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紫禁城到故宫》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07 02:2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紫禁城到故宫》的读后感大全

  《从紫禁城到故宫》是一本由单士元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一):图书编排可以重新整理

  单老在故宫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本书是他对于紫禁城烂熟于心的所得。但是实话实说,编辑在推荐的时候说这本书读起来不累,那是有点夸大。写跟历史相关的书籍,最大的忌讳就是直接大段的引用原文,这样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虽然我基本能看懂原文,但真心不是很建议这么去写。另外,整本书的副标题是营建、艺术和史事,然而这三点都没有完全讲透,很多时候明明想说的东西非常多,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只是点了那么一下,缺乏透彻的点,看到最后,只能说,“大家小书”这个点本身就存在问题,既然是如此弘大而磅礴的内容,怎么能够用如此小的一本书就表达清楚呢?尤其是史事部分,很多都是一笔带过,倒不如直接写某个殿,彻底从这个殿怎么来的,发生过什么事情,里面的建筑风格,里面的配饰有什么讲究,这么慢慢的去讲透,当然大的完整的宏观的也需要有那么一两个篇章。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二):故宫一“书”游

  1925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随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官方组织进驻以清算清朝皇宫遗留下的文物。在这个组织中,有一个年轻的北大研究生因为导师的原因,也在清算项目中承担基层的记录工作。这位年轻人叫单士元,后来,他成为新中国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将一辈子都奉献于故宫文物和历史的研究,并将毕生的成果和心得,凝聚到《从紫禁城到故宫》这本小书当中。 这是一本小书,32开大小,也不过250页。然而,它却十分全面的介绍了故宫的建造历史、建造过程、建筑艺术以及故宫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最后,作者还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了故宫博物院的创建历程。不止如此,这本书通过讲述故宫的故事,还提及到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官场腐败、印刷出版等各方面情况。可以说,这本书涉及了明清帝国的方方面面。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9月份刚从故宫参观回来。当时走马观花所看到的种种景观和事物,竟然在这本书中都有进一步的阐发。阅读的同时,我不断暗暗惊讶,“原来其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例如,我一进故宫就注意到偌大的紫禁城内只有光秃秃的石阶和宫殿,竟然没有一株花草树木。直到我读完这本书中有关故宫起火的论述,我才恍然大明白,原来是为了防火。 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老一辈学者的缘故,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散发出一种严谨、冷静的“老学究”气息。然而,当我深入读下去才发现,在冷冰冰的数据史料之中,其实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和态度,例如在第二章中讲述建造皇宫的所费劳力时对于劳动者的同情,在第三章结尾记述清朝最后一位皇子时所表现出的唏嘘,在最后一章回顾建国后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时对于自己一生的感叹。这些作者个人的感受都浓缩在这本小书当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仅是站着一位艺术家的角度去评价欣赏故宫的建造,而且始终表现出历史遗迹是封建时期劳动者智慧和血汗的结晶这一政治立场。虽然很突兀,但是我认为这是没有错误的。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三):一本书讲透故宫——读《从紫禁城到故宫——营造、艺术、史事》

  文/岸晓风

  毛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大凡到北京去的人,都是要去一下长城的,不然算不上“好汉”。当然到了北京,另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去过,也算不上到了真正的北京——那就是故宫(古时称紫禁城)。试想,在古时候,紫禁城才是真正的皇城,才是“首都”。

  当然,虽然我们都对故宫的大名如雷贯耳(古时的老百姓也是),但是要说对它有多深刻的了解,却也不尽然。毕竟,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级结晶”,不是一般的下里巴人能够了解并熟悉的。

  但是,时代在进步。当代的人们,早就应该也有能力解开关于故宫的所有神秘面纱了。当然,这就不得不说一本书。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先生的《从紫禁城到故宫——营造、艺术、史事》,这应该是关于故宫的专著里面具有“空前绝后”意义的一本书。

  一方面,是这本书是关于故宫的传世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无论是关于故宫的前世今生,还是文化、掌故,作者都了如指掌。比如书中告诉读者,紫禁城始建于15世纪初期,准确地说,是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书开始筹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建造完成。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高达10米的城墙围绕,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长七百六十米。故宫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独特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最符合《周礼·考工记》王城规划的宫殿建筑设计的实物典型。同时,作者对于明清两朝对于紫禁城的营建、修缮、布局,以及有紫禁城有关的制度设计,甚至引起的文字狱,都熟捻于心,真正做到了权威、厚重、大气。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单士元先生91年的人生岁月中,在故宫学习、工作长达73年,1925年初,十八岁的他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亲历自末帝溥仪被驱逐出宫至清宫被筹办为故宫博物院这一历史变革之业,之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直至仙逝。可以说,作者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故宫,也带给了我们丰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沉甸甸的“精神财富”都随着时光的洗礼而愈加伟大。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四):来自建筑本身的故宫历史解读

  几年前曾经去过故宫,不谙其具体建筑历史意义的我,自然是走马观花,惊叹一番,照几张照片了事。看了单士元先生的《从紫禁城到故宫》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是辜负了故宫一行。因为我只是看到了故宫的表象,却没有寻丝觅迹探究其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从紫禁城到故宫,简单的几个字,却高度浓缩了这片建筑的历史。那么它为何能够成为明清两朝的皇宫呢?一是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二是与它本身的特色有关。后者也正是单士元先生在书中着力阐释的内容。

  历代王朝选择哪个地方建造皇宫,自然是经过综合考虑之后的结果。一旦确定地方,它的建筑就要与所在地的建筑风格一致,否则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所以,紫禁城在北京,其风格自然是与北京的古代建筑风格是一致的。毫无疑问,无论皇家多么有权有势,皇宫的建筑总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其草图是随随便便画画就能了事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单士元先生重点讲了明清两代的营建制度,在他轻松诙谐的语调下,枯燥无味的建筑知识以及隐含在其内的文化等,都变得生动起来。《从紫禁城到故宫》这本书是单士元先生对故宫建筑历史及其文化历史、甚至在其间所发生的历史故事的科普之作。这座建筑物里有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房屋、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文化内涵,还有很多的历史人物皇帝、妃子、大臣们,他们在这里演出了自己的人生悲欢,也决定了当时社会的悲欢。所以,紫禁城就绝不仅是皇宫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旧时代我国命运的决定场所。

  《从紫禁城到故宫》具有严明的体系,反映了单士元先生具有谨慎的学术观念。这种学术观念让他能把自己70年间对紫禁城和故宫的所见所感,用一种不是学术语言却富含学术因素、不是学术著作体系却丝毫不逊于学术著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稍微具备一点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

  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书籍如海的时代,只是阅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去阅读,却不是人人都能知道的。游故宫,是简单地买一本游览指南,还是事先认真找相关的书籍做做功课,这就值得人深思了,总而言之,如果再去故宫,我会带着这本书,循着书中的指引,一一走过那些承载了无数历史的地方,从中感悟每一砖每一瓦的故事与情绪。

  1��IU;�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五):一砖一瓦故宫情

  在我国的古代,紫微星被认为是帝星,因为紫微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便是由此而来,意为紫薇正中,人间正中。禁则代指宫禁森严,严禁侵扰等意,也因此皇家的宫殿居所也就被称为紫禁城。到了民国溥仪退位,帝制终结,紫禁城也终于从皇家宫苑成了我们如今所知的故宫。

  故宫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是现金所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但故宫只是曾经的紫禁城的一部分。北京从十二世纪起作为一国之都,曾几次兴建皇城,如今的故宫虽在明清两代一直在不断的重建、改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朱棣所确定的紫禁城。可以说北京故宫是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皇宫。

  如今紫禁城已不再为一家一姓独享,成了供人观赏怀古学习的地方。进入故宫,我们必定参观的地方肯定有外朝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之首,也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太和殿主要用来举行大朝会,例如登基、朝贺、颁布诏令等,使用虽少,但地位重要,是皇权的重要象征。

  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最初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朝中期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清朝又改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虽说三大殿十分重要,但在故宫中三大殿的历史却不是最悠久的,原因就在于,三大殿数次失火,数次重建,如今的模样已非永乐时的原貌。

  从紫禁城的布局来讲,乾清门广场阴暗的三大殿以及文华、英武等殿为外朝,广场一杯的后三宫等建筑为内廷,内廷也就是皇帝及其家人生活的地方。内廷的宫殿名称常常在影视剧中出现,如皇帝的宫室乾清宫,皇后的居所坤宁宫。晚明历史上有三大疑案,其中的红丸案和移宫案就发生在乾清宫中。

  发生在皇室的迷案还有很多,比如游览故宫必去的珍妃井就潜藏着一桩秘闻,据传珍妃被慈禧太后命人推入井中,冤死于此。与慈禧相关的疑案还有西宫谋害东宫之说,慈安太后病死亦是谜团重重。

  单士元先生在书写紫禁城建筑格局、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书写了皇城之中的秘闻故事,考证了期间流传的诸如香妃的传说,可以说,《从紫禁城到故宫》不仅从严肃的考证层面介绍了故宫建筑的特点及变迁,也从人文层面讲述了故宫的人物事。

  作为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从紫禁城到故宫》从营建、艺术、史事三个层面上做了讲解,并且遵循了大家写给大家的原则,既通俗易懂,又科学严谨,是一本了解故宫必不可少的书籍。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六):故宫:除了史事,还有建筑

  《国家宝藏》的火热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国家的文物,也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历史的各个方面,如史事、艺术等等。在众多的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馆应该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地处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留下的宫殿,拥有成千上万的文物,另一方面其与CCTV合作的纪录片以及自己设计的周边一直社会大众的追捧,而关于发生在故宫的历史故事更让人惊叹。不过,若是说起故宫的建筑设计,很多人可能会有所陌生。我们都知道任何建筑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特别是建造故宫这座宫殿,更是集中了全国著名的工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于明正统朝完成。随后,直至清朝仍不断在改建、修缮。

  《从紫禁城到故宫》是一本让读者通过故宫建筑来深入认识明清朝制度、布局、艺术等等是书籍。本书的作者是单元士先生,他曾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历任故宫博物馆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对古代建筑和明清历史很有研究,著有《清代起居注考》等著作,而这本《从紫禁城到故宫》由他的女儿整理,于2017年问世,正值单元士诞辰110周年,在纪念单元士先生的同时,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故宫。

  在《故宫史话》一书中,单元士曾说:“故宫是民族建筑一书集大成,其工程之艰巨、规模之宏伟、工艺之精巧、创造性之丰富为世界所罕见。塔不仅是东方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的奇迹。”那故宫这座宫殿又有什么特点呢?单元士先生在《从紫禁城到故宫》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整本书中我比较在意的是故宫是如何采暖。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在没有暖器设备的情况下,皇宫帝后、妃嫔在冬天如何保暖呢?单老介绍,公众的取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炭盆,这个相信大家比较熟悉,利用炭盆供热,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也时常看到,另外一种就和建筑密不可分,利用地下火道,即在殿内地面下砌筑火道,火口在殿外廊上,感觉这种方式与如今地暖类似,而这种技术在皇宫中使用了四五百年了。当然除此之外,故宫中还有所谓的暖殿、暖阁,这就是利用空间,降低室内高度,让人感觉不那么寒冷。

  再来说说水源方面,在故宫中有一套整体的下水系统,遇到暴雨,各殿庭院相连,一同把水排出城,因此,宫中不会出现积水问题。至于应税问题,宫中每个宫院至少有两三口井,除帝后外可满足故宫内所有人。此外,故宫中有不少小型盖顶井亭建筑,既可满足生活所需,又美观,这就是故宫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此,我只是提及到了书中亮点我比较关心的问题,而整本书就如序中所言:“从深入浅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虽然这本书小巧,但是里面的知识却丰富,既可以让读者增加只是,又可以开阔眼界。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七):解码故宫:从营造艺术到历史沉思

  (刊于《现代快报》2017年8月27日)

  文/俞耕耘

  北京故宫,之所以驰名世界,在于它早已化为历史凝集,文明象征。无论从艺术还是规模,都前所未有,登峰造极。在它背后,是北京八个世纪的建都史,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丰赡积淀,承袭沿革与改造扩建。它不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的完美配置,皇家宫殿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世界皇宫中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典范。

  然而,越是恢宏撼人之建筑,常人越难以观其精微幽妙。因为格局、气势、体量往往掩过了它背后的玄机密码。单士元先生的《从紫禁城到故宫》就是一部洞幽烛微的故宫“解码书”、深入浅出的“百科探秘书”、写给大众的“内行研究书”。作为著名文物专家、古建保护专家,单先生在古建营造、明清档案、文物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在故宫浸淫七十年的生涯,让他的著述俯拾成趣,自然从容。

  这位“老故宫人”介绍故宫的“小书”,却有着境界的阔大。你很轻易感受到一种历史意识、建筑视野和艺术品位。全书从营建史、艺术布局和史事钩沉入手,展现了关于故宫的知识谱系,可谓融贯了建筑的技术性、空间的艺术性和政治的历史性。这三者密不可分,故宫的价值全在于它是“意义的聚合”:既是一部用建筑表述封建皇权的思想史,亦是以建筑“观取”治废兴衰的“隐喻诗”。它的每一次营建、重建、改建和扩建都关乎国运前途,人民疾苦,王朝更迭。

  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紫禁城,历朝用时间夯实了一种恢宏完美、法度森严的规划营建艺术。单先生揭示了其中的“常道”,你可以说这就是古代所言的“法式”,也可以理解为宫殿的“套路”。其中,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不断被“汉化”,如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原则都源于《周礼·考工记》。法式的思维,也决定了迁都、建造排除了突发奇想的随意性,相反它们都遵循“原型”蓝本,复建平移的思路。

  如明永乐建都北京,皇城“悉如金陵之制而宏敞过之”。朱棣不过是依据南京、凤阳的宫殿规制,进行了更完备的扩大复建。洪武朝不仅保留着元故宫的琼华岛、兴圣宫和隆福宫,甚至朱棣还将隆福宫改建为自己的西宫。作者用文献和实地勘察的相互佐证说明了元、明两代皇宫中轴线的一致叠合。如果反观,后朝对前朝的宫殿改造,你会发现它们仍旧指向一个核心要义:即不断强化南北中轴线的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宫城、皇城和都城中心辐射的套嵌结构,宣示亿万之家供养天子皇家的象征隐喻。

  明代将南城城墙南移,“使这条驰道更加延伸”,北部则把鼓楼和钟楼移到中轴部位,“由于北城墙已缩回五里,这条大道便名副其实地成为纵贯全城的一条中轴。”它给明清两代提供了“黄金基线”,全长八千米穿过整个皇宫中心,最宏伟威严的三大殿全都处在中轴线上。明代千步廊也南移到正阳门与承天门(今天安门)之间,形成国门前的“御路”。这条北京内城唯一的东西纬线,在皇宫大门前形成一个禁区广场,随后突然向左右夹峙延展,更反衬出承天门的宏大壮阔。门禁、广场和三大殿组合交替,也正如序曲的“蓄势”和高潮的“叠加”,将变化与重现的主题,绵延至景山,推向无穷。

  从永乐朝开创、正统朝完成、嘉靖朝扩建,奠定了紫禁城的总体格局、功能划分。作者似乎也向我们说明,清代之所以承袭明代宫殿,位置布局一如前朝的原因在于紫禁城的完美已入化境,根本提不出什么更动的理由。即便是改造,也不过是清代改变“东西路对称格局”的“小动作”,甚至单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清代统治者的自以为是,误读曲解了明朝文化传统。庆幸的是,连续性、继承性终究是主流,它使故宫得到了世代累加的修缮与保护。

  《从紫禁城到故宫》一书的超越意义在于,它不止是故宫艺术的巡礼品鉴,更是以故宫为“扣眼”,通了“古今之变”,阐发了历史哲思。这就像一个反讽的悖论:封建王朝没有恢宏雄丽的宫殿,就不能显示天赋的神权,统治的合理;就不足以威震天下,让万民归化畏敬。然而,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的反复营建,又会招致民不聊生,王朝覆灭的终局。换言之,王朝就像流水的棋子,宫殿却是铁打的“棋盘”。北京城、故宫亦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族融合历程的见证遗存。从辽金到元明清,都城与宫殿或重合偏移,或改扩重建,却都体现了一种因势生变,破立结合,绵长永续的“中国智慧”。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八):大家笔下的故宫建筑

大家小书《从紫禁城到故宫》 单士元

  大凡是到过北京的国人,鲜有不去参观故宫的。顾名思义,所谓“故宫”,就是前朝的皇宫,在明清两朝,叫作“紫禁城”,也就是禁止民间进入的皇家专属区域。故宫,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宫殿,而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它之所以受瞩目,也并不仅仅因为它曾是皇宫,更是因为其本身就有着极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不论是从建筑的形制,还是建筑艺术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它都是中国古建最高成就的代表。如果说,曾经的北京城本身是一座不可复制的伟大的中世纪古城,那么故宫,至少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而言,这座伟大城市精华中的精华。

  尽管研究故宫所藏文物的学者不少,历年来出版的著作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不过系统研究故宫建筑的著作,仍是罕见。好在,老一辈学者中有一批人,始终对故宫建筑如痴如醉,其中就有在故宫工作了整整70年之久的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文物专家单士元先生。单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生于1907年,1925年初,年仅18岁的他,就以北京大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参与了当时成立的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亲历了清末帝溥仪被驱岀故宫清宫苑之事。稍后,他又参与了筹办故宫博物院,是故宫研究领域名副其实的开山鼻祖。

  最近,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单士元先生的《从紫禁城到故宫》一书,这部书是由作者对紫禁城营建史,宫廷史等研究成果编辑而成的。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可以说是一部故宫简史:从北京作为首都,故宫作为皇城的历史沿革讲起,叙述了皇宫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书中引用了大量明清历史文献,对紫禁城的营建制度、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与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有交代,从明皇宫的兴建写起,直到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创建为止,全书贯穿一线,一气呵成。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营建,二是艺术,三是史事。营建部分主要是在查证大量明代文献史料后写岀的,这些史料包括《明史食货志》、《明臣奏议两宫鼎建记》《明史成祖本纪》,以及有关营造工艺技术和匠师等诸方面的历史文献,因此叙述充满了细节,别处难以见到。而艺术部分则是从紫禁城的整体布局、建筑规划、始建时间与建筑艺术等方面,与世界上著名的宫殿,如巴黎的卢浮宫等作对比,让读者对故宫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卢浮宫,1541年建成,这座皇宫的建筑面积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建成时间亦晚紫禁城一百多年。而鼎鼎大名的凡尔赛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始建时间与规划也都不及紫禁城。再如英国的白金汉宫,由白金汉公爵乔治费尔特,在1703年主持兴建,建筑面积只有紫禁城的十分之一,宫内最豪华的御座间面积约600平方米,而北京太和殿则达到了1700平方米。还有日本皇,面积尚不足紫禁城的三分之一。所以单士元结论是:“北京故宫虽然是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营建,重建,改建,扩建。但它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紫禁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故宫在世界上著名皇宫中,是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的皇宫。”

  在营建与艺术这两部分里,还有相当部分的篇幅,是作者对紫禁城中轴线。以及明代皇城格局的论述。单士元早年曾对中轴线午门与太和门之北,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以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和紫禁城外的雁翅楼等宫殿楼轩阁堂进行过极其细致的考察,这些实证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研究都有开拓之功。

  这部书的第三部分,是单士元对明清宫廷史的研究,从中亦可见作者考证之细致、研究功力之深。作者曾悉心研究过故宫中发生的不少历史案件,对一些著名的历史疑案,如珍妃入宫之情形与坠井之死等,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作者还利用清代内阁大库所存御屏京官职名册作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例如,从册中开列的在京各衙门文官职名及除授年月,可以对清朝的官职加以细致的考究,打破之前对人们清代官制的一些共识。这部书里还叙述了不少作者亲历的事情,除了前述溥仪被赶出故宫事之外,还有当年故宫博物院请院中清末太监做口述史等趣事,此外,作者还写了晚清清宫内发生的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以及自己亲历筹办故宫博物院的全过程等,凡此种种,如今说起来都是极为难得的史料,也是该书在建筑史意义之外,另一个颇有价值的所在。

新编历史小丛书《故宫史话》 单士元 北京人民出版社

  其实,早在1962年,以明史研究大家吴晗为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员会,邀就曾请单士元写过一部《故宫史话》,可惜当时规定篇幅限制在2万字,作者因此未能展开笔墨,不过这也让他起意,岀版一本以紫禁城建筑史、宫廷史故宫博物院院史为主的书,据说作者曾为搜集材料,准备了多年,文稿也基本完成了,只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被迫放下了。而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作品,则是在作者故去后,由其女公子单嘉筠根据作者生前留下的资料整理编写而成的,如今北京出版社将其列为“大家小书”丛书之一种出版,可算是弥补了作者生前未能得见著作出版的遗憾,也让读者有缘读到一位与故宫研究结缘七十年的老辈学人的学术总结。

  本文来转自360个人图书馆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九):解码“紫禁城”的秘密

  解码“紫禁城”的秘密

  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5),“高敞壮丽过之”( 《明太宗实录》)。200年后,满蒙铁骑踏入北京。与项羽火烧阿房宫、董卓火烧洛阳、朱棣火烧南京紫金城、李自成火烧(北京)紫禁城相比,清王朝把明皇宫作为新朝统治所在,不但使得紫禁城建筑群的生命得以延续,有清一朝的历代帝王还重修、重建、扩建了紫禁城,太和殿、建福宫、宁寿宫、文渊阁、畅音阁等重要建筑都是经过大修和重修(甚至)新建和改建过的。除常规性修缮,还有灾后重建、扩建。从文献资料上看,现存故宫建筑大多是清代尤其是康乾朝重修、重建和扩建的,乾隆花园就是那个时期的杰作。“故宫作为五朝宫阙,就是最近八百年来改朝换代,治乱兴废见证者。”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所言,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朝宫殿到大众博物馆,故宫身份的变迁不仅是斗转星移的历史光影的折射,更是恒久的、撼动人心的知识、艺术和文化沉淀的反映。

  故宫是凝固的历史,《从紫禁城到故宫》是这部凝固历史的说明书。在“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从紫禁城到故宫》一书中,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单士元(1907~1998)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及紫禁城建筑群赋予灵气,赋予诗意的艺术之美和深厚人文历史内涵。作为古建筑艺术的宫殿,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紫禁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从紫禁城到故宫,改变的不仅是称呼上。一方面,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及庞大的建筑群,见证者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而从紫禁城到故宫,是民主革命的又一次胜利,是对没落的复辟势力最沉重、最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伟大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故宫宏伟的古建筑及其浩如烟海的文物藏品融在一起,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

  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正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所言,“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而且“故宫的地位与价值是相关联的”。这大概就是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所说的“非器则道无所寓”吧。在《从紫禁城到故宫》中,单士元先生从明成祖朱棣鼎建紫禁城起笔,把紫禁城的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贯穿一线,立体地展示了关于故宫的知识谱系以及紫禁城里的“秘密”。用古典文化泰斗叶嘉莹先生的话说,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精神世界。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不能再简单地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所代表的历史的文化。一座紫禁城,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包容了汉族和古代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文物及紫禁城建筑群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又是华夏文明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所以,单士元的《从紫禁城到故宫》是一部兼具深沉史感和世界视野的“大家小书”,亦是见证中华民族从皇朝统治到民主法治社会的一部通史。

  建筑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明与文化载体,具有媒介的属性,传达着特定时代的媒介文化观念。正如单士元先生所言,“古建筑,古也;古也,历史也。”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朝宫殿到大众博物馆,故宫身份的变迁不仅是斗转星移的历史光影的折射,更是恒久的、撼动人心的知识、艺术和文化沉淀的反映。即,“故宫建筑群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一家文物藏量丰富的博物馆,它同时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在时代变迁中追随着所有权的转换而呈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露出不同的媒介文化信息。”在《从紫禁城到故宫》中,单士元先生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了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故宫宫殿的建筑艺术、故宫营建的历史文化以及故宫史迹抓杂等。作为皇权的象征,紫禁城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使命。它庄严、肃穆,也充满神秘感。从紫禁城到故宫,它见证了少数民族统治者与汉族融合的发展历程。从皇朝宫殿到历史博物馆,有使用功能上的改变,更有历史价值的延续与再生。这个过程,既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民主思想艰难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映,更是人类文明、社会变革的一种曲折表现。

  原载2018《娄底人大》五十四期下,5月28日《黄石日报》第五版“读书荟”,5月2日《皖西日报-文旅周刊》7版悦读

  http://dbsck.luaninfo.com/detail/?time=2018-05-02&id=14001&t=2

  http://www.hsdcw.com/daymap/index.asp?bzday=2018-5-28&bz=hsrb&bm=5#

  http://www.ldrd.gov.cn/show.asp?id=10039

  �<�4��

  《从紫禁城到故宫》读后感(十):单嘉筠:大家写给大家的书

单士元先生

  编者按: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规模最宏大的博物馆。其所藏的历代文物艺术品之富之精,世所共知。千年蓄积,非同凡响,而随着近些年故宫文创及一系列亲民文化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近故宫、爱上故宫。这里,已经成为每个国人心中最骄傲的文化坐标之一。仰望今天壮美恢弘的紫禁城,有一个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感怀,他就是著名古代文献档案研究、古建筑保护专家,供职故宫74载的“故宫古建保护第一人”——单士元先生。

  近日,北京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告知他们正在编辑一套“大家小书”丛书。之所以找我,就是想要将我父亲单士元生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学术研究的成果介绍给读者。

大家小书 北京出版社

  先父单士元生于1907年,病逝于1998年。九十一年的人生中有七十三年在故宫度过。1925年初,十八岁的他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亲历自末帝溥仪被驱逐出宫至清宫被筹办为故宫博物院这一历史变革之业。之后赓续在院直到病逝。

  父亲一生简言之,从事了两个学科的研究。第一是1925年在故宫院中清整并出版原清宫中各处存藏的旧档文献史料,与同仁开创了历史档案学科。从1925年到1980年,父亲在历史档案学领域耕耘了近六十年,经他手整理的档案不计其数,出版了《掌故丛编》《文献丛编》等以档案史料为主的期刊,同时还有《清代奏事处考》《清代起居注考》《清代秀女制度考》等专著。他最重要的贡献,首推倡建档案目录学。

《清代档案释名发凡》抽印本 单士元

  在其文著《档案释名发凡》中,父亲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目录学里,档案目录学应列为一格。这一远见卓识使他成为档案目录学无可争议的创始人。其二是填补了《清史稿》之遗漏。父亲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研究生,他的毕业论文《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发表于1934年毕业之际,指导教授为国学门主任胡适。这篇文著响应胡适先生提出的“以毕业论文的撰写补写一代清史稿之遗漏”,使有清一代的一些史志资料得以存世。

  另一学科是中国建筑(5.160, -0.06, -1.15%)学。父亲本不是学建筑的,只是早年(1929)在北京大学选修西洋史课时受到一位教授的激励才立志涉足这个领域。那位教授讲:“中国建筑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惜的是中国现在缺乏专门人材研究本国的建筑艺术……”父亲听后民族自尊心油然而发,决心步入古建筑探研领域。从此他在钻研明清史、金石学之外,涉猎中国建筑学。他从清代档案文献中搜集有关故宫及其他重要建筑的沿革、布局规划等史料,在北京地区对著名古建筑、古园林进行调查。同时对紫禁城内各类建筑进行对比研究,每有所得即随手写出札记,以求同道商榷交流。

单士元(左一)1937年与同门学长张鸿翔、吴丰培、商鸿逵(左二)为孟森师(左三)祝寿

  1929年,曾是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在北京创办了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次年父亲受邀加入其中。1937年因北平沦陷,营造学社被迫转移,在这八年中,父亲在营造学社写出了《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明代营造史料》《清代建筑大事年表》等文著。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当年社友同仁谢国桢、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对宋代《营造法式》一书进行了各种版本的校对工作。其中,他又提出应对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进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几千年来都是师徒口耳相传,又因为是劳力者,不被封建社会上层官宦所重视,在史书文献上留下的文字少之又少。当年探研建筑者,多对古建筑的工艺技术不甚了解,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父亲在营造学社内首先提出对古建筑工艺技术进行研究,纳其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范畴。这样,他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就走在了前头。

1984年全国政协文化组经济组考察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在流杯池吊黄楼前留影,右起依次为单士元、王定国、刘超、魏传统、郑孝燮、罗哲文

  他认为:古建筑,古也;古也,历史也。也就是说对于古建筑要有历史的学识来进行原貌保护与修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故宫第一任主管古建维修的副院长,通过与同事对院中古建历经清末民国未得妥善管理、殿宇楼台宫室内外破乱不堪的现状调查,他提出四句十六字保护修缮方针: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这十六字后来成为故宫古建筑维修的基本方针。

单士元20世纪80年代审查工程图纸

  1957年父亲在《北京故宫进行修护保养的状况》一文中说:“明清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总结性的杰作,应当在保持原状的原则下更好地加以保护……在保养修缮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按一般工程考虑,而要采取慎重态度,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保养上……不能要求将故宫修得焕然一新,将来也不应考虑将它变为全新的。”

1957年,紫禁城西北角楼大木竣工,单士元(第四排右二)与施工人员合影

  1958年下半年,一项为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周年献礼的大修任务布置下来,首要工程就是对太和殿及四庑崇楼等脱落残损的彩画重新彩绘。这个政治性工程的重担落在了父亲身上。在领导与匠师的支持下,父亲与同事们终于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大修任务。在人们争相参观之际,有人兴奋地畅言:“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是过去在诗赋中读到过的,今天却亲眼得见了。

单士元(左后一)20世纪50年代与王璞子(左前中)、蒋博光(右前一)同工人一起运料

  在半个多世纪的古建研究中,父亲逐渐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若仅仅侧重历史素材和实物的调查,而忽视建筑理论的研究;若只着重建筑布局和造型艺术的探讨,而不讲工艺之学和工具之学等,就无法全面理解祖国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无法构成完整的中国建筑史。这是父亲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他青年时期“中国人有能力研究本国建筑文化”的夙愿的实现。198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父亲作为唯一一位供职六十年的老故宫人,则是双喜临门(14.770, -0.33,-2.19%),古稀之年的他不再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而被任命为顾问,全面指导院务。为此他做了《甲子抒情》诗一首:

  乙丑入紫禁,今又乙丑年。 弹指六十载,仿佛一瞬间。 桑榆已晚景,伏枥心不甘。 奋蹄奔千里,直至到黄泉。

  附言:“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被逐出宫,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余为善委会工作人员之一。余时初进紫禁城为1924年12月底,应为甲子之末。由于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遂以乙丑年纪之。余今已暮年,将以残烛之光为人民服务,死而后已,用此以报党的教育之恩。”

单士元(右二)1930年整理清代档案

  十年后的1995是建院七十周年,有人戏言:“溥仪出宫,单老进宫!”虽说是戏言,但道出了父亲一生的经历。细算起来,清逊帝溥仪不过在紫禁城度过了十六年,父亲却在紫禁城度过了七十年,从一位青年学子成长为“故宫学”大家。父亲晚年回忆故宫博物院建院初期,曾说:“我在前辈师长教育下,保护紫禁城文物并受教传统文化知识。现在我成为文博界老兵,一个老故宫人,而师长已归道山。当年我等青年与师辈共同续写紫禁城的历史,不是皇宫史,而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史。”对于故宫博物院的五字匾额,他认为,“故宫”是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体;“博物院”则规模为全国之最。作为原皇宫建筑的紫禁城,它不同于其他大型新建馆院,其本身就是最大的不能移动的陈列品,紫禁城这座古建群体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视为一部通史。

单士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郑孝燮(右二)、罗哲文(右一)考察徐州汉墓

  故宫博物院曾赠给父亲两块匾额,一块是“鸿才硕彦”,另一块是“国宝卫士”,赞誉他为清史补遗、做古建首研的贡献。这或许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与故宫结缘七十年的见证。

罗哲文为纪念单士元百年手书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及网络

《从紫禁城到故宫——营造、艺术、史事》作者:单士元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本文首发《中国文物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紫禁城到故宫》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