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04 00:2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

  《儒林外史》是一本由吴敬梓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百无一用是书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想来也真是有点讽刺。――题记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人物描写很值得学习

  人物描写很值得学习。比如第一回的朱元璋,只见十几骑马竟然投他村里来,回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第2回夏总家,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吩咐和尚卸了驴,把腿翘起一只来,自己拿拳头在腰上只管捶。

  15页给人家做妾,就是头发白了也要叫新娘。学校里规矩大。老友从来不跟小友续年令,茶杯里要添一枚红枣。。童声不进学,就是80岁也还是称小友。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看世相百态,阅官场众生

  文/初晓

  最初了解《儒林外史》,是在中学课本上。数次没有考中举人的范进,在中举之后竟然疯了;胆小有钱的吝啬鬼严监生在临时之前,见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迟迟不肯咽气。似乎每一个人物在作者吴敬梓的笔下都变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

  《儒林外史》读后感(四):吴先生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首先先说结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堪比同期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一部作品。甚至目前看来,在一些方面,更有优势。比如,儒是完本,无缺失;以及在我看来,儒的野心以及格局,似乎更大。

  今年清明节去了南京,去的第一个故居就是吴敬梓先生的故居。秦淮河畔,好地段呀。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的是,小的出奇,简陋的出奇。当然,在当时看来,这是因为,吴先生的经济能力已经可以说是破产了;目前看来,很让人难堪的理由,应该是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如曹先生。站在屋子里,不禁让人感慨,同一时期,北京的曹先生和南京的吴先生,都在哆哆嗦嗦的写下自己过去的荣耀和浪漫。

  并没有踩一捧一的意思,但总觉得儒中提及的马二先生等一干人,比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要暖,要负责。无论如何,人总是要想办法活着的,在茫茫雪地上跳舞要来的更震撼。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人情冷暖话官场

  这一阵子,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所带来的官场效应、反腐效应一度升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周梅森的这部反腐剧比起之前那些欲说还休的同题材影视剧来说,显得尺度更大,实话更多,诚意更深,也算是让观众与读者们过了一把瘾。

  自古至今,官场的规则与规律都该是一脉相承的吧!

  大星文化出版的这部《儒林外史》正好可以拿来恶补一下自己对官场认识的不足。

  提到《儒林外史》,或许完完全全把它读下来的人并不非常多,但书中几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却几乎没人感到陌生。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严监生;耗尽了毕生精力,到胡子花白因考官同情才考中举人的周进;得知自己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

  《儒林外史》读后感(六):林子大了什么“儒生”都有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昨天我妈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说最近在看《儒林外史》,她说“哦,我知道这本书,里面有个范进吧。”

  其实,我相信对大部分的人提起《儒林外史》都会想起里面有个范进,因为中了举就疯了的范进。这就是《儒林外史》的魅力啊,将人物刻画的如此入木三分、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吴敬梓的语言魅力从小小的范进身上就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读后感(七):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儒林外史》公认的讽刺性小说,全篇九十多号的人物,有读书人、有豪杰、也有三教九流里的江湖人,却也写尽了一张社会百态的面孔。

  自古以来,我们恪守着就是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指令。说什么读书好,读书妙,说的好像读书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然而当有了些阅历后,才发现,所谓的读书不也是为了出人头地,求取功名事业。当然了,现今的社会里那种“迂腐固执的清高”相对于古时里是少了许多。但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从事的职业里若说你是个脑力活动者,大家尚且觉得算是不错,若你从事的是一技之长的手艺活,纵使再优秀却也被人所说道一二,若你是211、985毕业的高材生的话那便是羡煞别人,单一张漂亮的文凭你就比别人赢得了许多。古时,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是不假,但自古以来手艺活里的状元可堪比寒门贵子求取仕途还难得许多许多。人活着,无非就是想为了能证明自己,或者能在社会之中得取一定的地位,那“读书”便是这唯一的捷径。千百万人削尖了脑瓜子也想往里挤。那读书的世界里,不仅有黄金屋,更有功名利禄。

  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变得如此功利,越来越多的人读着书,出了社会之后却连最基本的道德伦理都抛之脑后,行事作风也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这究竟是读书人的耻辱还是读书人的悲哀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八):《儒林外史》十三昧:细细咀嚼,方得妙处

  《儒林外史》有十三篇,必细看,方得其妙处。 王冕隐逸篇其一,看真名士之风流,知假名士之做作;

  周进范进篇其二,看二进一哭一疯之丑态,知八股取士下读书人之命途;

  严监生严贡生篇其三,为严监生吝啬之名翻案,看严贡生之无耻如斯;

  马二游西湖篇其四,你道“乱花渐欲迷人眼”,他却“一心只读圣贤书”;

  匡超人黑化篇其五,看孝子堕落成无赖,知孟母三迁良有以,世间几人能出淤泥而不染?

  鲍文卿遇旧篇其六,看文卿之重情重义,真个“贫贱不能移”;

  杜慎卿梨园榜篇其七,傲慢优雅真名士,空虚无聊伪君子,厌女好男,可供喷饭;

  杜少卿散家财篇其八,看少卿之豪杰,旁人之无耻,如众猩拱月。执子之手,游山饮酒,羡煞我也。少卿之浪漫真性情,岂俗人可解?真乃“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庄尚志征辟篇其九,作诗曰:武陵渔人今何在?玄武湖畔正笑谈。

  五河县人物志其十,此篇乃人间丑态一白金大合集,真乃“势利与庸俗齐飞,卑劣共虚伪一色”。读王玉辉之女死节一回,安能不扼腕而叹!

  凤鸣岐侠义篇其十一,民不聊生,故有英雄。凤鸣岐山,国之幸也。

  聘娘梦断篇其十二,作诗曰:王侯将相宁有种?卢家莫愁在青楼。黄粱一梦终复醒,青灯古佛把泪收。

  琴棋书画四奇人篇其十三,观此篇,方知世之真儒、真名士,不在上而在下,不在朝而在野。以真才隐逸而起,以真才拔擢而结,作者之自怜与自信,不平与希冀,皆在此中矣!

  《儒林外史》读后感(九):“以公心讽世”的《儒林外史》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这震撼人心的诗句曾使历代无数文人为止感伤,为之心酸。它凝聚的是中国文人的个性精神和人格魅力。这个精神,就是对自我与环境之间难以协调的对立关系的清醒认识;这个魅力,就是虽然以孤芳自赏为荣,却又清醒意识到这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历程。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这种个性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人不仅在绝对的数量上是凤毛麟角,而且从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演变的趋势上来看,也是从强到弱,从多到少。作为中国文人心灵轨迹具象之再现的小说《儒林外史》正是这种演变趋势的形象说明。

  吴敬梓的生平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和谈《诗经》的《诗说》。吴敬梓的诗文在清代只是平平,其《诗说》也几乎为被旁人谈及,他行世的文字,仅仅有《儒林外史》这一部小说。由于是小说,《儒林外史》能够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生动想想全面深刻的描绘了世态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代儒生们的面貌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生动、形象、全面、深刻这几个方面来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任何正史的儒林传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吴敬梓的挚友程晋芳所称道的“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儒林外史》工塑造了一百多个儒林人物,其中不乏有理想、有品格的真儒,如书中第37回写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一些维持文运的真儒们便是。但是,《儒林外史》更多的是揭露处于封建末世的儒生们的迂腐无能和寡廉鲜耻,以致不少论者认为这部讽刺长篇小说是一部“儒林丑史”,或是一部“儒林痛史”。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辛辣源自辛酸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辛辣犀利的笔触极尽讽刺之能事。对假儒士和假名士的批判聚焦于作者对功名富贵这一很多人追求的最终目的的鄙夷。但对于真儒士和真名士,作者以真挚的笔触写出了欣赏和赞扬之感。

  《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了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是与作者笔下近百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分不开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相对客观地讲述故事,不虚美,不隐恶,喜剧情节也可以完成悲剧内涵的揭示,这种笑泪相加的艺术效果的,是十分惊艳的。曾经看过这样一种说法,真正的悲哀不是哭天抢地,而是那种哭不出来的绝望。不尚夸张,一味写实的写作思路使得千年后的我们仍可以掩卷叹思。

  我们看到狂狷儒士、叛逆才女、真儒贤人、冒牌诗人,我们深知他们曾真实的存在过于这个疯狂的世界,绝望而无助,想世俗低头,然后被世间的黑暗吞没,终成为一粒尘埃。本书的前半部分是很压抑的。对功名富贵的追逐,操纵着书生向傀儡一般的人生道路疾驰而去。

  作者吴敬梓,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善作诗文辞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后来家道中落,目睹官场斗争险恶,后来数次参加科考,却屡次名落孙山。历时十年,终于写就《儒林外史》这一名篇巨著。

  作者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见解决定了作品的深度,这部恢宏巨著,让读者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秘密,那些属于书生的真性情和中国古代体制出现的弊端,结合当今的形势进行反思来解决当前问题,这或许就是本书的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仕途失意的书生喜欢寻找现实之外的精神自由,他们大多不懂政治蔑视强权,却也无法逃离时代

  的潮流,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但却仍试图抵抗流俗,不愿同流合污。这些失意文人与当时的进士、翰林等相比,堪称不入流。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如果他们也曾高中,也就没这多的牢骚和情怀可抒发了吧,年少的得意后来的失意在大把的闲暇中发酵,待见惯了岁月流转,于功名无望,也就自然而然地淡泊名利、自在洒脱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儒林外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