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紫禁城的黄昏》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4 03:3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紫禁城的黄昏》经典读后感10篇

  《紫禁城的黄昏》是一本由(英)庄士敦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一):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客观的历史同样有两种,一种是学者书写的,而另外一种要残酷得多,是由经历它的人书写的。因为这种经历,有说服力,同样因为这种经历,让人感同身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有两本非常特别,一本是由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另外一本则是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写的《紫禁城的黄昏》。

  本书由1934年出版。其中有大量当事人在面对历史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仿佛在读一本第一人称的历史小说,不同于由老舍为溥仪润色的《我的前半生》中充满暮气沉沉、战战兢兢的政治检讨语调。

  全身没有一块硬骨头的溥仪在解放后,在1960年和杜聿明、沈醉一起去游览故宫。到故宫门口一起排队买门票。溥仪闷闷不乐地说:“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这本书既是中西方文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匆匆过客留下的宝贵文献记录。

  1919年3月,庄士敦第一次见到了十三岁的宣统皇帝,即我们所熟知的溥仪,在此后的五年时光里,庄士敦作为皇帝的导师和私人顾问,在这五年乃至以后的日子建立的亲密情谊一直延续到1938年庄士敦生命的终点。

  庄士敦也不会想到溥仪的后半生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度过,在书的结尾,他仍然对溥仪的将来抱有乐观的态度,作者将日本称之为“日出之地”,希翼日本能够帮助溥仪重登龙廷宝座。

  像一本抒发个人情感的故事集,又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历史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声音里变得充实,全面,公正。也许只叙述了短短五年的光阴,但是却是三百年大清王朝的黄昏,也许从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保皇派身上,能读到不一样的历史。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二):黄昏不再来

  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标题论者,在哥哥的书房里看到了《紫禁城的黄昏》,首先就是标题吸引了我。一本有好的标题的书籍,无疑会为之加分。而“紫禁城的黄昏”读来令人有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落日的余晖,逝去不可再来的悲凉之感。虽然里面的文字不是很美,我想可能翻译的缘故,向来外国的文学著作有时候翻译成汉语往往会失去其中的味道。

  在这里,有三个人和一座城给了我比较深的印象。

  一是慈禧太后。很多说,慈禧太后要对清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是中国日益衰败的罪魁祸首。但是在庄世顿的眼里,她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的女人,不可能对一切坏事负责。慈禧的确对清政府的灭亡负主要责任,但她毕竟又受到各种制度的制约,而这些制度并非她的独创,是祖先传下来的。假如没有慈禧也会有其他人来维持现状,保留他的权利。只不过她的影响力太大了,大大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不可否认,这也是历史的车轮推动的结果。

  二是溥仪。他出生的年代,出生的地方就注定了这是一个悲剧。他虽然聪慧,但是也已无力扭转大局。在那狭小的紫禁城长大,接触的人都非常的有限;虽然也能通过报纸了解的外面的世界,毕竟只是一个娃,羽翼未丰,已被折断。从未有过自由的孩子。

  三是庄世顿。他写这本书时夹杂着自己很多主观情感。不可否认,他同时又是睿智的,写实的。他不仅写紫禁城里的人,也写紫禁城外的人。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三):一些感想和摘抄

  原本是打算在图书馆的近现代那一块找本关于孙中山或者蒋介石的自传的,但是学校的临时图书馆里并没有,正在懊恼上一次由于借书太多而放下了《蒋介石自传》的时候,一低头,看到了这本书,也是一直很有兴趣想看的,想着之前还以为狭小的图书馆不会有呢。

  关于溥仪和他这位洋人老师的故事,大概只停留在《末代皇帝》和其他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段之间,所以第一次直接去看当事人的思想,发现很多观点与自己之前脑海里存储的冲击很大,还是非常震撼的。

  之前似有听说《末代皇帝》是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此书,细细看来,却有许多细节都相吻合。

  不是很理解的是,庄士敦先生似乎对孙中山先生不怎么待见,几次提到,语气都颇有讽刺,记得有几个片段,说孙先生并不能担当革命的领导人这一称呼,他回国时,革命已大致完成;以及有提到民国的许多真正奋斗的人物并未得到该有的认可,唯有一位享受到了后人修建的伟大陵墓(这里也是暗指孙先生);还有提到某人不像某些革命失败动不动就流亡国外的人物……(这一句并不确定指的是孙先生,但是字里行间读来读去总有一股奇怪的感觉¯﹃¯)

  大概是受中学教育的熏陶,以及去中山陵总统府的拜见,我个人对孙先生倒是十分崇拜的,革命路上种种曲折,当时真正的状况大概是后世之人难以想象的,其中艰难险阻,也不是几言几语就能说得清,庄士敦的评价,依他当时的身份来看,大概是不失偏颇的,然每个人角度视野都不一样,也不强求,更何况,历史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恐怕历史学家也是说不清的。

  近百年间的种种磨难是如何走过,我大概连冰山一角都弄不清楚,唯敬仰每一位在革命中浴血奋战,以一己之力推动这个古老却仍年轻的国家前进的先人,感谢你们的一点一点努力唤醒了这条东方的睡狮。先人之风,山高水长。

  以下是书中印象非常深刻的几段,拿来做摘抄,是因为确实打击了自己之前浅薄的想法,拿来做摘抄,以此提醒自己切不可肤浅浮躁。

  1.

  至于皇帝本人,从类没有就“优待条件”向袁世凯、革命党,或是内务府提出过任何内容,没有为个人利益提出哪怕是最微小的要求,或是给予“优待条件”任何重要的旨意。而一大群以挖空皇室岁入为生计,以额外上次喂肥自己的寄生虫,却代表皇帝参与了制定“优待条件”。各派同意皇帝在由紫禁城城墙围起来的王国内,继续以皇帝的尊号实行统治,至少为这些寄生虫提供了便利。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想过把皇帝作为一个人对待,为了身体和道德进步,应使他脱离这种不自然的环境。也没有一个人提出过,皇帝被数百名懒惰奴性的太监和阿谀奉承者包围着,教他相信自己是一个人中之神,是他以黄权为理由,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他的个性发展或有益于他的幸福。

  2.

  从1912年到1917年,共和制的中国政府已经存在了几个春秋。如果把人民过去所经历的所谓地狱般的清王朝统治的最糟岁月,与这一时期相比,前者也好像是和平繁荣的黄金盛世了。这是毫不足怪的。因为民国没有取得任何一件辉煌的成就,正如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院长乔伊特所言:“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体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政体,正是今日中华民国的症结所在。

  3.

  大多数有思想的中国人所希望的,是一个稳定的政府。它应该有足够的力量,根除那些现在正出没于中国各地的武装强盗团伙;它应该有足够的勇气,遣散或者控制驻各省的各种“军队”,这些“军队”在老百姓看来比土匪还要坏;它应该有充分的本领,使国家免遭外国人的纠缠,并把国家从国际财阀的暴虐压榨下拯救出来;它应该有充分的诚意,监督其官员忠诚可靠地尽职尽责,并制止他们用腐败堕落的手段损公肥私。我认为,今日中国人所倾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要共和制还是要君主制”的问题。他们会谢天谢地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理,只要它表明自己愿意并有能力进行统治。

  4.

  这个发现,是使我对这位老太后如此充满仇恨地对待可怜的光绪的情况有了新的了解。光绪一生的最后十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当我告诉光绪的皇侄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也是第一次知道。在又一次游览颐和园的时候,他陪我到了玉澜堂,当他第一次看到这黑暗的墙壁时,他呆呆地在那里凝视着。

  我无法断定这些墙现在是否仍然存在,或者说,在民国政府没收颐和园之后管理园子的官员们是否已把他拆除了。或者他们仍然存在,最好就这样完整无损地保存它们,作为这个顽固且富于报复心的女人的凶狠毒辣本性的永久性证据。她不仅毁掉了一位皇帝的一生,毁掉了他的王朝,而且她应该对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混乱,和使中国人民饱受苦难的罪恶负主要责任。

  如果人们要立一块纪念碑,刻上在中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殉难者的名字的话,名登碑首的,无疑应是不幸的光绪皇帝。今天,从年轻的中国爱国者们那里,已很少能听到有人以尊敬或同情的预言,提到他们的父辈给他留下的如此命运。

  5.

  这种强制行动果然被我言中了,只是采取行动的不是国会。因因为当时已经没有国会了,只有一个自命的“内阁”。他们对这个少年没有一点友好的感情,这个少年曾经是他们的一国之主,热爱中国和中国人民,不向他们中的任何人屈服。皇上无私而爱国,但他的这种意图永远不会得到人们的丝毫信任和感谢。几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或许也没有多少外国人,相信他一直抱着这样的意图。

  6.

  张作霖具有许多非凡的品质,其中既有好的,也好坏的,他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具有几乎是无限的自信。或许,这一点正是他能够从一名土匪异常迅速地上升为一个地区的最高统治者的秘密所在,而他所统治的地区有法国和德国加在一起那么大。他身上一种更为危险的个性在于,他总是很巧妙地使他的对手处于一种被鄙视的处境。吴佩孚救时常成为他鄙视的对象。正是这种目中无人的蔑视态度,几乎使他光彩炫耀的个人经历要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四):真实值得玩味

  作者文笔平实,记录一段历史需要这样一种语言,以免有杜撰之嫌,虽写的清的灭亡,却隐隐中有一股希望,清虽亡,中华民族不灭,其中皇帝生活的许多细节也值得玩味,与囚徒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身份,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个悲剧,自由真是何其宝贵,自由这词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可以看出并不重视,玩了几千年的四书五经,儒家道德,越玩越进了死胡同,要由西方的枪声,才能摇醒迷糊的脑袋,明辨是非是真的难,现在是自己置身事外看历史,以后来年现在的自己会不会笑出声来,真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现在不这样了,现在大家改吃素了,即使要吃肉,也有猪这样的代替品了。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五):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又是趁着出差读完一本读了很久都没读完的书。实际上,很想给这本书五星,但不知为啥总有种说不出来的缺憾,但又说不清道不明到底是哪里不对。老实说,我很喜欢读这种历史亲历者写的历史,因为有血有肉有感情。在庄士敦笔下,慈禧只是一个蠢笨不识时务的老太婆,光绪是有心无力的,溥仪是热血焦躁的,内务府是贪得无厌却又不得不依靠大树的猢狲,当然还有各路军阀,特别是对张作霖的描写,自比天高地厚的东北莽汉简直入木三分。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六):迷失的世界

  1912年,立春不久的北国由外冷涩,内务府的供暖也未解燃眉。被吹落了暗香的紫禁城毫无往日除夕将至时的热闹,气氛压抑的有些可怖,倒像极了1644年。12日早些时候,太后和六岁的皇帝在养心殿找见了诸臣工,宣读了退位诏书。在风雨中飘摇了近百年的古老帝国,终大厦倾覆。紫禁城随之陷入了无尽的黄昏。

  庄士敦以东方见习生身份来到英殖民地香港那一年,中国封建政坛拉开了近代最著名的改革。随后一系列的风云际会,被这个来自异国却又深深爱着这篇古老土地的人所旁观。30年后,庄士敦走进了那个迟暮宫廷,成为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一直到1924年离开之前,都悉心指导者这个腐朽体制下的悲哀少年,并无数次企图用自己的力量让现状做出些改变。

  庄士敦的叙述里没有西方“文明人”长期以来固有的傲慢,更多的是理性。其间受个人情感的影响难免有些偏颇,但大体仍是较为客观。且其不同于教科书式的疏离感,以参与者的第一口吻进行叙述,不失为一份别样的“近代史”资料。

  庄先是对戊戌变法以来的中国政治进行了一番梳理,1912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之前,慈禧是出现最频繁的人物。一个把持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一手将清朝推进了深渊。虽然庄认为她很大程度上只是收到了保守派的利用,但依然难隐对她的鄙夷——这位中国历史上玩弄权势的女人不仅毁掉了以为皇帝,也毁掉了他的王朝,他应该对过去而十年中的中国人民所遭遇的苦难负责。其次是光绪,一位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的君主。我想不仅庄不理解,绝大多数人想必也都不明白慈禧在将光绪囚禁后,为何在那寒酸的住所筑起高墙。“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人”,庄如此评价道。1912年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作者显然对民国不满,甚至是对国父孙中山也略有微词。当然,这段对国人而言都有些头疼的乱世,于一个外国就更难接受了。

  不得不提的是,这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袁世凯。1989年,他背叛了光绪帝;1912年,他背叛了曾宣誓效忠的大清;四年后,他又抛弃了民国。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而1916年那场称帝的闹剧式收尾,直接导致了之后的军阀混战,北京因此数度易手。终于在1924年,冯玉祥入主北京,宣统被逐,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虽然1912年民国承诺的优待协议允许逊帝依旧住在紫禁城,而后在搬去颐和园。然而很多人的清楚,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过是一纸空文。溥仪为首的皇室成员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证。不然也不会沦落到被逐的尴尬境地。紫禁城曾因权力而变的美丽辉煌,如今又因此成了一个让人悲痛的地方。而宫城之内,溥仪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往昔的尊严。

  庄士敦的出现,无疑为这位躁动不安的皇帝带来些许转机。庄对溥仪而言,首先是一位朋友,其次才是老师。正是如此,庄才得以去的溥仪的信赖,为他和“现代文明”之间搭起一座桥,使得溥仪得以从那个被极权固化了的尘世中走出来。

  在庄的描述中,溥仪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皇帝,并无时无刻不渴望着自由,并且深切的热爱着他的“臣民”。至于溥仪1938年在伪满洲国登极,庄也认为这是他对民国系列做法失望的回应罢了。

  这种思想的出现不仅源于庄对溥仪的感情,也与其对帝制的依赖不无关系。故国体制的影响自然不用说,支持中国实行帝制的理由庄给出了两条:第一条,中国农民占大多数,且心智未开。他们不可能理解并支持“共和”;第二条,国民政府脆弱不堪,各阶层人士都希望它垮台。庄那犀利的眼光一眼便看出了这个步履蹒跚的国家的症结所在。可事实是——袁世凯、张勋复辟都失败了。其实,农民和知识分子理解不理解无所谓,前者的麻木被鲁迅先生透彻的展现了出来,后者虽能产生影响,然而受众范围小。最主要的还是看军阀,这帮老粗不懂归不懂,但有一件是明白的——共和就是不能有皇帝,而这群人恰是对中国政坛影响最大的人。这样一来,虽然谁都想当皇帝,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之后,随着南方国民党的强大,和两次北伐的展开,帝制更成为了笑谈。

  总之,把1912年前后的中国大地的大可概括成两个字——挣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昏的黑暗开始蔓延。

  把时代的乱象归结于某一人是不理性的,正如不应有着个人情感把希望寄托于一个人、一种旧制。若是庄士敦活得久些,看到那个曾把国民未来奉为追求的人,却在伪满洲国麻木的看着中国被他人蹂躏时,会作何感想。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七):再也不会有故事的空城……

  对庄士敦的关注,大概因为他的中文名字与我同姓,而对这本书的关注,因为他是那段特殊历史中一个很特殊的见证人。(不过相比之下,我更乐意看那些宫女太监们的回忆录,不谈政治,只爆生活细节,更有趣。)

  庄士敦是地道的中国通,随便找一个中国人大概都没有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那么深入。单凭这一点,就叫人无比佩服。而他一个外国人还能拿下“帝师”的职务,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关于1919年到1924年那些特殊岁月里的见闻,正是末代皇帝溥仪人生中最荒唐、可怜、动荡的岁月,当然,也是整个大清朝的,更是中国的。如此翻天覆地,不可思议。在那座封闭、奇异的紫禁城里,多少人的命运随着巨龙变成蛇而只能活成虫子。说个个人小心思,其实我还挺喜欢帝制的,总觉得那种推翻就像一群红了眼的穷人终于按耐不住用最粗暴的行为去扫荡财主的家,可怜的财主,本以为生来是天命,谁知还有身份互换的一天。

  如今紫禁城只是一座空城,不会再有故事发生,总是惋惜的。总能模糊幻想着,每一条宫路,每一个房间,每一座亭子,曾经都有多少凄美上演。断不了的是前世情缘。

  见证了紫禁城黄昏的庄士敦也必然迎来他自己人生的黄昏,成为政治场上的锋芒人物,到底经历了多少危机也不得而知了。有些人借他了解中国政治,有些人借他抨击中国政治,我倒觉得,或许人的立场本身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人心是会变的,它长着眼睛,它在看。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八):民心向背

  2、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清末、张勋复辟时)的中国未尝不可行,虽非一劳永逸,但代价可能最小。就像如今从当政者内部的经济、政治改革代价也许最小一样。

  3、立宪制、共和制只不过是各军阀获取利益的随时变化的手段,很少有人秉持理想而握有重权。

  4、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好政府,不管政体如何,不管你宣扬的理念如何,谁给好处就拥护谁。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九):穿越时光和历史书本的情谊

  在庄士敦理性、生动又风趣的文笔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孤独的清末小朝廷,重新认识了光绪、溥仪等历史书中盖棺定性的人物。我同意他的看法,光绪是一个失败的勇士,是一个悲剧英雄,不应该仅以“没有实权的懦弱皇帝”载入历史,而溥仪,也远远不是那个无用的傀儡皇帝,他曾经的梦想、对他的子民深深的爱,他破旧迎新的勇气,都不该被人们忘记。

  关于历史,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在那样的乱世之下,都不能真正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真面目。何况是100年后的今天?

  不管庄所说的是真是假,我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和溥仪之间父子般的情谊打动,在庄眼中,溥仪永远是那个聪明、善良、勇敢的好孩子,而在溥仪眼中,庄“已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在乱世中,这份情足以打动一百年后的读者,只要彼此相知,他人或历史学者的曲解、毁谤又如何呢?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十):庄士敦,目光毒辣的智者

  庄士敦是赞同复辟帝制的,他在《紫》中谈到的理由是:中国人的心智未开,共和意义不大。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历史实情,到底是“深入人心”还是“心智未开”?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只看到这个理由的情况下,我是愤怒的(毕竟不是什么好话)——即使我并未生活在廿世纪的那个年代。不过我仍然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课本撒了谎。

  庄士敦在书中举出了若干例子,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中国的老百姓并不关心当时是何国体、政体,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关心当政者是皇帝还是总统;第二类则是由于军阀混战,所以他们希望能有明君降世,一统太平。于是,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由于儒家的思想根植于中国人的大脑中,所以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安定生活寄希望于一个卓越的领导人身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明君政治”。在这里值得指出两点:第一,鲁迅先生的《呐喊》中颇有几篇小说刻画了当时民众的类似状态,因此庄士敦提供的事例应该说是可信的;第二,中国人的“明君情结”自古有之,甚至到今天都未全消散,倘不信的话可以去从一些红色歌曲中找找它的影子。

  所以我认为,庄士敦的言论虽不中听,却是实情。而把明明有“明君情结”的民众说成“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则是课本在扯淡了。

  这样一来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深入人心的不是“共和思想”,那又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正是“深入人心”的后面那句——深入人心的是民众的反帝思想,更确切一点说,是反对“皇帝”这个头衔的思想。

  而庄士敦的一句话说得更为毒辣:万千民众,在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暴力反满者。未开化的民众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对皇帝(或者说,是“皇帝”这个头衔)产生了刻骨的仇恨,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应被反抗,而是在这个“突然”之间,可以窥见的那万万千千的可怕嘴脸。而我之所以说庄士敦的这句话毒辣,是因为若干年后的己巳之乱竟然丝毫没有逃过这位智者的诅咒。

  话归正题。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溥仪,都在人民的反帝制斗争中失败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皇帝”这个头衔。而同样是独裁者的蒋公却使用“总统”这个头衔安然过关,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紫禁城的黄昏》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