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黄昏》是一本由(英)庄士敦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紫禁城的黄昏》精选点评:
●铺张过长 预测错误
●客觀如實地反應清末中國社會。 我能看出如下問題: 1、沒能建立起完善的議會 2、行政職責劃分不明確 3、辦事不講邏輯,過分重視體面 4、過於拘泥禮教,壓制人才 然而今天是否變好了呢?
●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是一本消费溥仪的回忆录
●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末代皇帝》这部电影
●关于晚清民国交迭的这个时代知之甚少,里面的人物面貌连模糊都谈不上。情感的立场就是历史的立场,利益的立场就是历史的立场。情感浓烈的粉饰美德,情感鄙夷的嚎叫卑劣,参与者的历史只是有一个角度,好听一些算是“留有历史的温度”。胜利者会从历史的发展规律里找寻角度,剔除了人性和情感,只谈大势所趋,超出人性去谈未来。如果身处那个年代,我应该是顽固的右派,腐朽的保皇派,懦弱的谄媚派,谨小慎微的噤言派。同情一个人是把自己摆在了他的位置上。喜欢一个人,是发现了他人生上的闪光点。历史总是给我遗憾的感觉。我喜欢历史滚滚向前,却伤心它巨轮下碾压的王朝血流成河。
●一般,山画社的传统拙劣印刷。。。
●看过电影《末代皇帝》想起找这本书来读。按照庄士敦的描述,溥仪还真就和之前那些封建皇帝不一样,如果他能早些当皇上,清朝变法也许就能成功。谁知道呢,长恨此身非我有倒是溥仪永久的悲凉。
●最后的帝师。
●读完之后,对于溥仪心生同情。看着自己所代表的时代渐渐逝去,却无能为力,心中会泛起何等的寂寞,或悲凉呢?
●干货很少,主观情绪很浓,吐槽了辜鸿铭顾维钧,骂了冯玉祥,觉得溥仪棒棒哒,心里充满着对他的同情,赞同让他回满洲称王,和我的前半生一起看比较好,这个老头写的真一般,基本就是他建议个啥,别人都忽略。通篇的不合时宜,外国人真的性子直,然后觉得人际关系难相处,哈哈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一):养心殿
在故宫的养心殿中,很多皇帝都在那里居住过,其中德宗,也就是光绪,曾经被慈禧软禁过这里。这里的养心两个字出自孟子的名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觉得孟子说的是对的,说白了,就是不操心。
至于溥仪和庄士敦的关系,其实我觉得吧。有的时候还真的时候点那个机友的味道哦。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二):"黄昏"的书写
这本书粗看一遍,感觉一般,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也就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而已,而这个局外人他恰恰又进入了历史的核心位置.不过,相比较于这个独特的位置而言,这本书好象还不够分量,当然,也许对于那些遥远的西方人来说,这可能也就够了.还有一个问题,西方人骨子里的自傲也妨碍了他对历史本身的体会与分析,而且,给人感觉,对某些人和事的评判显得太随意和感性了.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三):《紫禁城的黄昏》
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豆瓣的评分没到8.0~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是很棒的,庄士敦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人,显然对政治有着独特的洞见,而作为一个中国通,也可以说很了解中国人爱面子的本性。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粗略了解了溥仪这个人——以前看《末代皇帝》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一个6岁登基又沦为满洲国傀儡的人。
今天好困啊,有空好好写写这本书的随想~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写了长长一段书评后发现因为某些敏感字眼无法上传,好吧,那就简单点说吧。谈不上写得有多好翻译得有多好的书,但平铺直叙,言简意赅,更是因为庄士敦亲身所历,所以甚好甚真实。书中的历史人物每一个都有血有肉,哪怕是昙花一现的光绪帝和慈禧,都让我们看到我们在影视作品里小说里见不到的一面。对于喜欢晚清和民国历史的同学们,个人以为这本书是必须要读一读的。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五):末代帝王的无奈
在那个无奈的时代,有个执着的皇帝,他敢于废除宫内腐朽制度-将内务府与千年存在的太监体制瓦解,他不痛恨革命,他与时俱进,只不过中国这个阶段的历史已无法通过他一个人逆转。
在那个可怜的年代,他是个清醒的皇帝,他一直关心他的臣民,但也在权利复辟时被人利用,从而使他的历史偏左。
同情他甚于光绪帝,同情被历史书本欺骗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情那些扭曲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