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七杀简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06 02:5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七杀简史》读后感摘抄

  《七杀简史》是一本由[牙买加] 马龙·詹姆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杀简史》读后感(一):混乱的混乱

  混乱的叙事方式就像混乱的1976牙买加一样,文字语言充斥了暴力、脏话,作者把血淋淋的牙买加展示在读者面前,就像食人族冲入现代社会肆意鞭挞,确实使人足够震惊及不适。排除叙事方式和文字语言,看到最后却不明白作者的表达重心在哪里,作者如果只是想展示混乱、雷鬼、帮派、地下秩序,那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

  《七杀简史》读后感(二):不太能读的进去

  本书讲述了牙买加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事件。出场人物众多,每章都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展开来写。人物太多人名不太好记,全书的语言方面也不是很喜欢,有些名字很奇怪比如“乐小子”“唐中之唐”。。?于是读到了25%左右弃坑了。买书还是要买适合自己的,不要一味的看宣传。之前某个公众号把这书都吹上天了,本人才疏学浅,欣赏不来。

  《七杀简史》读后感(三):在子弹的“啪!啪!啪!”中肉体在“啪啪啪......“”

  读到一半,觉得作者极有可能是同性恋,到KK强的出现,就确信无疑了,能把同性恋攻受描写得这么纤毫毕现,没有经历和经验是写不出的。

  《七杀简史》看了3个星期,期间读读停停、重头再读,折腾了些时间,读感凌乱,就像加勒比海中这么多岛屿一下子要全记住那般艰难。

  《七杀简史》读后感(四):马龙·詹姆斯:牙买加人的挽歌

  1976年,微笑牙买加演唱会原定于两天后举办,以促成两个政党的团结。几名枪手闯入雷鬼巨星鲍勃·马利在金斯敦希望路56号的家中疯狂扫射,但这次暗杀行动以失败告终。在布克奖得主马龙·詹姆斯极具开拓性的小说《七杀简史》中,这次袭击成为对20世纪70年代牙买加社会尖锐评论的焦点,与冷战政治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毒品战争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七杀简史》读后感(五):全世界都爱鲍勃·马利

  牙买加的名片:鲍勃·马利

  对于牙买加人民来说,鲍勃·马利无疑是最令他们骄傲的音乐人。他勇敢的政治态度、正直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于世界流行音乐的贡献,使他成为了牙买加和世界公认的伟大音乐家。

  年轻人们在墙壁、滑板上喷绘,穿着印有他的鞋子,佩戴有他头像的饰品,将他的照片做成蛋糕,甚至在皮肤上纹刺他的面容。

  在牙买加的街头,随处可见鲍勃·马利的画像与街景融合在一起。

  《七杀简史》读后感(六):一部选择读者的书,有折磨,更有趣味

  读《七杀简史》的过程,是一种感觉随时可能“失控”的过程,是的,你随时感觉快要跟不上故事的节奏和线索了,读这本小说,你要么不读,要读就不能间断太多,得快些读完,否则就会再捧起读了一半的书时,有种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处开始的感觉。同时,这也是一本品味上独特的小说,它显得有些“脏”,书中“逼”这字儿出现了我怀疑得有一千次吧,当然,它构词时可不是作为常见的体面的书面语出现的,以至于我边看边疑惑,看起来咱出版环境还是挺宽松的啊。

  《七杀简史》读后感(七):读七杀简史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七杀简史。如果不是张若昀,我真的绝对想不到读这样的书。语言太过生猛,各种暴力色情描写完全不打码的向你脸上砸过来,但是文字即视感强,感官冲击大。十多重视角叠加开始觉得读的很累,后来习惯了觉得跟玩拼图一样的重构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的。文中的歌手一直周旋于各方势力而尽量为平民觅和平,我就想起了小范大人的情怀和抗争。不知道若昀读的时候,是否也是有这样的共情。很为文中唯一的女主角揪心,她的那份执着和努力贯穿于她不断变迁的身份之中,让人能够共情也让人揪心。有意思的是感觉作者写作中蓄势很多但是每到高潮部分又一笔带过,侧面轻描一下,故意让你不过瘾。 读的时候,就觉得他的那种意识流的群像风格有点像福克纳,结果没想到看到后记的时候,真看到他自己提到了读福克纳来的灵感。现在读小说真的不如以前那样纯粹了,老是会攻于“术”而非着眼于“情”,老是会去想写作表现手法啥的,而少有用心去体会故事情节。头脑的思维有些程式化了,也是种悲哀。#跟着张若昀多读书#

  《七杀简史》读后感(八):用地狱的视角看人性

  暴力!血腥!粗俗!混乱!这就是这本厚厚的书的概括。我没有想到与此更好的词语了。同时我舍不得用繁文缛节,浓墨中彩去介绍真本书。我实在不愿意。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简史,一部关于人性的,人的灵魂的简史。它是杀伐的,是让人难以想像的。

  大俗及大雅,在我看来一些东西俗到极致也就变得高尚起来。这本书格外如此。每个人身上都充满着暴力,可每个人身上也都充满着可怜,哪怕是坏事做尽罗爸爸,也哪怕是万人瞩目的歌手。一个人身上不止一个灵魂,人也许不了解自己,但灵魂知道。每一遍,每一个文字都带着灵魂,都充斥着血腥味,难以想象的,这恰恰是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惊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部作品充满着难以言说的血腥,暴力。看完你会愤怒,会爆发!是的,它的目的达到了,它将人类抬到了另一个层面,它用的不是上帝视角,而是从地狱来的,从最本质看起。人们一直倡导着真善美,可缺也忽视了自己的假丑恶。何为人性?人类的本质又是什么?我想,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释。

  《七杀简史》读后感(九):其实我懂得还不多……

  被诬陷强奸的贫民窟男人,在被许诺犯罪后获得很多钱后说下的话:想要在室内而不是院子里洗澡,想要美国名牌货而不是地摊贴标货,不,这些都不是想要的,想要钱多的不想再要钱,想要室外洗澡也可以说自己喜欢在室外洗澡,想要说美国是个好地方让美国佬知道只要他想去随时都能去,想要说丝涟床垫是狗屁,还有更好的你们都不知道。

  其实,人生来平等从来都是扯淡和谎言,种族生而不等,国籍背景生而不等,生存区域和环境选择从来都是生而不等的。生而为人,上帝给我们做出了起始点这个最大最重的选择,然后靠自己去做出一点点的小选择来进行自我人生路径修正。昨天看一评论——“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是生存权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能体现。”这话不免说的太理想主义,如果我拿这话来感知别人,肯定又会被评论“太不务实”。我也知道主观能动有作用,客观因素限制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无法克服的。就像我相信天定胜人一样。

  70年代的牙买加从我们看来是如此荒诞可悲,但它其中的贫者的“发声”也确确实实是对我今日内心对生活选择的焦虑所在。

  《七杀简史》读后感(十):布克奖的莫言。请注意这不是夸奖。

  难看。选材难看,用词难看,脏话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为什么说脏话,这个动机很难看。

  每一句脏话都和女性生殖器密切相关。让我很是怀疑,牙买加男人是不是嘴上不挂女性生殖器没法说话。词语多贫乏,人的精神就有多野蛮。

  布克奖的态度严肃吗?并不。至少这一届不是。七杀简史取材事实,可是同样用音乐和白左的虚无主义小清新价值观架空了所有的痛苦和暴力。读时一直不意外任何问题,毕竟所有人的脑子里都是一样的白粉和血浆。严肃性与冷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为作者始终不懂如何视角色为人。

  困在兽的脑袋里,赞美欣赏兽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兽无法成为人。

  身为文明人,无法理解布克奖颁奖的理由。鼓励牙买加人学英语?还是显示白左欧洲对第三世界的平等关爱?

  不论是哪个理由,显然都有毛病。

  这本书还有个特别好玩的细节,叙述者之一的中产阶级女孩,和全剧男神歌手有过露水情,跑去找他帮忙救自己一家。这个女孩的身份在简介里被描述为:妓女。

  贵邦对女性的定义真的和这本书里的牙买加没有区别。好骄傲有没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七杀简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