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17 02:0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1.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精选点评:

  ●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的代表作——《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的合集。前者探讨以儒家为主,道、佛为辅的中华传统美学,其论述文字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何为“中华传统之美”;后者虽然偏于理论,但李先生仍然以大量为人所熟知的文艺作品为例证,把美学之理写得饶有趣味。两本书都充分展现出李先生的不俗视野和宏大格局——前者并不执着于某位美学家的具体思想,而集中探讨华夏美学的核心精神与主要面向;后者探讨美学与艺术学的本质,同样有着元美学的意识,探讨美学领域的最根本问题。加之李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文风兼具深邃感和流畅性,确实值得反复细读。五年之后重读,仍觉受益匪浅。

  ●这本废话太多。。。。。。

  ●如何定位李泽厚的学术地位呢? 哲学的背景让李泽厚在写美学的过程中有一种别的人不具备的优势; 思辨和理性的分析在整本书籍的写作上淋漓; 文字的简约性和思考的可分析行,逻辑的理解很顺畅! 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哲学家,我无法分辨, 但是可以分辨的就是这个人读过很多的书籍, 受到了中国大陆的教育还能写出这样具有反叛精神的书籍让人 感觉深深的感动! 我喜欢这样的作者,慢慢的絮叨那些过去的符号文明; 厌恶王蒙这样的懒人,真的很懒。。。。

  ●超级喜欢!特别是最后yibuf

  ●这是唯一一本让我读到高潮的严肃书籍!

  ●努力看

  ●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讲得挺好的。

  ●把感兴趣的作者的代表作都看一遍算是我的小癖好了,但美学显然已经超出了我的兴趣范围。华夏美学是对美的历程的发散和解说,美的历程写得太凝练,有很多话没说尽,华夏美学算是补上了。美学四讲则主要以人类学本体论讲解美学,看得我如坠五里云雾。倒是李泽厚不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有点想看了

  ●李泽厚在八十年代末重启美学写作,撰写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来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于中国美学的理解和对于美学的哲学思考。应该说《华夏美学》是《美的历程》的加强版,而《美学四讲》则是对《康德学述》美学部分的中国版,两本书是李泽厚美学的最终版本,但是我们从这部书中能够看到李泽厚九十年代著作的一些影子,比如对于儒学的强调和对于人的自然化的提升。这其实是对于现实的回应。在八十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反传统,让李泽厚觉得有责任和有义务进行传统的转化性创造,所以《华夏美学》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产物。而刘小枫提出神学,对于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是一个挑战,李泽厚强化人的自然化来回应刘小枫的神圣化倾向,所以在《美学四讲》中强调了美学的超越意义。但是我认为李泽厚的观念并不完善,所以后期还有发展,不过已经超越了美学。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一):乐即是乐

  如果说《美的历程》是对华夏文艺各时期气质风貌特征的梳理,那么《华夏美学》更多的是从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角度完成了一次美学演变的历程。前者偏重感性的认识,后者注重理性的推演。

  更多内容可以看这里: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二):美学表现

  现在有些人说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是表现,西方是再现,便未免太简单了。其实中国古典美学重视去“表现”的,与其说是个体的情感思想,不如说是宇宙天地的普遍规律,“大乐与天地同和”,“文者,天地之心哉”,“一画”,各个艺术部门都以这种“天人合一”为最高要求和准则,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再现。实际上,无论用再现与表现,都不能确切地表达或说明这一特点。意味层的“意味”,那超越情欲形象和感知形式的人生意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种类或内容,便来自这种“天人合一”的感受,即其中包含有与宇宙普遍性形式的情感同构感应。正由于人生意味与这种天人同构相沟通交会,使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人生境界感等等,具有了某种神秘的伟大力量。在这里,只有个别的才是普遍的,普遍的概念、理知都没有这种生命和力量。在这里,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这里的抽象既不是现实事物变形抽象,也不止是情感表现形态抽象,而是对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领悟的抽象,这种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三):美学三书-链接

  2010年看的。笔记书评什么的已经有很详尽的,我就不写了。

  请看ying的博客,写得非常好: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学三书:

  《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合称为 “美学三书”:

  www.VeryCD.com/topics/110297/

  www.VeryCD.com/topics/110773/

  www.VeryCD.com/topics/2804333/

  希望对喜欢李泽厚和研究美学的童鞋有帮助。

  其实,我更喜欢这个版本,更精致。

  ——另外,特别开心今天发现VeryCD又可以用了!!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四):书摘

  1、审美不同于外在行动规律的理性的内化(如逻辑观念),也不同于群体目的要求的理性的凝聚(如道德律令),而是社会性的观念、理想、意义、状态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积淀。

  2、“积淀”是指人的内在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逐渐形成。

  3、《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心理必须接受“礼”的规范、要求、塑造。《中庸》将人的情感心理提到远超“礼”的一般解释的哲学高度,正是突出了人的内在本性和个体修养。

  4、所谓“和”主要表现为多样性的相杂与对立项的相济。

  5、华夏美学从一开始就排斥各种过分强烈的哀伤、愤怒、忧愁、欢悦和种种反理性的情欲的展现,甚至也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种具有宗教性情感洗涤特点的宣泄-净化理论。

  6、华夏美学的特征和矛盾主要不在模拟是否真实、反映是否正确,即不是美与真的问题,而在于情感的形式(艺术)与伦理教化的要求(政治)的矛盾或统一,即美与善的问题。

  7、孔子对礼乐传统的继承、保存和传授,是建立在他为礼乐所找到的自我意识的新解释——“仁”的基础上。而“仁”的根基归结于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人类学心理情感,它把人性情感本身当作最后的实在和人道的本性。

  8、这种将社会化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情感化、心理化,并将其当作人的最高本体,即是“人性的自觉”。由于这种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使之具有了超越的宗教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也因此,对人际的关怀、对大众的同情、对苦难的感受,构成了中国文艺的创作特色。

  9、“成于乐”之所以在“兴于诗”、“立于礼”之后,是由于“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迪感发,“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养训练,“乐”给人以内在心灵的完成。前者是有关智力结构(理性的内化)和意志结构(理性的凝聚)的构建,后者则是审美结构(理性的积淀)的呈现。最高的人格成熟,只能在审美结构中。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五):李泽厚:美学的前世今生

  本书的华夏美学主要是以儒家为主体,在原始人的世界中,他们会将图腾刻到黝黑的石洞中,必须用火把才能观看那些神秘的载歌载舞的巫术活动,这些有意义的符号是在表示原始人类开始有了文化模式,经过数万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古代各种形式的艺术,美来自于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融,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碰撞。

  中国汉字中,羊大为美,审美鉴赏与味觉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味与审美意识的发展非常紧密,但是味觉的快感很直接,并非理智思考,但是在味觉之上却给人了一个发展美的基础,那就是满足温饱之后再蒙发一些东西。中国注重礼,礼在表现形式上与美有关,行为动作,服饰色彩,语言都有一套感性的秩序建立和要求。

  与之相关的就是“乐”,如果说礼是从外部规范的话,那么乐就是一种发自内心源于情感的美,能够陶冶性情。“礼乐传统”通过共同的普遍形式,来对情感进行塑造,更加具体地体现了艺术形式的表达。

  孔子的《论语》中对于“仁”的表达,本身就是审美,因为具有非概念的多义性和不可穷尽性,仁可以被分出很多层次。孟子则最早树立起了中国审美范畴中的阳刚,崇高,壮美。孟子将个体人格分出了,善信美大圣六个层次,继承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而宗教的美更加贴合美学中的抽象标准,需要完全独立个体的感受和直观体会。

  美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我们身边,现代分析美学占有重大地位,但并不能代替美的全部,美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学科,形成了审美体系,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自然美和审美现象并不能算艺术,可是依然在美学研究范围内。美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的审美形成过程都很复杂,需要社会经历,知识储备,教育熏陶,文化传统等等。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自我感知,逐渐形成的审美。

  这本书比较丰富详实的介绍了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各种角度关于美学的概念,其实不能算是入门书籍了,如果对美学有一定了解基础的人可以看一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