的建立正应从一切的本初开始,作者就这样一下拓展了我对于历史的局限性认识,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接下来由宇宙而地球,由地球而人类,由远世而近世,作者以极富条理性的笔触将我们从宏观概念带入对人类发展历程的探索。
一般来说历史属于文科范畴,作者的这种写法却打破了这一学科界限,不再只停留在对人文科学现象的总结与归纳上,而是融合了天体、自然、地质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概念,将我们传统的历史观念放大了宇宙观上,然后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整个历史框架的探索。这种对历史的思考方式似乎在中国历史学者的著作里比较少见。这种跨专业跨学科的能力也彰显了作者的大师风范。
在具体的论述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几部分内容。比如作者所提出的早期的农业技术按照现代标准应该属于园艺而非农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观点,读来感觉颇为新鲜。再比如作者在论述疾病时,将多个大陆多种文明多个王朝的情况进行了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比较和说明,帮助我们在脑海里建立起对疾病与人类发展关系的脉络性的认识。虽然此前阅读过的《全球通史》也有这类就某一事物发展而进行的横向论述,但是感觉那仍然还局限在人文领域内,同时在纵向发展上还缺乏架构性。
另外这本书借助了大量的图表来进行分析,使得这种分析看起来更具科学性,这也是传统的历史著作里比较少的,事实上客观而具体的数字往往比对事物的形象描述更具有说服力,除非你能够提出他所采用的数字基础存在错误,否则要想驳倒作者的观点是很不容易的,这比中国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过多的关注人“怎么想”更具有客观性,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学者应该借鉴这一研究方法。我个人非常赞赏这一分析方法,觉得比我们那种比较“唯心”的、看起来总感觉似是而非的历史研究更加严谨。
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也做出了他对未来发展的推测,虽然不知道其预测的准确程度,但是这种基于大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总结所做出的预测自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