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是一本由缪咏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一):角度独特,给人以心灵的休憩
适合一个午后的下午,放飞心灵。看图就是一种享受。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这些文学家的墓地,会给人独特的思考。
西方人把墓地和生活地放在一起,也是为了让更多人思考,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烦扰现实的事情,在这些墓地前,看上去是不值一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挺治愈的。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二):巴黎文学散步地图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三):走进巴黎文学的灵魂之所:《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书评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四):巴黎文学散步地图带我们去巴黎散步
巴黎,对于这个城市我们虽然听到过许多次,但是对于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风土,那里的街道,我只有在电视中一晃而过。这本巴黎文学散步地图,我相信可以带着我们去巴黎的街道散步,去感受那里的文学气息,通过地图,通过图画了解巴黎的建筑,了解巴黎的街道。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五):漫步在文化气息的巴黎
文: 薇薇爱阅读
巴黎(Paris),是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法国最大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巴黎是世界四大国际化都市之一。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在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直保留过去的印记,某些街道的布局历史悠久,也保留了统一的风格。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盆地的中央,横跨赛纳河两岸,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六):带本书,去巴黎散步——读《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
带本书,去巴黎散步——读《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
我是个伪文学爱好者,中国的、世界的名著没看多少,即使看过的也都是有电影绝不看原著,说起伟大作家、艺术家也只能是“略懂”。不过咱是个爱学习的娃,跟着《巴黎文学散步地图》继续走在伪文学的路上。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以巴黎著名的公墓为线索,将每个像珍珠似的的大师们串成璀璨夺目的项链呈现在我们面前。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中出现的每一处墓地都像是一件艺术品。逝者的雕塑像一个城市的名片,墓碑上雕刻一个人的姓名、生平,生生的篆刻,却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
从我们的熟知的茶花女说起,茶花女是小仲马《茶花女》的原型,因为名媛的身份,又是小仲马和李斯特的情人儿饱受争议。即便如此,她的墓碑前总会有人们奉上的鲜花,“安息吧,阿尔丰西娜!你会获得宽恕的,因为你曾深爱过!”看到这句话就看到了人性的善意和宽容。
看茶花女,我们必然要去看小仲马,“生与死组成了我,我的死比我的生命更两年我感兴趣,因为生时有限,死无穷尽。”作为墓志铭,可以看出小仲马的的特别之处。大理石卧像静静的躺在距离茶花女不足百米的地方,这段爱也让我们尊敬。
海涅、王尔德、大仲马、卢梭、莫里哀……
从墓地开始,了解一个人,中国人总觉得墓地是很阴森的地方,《巴黎文学散步地图》让我们换了个角度看墓地,墓地是一个人最后的落脚点,在这个地方作为我们凭吊、缅怀他的地方。在这个安静的地方,为能干你崇拜的大师敬杯酒、献束花,亦或谈谈心,肯定有别样收获。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七):在巴黎邂逅浪漫文学
巴黎,是时尚都市,也是文学胜地,亦是艺术殿堂,跟随《巴黎文学散步地图》,来一场汇集文萃的旅行,让心静下来,细细品读,不知不觉间仿佛穿越了时空,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从自然主义到二十世纪的意识流,超现实主义,72位文学家及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甚至生活轨迹,都是我们旅行中收获的风景。
作者旅居法国多年,相必没少散步,不然,不论是那些著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角落,房屋,都被赋予了新的探索意义,或许我们旅行时碰触过的墙壁,走过的小街,浏览过的店铺,驻足欣赏过的建筑,休憩的咖啡馆,都曾是某位伟大作家的栖息地或活动场所,只是我们认知浅薄,未知罢了,不然,我们会怀着多么敬畏或者幸运的情怀,好好的感叹一番,感叹岁月易逝,这些不动产带给我们的面对历史的仪式感。
我们在巴黎遇到意想不到的故居,对于一栋栋承载历史辉煌与波澜的建筑,眼前的我们便是刹那一刻,对于朝夕变换一代又一代途径于此的我们,那建筑便是芳华几世!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如此细致的理清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更让我以最客观的方式体会作家是伟人,但也是普通人,他们身上既有因时势造就的创造力,也有抵御现实的斗争力,还有命运捉弄的反叛者,无论怎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爱恨离别,拥有七情六欲,有高尚的情操,有精湛的技艺,有深厚的功底,但也有匪夷所思的性格,丑恶扭曲的心理,怪诞不勒的行为,书里呈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巨匠,也许正因为身处的环境,面对的现实,让他们感受到世间的复杂丰富和细腻柔软,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写出一部部旷世巨作,经典流传。
漫步在书中,脚步不免流连于塞纳河畔,驻足于香榭丽舍大街,感受文化浪漫熏陶的气息,感受岁月洗礼过的建筑,走过文人走过的路,想起他们曾在此奋笔疾书,想起著作中那些经典语录,那些美好场所,似乎比之前更读懂它们的意义所在。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八):诵我以诗,葬我以风
“我将闭上我肉体的眼睛,但精神的眼睛会一只睁得比任何时候都大。”——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 从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一本书——法国文人的墓碑旅游指南,关于巴黎四大墓园那些已故长眠的作家文人们。不过若要去巴黎走一走,会有多少人有这个勇气或者有这个心想去这些已故文人的墓地看一看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文人的目前总是开满永不凋谢的鲜花,不断的会有人拂去他们墓碑前的尘埃。永远都会有人记得这些时代的书写者们,在那个落后,一切都尚未觉醒的时代,他们用文字解放人们的思想,让现在的巴黎焕然一新,而他们也长眠于这座城市,静观时代的变迁。巴黎市区的公墓其实并不偏僻,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在游览过巴黎城市表面的繁华之后去这些已故作家文人的墓园看看,在他们的墓碑上放一支玫瑰或一块小小的石头,静听墓园里的风吹鸟吟,与他们伟大的灵魂对话。 巴黎市北有蒙马特墓园,南有蒙巴纳斯墓园,东有拉雪兹墓园,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帕西墓园,以及安葬着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地位的伟人的先贤祠。这些墓园里长眠着很多法国的文人作家——作者把他们所在的墓园、区位、图片和作者都作了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就这样,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多余的部分。但是,你却能感觉到作者想传达出来的这一个主题:这些时代的书写者们的精神是不朽的。她提醒我们巴黎不止那些知名景点,长眠于地下的文人先驱们也值得我们去缅怀和哀思。无论如何,若不是那个年代他们所付诸的思想推动解放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我们的生活将会无趣的不可想象。
然而这些作家的墓碑也都是特立独行:拉雪兹墓园的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墓碑上留下了所有看望者的唇印,而电影《巴黎,我爱你》还借此运用到了拉雪兹墓园王尔德之墓印满唇印的墓碑桥段。人们对这位伟大的作家的喜爱在墓碑上就显而易见——这些唇印永远都散发着新的光彩,不断会有新的看望者亲吻王尔德的墓碑,留下更鲜红的唇印。 如果你去巴黎,请不要忘了这些已故的文人,他们曾在一个我们来不及参与的年代用笔一点一点勾画出新巴黎的活力生机。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九):巴黎文学的秘密
关于巴黎,有着太多浪漫的传说——
徐志摩说: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
肖邦说:巴黎有你希望的一切。
米勒说:今天我坐在巴黎的克里希广场,这个世界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全都不重要了。
蒙田说:巴黎是法兰西的荣耀。
……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了解巴黎的文化也许在罗丹的雕像、在大仲马小仲马父子的小说、在雨果的《至巴尔默上尉的信》、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香榭丽舍大道或者在“巴黎春天”之外,可能来自观赏徐悲鸿的画,知道旅居巴黎的华人学者李治华用27年的时间将《红楼梦》翻译成法语。
有人说,巴黎曾让多少人流连忘返,就曾让多少人为它心醉。从来没有一座城市拥有如此多的作家,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能在所有人心中留下如此无法磨灭的地位。几个世纪以来,巴黎不仅是灵感的源泉,也是最佳的文学场景,不但启发了无数诗人和作家,更见证了文学思潮的涌现。巴黎是花都,是光明之城,是一席永恒的盛宴。
而这些,人们称之为“巴黎的文化秘密”。
巴黎的文化秘密在于那些戏剧家、小说家的创作,他们不朽的名著是构成巴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01年起至今,法国共有16位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获此殊荣最多的国家。而在世界上开科幻小说先河的,正是众多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种种幻想,有不少早已成为现实。
在世人眼中,巴黎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文化、文学、思想、艺术、时尚、奢华、高雅、肮脏、流浪、堕落、颓废、前卫、造反、革命……种种不同的元素在此“熔于一炉”。《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详细的巴黎“文化地图”,揭示出巴黎的文化秘密。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下)》读后感(十):朝圣之路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上、下)》的作者是 缪咏华女士,以翻译为生,以书写自娱,以广播发声。台湾法语广播节目《博物馆时光——故宫瑰宝》制作人兼主持人。热爱语言、电影、文学、文物、绘画、幻想和巴黎。爱人类,也爱另类的人类。
这本书将名都巴黎、巴黎文人、悠闲漫步、旅游地图合为一体,其文字本身虽比不上名著的典雅、艺术、深刻,但亦自有其独特之处:侃侃而谈中提及的著名文人之多,以致随手乱翻几页,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
我读此书,是怀着朝圣的心态来看的。跟着缪咏华女士的详尽介绍(这只是对文学专业出身的人而言,她的介绍弥补了教科书上欠缺之处。毕竟此书并未对涉及的名人及其作品进行极其详尽的个人介绍,只是概述,但这点概述足够文学专业出身者由此回忆起大段文字),一步步行来,如从中世纪阴暗狭小的小巷一直走到新世纪明亮宽敞的大道,从宏伟的创意无限的巴黎圣母院一直走到无差别的呆板的现代公寓楼。随着她的细致耐心导游,我看到了十七世纪拉伯雷、蒙田的悲愤,看到十八世纪高乃依、莫里哀的荣光,看到了拉封丹、伏尔泰、左拉的冷静,看到了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利刃,当然也看到了大仲马、莫扎克、王尔德的风流,看到了孟德斯鸠、雨果、凡尔纳的辉煌,而整个欧洲史画卷也似乎在眼前逐一展开。
这本书其实并不能作为游记来赏玩,更无法作为文学作品来学习,但它恰恰适合为钦羡巴黎文学之美的人进行深度导航,每一个学文学而想到巴黎去朝圣的人,都该手持一本此书,不管能否去得成现实中的巴黎,起码也可神游梦中的巴黎,跟随书中每节附录的街道门牌号码和详尽地图去实地拜访,对照优美的风景图片和清晰的人物图片一一叩首、膜拜。
——于此,我已不是我,我只是巴黎文人群像的卑微的门下走狗,我愿为此而屈膝,献上我的热吻,阿门!
同时推荐缪咏华女士的《长眠在巴黎》,与本书结合起来一起读,才是更完满的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