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七种迹象》是一本由[英]奥菲·艾比(Aoife Abbey)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七种迹象》读后感(一):医生急救时在想什么
对大众而言,医生是怎样的存在?他们医治身体的病痛、给出权威的意见,在人们最脆弱无助的时候,医生就是希望之光。于是,我们讴歌舍生忘死奔赴疫情第一线的医生,对医闹充满鄙夷。然而,在强调医生的职业身份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常常被忽略了。医生不是设定了程序的医疗机械,他们克制的情绪未必不存在。恐惧、悲伤、快乐、分心、愤怒、厌恶、希望——英国医生奥菲·艾比的《生命的七种迹象: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就记录了医生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感。 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当属心理最强大的群体,许多病人送诊时的状态便已惨不忍睹,见证死亡亦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却无能为力,也会令他们恐惧,艾比记录了她还是初级医生时的一个故事:有天深夜值班,一位病人病情恶化濒死,她事先签字要求过不抢救。但恐慌中,艾比还是召集了抢救小组,她一想到病床上躺着的是别人的母亲,并便无法袖手旁观,尽管事实上医生什么都做不了。倘若每天都代入死者及其家属的悲伤中,很容易陷入崩溃,艾比逐渐认识到,医生应当给予有限的同情,而不是难以自拔的同理心。 事实上,经常有医生由于精神压力而自杀,有时是面对死者的沮丧,有时是不堪患者家属的指责,有时是同时处理多种任务的重压。对此,艾比的解决之道是以幽默作为调剂,同事间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从令人沮丧的比病例中暂时分心,化解职业倦怠才能更好的工作。书中还有一个名为“快乐”的章节,这是重压之下被放大的情绪:承受太多恐惧和不确定,“哪怕病人只恢复了一点点,也足以让人感到振奋”。 在工作中,艾比也时常要考虑治疗之外的问题,顾及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未必是通过语言所传达。譬如,有位患者已回天乏术,但家属不希望医生拔掉维生仪器,此时运作的仪器如同在治疗家属心理的创伤,。而在另一个病例中,同样是病人临死前,某位医生要遵循惯例给他抽血检查,引起了艾比强烈的愤怒。重症监护室床位紧张,医生要一边评估住院病人的情况,一边忧心能否安顿。对临终病人来说,一个体面的安置所是对生命的尊重。 患者有时也会给医生出“难题”。某次,艾比在抢救一位车祸受伤的青年,对方问她:“我要死了吗?”艾比陈述着客观情况,而青年根本不理她的解释,情绪激动地反复喊着同样的问题——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否定的答复,至于风险和事实是医生的事。这样的患者不是个例,现实情况是:虽然患者和家属视医生为希望,但医生往往不愿给出希望的承诺。他们知晓的是治愈疾病的概率,可是对具体的病患而言,概率只是一个数字,治愈与否是绝对的。假如先给出高治愈率的预期,而患者恰恰是无法治愈的少数人,又该如何抚慰家属的失望?当患者事后谈及,“医生预期存活率是几个月,而我已扛过了几年”,须知,医生并非站在患者的对立面要泼冷水,他们是愿意看到突破概率的“奇迹”的。 但是医患关系的紧张,或也正基于这类曲解和遗忘。身心脆弱的时候,我们渴望旁人(尤其是我们所信赖的医生)能给我们鼓励和希望,而他们或基于严谨、或职责、或自身的承受力、或各式各样的考量,无法给出普通人的同理心时,是容易遭受误解的。了解医生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易医患间更好的沟通,也是为患者和家属在就医时更有安全感。《生命的七种迹象》这类讲述医生感受的作品,便是为医患的相互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
——辛丑年读奥菲·艾比《生命的七种迹象》
《生命的七种迹象》读后感(二):特殊的职责一医者,仁心。
“我将患者的健康和幸福置于首位,我将不容许年龄、疾病或残疾、民族、性别、国籍、政治立场、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其他任何因素干预我的职责和我的患者。”这
一段引自本书第一百三十五页,出自《日内瓦宣言》。
在日常生活中,医德常常被提起,医德一医护人员该遵守的职业操守与道德。比法律更高的东西是什么?是道德。一位医生在他行医的过程中,遵纪守法,不会被人告非法行医,却因道德、口碑,被人有不同的评价,有时这种评价虽说非常主观,却能超越医术本身。
如今的环境之下,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医学发展同样不平衡,但总体来说,世界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何止一二。看着人一点一点死去,或者说瞬间没有呼吸都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家人难以承受,而医生每天都在经历,有人会说医生习以为常,铁石心肠,可有谁知道那一张波澜不惊的脸上背后都付出过何种代价呢?他要经历多少自我疗愈才能看淡生死?前一刻刚宣告一位患者死亡,紧接着要投入到下一位患者的抢救之中,这太分裂了,也太让人心酸了,仿佛在这脆弱的生命面前,所有人都被允许脆弱和无理取闹,但医生就像个必须懂事的孩子,不准闹脾气。
我在小城市的医院工作,经常会听到医生护士的聊天内容。有的护士曾经在肿瘤科工作,他们出院的患者很少,他们的工作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和患者共度生命的最后时光。医生护士理解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苦痛,确不敢全情投入与之共情太多,毕竟生活要继续,可怜人一个比一个更可怜,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候,医生护士是他的支柱,有时也是敲响死亡丧钟的人。这种复杂的关系最是难以描述,大部分有过这种工作经历的人,时间长了都会成为哲学家吧!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位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总结了七个词—恐惧,悲伤,快乐,分心,愤怒,厌恶,希望。你会发现,不好的词占大部分。
医院就是这样的地方,要不是去上班,谁会天天去呢?大家快乐得意的时候不会去,一旦去了,虚惊一场最好,但往往都是不好的消息比好的多,能量守恒定律在医院没能遵守。
医生要经过七八年的学习进入到这个行业,并在这个行业内不断学习,从住院医师升级到主任医师,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在磨炼医术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作为旁观者,有时会看到一些无理取闹的患者。在要求医生医德的同时,患者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道德呢?说几个生动的例子吧!
曾经有一个患了疑心病的人到医院做体检,体检结果显示,他非常健康,于是患者非常不满意,先是怀疑医生的水平,然后怀疑医院的水准,并且表示没看出病,白花了钱;曾经有位患者,在就诊时,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正面拍摄医生,全场为医生录像录音,为了留取自己的就诊证据,以防被医生过度诊疗,误诊,他在保护自己的人权,而医生理所当然缺失了这部分人权;曾经有位患者,不想花费一分钱借助先进的医学检验设备检验检查自己的指标,只想让医生看一看他生了什么病,摸摸他的结节,当医生劝说无果后,妥协为他开药时,他却反问:“你都没有依据,怎么乱给我开药吃?”这样的例子太多,气的人火冒三丈的也有,啼笑皆非的也多。
如果你是个医生,每天看诊30个患者,行医十年,估计能写出一部《追忆似水年华》 但我发现医生并不和这些患者生气,反而一笑而过,用一些话语来化解,化解不掉也很快忘掉,继续服务下一个患者。因为他的职业的重点是帮助每一个患者,医者,仁心也。当然健忘这个词也在仁心之中。
《生命的七种迹象》读后感(三):构筑医患理解桥梁的尝试——生命的七种迹象
迟迟不愿下笔写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触,是因为想起了过往的许多经历。那些少年时期经历的伤痛,留下的伤痕,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愈发沉重与厚重。
童年过得有多开心,青春期过得就有多伤心。初一、初三、高中都经历了至亲之人的离世,而因这些亲人病逝、伤逝引发的,对亲情和血缘的淡漠、失望、痛心,也令我性格大变、三观重塑。
世上的悲欢并不相通,每个人的结局却是一致的,只不过有的是在家人的围绕之中,有的是在孤零零的死亡现场,还有的是在冰冷仪器的凝视之下,少数能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平静而释然的告别。
在《生命的其中迹象——来自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一书中,奥菲·艾比讲述了许多亲身经历的医生和病患之间的温情故事。作为一名医生,而且主要是在重症监护室服务的医生,她的日常工作多是照顾“处于生死边缘”的病人,不仅是照顾他们的病体,更是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
奥菲·艾比将本书大致分成7个方面来讲述她与重症病患的故事:恐惧、悲伤、快乐、分心、愤怒、厌恶和希望。我们可以看出这7个词语中,只有“快乐”和“希望”才有积极的蕴意,其他都是负面而消极的,也传达出本书的基调大致就是如此不尽如人意。但是,反过来理解,也可以如此说,即使是再消沉、绝望的境地,也是存在欢欣和希望的亮色的。
其实,对于本书,更让人深思的是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医生是否应该压抑自己作为人的感性、同情和怜悯,而只表现出作为医生的理智、冷静而客观的一面?如果要压抑作为人的情感,只表现“冷漠”的专业素养,是否会让世人对医生的评价偏向负面?但若是不仅仅理智而客观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是否会“伤害”医生的专业能力,无法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且以高超的医术来为病人解除痛苦呢?
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我相信当前严峻的医患矛盾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医患关系也将不再如今日这般紧张。
古人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很多时候,对于医生,我们对他们的期待或是要求却太过“贪婪”,既希望对方能治好自己或亲人所患疾病,又期望对方能将自己当做朋友或家人一般呵护、对待,而不是只是冷冰冰地将自己看做病人。但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医生,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们的情感容纳度也是有限的,为什么要神化医生这个角色呢?
作为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所面对的病人状况将是其他诊室难以比拟的,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许可以说是整个医生群体中最强大的一群,见证死亡更是家常便饭。但即便如此,他们对于病人的死亡也做不到视之为理所当然,也会让他们恐惧、悲伤,试图为病人做点什么来减轻自己的负疚。正是通过一些经历,奥菲·艾比才认识到,医生应当对病人给予有限的同情,而非难以自拔的同理心。
除此之外,如何顾及患者和家属的感受,如何处理医生自身的负面情绪(因为每日面对病人的伤痛和死亡,医生的心理压力过于沉重),如何面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如何抚慰家属的失望,如何给予临终病人体面的安置等等,这些问题在书中均有涉及和讨论,艾比也尽力给了自己的一些应对办法。
很多时候,矛盾、争端都是因为沟通不畅、了解不足而导致的,医患矛盾或者医患问题更是如此。面对庞大的病人群体,医生只能勉强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而在病人看来,或许就会产生医生“过于冷漠”、“不近人情”等这样的误解和隔阂。
通过阅读本书,这样的误解和隔阂,或许能得到很大的缓解。让更多人了解医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医生所处的困境和压力,让患者和家属更加了解医生的能力和局限,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在医患之间构筑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桥梁,或许就是《生命的七种迹象》这类书籍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最大意义吧。
《生命的七种迹象》读后感(四):《生命的七种迹象》——在重症监护室中体悟复杂的情感,感受生命真正的意义
“作为一名医生,我努力记住的一件事是,我与病人的每次会面,对病人的意义几乎总是大于对我的意义。”——奥菲•艾比
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医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医生对于病人那种如同天职般的责任,也从无数的侧面了解他们的不容易。这一次,我们将在动情的文字里,深入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情感世界。
《生命的七种迹象》是年轻的爱尔兰医生奥菲•艾比多年来的亲身工作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她作为重症监护医生与病人之间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个发生在作者与同事、患者及其亲属之间的真实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医生的情感世界,让我们看到医生对于职业的思考和关心生命的体验。
在忙碌的重症监护室中,感情的负荷对医生、病人和家属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从没有过这样经历的我们永远无法体会。恐惧、悲伤、快乐、分心、愤怒、厌恶、希望,是作者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感,而它们也成为她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我想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接近一个医生的内心世界,第一次站在医生的角度去面对生老病死,面对生老病死背后医生所有的情感波动。
重症监护照顾的是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个体,病人往往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在这里每个人都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作者在疾病和重症监控的世界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作为一名医生,她学会在没有任何实际建议或指导的情况下对所有风险保持警惕和理性,留心正在做的事情。
第一次确认病人死亡时的恐惧和那种仿佛掌握了病人生死命运的巨大责任下的恐惧;向家属公布坏消息的悲伤;病人恢复健康带来的快乐;为了克服悲伤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时的分心;在繁忙紧张的情景下对于别人工作不严谨的愤怒;对见惯生死的“冷漠无情”的自己的厌恶;帮助病人重新燃起希望时自己对于工作的希望……这就是工作带给这位重症监护医生的体验,这就是她无数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生活。我想我们都会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站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位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更是一个鲜活的灵魂。
医生守护着我们普通人的健康,却也承受着这个职业特殊的艰难。未知的未来会让病人们变得脆弱、无助,他们对医生充满了期待和依赖,医生在如此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坚守着,每一次都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正是源于他们对生命的敬畏,面对死亡,他们也会因无能为力而悲痛;面对希望,他们会为之振奋不已,他们的情感与病人和救助工作紧紧缠绕在一起,谱成最动人的心灵之歌。
那一个个触动我们深切情感的时刻,是那样厚重与深刻,在这些交织的情感中,我们看到了克制与爱,也更加了解医生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