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管理笔记》是一本由[日] 松井忠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一):不知道取什么标题
工作能力是立身之本
如何培养责任感?当一个人尽责地完成工作、创造成果、提升业绩后,地位自然而然会提升。换句话说,权限并不是别人赋予的东西,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的东西。如何才能够培养责任感呢?我认为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随着地位的提升培养起与地位相应的责任感。例如成为组长以后,会被赋予组长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该认真地思考该如何处理那些问题,然后设法逐一解决,如此一来,就能培养更高一层的责任感。第二种方法是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训练自己思考并采取行动。举例而言,如果听到邻座的前辈或上司正在解决一个问题,就试着把那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解决?”,然后实际采取行动。经过几次的练习,摆脱乞求他人协助的想法,学会从“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后,责任感就会与日俱增。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二):内心中坚定的顺序感
只要下定决心大部分的事都能做到
信任的四个桌腿分别是尽责团队合作,坦率诚实公平和行动力
想要改变意识必须先打造出改变行动的机制,先改变行动再换取成果然后让意识在过程中逐渐改变
无论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都必须掌握本质,从根本问题开始解决
对自己被赋予的工作,自己被赋予的任务保持着一定要做出成果的强烈决心
所谓的指派工作并不是把工作分配给部下,而是必须领导部下成功完成工作
指派工作时,一开始就要明确的三件事一工作的目的二何时完成三目的完成到什么程度
让部下自己思考工作的目的,他们才会有所成长
领导者,告知部下工作的目的,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让部下自行判断再亲自确定成果。
任命反对者去担任新决策的负责人,如何靠一群平凡的成员,创造出一个稍微不平凡的成果
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和处理期限没有什么做法,从一开始就很完美,唯有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执着的坚持到成果出来为止
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当作是自己的问题,训练自己思考并采取行动。
人从来不会因为目标比较小,就比较容易达成目标,反而容易因为小看了目标,结果更能达到目标
找到一个可以看清楚达标过程,而且可以靠自己努力争取到的目标。
感悟❤️
决心和坚持之外,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顺序。机制和意识,树干和树支,决心和行动h判断和确定,方案和期限,创造和成果,过程和目标,思考和帮助,最重要的是内心中要有坚定的顺序的。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三):4星给松井忠三的自我暴露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心中疑虑,如此大公司的社长是否会在书中说"真话",社长的心思袒露恐怕会带来不利后果,但粗略读了两篇的感受是,会有部分真实吧。
此处的判断标准完全以我个人为指标,把自己想象成他的员工读过某个章节后,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我判断这个章节为真。(不过,合理性有待商榷。)
因此认为他在书中进行了至少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作为读者和一个大概永远没机会和他面对面对话的读者,能在书中读到他的真字真言,我觉得很难得也很感激,所以4星给松井忠三的自我暴露。
缺少的一星在于,内容的本身有局限,不会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公司或实体。插一句,无印良品的人事制度确实对员工贴心,从一线员工中晋升店长甚至更高管理层,相比之下,他所提到的迅销集团偏好空降兵、基层员工实在变成了重复作业的机器人。说回来,所谓他这种类型的公司就是门店+员工,门店广布,绝大部分员工为基层、一线的,从事着较基础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少数只牧羊犬放多数只羊。而如果公司类型为办公室+员工,员工就不能够像羊那样被简单"操纵"了,需要实践其他的企业管理办法。
以上也是我为何认为作者进行了自我暴露的原因,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他的员工,读到一些地方,真的觉得自己大概是只"羊",能够写出这些让自己员工郁闷的内容,真的是"下定决心"要写好这本书了呢。好在员工中总有优秀者能够晋升,公司对员工的个人发展进行了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个人发展委员会之类,不然我作为"员工"真的要怀疑人生价值了。
蛮喜欢这本书,满满的正能量,一些十几年前思想品德课上、班主任等、各类书本中讲给我们的道理。走上社会后,面对很多种价值观,我仍不知何对何错,但是找到了战友,增加了信心走这条正能量之路。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四):中层管理笔记
一直以来对于商业书籍我一向敬而远之,原因既有自己伪文艺的定位有关,也有我擅自把商业等同于成功学等同于传销的因素。因此松井忠三先生的《无印良品管理笔记》是我真正意义上看过的第一本商业书籍。
也许是因为松井先生是日本人而中日文化又比较相近的缘故,书中列举的管理方法或是一些小技巧其实在生活中早已见识过,尤其是通过和与上司联系密切的人喝酒了解上司想法这样想小tip,一只手指向前有三只手指对着自己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司空见惯更是被年轻一代归为糟粕一类,按时下上海盛兴的垃圾分类来看这大概是属于有毒有害一类。当然实际上是否如此还得两说。但是这不代表这本书就没有价值,恰恰是在这本书使我振聋发聩意识到社会与学校的极大不同。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初中教科书上如是说,这也就意味着他与教书育人的学校有极大不同。在学校只要你安分守己基本上毕业无虞,学业上只要你进行简单的时间叠加成绩和排名总会上升。可公司则不同,公司的唯一目的是盈利,在公司只有你能为公司带来盈利的时候你才有存在价值,事业上也并非紧靠努力就可以成功,事实上制衣厂的工人是最努力的可从没有人愿意成为他们。
本书是管理的笔记,松井先生本身也是人力出家,所以可以看到书中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极其重视,书中提到中层管理要如何做好第一步就是博得上司、同事、下属的信任,如何得到信任关键就是四个桌子腿“ 尽职尽责,团队合作,坦率、诚实、公平和行动力 ”能做到这四点的想必也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了。
此外松井先生对方法论的重视是超过价值观的,按他的说法“95%的执行,5%的计划”他认为一个公司的价值观不是通过喊口号这样的思想改造实现,是通过设立一个你不得不如此做的制度来规劝人们。当眼前有许许多多事情时候,你应该找出问题的主干,偏离本质是不会成功的。诸如此类松井先生在拯救无印良品时行之有效的方法书中还有许多值得细细的读。
现在的我已经算是大四的学生,距离就职也不过几个月时间。松井先生的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大概在于使我意识到职场与学校的不同之处和如何应对的本领吧。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五):无印良品管理笔记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
下定决心掌握工作的本质
信任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信任好比一张桌子
有四条腿支撑起来,1善尽职责
今日事今日毕
2.团队合作 通过会议达成想法
3.坦率,诚实,公平 看得见他人优点
4.行动力,执行力
想要提升公司业绩,重要的并不是推动干部或者员工的意识改革,而是打造一套能够改变实际行动,进而创造成果的机制,
找出问题的本质,从根本问题上解决
工作时候应彻底摈弃个人经验主义
暗夜的朋友才是朋友
指派工作明确三件事
10该工作的目的
20何时之前完成
30做到什么程度
领导者晚懂得示弱,才能够拉近与部下之间的距离
有些异常,如果不从反面或侧面观察,有时很难看见事物正确的面貌
以强制力维系运作的管理,尽管能带来短期的效果,也能够创造利润,但长期下来会让组织陷入疲弊
商务人士的执行力远比能力重要许多
比起老是失败的部下,因为害怕失败而不行动的部下才是真正需要担心的人
重要工作,指派给兼具四种能力的人,一个人能否成为统领团队的领导者,基本上从这四个角度来看就够了
构建有执行力的组织的方法
唯有采取实际行动才能进化
经营改革是从进化和执行开始起步
进化就是不断地思考公司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提高收益,然后持续地付诸行动
提高组织执行力,编制mujigram
指导手册如果难以执行,就有必要加以进化,更新
会议的本质是决定在什么时间前执行什么事,并借此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权限并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去赢取的
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训练自己思考并且采取行动
人在跨越“死点”后会变得更强大
工作有三种类型,10任何人都可以做的
20能够模仿的工作
30无法模仿的工作
增加无法模仿的工作越多,基础条件约强固,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六):#主题读第19本#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 by迷死酱
A 主题选择
背景:在读第5/6本“小米”相关主题时,选择了一系列对标的企业(锤子、乐视,小米、优衣库、miji、民创优品、zara、costco、网易严选等),就像松崎晓2005年muji首开中国第一家南京西路门店时说的那样:“今天我们再次回到了远点”。我们国内这些所谓“新零售”企业在别人的“原点”上一走就是10多年。这些企业似乎在卖同样的产品又略有不同,我想看看每家企业的基因。
MUJI前世今生
关于muji,从富二代创始人“堤清二”发现商机——中产讲究“性价比”的消费自由;到关键职业经理人“松井忠三” v字复苏;再到现在“松崎晓”提出“包办生活”——推出muji hotel和muji house等新产品,一步步把muji创造成一个IP,《无印良品管理笔记》就是第二任社长“松井忠三” 总结的执业心得。
C 个人感悟
本书讲述逻辑是“松井忠三”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一路上爬的心路历程:从职员(下定决心好好干),到上升为小领导(信任是基础),再到大领导(即断即决),接着到构建团队(mujigram、“0加班”、一张A4纸),然后到社长(接手后转败为胜),最后提出要有远大目标。
职业经理人从业期间,不同时期重点不一,但前后连续:
1.底层职员——“下决心”后,完成“本质工作”;
2.小领导——信任的基础:1.对上-善尽职责;2.对下-统一团队目标;3.对上下-坦诚、公平;
3.大领导——做决策“即断即决”,指派工作说明目标,听取不同声音;
3.1 团队——指导手册、多做“无法模仿的工作”、不加班、一张A4纸、强化强项;
3.2 转败为胜——强化经营团队、稳定人才、“全体最佳化”、加强“第一线”交流、课题解题、止损、寻求外部力量;
3.3 未来——目标远大、现在就开始做;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七):无印良品走出困境的秘密
第一次看见无印良品,是在多年前网上闲逛,看见一张海报,海报上面是一幅天与空雪白雪白,干净地近乎一尘不染的空灵境界。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是性冷淡风,只觉得那种空灵,有种白茫茫,孤独,单纯的美,仿佛神在这片天地,铺了一张处女座似的白毯。看见这张海报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才慢慢了解这个品牌,开始看原研哉的书,他在书里谈到拍这张图的时候,是在一片白色的沙漠中,花了无数时间和心血,与摄影师走了很多地方才找到如此干净的一片区域。当然,这套海报有一系列,有的是在草原,有的是在湖边,有的是在沼泽地,原研哉和摄影师去过许多地方,拍回来这么一组照片。这组只有品牌名的照片,没有广告语,就那么静静地在比特世界里穿行,击中了我。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一图胜千言,好的广告,不需要文字,一张图已能说明一切。
无印良品的东西还不好,我觉得是见仁见智,不过在我看来,它的文具做得很好,很早以前买过一把十几块钱的小刀,可能只有一根食指那么长,外观和其他的刀比起来没什么两样,我把它放在文具盒里,用来削铅笔,可以说,这是我用过基本上不怎么费力就能把铅笔削好的小刀,以至于后来用那种五六块,比这把小刀大好几倍的刀削铅笔,那种顿挫感,实在是令人头疼。
无印良品的笔和笔记本是很完美的搭档,那种纸和笔的触碰感,会让人有无法自拔的写作欲,我比较过市面上的签字笔,没有哪支能有如此舒缓的写作感。
还有,它的杯子也好,看似普普通通的杯子,杯里的过滤网空洞可以让水很自然地流过,中间凸起的部分,人的手指头按住,能很好地把滤网提起来,也方便人人倒掉杯里的水。
如果说它的产品都是好的,那也不尽然。至少它的长T恤就不好,稍微摩擦便会起球,我买过两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穿过。
我在读《无印良品管理笔记》的过程中,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们的产品表面上看似平平,规规矩矩,不太夺人的视觉,而是它们在做产品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观察力,事无巨细地观察用户的的生活,找出那些隐藏的需求,从而加大力度开发产品。
在松井忠山的论述中,良品就是产品的品质。无印良品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会追求产品的极致,比如同是做一条毛巾,他们回去寻找好的棉,通过对比,会发现印度某款棉很好。在染色的过程中,或许会发现毛里求斯某个地方的手工染制技术更能体现产品的颜色。或许许多人能找到印度的棉,但不一定会去追求极致的手工染制技术,而这一部分,让无印良品的产品脱颖而出。
熟知无印良品的人,或许知道曾有短时期,无印良品差点倒闭,我一直想知道这段时间他们做过些什么,在书里,松井忠山说到,减小损失的最大化,先是缩减店面,再想办法促使员工多做事,他的意思是,越是让员工处于一种不自在的状态,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我就是这种人,如果一项工作已经进入平稳期,我会浑身不舒服,那种不自在,不满足的压迫感,确实会帮助我在工作中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
在这段时期,无印良品也学过优衣库打折,但是依旧不见成效,因为他们的顾客不是冲着便宜去的,而是向着品质去的。在公司管理过程中,如果一年里,有门店的投诉超过8期,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必须想办法解决。
当然,解决不是用极端快速的方法解决,这就像无印良品提倡不加班工作一样,最开始要求员工每周三必须准时下班,等到一周有一天可以准时下班,再想办法把周五也做如此规定,一点点的改变,让员工有更多的生活空间,工作起来会更愉悦。
我喜欢他处理工作的方式,也欣赏他的魄力与胆识,书里写道,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烧了几十亿的库存,重新打造产品。我想,在他看来,那批产品既然卖不出去,一定是有问题的,与其继续一点点清仓,倒不如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掉。
这是他的管理方式,制定计划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完成,管理过程中,多沟通,多思考,重要的是敢担当,允许下属犯错。在下达任务后,一定要有一个完成的时间……这些优秀的管理能力,再加上他真诚,坦诚的心,从而让无印良品走出低谷。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教育不等于做不了零售
喜欢但低工资,还是不喜欢高工资?职业选择中能力为主还是兴趣为主?错,其实应该是找最能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以及找一个符合自己核心本质能力的职业。(不是销售能力,而是沟通能力)
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选一本近期看过的就是这本了。
昨天花了1个小时读完的,记忆犹新的其实还是开篇那个部分,一个学教育的大学生在茫茫职场中,“随机”选了一个不搭边的职业方向和行业-零售和hr。换做是我,或者任何一个接受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现代小白,可能都不太会接受这样的职业选择。
那为什么还能做到无印良品的总裁,而且又在他的带领下完成v字增长呢?不是应该不喜欢的事情就干不好么,不是应该职业环境和能力的匹配才能造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么?
当然书中本身说的更多的是决心以及价值观的事情,会柔和一些管理上的小技巧,除了在开篇部分描述了一下作者的职业和管理目标以及所处心理状态以外,后续更多都是一些日记或者笔记类的文字,不够深入,有一定帮助但是讲实话也没有产生过多的联想和价值。
但是还是应该评个及格分,考虑到现处的环境和时机,刚过而立,到底下一步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能要什么,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一整年了。
基于完美主义和内心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在找寻一个所谓“完美”的职业选择和计划,尤其是在之前创业失败的前提下,导致一直都应该害怕再次失败而逃避选择。美其名曰计划大于执行,实际上不敢拍板不敢下决策,害的不只是我,还有团队其他人都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
学习日本人,学习那些有具体生活的哲学的人,人不应该活在梦里面,人更不应该没有目标就颓唐。其实还是应该以执行为重,就和之前的一篇有关探索人生意义的文章说的一样,执行了才能发现价值,才能找到生命或者说工作的意义。只谈梦想和方向,而不愿意哪怕移一步的人,其实本质上都是懦夫中的懦夫。
缺乏责任感,也不敢承担失败的勇气,真的是有问题啊。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命的意义是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以下被书中标记。
第 18 页
A 换句话说,意识改革是随之而来的附加效果,而不是最初投入工作的目的
3 月 1, 下午 12:00,没有一个企业的存在是为了统一价值观,而是为了目标去建立某一个价值观。
A 换言之,想要改变意识,必须先打造出改变行动的机制,先改变行动,再换来成果,然后让意识在过程中逐渐改变,依循这样的顺序是很重要的
作者:mofei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12:01,先设计再行动最终基于反馈再调整。整个pdca闭环的一切都就位了,才有意识的改变。
第 21 页
A 有句格言是这么说的:“思者向个人经验学习,智者向众人经验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故人的经验当中汲取智慧,换句话说就是向历史学习
作者:mofei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254,主题阅读、集采众长,而非拿着鸡毛当令箭,看一篇文章就了不得了。
第 23 页
A 指着别人责怪“都是你不好”的时候,有三根手指正指着自己
作者:mofei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2:55
第 38 页
A 聆听对方的说法、采纳对方的意见、小心避免产生嫌隙,然后在不知不觉间改变成新的做法,换言之,“先输再赢”就好了,这才是最佳的做法
作者:mofeil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3:16,改变都是这样发生的,只有敢输,才有可能求变。在沟通中都要分个胜负和你死我活,赢了辩论输了目标。
第 70 页
A 一旦安心下来,就会在竟争中失势;一旦掉以轻心,就会身受重伤;一旦骄做自满,就会遭到致命的伤害。注意到这一点以后,我变得格外重视谦虚、胆小和危机意识
作者:mofei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3:51
胆小一点不是说的决策的时候,也不是说的是成功以后。是整个的人生态度,越悲观其实越能冒险,因为你知道了最坏的结果。如何成为一个智者的同时,还能冒风险,这个就是决策艺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了。否则,就会陷入不做不错的怪圈。
第 78 页
A 全部依靠外力达成目标虽然无法使企业成长,但光靠一己之力也做不到。用尽全力以后再寻求外力,我想这才是寻找灵感的重要顺序。作者:mofeil 的 ipad 3 月 1, 下午 4:18
先搞定自己,再寻求帮助。突破自己的极限以后,才知道短期逾越不了的界限在哪儿,才知道在哪里寻求帮助。否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以及对外界可能帮助你的人不负责任。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九):当你葛优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错过了怎样优秀的自己
最近,领导请我到甜甜圈,吃了一顿“鸿门宴”。
“长期专精于人事、业务或产品开发的人,经常被视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也是企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专家,但我认为这样做的缺点其实大过于优点。” 松井忠三在《无印良品管理笔记》里的这么一段话,直击领导对我的批评。长久以来,我给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技术人才,擅长于此,也安分于此。
“公司今年的发展喜人,老板在行业的前沿占据了阵脚,后边的团队却还躺在热炕头上享受一时的快活。”领导吧嗒吧嗒吸他的黄鹤楼,眼睛看着远去的吉普,眉头微颦。“老板也是凡人,他站在山头上,一样有迷惑。公司未来走向何方?我们能走多远?他也不明朗。路不是他一个人走出来的。公司就像一个金字塔,老板是塔尖儿,员工就是基座和中坚,员工的厚度决定了金字塔的高度。”说到这儿,他猛吸了一口。“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将自己局限在单个专业领域。要主动思考,主动承担,主动探索有可能的方向和目标。”我脑海里顿时闪过松井忠三说过的另一句话:“权限,并不是别人赋予的东西,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的东西。”
为了打破领导对我绵里藏针的训诫,我插科打诨道:“好神奇,你今天对我说的这番话,昨天我花四个小时看的一本书里先做了一个全面的铺垫!”“什么人有这样的真知灼见?”领导眉头一飘,不正经起来。”无印良品前任社长松井忠三!“”恩,这个级别还差不多,英雄所见略同”,领导夸自己不带引号。为了将领导的提点付诸实践,我将《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这本书又反复翻了几遍,进行了一番总结,以夯实和矫正自己的职场理念。这本书值得一读有二个原因:
第一,失败的经验可贵,从失败中崛起的经验更加可贵。
2001年,松井忠三接任社长一职时,无印良品其实是一个表面风光,内心焦灼的烂摊子。20世纪90年代的风光早已消逝,一度上看2万大关的股价惨跌到3000元以下。松井忠三通过二年耕耘,实现业绩V字形复苏,达到2003年以来最高营业额纪录。
第二,成长的路径有迹可循。
全书松井忠三重点分享他曾凭借决心完成了什么样的工作,他是用什么样的想法贯彻决心,以及他一路走来笃信的工作哲学。然而,松井忠三也并非一开始就有担任社长的想法。他也是经历想当教师,投路无门,看到招聘广告找到工作的。即便是在无印良品,他也是1992年才进入,从人事部长、事业部长等职务一步步走上社长之职。虽然本书是无印良品管理笔记,但却是松井忠三关于工作、管理、决策、人生哲学的综合分享,是一座每个人都可以在期间找到晋升阶梯的通天塔。
那么普通人怎么才能不陷入葛优躺的惯性中,探索更优秀的自己呢。松井忠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步,树立远大的目标,下定决心不达目标不罢休。
为什么一定要设定远大的目标?松井忠三说:“因为目标越远大,越能提高专注力和持续力。人从来不会因为目标小,就比较容易达成目标,反而容易因为小看了目标,结果更难达成目标,反过来说,正因为知道远大的目标不易达成,所以才会拼命努力,于是不只是精神层面连方法或处理问题的意识也会变得截然不同,最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第二步,拆解目标,步步靠近。
在实现远大目标的过程中,怎么样实现当前的小目标。首先,务必达成他人赋予的目标。虽然自己设定目标并达成目标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身在公司或组织里,达成他人赋予的目标,反而比任何事情都来的重要许多。其次,找到一个可以清楚看见达标过程,而且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目标,可能还离成长比较近。也就是说,先完成阶段性目标。再次,凡是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最好设定为目标记录在日本等工具上。即日日精进,向远大目标靠近。
第三步,训练洞察本质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松井忠三在《把两亿元丢进水沟的经验让我学到了什么?》这个篇章里强调:无论如何尽心竭力,凡是偏离本质的工作,绝对不可能创造成果。因此,在职场,我们一定要洞悉工作的本质,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虽然碰到看似毫无成果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白费功夫的想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是一次认清工作本质的机会,迫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那一项工作会毫无成果。因为没有什么经验是毫无意义的。没有问题意识和问题意识不够的人,无论看到多好的方法都不会注意到哪个方法好在哪里。
第四步,培养随时思考的习惯和洞察先机的能力
葛优躺这种行动上的停滞不前可怕,更可怕的是意识和思维的固步自封。只要无时无刻处于思考的状态,就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蹦出新的想法。想到的灵感,松井忠三都会立刻抄在日记本。他说:“如果靠自己思考,还是想不到解决方案的话,再开始寻找哪里有解决方案,或是有没有企业已经解决过同样的问题?找到可以参考的案例或企业后,就实际去现场观摩。用尽全力以后再寻求外力,我想这才是寻找灵感的重要顺序。”
当你葛优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错过了怎样优秀的自己。松井忠三在《无印良品管理笔记》最末篇总结到:“自从我当上社长以后,眼前所见的风景完全改变了,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视野变得更宽广,开始看见整个公司或整个业界。二,是因为以往只需要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即可,现在则需要预先设想到三年后五年后甚至是十年后的事。具体而言,社长的工作可以说是思考明年该做的事情,思考一年后的决算,再依次进行工作,就是社长的职责所在。”
《无印良品管理笔记》读后感(十):读无印良品,学到的11个管理策略!
我不经常说,甚至很难得将:“我理解你”这句话或类似的话说出口。因为你的遭遇,我未必亲历,所以你的感受我未必全然了解。这样的我,怎么有资格对你说:我理解你。
以上,是我选择看这本书的首要原因。笔者具有在无印良品多年实战的亲身经历,他写出来的东西,再虚也不会假到哪儿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是来自一线的文字,非倒卖。
其次,内容很接地气,书里提及的问题,你我都会遇到。
很多人会将接地气与俗划上等号,接地气在我看来,更多的应该是它与你非常接近,它不是古墓里的小龙女,而是与任何人都亲切相处的郭襄。
比如:该如何工作?如何当好管理层,就算是一个门外汉?如何指派工作?如何面对意见?如何成长?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下是我整理的11个管理策略。
追根究底,工作可以分为本质性的工作和非本质性的工作。
1、要把有限的时间运用在本质性的工作上。
2、在工作的时候应该彻底的摒弃个人经验主义。
有些东西势必得绕过一段远路,才能看得清楚。因为不那么做的话,一来无法帮助认清本质,二来也无法拓宽视野。
如果失去方向时,最好选择绕远路。因为在组织当中,若无法获得上司和部下的信任,就无法顺利的完成工作。
信任的4个基础:善尽职责、团队合作、坦率诚实公平、行动力以及执行力。
所谓的指派工作,并不是把工作分配给部下,而是必须领导部下完成工作。因为即使把工作指派给部下,创造成果的最终责任还是在指派者身上。在指派工作的时候,在一开始就明确的告知不下三件事情:工作的目的,在何时之前完成,希望完成到何种程度。
1、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才是领导者必须特别注意的时候。
2、把部下小心翼翼提出的意见当作正确的,对部下斩钉截铁说的话,则会特别当心。
我觉得在这种小事上输一次也无所谓,反正只要最终达到目的,能取得胜利的结果就可以了。
从开始一项新决策到创造成果为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让组织和团队产生嫌隙。及早执行就能及早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即使发现领导者的判断有误,只要及时修正也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所以领导者在无法判断哪条路比较好时与前后判断,不如尽早决定一个方向。
我认为会议的本质就是决定在什么时间之前执行什么事,并借此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第1种方法是随着地位的提升,培养起与地位相应的责任感。
插一句话,权限并不是别人赋予的东西,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的东西。第2种方法是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训练自己思考并采取行动。
向其他企业学习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可是如果因为模仿其他企业而降低自己的价值,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长期精于人事,业务或产品开发的人经常被视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也是企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专家,但我认为这样做的缺点其实大过于优点。因为长期呆在同一个部门的人,虽然会认真思考自己部门的事,却不清楚其他部门的情况,因此很容易因为无知而产生对立。即使被劝说,请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也不太能理解对方的立场。想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变动,真正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别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来思考。
DCA分别设置planDocheckaction.许多企业将太多心力放在PD上,却很容易忽略CA这个环节,也就是检查与行动。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后者。能否朝着更好的方向更趋近,本质的方向变化将会是决定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