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是一本由宗白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散步》精选点评:
●书的内容很赞,尤其是书法那一章节,书法原来有那么多魅力,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是那么紧密联系的。但是不是插图本20.这本78,但是插图又没有那么多,每一页有那么多留白,书的排版是坑爹的!!
●太散
●以前在扬州先锋,买了这书,后来又看宗白华的诗集,印象中叫《流云小诗》,觉得吧…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毕竟是论文集,我这种门外汉读起来有点吃力,也觉得有点乏味,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 中国美学经典入门必看书籍
●初识美学。
●内容上会通中西方美学资源与审美经验从而抽绎出普遍性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论题,但我觉得其中的学理性不够,更多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书画诗文的潜咏和引思,感觉作者自身灵逸的诗才掩翳了其丰广的学养。文章的时间是建国前后,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建国后的文章蒙上意识形态的影子,最后一篇关于唐诗的分析也多有偏颇之处(更像是一种号召性的檄文),等等。最后,值得学习的是宗白华先生俊丽深秀温醇和雅的文笔。
●大道亦可文采斐然,各种点心有戚戚然。我们离那个气定神闲的时代很远了。【精装坑爹有没有!
●插图真是美,不枉我又到十一楼看了会山水画,我行为举止越来越像古人。
●看了2页便花狠心买的书~
《美学散步》读后感(一):美的印象
每一篇都是经典,言简意赅,神韵已传。
对比起主客界限明确的西方美学,只觉得在宗白华先生的笔下,中国美学更是显出了东方天人宇宙合一的高妙境界。比起朱光潜先生和李泽厚先生,我更偏好宗白华先生的文字。
在其中《我和诗》这篇中,我在夜深人静时看到这些段落:
【我小时候虽然好顽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孩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常时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私自就云的各样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
【 十七岁一场大病之后,我扶着弱体到青岛去求学,病后的神经是特别灵敏,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这时我欢喜海,就象我以前欢喜云。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遥远的白帆掩映着一望无尽的金碧的海。有时崖边独坐,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我爱它,我懂它,就同人懂得他爱人的灵魂、每一个微茫的动作一样。】
这是一个美学家多么细腻而敏感的心灵啊,对于也常常流连于天际和大海的我,看到真是感动到要落泪。
整本书里最爱的是谈到古希腊艺术理论里的《中庸和净化》时提到”希腊人看人生不似近代人看作演进的、发展的、向前追求的、一个戏本中的主角滚在生活的漩涡里,奔赴他的命运。希腊戏本中的主角是个发达在最强盛时期的、轮廓清楚的人格,处在一种生平唯一次的伟大动作中。他象一座希腊的雕刻。他是一切都了解,一切都不怕,他已经奋斗过许多死的危险。现在他是态度安详不矜不惧地应付一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那么深爱古希腊戏剧的原因吧,就是爱这样雕塑般伟大的人格,就是爱这”生平唯一次的伟大动作“。
以及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到一点晋人”一往情深“也是很有意思,让我想到张岱《桃庵梦忆》中所言: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乱七八糟毫无逻辑地写了一堆,脑子中所幸还存有书中印象最深刻的美的几个瞬间。
《美学散步》读后感(二):中国人根本的宇宙观:一阴一阳谓之道
很多经典,小时候读可能不甚了了,待到年岁稍稍增加,又在某种场合突然邂逅到它们的时候,内心往往为之一振。一直对中国古典美学抱有朦胧的好感,总觉得它是一个混沌的太虚,人之于其间往往不知所措,但却会被某种神秘力量牢牢牵引着。当合上厚厚的一本《美学散步》,我承认徘徊于我头脑中的云团仍没有消散,却还是由衷地感叹,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那!
前两天又突然重读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读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时候,内心突然一沉。一抬头一低头之间,人的一生已然消逝,古之贤人是有多犀利啊。想来不久之前,我还正郁结于某些小如微尘的俗世,情绪时而低落,对比这些心连广宇的先仁们,默默觉得倍感惭愧。“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不由地佩服王氏洞悉世事的眼光。当你沉静在快乐之中时,自然会忘却时间的流逝,而平静下来回首一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时候生发出所谓“世事无常”的感慨来也实属平常吧。自己倒没有常常因为快乐的消失而懊恼过,一直觉得当下是最重要的时刻,无所谓昨天,无所谓明天,“seize the day”才是其中的要领,我想,这点我和基廷老师(电影《春风化雨》)倒颇为相似的。回头细细想来,中学时候学习这篇课文,貌似没有任何感触,文学和人心灵的契合确实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吧。(作为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勉强让学生接受他们尚不能体悟的情感是不是徒劳呢?)
当然,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不会一直沉浸在一种情绪之中,王氏的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快乐,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痛哉”,再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夫”,终究还是归于了平静,认识到“虽世殊世异,,所以兴致,其志一也”。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例子,希腊神话中的水仙之神Narciss临水自照,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至死。而中国文化中,事物即便是孤芳自赏,略感孤寂,明晰人生悲事,也能够将内心寄托于宇宙,与自然融合,以求得心灵的悠然自得,正如倪云林的诗所说的: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美学散步》读后感(三):找找我们的“道”
看的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以81年版为底的再版。排版实在差,长宽比例严重失衡,天头地脚狭窄不堪,真是对不起“美”,整体逊于初版。
涉及中国艺术的部分,核心为中国人的宇宙观,与李泽厚《美的历程》(交相辉映,当否?),可互补。也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木心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诘问,合。第一次看懵懵懂懂,第二次看,有了卜卡中国文学“三才”“物与神游”的底,如遇故人,欣喜异常,恨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14,当有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亦见到木心,“艺术家是分散的上帝。”“离骚,全是心情的起伏。”
涉及西方特别是古希腊部分,评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言简意赅,但终不敌原著。康德美觉思想评述,不懂。
最后一文,《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然而当着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千百万人民都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他们尚在那儿‘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只管一己享乐,忘却大众痛苦,那就是掉诗人的人格了!”于当下,或别有意义,“诗人人格”。
个别关于艺术风格的词,似乎或者感觉不好,不到位,不如丹青的词。想起丹青说,朱光潜,宗白华的大作,我也曾拜读,现在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倒是先生(鲁迅)一些文字……哈哈。若是老先生看到,该作何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四):美学初感
在读完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之后,从宏观角度鸟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明清绵延数千年的美学发展历史,梳理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变迁,我对“美学”的兴趣也逐渐加深。于是我在寒假选读了宗白华先生的名作《美学散步》,希望能从中对“美学”这一博大而精粹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宗白华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美学家,对美学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笔触生动有趣,擅于在说理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审美取向,这一点在阅读时体会尤为深切。在书中,先生提出了许多令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在通读全书后,我对美学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也解决了许多疑惑。
我最先想要探寻的问题必然是“美从何处寻”。
首先,宗白华先生告诉我们“‘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这一点是探寻美的来源的关键。既然美是客观的,那我们想要发现美,必然要先使自己的心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表达传递出“美”这一客观现实,这样你和旁人才会有美可寻。因此,我们想要发现美,需得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例如一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在媒体和新闻报道中,有无数场景深深触动了旁观者的心,越是在危难时刻,人性之美越是熠熠闪光。在一线医院奋力工作的医护人员们、倾尽全力支援重灾区的社会各界人士、为运输物资夜以继日的志愿者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带着口罩的老人,在深夜的街上用手风琴拉出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些确诊人数激增的日子里,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那位老人平静悠扬的琴声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美”的形象化。
其次,微小的事物中同样可以发现美的存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宇宙星河浩瀚,其中之美只需抬头便可以欣赏,但除却宇宙这般宏大显著的“美”的载体,生活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发现“美”的可能。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沃斯所言:“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美具有很多形式,如诗歌、绘画、建筑等等,这些形式都属于美的物化表现。最初我粗浅地觉得“美”或者“美学”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衍生开去也至多是一种欣赏体会所得。读完《美学散步》,你会发现美在生活中是有着显著意义的,只是它的作用大多需要载体间接地发挥出来。孔子也曾经用绘画来比喻礼(“绘事后素”),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如切如蹉,如琢如磨”)。这恰好体现了美及其载体使得说理生动形象。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皆可表明美的重要作用。
通读《美学散步》,使我对美学第一次有了理性而系统的认识,明晰了“美的性质”、“美的存在”和“美的意义”这三个基础问题,受益匪浅。
《美学散步》读后感(五):《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是一部结构清晰明确的学术著作,但作者有一以贯之的核心观点。同时,这本书既融通了中西美学思想,又坚持了一种超然的立场。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美学散步》做出分析。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头所指出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美学散步》是一本论文集,没有现在一般学术著作那样严密而系统的组织结构,而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也相当大,这就导致读者想要从宏观上对本书做一个把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只要深入阅读过这本书就不难发现该书表面的随意之下潜藏着一以贯之的核心观点: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决定了这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活动的基本面貌。而作者又从这一核心观点出发进一步指出“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艺术’”将“美”和“艺术”,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将生命与艺术和美联系起来,找到了艺术和美的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抽象地阐释他这一观点,而是列举了中西艺术史上大量的事实(特别是中国的书法和舞蹈,古希腊雕刻和建筑)来佐证他的理论观点。不但使得他的这个观点的可信度得到增加,而且赋予了读者们一个新的理解纷繁复杂的中西艺术现象的着力点。上述理论观点是这本书的“本”,而作者引用的艺术史实则是这本书的“枝叶”,两者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在发展脉络。
宏观地从历史层面上看,《美学散步》写作的时间是在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并产生巨大影响之后,虽说任何文明都不是绝对独立发展的,但是自唐代以后中国就没有大规模深入地接触过有相当发展程度的异质文明,中国文化的特质已经得到确定,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处于稳定状态。近代以来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遇为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可以用来思考自身存在的参照物。《美学散步》最令人瞩目的特点即在于它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加以参照对比,以求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美学。
本书常常能够用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中国美学的特质和核心价值,而这种语言的精炼准确往往是借助了西方的哲学概念和思维方式才达到的。比如书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篇开头引用了荀子在《乐论》中的观点“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指出“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其中“典型化”是直接引用西方文艺理论的术语,而“辩证地结合、统一”这样的称谓也是来自西方哲学。荀子的原话是一种经过了高度提炼的箴言式的论断,它的涵义固然很浅近,但读者的理解也往往止于“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表面层次。但是经过作者用现代读者经常接触的文艺理论术语和哲学术语阐释后,至少可以为读者们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这本书对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阐释都有着明确而易于把握的逻辑体系,而且这种逻辑体系贯穿了全书,作者每每通过展示中西艺术的发展过程来展示这个逻辑体系。西方艺术发展的根源和过程被概括在下面这段话之中:“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希腊……在艺术上最高的表现是建筑与雕刻。”……“希腊艺术除建筑外,尤重雕刻。雕刻则系模范人体,取象‘自然’”……“移雕刻入画面是西洋画传统的立场,因着重极端的求‘真’”。自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求真”到“求美”作者依据时间顺序展示了西方艺术的核心的发展变化。而作者展示西方艺术发展历程是为了在论述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所参照,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魅力所在。
《美学散步》不局限于作者自身的民族背景,单纯地就美的问题本身做了探讨。因为作者是生活在中国的,所以书中大多数篇目都是在论述中国艺术和美学中的问题,但是书中对中国艺术问题的讨论都旨在追寻美的真意。而书中对西方和中国的艺术史的引用,都是为探讨美这个问题本身服务,作者心中并没有中西艺术孰高孰低的成见。比如《论素描》一篇的开头这样说道“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将西洋画与作者深爱的中国画相提并论,毫无褒贬扬抑之意。而宗白华先生在论述过程中对西方艺术和美学思想的评价和阐释也做到了不偏不倚,在舍弃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前提下达成了对中西方美学思想的融会贯通,最终把握到了美的真谛。
作者对西方艺术史的深刻见解为他提供了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性、拓展中国美学理论宽度的路径。比如《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篇中先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梵埃格极其注重写实,在画面上表现屋内的空间,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作者认识到了西方画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透视和比例关系的倾向,也认为这是西方画的价值所在。接着作者借此谈论了中国画中的空间问题,把邹一桂、沈括等人的理论观点逐一阐释,最终运用芮格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了这种现象“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接着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空间意识的文化来源和艺术价值做了深入的阐发,指出了中国画独特空间意识的重要价值,又用西方艺术理论为这种现象做了理论上的合理性阐释。
近代中西方文明相遇的历史背景为《美学散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背景,而作者通过对中西艺术精髓的融会贯通实现了对美超出民族背景的超然把握,是一本难得的美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