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是一本由费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一):极简的如书法作品般的封面正如内容所想表达的生活态度
极简的如书法作品般的封面正如内容所想表达的生活态度,附录陶渊明诗文的选译,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感,再一次品味陶潜的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安贫乐道。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当你捧起这本书,开始你的“择酒记”,24杯总有让你或回味或酩酊或小酌的一杯,又或者这三杯两盏下肚,放下书,回醉于生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二):真诚
这本书评分好像低了,我给7-8分。作者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在写,写得很真诚。有一定经历尤其是有相似心路历程的读者,会感同身受。当然,作者走的这条路有异于大部分人,很多读者觉得不现实,类似于鸡汤也可以理解。书中想表达的有一点像《月亮与六便士》的思想,为了心中的理想,就要勇敢追求,即使拼尽了全力,还是过着平凡的一生。这本书给了我启发和勇气,相信陶渊明也给了作者启发和勇气。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三):管理欲望,投入时间,专注执行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第十杯酒,为了谋生,该不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咋一看,有点像《奇葩说》的某期辩题。
书中说,陶渊明说,当初为了一家有饭吃有衣穿,我大老远的去做官,没有想到官场的险恶超出我的想象;算了,当初我的目的不过是谋生,谋生不过是混个温饱,何必为了一个温饱耗费那么大的心神,尤其是为了温饱牺牲自己内心的原则。
其实这个也挺困惑我的。不喜欢的事,却是谋生的手段。咋办?
作者说如果我们愿意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全可以自由地度过一生。很多人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总是不能付诸行动,总是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里彷徨、挣扎,总是说为了谋生。
其实应该更多地在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没有时间是借口。时间总是能找到的。最近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新闻再次被推向台前。两件事是可以兼顾的,有些人还成功了。
你也可以。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四):享受生命,望向理想的生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的那一杯酒
那么什么才如陶渊明的那一杯酒呢
我好像关注了不该关注的点
那一杯酒
是生活的酒
那一杯酒
是陶渊明的处世之道之酒
可惜啊可惜
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
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生活
听了无数的大道理总让我们向善
可生存法则却不这么想
总让我们去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
可社会生活总把我们往现实中推
我们希望每一天都过的美好
可人生呢
难免会在一些挣扎中度过
为了谋生
我们也总迫不得已
有时也会想
人终究一死
何不合乎心意过一生
我们要享受生命
听从内心的享受生命
在风吹不到的地方独自盛开
不论多么寂寞
我们从不丢失本心
望向理想的生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五):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
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
夏学杰
陶渊明的诗以及人格,都堪称伟大,诗洗尽铅华,又拥有独立人格,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人们对陶渊明多有误解。陶渊明表面看来,就是一个酒徒,朋友送他两万钱,他“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陶渊明其实是很勤劳的,他在给儿子的遗言中说自己“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梁启超说:陶渊明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的,完全从勤劳得来”。
费勇说 :“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此书对于浮躁的心灵十分有益。人,不是不能做自己,陶渊明就做到了。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六):一首诗+一壶酒=这本书
我是一个理科生,从小有关于文科的一切知识都很少接触,陶渊明这个名字我是知道的,他是一名诗人,我知道的只有这么多。作者借陶渊明的诗与个人经历,讲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使我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对陶渊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作者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的名字很切合,就叫《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实际上书中一共以20杯酒写了20篇文章。作者费用善于把古今思想结合起来看待自古以来的长久问题,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性命题,可见作者文学功底十分雄厚。
为什么要把陶渊明和酒联系起来呢,因为陶渊明的诗大部分都和酒有关,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品味人生的诗人。陶渊明喝酒可跟我们常人喝酒不同,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品酒。说到生命,有一个事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那就是死亡。一部电影,一本好书,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会猜想各种结局,却又最不想看到结局,因为再好的故事也不可能一直进行下去,哪怕是喜剧在剧中之后也会有伤感,不过作者首先学会面对了这种终结,然后才来写这本书给我们。他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做结尾,还告诉我们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属于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故事,作者带读者领悟这种发现故事的视角。本书没有图片,只有单纯的文字,所以说猛地一翻显然有点眼花缭乱,心想前面这几章写得这么好,会不会后面就是凑字了?完全不是,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人心看得这么透彻,无论是看待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诠释得淋漓尽致。有些我早就领悟出来的道理我都会一看而过,觉得有道理就翻过去,觉得需要我学习的,我就会反复研读。
书的末尾是陶渊明的古诗,文白对照,翻译的很有诗意,对于我这种古文零功底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就是在放松的同时学习之前落下的知识。短短的几句诗,如果是我自己看是绝对看不出那么多大道理的,就算是翻译过来也一样,作者把每首诗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与读者交流,内容不死板不局限,也没有讲大道理的架子,文字之间就是放松。一首诗加上一壶酒,等于一本书。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七):通往integrity之路——从高考说起
过去那么多年了,每逢高考季,还是会做高考的梦。最经典场景,是进考场前一天坐在县城的路边小馆里,发现自己竟然连教材都还没买(数学)。这种慌张,我就问你能不能体会?这样的梦到底会重演多少年,我并不知道,只觉得,这一方面很荒唐,一方面却不算夸张。高考实在是人生一个分水岭啊,在岭前,大家都是目标明确的孩子,生活在高浓度的虚假里;在岭后,多数人丧失了目标,就顺着那个叫做“录取通知书”的初速度方向,一直滑下去,在猝不及防的真实面前,很少有心、有力、有暇去做出自己的抉择。
哪怕你过得还不错,并且觉得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
留德四年,我才见识到什么叫生活。他们其实也没有一门课叫“生活”或者“活法”,因为他们离开勉强生存的状态太远了(战乱过后的重建阶段除外),也有足够的保障可以放心选择自己的活法。我是羡慕的,但到底无法融入,我骨子里还是(新)中国人,打算在高速增长、热热闹闹的经济体里搏一点彩头。说句俗的,在欧洲,很难做“人上人”,在中国,当官或者有钱就行。不存在一个“德国”梦,因为老旧的欧洲大陆,阶层梯度太小了,不刺激,你拼了半辈子,觉察不出跟一个懒散的蓝领有多大不同。
美国有,中国更加有。所以有美国梦,也有中国梦。这些梦就是过得比别人强好多好多,遭到大家的羡慕、嫉妒,乃至恨。
可是不论你多招人恨,也有供你去嫉妒的人。这古老人性,觉悟者称之为“轮回”。唯一泯灭的方法,似乎就是像欧陆那样老去,把冲劲儿丧失殆尽?但是有些文明那么古老,早就想着从轮回里脱身的办法了。印度那边的智者走得最远,要彻底脱出去,不跟大家玩儿了。中国这边人格分裂,入世身、出世魂两道保险。
与那些分裂货不同,陶渊明算是个人格一以贯之的人,英文管这种一致叫integrity,是个好词儿。至少在彻底撂挑子不玩了之后,陶潜是integral的,他说“违己交病”,坚决不干自己不爽的事,当然也不是可着自己爽的事去干,他归根结底是个正常人,不是行为艺术家竹林七贤,也不是没事要去采”药石”(疑为砷硫化铁)的瘾君子王羲之,他就是爱喝酒的富农而已。
这本书把这些事儿说清楚了,同时解答了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问题,章节标题挺标题党的,实际内容却没那么low,总的来说,在“生活方式”这个圈圈里,此书位列上游,我愿意给4星半。
名字太长,减半星。
以上。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八):人生这一杯酒啊
人生这么长,你打算怎么度过?回到唐朝,我们看到陶渊明,他选择了一个人独饮人生这一本酒啊.
喝酒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一种可以体味生活之味的途径。陶渊明把自己放在了宇宙这个大格局里,在宗教和儒家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活法,一种更理性更自然的活法,一种不受世俗拘束的活法。这种活法最高的原则是“真”。
序言里他代言陶渊明写了首诗: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在这个潮流汹涌的时代里,在这个到处都是路,到处又没有路的社会里,我啊就在桃花源里,喝喝酒,静静地看着,你们闹。——作为陶迷,晴耕雨读就是最好的实现理想的方式,让我们一起,干了陶渊明的这杯酒。
千百年来,像陶渊明这样高智商的正直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像陷于一个魔咒一样把贫穷看作是美德,总是认为贫穷就是好人的宿命?
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比起千辛万苦的收敛钱财,那是最大的财富了.当你的精神世界贫穷的连乞丐都瞧不起的时候,即使你拥有成千上万的家产,你也是贫穷的.只有精神世界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那么怎样才能精神世界富足?
第一, 回到自己内心。第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第三,时时领略大自然的美。
这三条, 陶渊明都做到了。另外,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陶渊明都有所接触、吸纳,但从未把自己框在某一家。成就了一种自由的、美学的生活方式,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生活艺术家。他是一个农夫,却是一个真正的贵族。
当代社会太浮躁,发展的也太迅速.身处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跟随这个发展迅速的城市,不是它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适应它.我们总在追逐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常常忘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当年岁渐长,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实现了.
让我想到,读书的时候,想要去旅游,幻想过很多地方.那时候,有假期,特别长.可以去很多地方.但因为没有钱,自己也没有去努力想办法,结果没去成.当时还在想,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去那里.可当我真的有钱的时候,却发现,我没有时间去了.因为那些钱都是用我的时间去买的.
所以,是时候停下来,问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开心吗,是因为赚钱,还是因为喜欢才做的.现在交的朋友,一起开心吗,是因为工作,还是因为想和她交往.还要问下自己,现在的你开心吗,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请用你的心去回答这些问题,它会告诉你答案的.
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喝再多的鸡汤,都不如喝陶渊明那一杯酒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九):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这句可以不要改么
翻了翻,口水书而已。动不动就用自己的语言再“翻译”一遍陶渊明的诗,韵味全无。内容也非常水,还是那些举例,还是那些平白的“大道理”,或者是“这里不讲大道理”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失意也无常”的废话。说是酒,其实还是鸡汤。你看看这些标题嘛,“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不要和傻帽较劲,一较劲自己也成傻帽”;“如何把每一天/ 过得都很美好”(注意还换行提格哦);“人生难免有挣扎,挣扎之后解套就好”;“除了享受生命,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我还是在风吹不到的地方,独自盛开吧”;“不论多么寂寞,都不会丢失自己的本心”……诸如此类,循环往复,可是,第四杯和第十八杯的标题真的没有重复么?倒是给做畅销书的提供了一个好题材,每一个小标题都可以弄成一本书哦,拿走不谢。
作者号称教授博导,又是文化公司创始人,又是书店创始人,还是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我去,这是个什么研究机构,如此高大声还高深莫测。“生活方式研究”?我以为生活方式只要时尚芭莎和三联生活周刊告诉你就可以了,竟然都上升到学术高度了,佩服佩服。(我一定是把作者的名字看成魏勇校长或者马勇老师了,所以要了这本书……)我去搜了一下作者生平,百度百科上赫然有条目在列,代表作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坛经修心课》,现在又写陶渊明,几乎是儒释道三修啊,就不知道在佛法里头是不是律禅密三修了。
既然是教授博导,作者自然用心很细。甚至还用心良苦呢,生怕你看不懂,任何典故都要解释一遍,这种写文章的套路,怎么跟太祖教训奴才一样,嗯,红楼梦你们都要回去看看了,以前有个五斗米教,他们有公共旅社什么什么的。
一段一段地写来,毫无条理可言啊,用词上也是,经常接下来一段来个“于是”,可是“于”哪里的“是”呢?不过是摆一个姿态。但这正适合当下大多数人的读书状态,摆个姿态,喝茶最重要的是拍照发朋友圈。至于喝点小酒,饮具要摆得有讲究,喝的是牛栏山还是路易十三,则视财力而为。总之大道理嘛,不外乎要做自己,但又要处人事,八面玲珑,不忘初心;善交际,又要懂得享受寂寞,炮友无数是目标,孤独求败是现状,现状也要珍惜啊;三十岁之前必须做的二十件事情是什么呢,抓紧呐你们,但也要喝杯茶享受当下哦。
书本身倒是做得真漂亮,装帧和手感都很好,可惜了。但可以作为礼品送人啊,不错不错,只是已经被我拆封了。
但我觉得中学生读读无妨,甚而可以作为作为材料。从手感上培养人的审美也未为不可,至于知识和内容上的供养,还需要苦读哇。(此书我是读不下去了,高抬贵手,我想找本真正有知识量的。)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十):日子清简,内心安然
曾经一名女教师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火爆网络,引发拥趸者无数,并带来很多效仿的人,几年后的一期天天向上节目中,终于得见这位带起一波突破樊笼和桎梏风潮的庐山真面目,彼时的她已经经营了自己的一家民宿,并出版了一本说是需要为自己正名的图书。其实这名女教师也不过是离开了一个被约束的体制,可以拥有无限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她作为一个老板还是需要去担心自己民宿的运营效益,成本,收益等等问题,这样的思虑想必也是不轻松的,而那本说是为自己正名的出版物大约也为自己的民宿打足了广告,毕竟这就是她转型的一大步,会勾起曾经被感召者的好奇心,只是如此一来她依旧被繁事所累,失去其最初的超然之心。
中国从来不缺被枷锁束缚而奋力抵抗的人,这其中最为推崇的莫过于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当真潇洒地离开了古代文人赖以生存的官场,不为盛名所累,悠然自得,虽生活清贫,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也正因为其愈加被受现代人所推崇,人人都渴望有那么的随心,随性做自己的时段,有时候勇敢迈出后,在坚定方向之后渐渐迷失自我,然后说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折腾的时光,可是陶渊明不是,他在碰壁后果断回撤,进而独善其身以酒为伴。本书的作者就从陶渊明的《饮酒》入手,品评的是陶渊明一个人,也是在探讨现代人在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如何更好地做自己的问题。
品评一个名人尚且不易,陶渊明更是被历代名人推崇备至,其中更是有很多文学大家,作为陶渊明作品的重要代表《饮酒》的认知度也颇高,如何让读者有共鸣,又足够有作者个人的阐释,新的文化现象的代入都是值得交流的问题。
不过很显然,作者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在文章的很多章节中,并未剖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立意的角度也不够新颖,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查阅作者的个人文学背景,很难想象这样的观点赘述的作品是来自于何人之手,陶渊明本身的形象已经足够深入人心,在过去的时光里也都得到过肯定和认可。如果说打造个人品牌影响力的话,陶渊明无疑已经成功了,并且不容置喙,完全就是相关关键词的代言人,不做的第二人考量。自然作者也无法推翻这一认知,再反复堆叠这一形象的同时,未深入挖掘出陶渊明的其他个人特色。
即使淡薄如陶渊明,在喝酒一事上,他拥有其个人的执念,放在现在来看就是一种个人的小趣味,不是那样高高在上的远离官场,他会有他的酒肉朋友,不同于一般的酒肉朋友般的面上来往,是需要心里的接纳方可有一次对饮,即使是独酌也不会轻易委屈自己,这是在生活品质方面的细节把控,可能这就是一个龟毛的处女座,有自己的坚持的信条,不强求别人,但做好自己。
生活可以很清简,但是人物必须很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