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七杀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5 03:3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七杀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七杀简史》是一本由[牙买加] 马龙·詹姆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杀简史》读后感(一):牙买加地下黑帮史

  这本被惊呼为文学“新物种”的布克奖得主小说《七杀简史》的确了得,纵观全书一共出现了70多个人物, 横跨三个十年的时代(1976.12-1991.3),五个章节冠以牙买加雷鬼音乐唱片或单曲名称,而且书中的记者也在创作一本叫做《七杀简史》的书。全书是以多个第一视角(POV)来编织叙事,这一点上并不稀奇,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帕慕克的《我的名字是红》,乃至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都是以多声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而珠玉在前。

  《七杀简史》读后感(二):全世界都爱鲍勃·马利

  牙买加的名片:鲍勃·马利

  对于牙买加人民来说,鲍勃·马利无疑是最令他们骄傲的音乐人。他勇敢的政治态度、正直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于世界流行音乐的贡献,使他成为了牙买加和世界公认的伟大音乐家。

  年轻人们在墙壁、滑板上喷绘,穿着印有他的鞋子,佩戴有他头像的饰品,将他的照片做成蛋糕,甚至在皮肤上纹刺他的面容。

  在牙买加的街头,随处可见鲍勃·马利的画像与街景融合在一起。

  《七杀简史》读后感(三):确实大胆

  《七杀简史》,这本书被称为猛兽,从很许多方面讲,也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一本书。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小清新并且傻逼逼的认为这个世界只有美好存在且所有人都该对你善良温存,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个不择不扣的灾难。

  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暴力、粗口、杀戮、情色……爆裂而真实、直接而疯狂,但是却并不觉得血腥、下流和低俗。恰如面对四处走投无路的绝境,但是在你绝望的时候读上几页,你又会觉得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苦难、在书中人物面前什么也算不上。也许有点类似昆汀的黑色电影,不过文学作品自然更酷更夸张。

  应该是《百年孤独》后,拉美文学第二次被世界主流文坛如此承认和推崇了吧,魔幻一般的南美大陆,雷鬼之父鲍勃马利、贫民窟、麦德林、中情局,纽约黑帮……跨越几个时代,史诗一般的描写叙述,人物和时间跨越极大,尤其是叙事诡异,结构大胆,我是第一次看到甚至听说写书采用这种天才而疯狂的叙事结构和手法的,因此前面大部分阅读起来十分痛苦纠结,如果不能一口气读完更是比较残酷,很有砍死作者的冲动,不得不不停的回翻和回忆,各种文字冒险和底线挑战——所以千万别看电子版本的。

  幸好文字描述幽默到爆,创意天才、笑料百出的粗口和金句层出不穷,血逼操的,简直就是神翻译,各路人马各色人等的各种神吐槽,让我真的好想好想重看一下《落水狗》《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

  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类似中国的人在做,天在看吧!

  《七杀简史》读后感(四):[新书试读] 窥探裂缝中的洞穴

  从个人偏好来说,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我喜欢幻想类多过纪实类,浪漫主义多过现实主义,宏大叙事多过细节描述,抽象派多过具象派。所以很容易想象会被吸引的作家类型,比如博尔赫斯、比如黑塞,比如科幻中的克拉克。这本七杀简史偏现实主义、具象、取材于真实历史,几乎踩中了我不喜欢的每一个点,可以算是书店里拿起来1分钟之内就会放下的类型。所以收到测评邀请,很是犹豫了一番,生怕草率的答应之后,要逼自己看不喜欢的书,写不想写的评价。看了一些介绍,最终被吸引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牙买加的故事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二是用76个人重现故事的叙事手法。虽然书还没有看完,关于这两点倒是可以说说。

  ————窥探牙买加————

  提到牙买加,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在哪?”或者“博尔特老家?”在知道位于加勒比海而不是非洲后,不知有多少人会想到加勒比海盗。

  牙买加的首都金斯顿附近的皇家港确实曾经是海盗的聚集地,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曾经在这里集结收编海盗,来对抗当时最强大的西班牙海军。被称作the capital of pirate,后来于17世纪末因为一场毁灭性的地震,皇家港的大部分沉入海底。

  (NYT 书评原文 https://www.nytimes.com/2014/10/02/books/marlon-jamess-new-novel-is-a-brief-history-of-seven-killings.html)

  脑补美国人眼里的牙买加,黑洞的另一边

  《七杀简史》读后感(五):当昆痞遇见鲍勃·马利

  没有获得布克奖之前,相信没几个人知道马龙·詹姆斯和他的这本《七杀简史》,即便获得了这个奖后,除了获奖的这部小说,马龙·詹姆斯的其它小说还是不为人所知。这一点似乎不像他的前辈鲍勃·马利,鲍勃成名之后,唱片公司把他早年的作品也挖掘出来发行。《七杀简史》却恰恰和鲍勃有关,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灵感来源。

  1976年,鲍勃·马利准备在牙买加举行一场名为“微笑牙买加”的演唱会。然而,就在演唱会举行的前一天,当鲍勃和他的乐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排练时,突然,五名枪手闯入排练地,对他们疯狂扫射。这和《七杀简史》中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七杀简史》中闯入歌手排练地的枪手有八名,(但在书中另一个主人公看来,枪手有七名,或许这正是书名中“七杀”的来源之一?)。

  即便整本书中都没有提及这位歌手的名字,但谙熟70年代流行音乐的人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且不说里面通篇的雷鬼乐雷鬼乐,甚至也提及了这位歌手死于脚趾的黑色素瘤(鲍勃·马利正是死于这种病),单说书中引用的歌词以及由此在注释中标注的歌名均来自鲍勃·马利,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鲍勃·马利这位雷鬼巨星的野史。

  马龙·詹姆斯通过对鲍勃被刺杀的原因和经过的想象性杜撰,实则为读者还原了牙买加70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那里并非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阳光、沙滩,雷鬼乐、鸡尾酒、比基尼美女……而是帮派林立、龙蛇混杂,贫民窟、中情局、记者、AK47、M16、毒品、妓女、脏辫、脏话以及每天像鞭炮一样的枪声——歌手被刺杀的那个晚上,当枪手冲进位于希望路(多么具有讽刺的名字啊)的歌手豪宅开始无差别杀人时,身在厨房的歌手和他的经纪人还以为是哪个混小子在放烟花鞭炮。

  在这种局面中,似乎只有一个人一种力量能力挽狂乱,那就是歌手以及雷鬼乐。尽管马龙·詹姆斯对歌手的描写并非完美,但可以看出,内心里,他是把希望寄托在歌手身上,因此,才把歌手的住所安排在希望路56号。现实生活中,鲍勃·马利也在一次演唱会中,将牙买加两大政敌的领袖请上舞台,让他们握手言和,《七杀简史》中也安排了这一桥段,虽然并非正式,但这恰恰是无数把AK47射出的无数颗子弹都没有做到的,然而,歌手却被其中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幸运的是,象现实中的鲍勃一样,歌手没有死,继续举办名为“和平”的演唱会,继续促进两大政敌缔结和约,继续给牙买加带来些许希望……

  为了深入牙买加的那段历史,马龙·詹姆斯没有将情节作为故事的核心,而是将人物作为小说的重点,采取每章一个人物的叙述策略,通过每个人物的视角以“罗生门”式的叙述来还原某个事件,其中还有死去的亚瑟·乔治·詹宁斯的幽灵,就像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一样。全书据说有70多个角色,幸好书前有人物简介,看着有点乱时,可以参考人物简介。不过,故事中的粗口、枪支、匪帮、谋杀以及黑人音乐难免不让人想起昆痞的电影,顺便再说一句,这本书是我见过脏话最多的小说,平均一句话有一个“他妈的”,两个“操死”,三个“血逼”…….这可能就是原汁原味儿的牙买加《低俗小说》……所以,这部小说如果要改编成电影,昆痞是最佳候选导演,即便他驾驭不了牙买加的那段历史,至少也会对其中的脏话驾轻就熟……

  《七杀简史》读后感(六):贫民窟群画

  这本书的文字结构几乎就是仿照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从开篇到结尾,不同人物的反复出现,每个人都叙述自己这段时间的所见所想,作者用一种罗生门的方式,为我们逐渐拼绘出一幅清晰的版图。而在本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福克纳的那本书。

  不过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痛苦的不止作者的这一文学表现方式(当然,作者这样做无可厚非,何况我也无权去对作者的表现手法品头论足),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记忆力的读者,每次看到每一篇开头的人名,就要去翻到最前面的人物介绍,以便快速地对人物做出对照。

  事实上,书中的贫民窟出现了什么问题,混在此中的黑社会也有自己的认识,但如此盘根错节利益交错,谁又能真正解决得了呢?

  读完此书,感觉贫民窟中无论是大佬们还是底层人民,好像都不喜欢民族党……但愿我的这个浅层的结论是对的,否则真是白读了。

  最后推荐去看鲍勃•马利的同名纪录片《Marley》,

  《七杀简史》读后感(七):上帝的肤色

  大学时期迷恋意识流的作品,挨着图书馆的铁书架把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和福克纳都读了个遍。迷醉在普鲁斯特绵延的叙事中,却迟迟无法进入伍尔夫和福克纳的世界。以为意识流皆为细碎冗长,但马龙·詹姆斯的《七杀简史》改变了我对意识流的理解。原来意识流也可以写得惊心动魄。马龙·詹姆斯的转换叙事主人公的手法并不新奇,乔伊斯和福克纳是始祖,但难得的是叙事主人公之多,涉及社会阶层、国籍之广泛,远超《尤利西斯》的三人叙事及《在我弥留之际》的一家数口。

  《七杀简史》借自牙买加雷鬼巨星鲍勃·马利于1976年被杀手射击的真实故事,臆想出数名进行杀戮的杀手,再延伸出牙买加70-90年代黑帮的故事,进而再囊括了牙买加社会的混乱无序与冷战下拉丁美洲的波谲云诡。写作野心令人由衷赞叹,更难得的是所有这样一部史实级的作品仅仅通过十二个人物的意识展现出来。

  要读懂《七杀简史》,或者说要读懂歌手的追求,更或者说要读懂书中70-90年代的牙买加社会,我们或许不需要知道什么是脏辫、什么是雷鬼、什么是斯卡,但必须理解什么是拉斯特法里教和拉斯特法里运动。因为歌手本身就是一名特发里(Tafari,即拉斯特法里信徒),并且通过歌手的知名度和他亲身投入的和平运动,拉斯特法里运动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歌手也差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公元1494年,航海者哥伦布越过大西洋的波涛抵达一片遥远的岛屿。1509年西班牙人把这片炎热之地称为“圣地亚哥”,同时把杀戮奴役与疾病带到此处,在该地上生活了二千年的印度安人近乎灭绝。后来某位传教士不忍于印第安人的惨状,建议殖民者从非洲引进吃惯苦头、工作寿命长达十年的黑奴,来代替高压工作下几个月便会死亡的柔弱的印第安人。黑人从此成为该地的中流种族,无情的海风吹来了黑色悲歌。这座岛屿后来恢复了自己最初的名字,牙买加。

  1930年11月2日,埃塞俄比亚王族拉斯特法里(Ras Tafari)正式称帝,更名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意即“三位一体”(上帝)。塞拉西一世宣称自己为所罗门王的后裔,是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女王觐见所罗门王一夜情的遗裔。塞拉西一世同时是被西方承认接纳的第一位非洲君主,并率领埃塞俄比亚加入了国际联盟。自此,马库斯·加维与塞拉西一世的个人崇拜结合双生,马库斯·加维是新的预言者摩西,塞拉西一世是新的耶稣,上帝行走在地上的最新的儿子,上帝的肤色是黑色,拉斯特法里教在牙买加赢得众多支持者。包括本故事的中心,歌手鲍勃·马利。

  拉斯特法里教崇尚自然热爱和平,反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与一切宗教一般抱有对世间事物的乐观主义,相信善可以感化恶,相信善可以洗刷不堪的生活。歌手说道,他自己的命并不只属于他自己。他希望一手促成牙买加两个敌对党的和解,促成金斯敦两个贫民窟之间的和平,使自来水流入贫民窟,使年轻的生命不再在子弹下湮灭。但哥本哈根的匪帮头目乔西·威尔斯嗤之以鼻,所有贫民窟的孩子嗤之以鼻,他们暗中叫道,只要给我枪、大麻与食物,我可以不要和平。1976年12月3日傍晚,世界的吊诡又开始了,一心想帮助贫民窟的歌手,被贫民窟的孩子拒绝,并趁着夜色冲进歌手家里展开杀戮,歌手重伤逃生。

  所有贫民窟的孩子都不过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的最新一代的儿子,伊凡拒绝上帝的馈赠,只要仍然有人受苦,他便拒绝并退还天堂的入场券。乔西·威尔斯、砰砰、哭包等贫民窟孩子,只有杀戮才能继续生存,四十岁对于贫民窟的人来说已经太老了,所有贫民窟的孩子都有死于非命的恶运。天堂无从望见,只有毒品、枪支、金钱和恐怖形成的秩序是一切。查尔斯·泰勒曾经论证过伊凡是现代恐怖主义的一种思想来源,马龙·詹姆斯塑造的贫民窟孩子们的集体群像毫无争议地证实了这一切。

  《七杀简史》最让我着魔之处,正是歌手与被歌手感化的贫民窟教父罗爸爸等人展现的宗教般的普世主义、博爱精神,如何在残酷的人生与贫穷面前步步挫败,一步步被人性之恶所算计。茫茫黑色人生,无论宗教如何现代化如何更新,只要上帝仍然隐身,神正论的困惑仍然会在世间回荡。正义仍然比不上生存重要。或许,上帝的肤色并非一定是黑色,只是上帝习惯于躲身黑暗。

  《七杀简史》读后感(八):其实我懂得还不多……

  被诬陷强奸的贫民窟男人,在被许诺犯罪后获得很多钱后说下的话:想要在室内而不是院子里洗澡,想要美国名牌货而不是地摊贴标货,不,这些都不是想要的,想要钱多的不想再要钱,想要室外洗澡也可以说自己喜欢在室外洗澡,想要说美国是个好地方让美国佬知道只要他想去随时都能去,想要说丝涟床垫是狗屁,还有更好的你们都不知道。

  其实,人生来平等从来都是扯淡和谎言,种族生而不等,国籍背景生而不等,生存区域和环境选择从来都是生而不等的。生而为人,上帝给我们做出了起始点这个最大最重的选择,然后靠自己去做出一点点的小选择来进行自我人生路径修正。昨天看一评论——“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是生存权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能体现。”这话不免说的太理想主义,如果我拿这话来感知别人,肯定又会被评论“太不务实”。我也知道主观能动有作用,客观因素限制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无法克服的。就像我相信天定胜人一样。

  70年代的牙买加从我们看来是如此荒诞可悲,但它其中的贫者的“发声”也确确实实是对我今日内心对生活选择的焦虑所在。

  《七杀简史》读后感(九):生存与死亡、欲望与暴力共存

  《七杀简史》是马龙•詹姆斯(Marlon James)写作生涯的第三部小说,出版次年便一举夺得布克奖年度小说,詹姆斯因此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牙买加作家。 作者詹姆斯花费了四年时间来创作《七杀简史》。这是一本史诗般的鸿篇巨著,围绕1976年牙音乐鼻祖鲍勃•马利(Bob Marley)暗杀未遂事件,探讨牙买加政治、帮派争斗和毒品走私问题。这本小说被评价为“是布克奖短名单上最令人兴奋的一本,非常暴力、粗话连篇,充满惊喜。” 按我的阅读习惯,我是不会挑这类书读的,但网评说得这么吸引,促使我打破常规,拿来一读。确实,书中粗话连篇,暴力非常,让我有想逃离的感觉。但又为小说中所描述的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平困潦倒所触动,人们为生计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灵魂,在生存与死亡中,衍生出的其他欲望与暴力共存,这确是小说的最大亮点! 再来聊聊《七杀简史》里的杀手,他们来自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杀手来自于不同的世界,他们不仅与政治不明不白地牵扯在一起,更成为了政治手上可怜的棋子,这种下场是可悲的。 如果没有《七杀简史》,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牙买加政治、种族歧视、帮派争斗和毒品走私问题,更无法知道:“海文戴尔不是贫民窟。没有婴儿当街号哭,女人不会被强奸怀孕,但在贫民窟那是每一天的日常”。 《七杀简史》所做到的是向读者讲述作者祖国的历史和故事,让世界了解他祖国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生活。

  《七杀简史》读后感(十):《七杀简史》:呈现极端暴力美学,但暴力终究是暴力

  1976年。雷鬼是世界范围内的新声音。鲍勃·马利成为世界巨星;滚石乐队待在牙买加,试图将 Cherry Oh Baby 的愉快旋律加入他们的新专辑《黑与蓝》(Black and Blue),但有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故事。

  鲍勃·马利准备在12月举办一场和平演唱会,此事经过了迈克尔·曼利的批准。但在那个危险的时期,这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是件棘手的事。1976年12月3日,若干名枪手闯入鲍勃·马利在金斯敦的住处,向歌手、歌手的妻子和经纪人射击。马利伤得不重,死里逃生;他的妻子丽塔、经纪人唐·泰勒伤势严重,但最终幸免于难。

  马龙·詹姆斯的父母之前都在牙买加警察局工作,后来母亲成了一名侦探,父亲成为律师。刺杀鲍勃·马利的事件发生时,他只有6岁——但他记得当时的恐怖气氛。“每个人都听说了那件事。马利是常人接触不到的,所以如果他遭到枪击,任何人都可能遭到枪击。我知道我的父母很害怕,即使我还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有一种感觉: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七杀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