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05 20: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是一本由费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一):陶潜一人饮酒醉

  提起陶渊明,记忆中的标签是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文章学生时代的朗读并背诵全文)。这次有幸拜读费勇先生的《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才恍然大悟,这陶渊明可真不是凡人啊。

  中国的酒文化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文人借酒找灵感舞文弄墨,武将喝酒壮胆量上阵杀敌。寻常百姓喜事喝点酒庆祝一下,所谓“人生得意须劲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遇难事喝点酒发泄一下,叫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离别时候也得喝,因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没有事就喝点酒浪漫一下,说成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而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这点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意外吧,都会误认为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吧。陶渊明的酒,喝的没那么惆怅,没那么矫情,想喝就喝,喝醉拉倒,来了灵感就作诗,没有点子就睡觉,喝的随性,随心,随意

  陶渊明有一首《形影神三首》的词,费勇先生用朴实无华文字对此进行了解读,将人的境界做了三个层面的剖析:形,是肉体层面,相当于佛教说的“色神”,陶渊明认为,人生苦短,不如喝酒;影,是社会层面,陶渊明认为除了喝酒还有更有意义的事;神是灵性层面,喝酒快乐但伤身,做有意义事情会有好的名声,但名声又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活着就要自然而然,不必强求,不必胡思乱想。所谓做自己,就是做宇宙里的自己,做那个自然的自己。

  2015年,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这句话的作者是一位中学教师。面对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和愈加繁重的生活压力,大部分人都随波逐浪,能忍则忍,都想活出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而不是自己心里的自己。短短数十载,我们该怎么活?已经有少数人或者个别开始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到山水间,这一份洒脱,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一书一共20个小节,也就是20杯酒,这酒也是一杯比一杯浓烈,一杯比一杯入心。评价个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一分为二,非黑即白。但费勇先生对陶渊明的解读,不仅分析了他伟大一面,也写出了陶渊明的局限,也是文人历史局限。中国的文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面对不合理体制也只会发发牢骚感叹没有遇上明君。他们没有把牢骚和感叹转化为对体制的思考,转化为对更好的体制的实践。而且,陶渊明等人看清官场后,隐于田园,甘于贫困,把受穷当成一种美德,一种必然,一种宿命

  费勇先生还写到:贫穷读书人常态,以及非常廉价自欺欺人乐观态度阻碍了陶渊明,也阻碍了中国人竭尽全力在官场之外、体制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他还抨击了不正确的阳关心态:比如雾霾问题,只要心里有阳关,外面的雾霾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陶潜一人饮酒醉,但他的头脑清醒,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能潇洒一生。而我们又该如何品尝人生这杯酒呢?

  我干了,你随意吧!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二):享受生命,望向理想的生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的那一杯酒

  那么什么才如陶渊明的那一杯酒呢

  我好像关注了不该关注的点

  那一杯酒

  是生活的酒

  那一杯酒

  是陶渊明的处世之道之酒

  可惜啊可惜

  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

  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生活

  听了无数的大道理总让我们向善

  可生存法则却不这么想

  总让我们去学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

  可社会生活总把我们往现实中推

  我们希望每一天都过的美好

  可人生呢

  难免会在一些挣扎中度过

  为了谋生

  我们也总迫不得已

  有时也会想

  人终究一死

  何不合乎心意过一生

  我们要享受生命

  听从内心的享受生命

  在风吹不到的地方独自盛开

  不论多么寂寞

  我们从不丢失本心

  望向理想的生活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三):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这句可以不要改么

  翻了翻,口水书而已。动不动就用自己的语言再“翻译”一遍陶渊明的诗,韵味全无。内容也非常水,还是那些举例,还是那些平白的“大道理”,或者是“这里不讲大道理”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失意无常”的废话。说是酒,其实还是鸡汤。你看看这些标题嘛,“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不要和傻帽较劲,一较劲自己也成傻帽”;“如何把每一天/ 过得都很美好”(注意还换行提格哦);“人生难免有挣扎,挣扎之后解套就好”;“除了享受生命,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我还是在风吹不到的地方,独自盛开吧”;“不论多么寂寞,都不会丢失自己的本心”……诸如此类循环往复,可是,第四杯和第十八杯的标题真的没有重复么?倒是给做畅销书的提供了一个好题材,每一个小标题都可以弄成一本书哦,拿走不谢。

  作者号称教授博导,又是文化公司创始人,又是书店创始人,还是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我去,这是个什么研究机构,如此高大声还高深莫测。“生活方式研究”?我以为生活方式只要时尚芭莎和三联生活周刊告诉你就可以了,竟然都上升到学术高度了,佩服佩服。(我一定是把作者的名字看成魏勇校长或者马勇老师了,所以要了这本书……)我去搜了一下作者生平,百度百科上赫然有条目在列,代表作有《不焦虑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坛经修心课》,现在又写陶渊明,几乎是儒释道三修啊,就不知道在佛法里头是不是律禅密三修了。

  既然是教授博导,作者自然用心很细。甚至还用心良苦呢,生怕你看不懂,任何典故都要解释一遍,这种写文章套路,怎么跟太祖教训奴才一样,嗯,红楼梦你们都要回去看看了,以前有个五斗米教,他们有公共旅社什么什么的。

  一段一段地写来,毫无条理可言啊,用词上也是,经常接下来一段来个“于是”,可是“于”哪里的“是”呢?不过是摆一个姿态。但这正适合当下大多数人的读书状态,摆个姿态,喝茶最重要的是拍照发朋友圈。至于喝点小酒,饮具要摆得有讲究,喝的是牛栏山还是路易十三,则视财力而为。总之大道理嘛,不外乎要做自己,但又要处人事八面玲珑,不忘初心;善交际,又要懂得享受寂寞,炮友无数是目标,孤独求败是现状,现状也要珍惜啊;三十岁之前必须做的二十件事情是什么呢,抓紧呐你们,但也要喝杯茶享受当下哦。

  书本身倒是做得真漂亮,装帧和手感都很好,可惜了。但可以作为礼品送人啊,不错不错,只是已经被我拆封了。

  但我觉得中学生读读无妨,甚而可以作为作为材料。从手感上培养人的审美也未为不可,至于知识和内容上的供养,还需要苦读哇。(此书我是读不下去了,高抬贵手,我想找本真正有知识量的。)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四):独处暇静,自在世尘外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木心

  陶渊明,陶潜的身上除了采菊东蓠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等标签,大抵很少人知道他喜欢喝酒,还写过二十余首有关“酒”的诗。著名学者作家费勇深度解读历史上的陶渊明,由诗入文,由诗及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陶渊明可以宁静通达,可以自由飞扬。在浮躁现世之中,解读陶渊明只要有一杯酒就可以怡然自乐精神,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我,找到心灵宁静,找到生活之趣的好途径

  对陶渊明来说,最好的最惬意的生活图景是这样的:“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好一个羲皇上人!满眼皆是隐逸之士,心之所喜的恬静闲适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谧“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百字简介,只是生平大略,看不出人物性情。然陶潜此人,在现实多衰败,尤其东晋末年战乱纷纷之时,居然成为开拓出一片世外桃源名士,这不能不让人惊叹。现世之人为五半米,为一寸瓦常常朝九晚六,日夜相继,灰秃秃不知年岁几何,像陶潜这样,一言不和就摞挑子不干了,反身归耕于农,着实不敢想象。现实骨感,理想丰满,陶潜也在官宦生活中来来往往沉浮二十载,“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也是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可以辞了来,辞了往,最终打到自己的心之所安处。陶潜爱饮酒,从他的酒之诗中读他的所思所感也最为真切

  陶渊明传世之作共125首,但他的文学成就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为人认可,还是到了梁朝昭明太子萧统那里才找到知音。昭明太子萧统好玄学好读书,亦爱“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编有《文选》等辑。萧统为陶渊明立传,称“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又赞其文“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这有为人正名之效。

  费勇解读陶渊明,一是读其诗,二是解其意,三是联系古今中外,有其相似之人相似经历之事,四是联系实际,解心之忧。陶诗并不难读,难得是将陶诗读出深意全面细致的解读。虽然今人读古诗总是习惯地将之古今对比,有点按摩鸡汤舒解之意,但是读书品诗赏美,诗言画意之外,不也要贯注于心灵的丰盈,美好的体味吗?木心先生感喟人生不如陶渊明的一杯酒,感叹之外,世人还需要奋砺前行,努力在正途之上披荆斩棘,而这些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之意,也正是当下旅行大热的原因之一啊。一手握着理想,一手握着现实,现世之人也正是在这样两极之间游走,努力平衡,所以,读陶诗,品味他的酒,也正是炎炎夏日里最清凉的沁心之事。

  佛学有言,“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维摩诘经》也说,“欲是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也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任门外红尘嚣攘,我自植竹邀风来坐。----诸如此种种,亦是陶氏诗心,饮独处暇静,自在世尘外。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五):嗨,老陶,你好

  每个中国人都认识陶渊明,但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陶渊明,甚至有人对陶渊明产生了误解。我之前一个学校的老师,就大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贻害后人,他认为陶渊明不尊重领导,活该在官场混不下去,实在让人无语。 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中学课本认识陶先生的,“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通过课本认识的古代老头儿多的很,但即使是在这些古代老头儿中,陶先生也一定是个特例。 古典诗论讲究“诗穷而后工”,于是有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但轮到陶渊明,你似乎不能这么说。没有人逼得他走投无路,他不过是因为“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然后挂冠而去,一路上高兴地很,“风飘飘而吹衣”,恨不得一步就飞到家门口。 家里是什么样子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在家里干什么呢?“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当然,除此之外,他也干点农活,不过是“草盛豆苗稀”罢了,但是比混迹于污浊的官场好多了,你敢在在堂堂官府乱“啸”吗? 那陶渊明穷不穷,当然穷,穷的连酒都喝不起。但这穷路不是陶渊明的穷途。相反,过田园生活才是陶渊明真正愿意去走的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途,也释放了自己的诗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陶诗大多是他离开官场之后所作的,如果老陶不去种田,中国人就没有桃花源了。 况且,陶渊明离开官场,转身而去,去过的是农夫式的生活,而不是像介子推那样隐居到山里面谁也不见,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要知道,在古代,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除了做官那就只有回家种田,所谓“耕读传家”就是这样来的。不像现在,不去考公务员,你还可以有很多路可以走。 那么,做个农夫就真的是陶渊明想做的吗?不一定,只能说他更不想做官罢了。在东晋到南朝的那个时代,朝代更迭很快,领导人换的也极其迅速,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一辈子可以看到好几次国家改天换日,这是在汉唐这样的大朝代的老百姓所不能想象的。那么作为读书人就会比较迷茫,我到底是选择忠于前代,还是为了糊口放弃名节呢?再一想,即使是前代的那个朝廷也是从前前代家娃娃手里夺过来的,所以就凌乱了。因为古代人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圣贤第一讲究的就是忠,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陈情表》里面的李密就是一个活典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就像杜甫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一样,陶渊明想必也有这个梦想,要不然他也不会“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且他还在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手下干过,前途还是可以的,但陶渊明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我的理想不能通过这份工作得到实现。那就走人呗。 于是陶渊明去做农夫了,虽然穷,虽然也是因为自己不适合当公务员而迫不得已的,但是至少田里的这份活自己干的舒心,可以喝喝酒,做做诗,弹弹琴,还可以虚构一个桃花源,挠的无数后人心痒痒,顺便名垂千古——当然老陶一定没有这么想,否则就不可爱了。 所以,你看,直到现在还有人在谈论陶渊明,甚至有些人一穷就自比陶渊明,说实话有点恶心。老陶可是在最高国家领导人身边干过,只是人家后来不想干了,你行吗?人家后来回老家种田了,请问你有田吗?穷困是陶渊明选择田园之后的一个意外结果,要是放到今天,老陶搞不好通过机械化种植发家致富然后上了某TV也说不定呢。 当然,更多人谈论陶渊明,是在羡慕他的选择。当我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工作中得不到体现之时,我敢不敢去追求另外一种选择呢?当现有的工作在腐蚀我的灵魂的时候,我敢不敢抵抗住金钱的诱惑,勇敢的从头开始呢?当然现代人会有更多的压力,比如房子,车子,孩子,比如,你根本没有田。 但这不是借口。 木心说,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是在说太多人因为世俗的羁绊而不能随心所欲,古往今来,只有一个陶渊明做到了。叶嘉莹先生说“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其实我倒想问:老陶自己这么认为吗?想做陶渊明,不是要有壮士断腕的悲壮,老陶可没有那么悲情,人家在田里过的肆意的很。如果学老陶学的很痛苦,觉得自己牺牲了很多,那简直是丢脸。老陶即使从棺材里爬出来,也会说“不关我的事”。 每一个读过陶渊明的人,都应该活的更加轻松,更懂得如何遵从心灵的需要,都能喊一句:嗨,老陶,你好哇。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六):管理欲望,投入时间,专注执行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第十杯酒,为了谋生,该不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咋一看,有点像《奇葩说》的某期辩题。

  书中说,陶渊明说,当初为了一家有饭吃有衣穿,我大老远的去做官,没有想到官场的险恶超出我的想象;算了,当初我的目的不过是谋生,谋生不过是混个温饱,何必为了一个温饱耗费那么大的心神,尤其是为了温饱牺牲自己内心的原则。

  其实这个也挺困惑我的。不喜欢的事,却是谋生的手段。咋办?

  作者说如果我们愿意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全可以自由地度过一生。很多人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总是不能付诸行动,总是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里彷徨、挣扎,总是说为了谋生。

  其实应该更多地在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没有时间是借口。时间总是能找到的。最近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新闻再次被推向台前。两件事是可以兼顾的,有些人还成功了。

  你也可以。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七):一首诗+一壶酒=这本书

  我是一个理科生,从小有关于文科的一切知识都很少接触,陶渊明这个名字我是知道的,他是一名诗人,我知道的只有这么多。作者借陶渊明的诗与个人经历,讲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使我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对陶渊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作者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的名字很切合,就叫《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实际上书中一共以20杯酒写了20篇文章。作者费用善于把古今思想结合起来看待自古以来的长久问题,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性命题,可见作者文学功底十分雄厚。

  为什么要把陶渊明和酒联系起来呢,因为陶渊明的诗大部分都和酒有关,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品味人生的诗人。陶渊明喝酒可跟我们常人喝酒不同,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品酒。说到生命,有一个事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那就是死亡。一部电影,一本好书,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会猜想各种结局,却又最不想看到结局,因为再好的故事也不可能一直进行下去,哪怕是喜剧在剧中之后也会有伤感,不过作者首先学会面对了这种终结,然后才来写这本书给我们。他不仅告诉我们怎样做结尾,还告诉我们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属于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故事,作者带读者领悟这种发现故事的视角。本书没有图片,只有单纯的文字,所以说猛地一翻显然有点眼花缭乱,心想前面这几章写得这么好,会不会后面就是凑字了?完全不是,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人心看得这么透彻,无论是看待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诠释得淋漓尽致。有些我早就领悟出来的道理我都会一看而过,觉得有道理就翻过去,觉得需要我学习的,我就会反复研读。

  书的末尾是陶渊明的古诗,文白对照,翻译的很有诗意,对于我这种古文零功底的人来说,看这本书就是在放松的同时学习之前落下的知识。短短的几句诗,如果是我自己看是绝对看不出那么多大道理的,就算是翻译过来也一样,作者把每首诗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与读者交流,内容不死板不局限,也没有讲大道理的架子,文字之间就是放松。一首诗加上一壶酒,等于一本书。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八):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

  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

  夏学杰

  陶渊明的诗以及人格,都堪称伟大,诗洗尽铅华,又拥有独立人格,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人们对陶渊明多有误解。陶渊明表面看来,就是一个酒徒,朋友送他两万钱,他“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陶渊明其实是很勤劳的,他在给儿子的遗言中说自己“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梁启超说:陶渊明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的,完全从勤劳得来”。

  费勇说 :“不论多么孤独,还是要做自己”,此书对于浮躁的心灵十分有益。人,不是不能做自己,陶渊明就做到了。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九):通往integrity之路——从高考说起

  过去那么多年了,每逢高考季,还是会做高考的梦。最经典场景,是进考场前一天坐在县城的路边小馆里,发现自己竟然连教材都还没买(数学)。这种慌张,我就问你能不能体会?这样的梦到底会重演多少年,我并不知道,只觉得,这一方面很荒唐,一方面却不算夸张。高考实在是人生一个分水岭啊,在岭前,大家都是目标明确的孩子,生活在高浓度的虚假里;在岭后,多数人丧失了目标,就顺着那个叫做“录取通知书”的初速度方向,一直滑下去,在猝不及防的真实面前,很少有心、有力、有暇去做出自己的抉择。

  哪怕你过得还不错,并且觉得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

  留德四年,我才见识到什么叫生活。他们其实也没有一门课叫“生活”或者“活法”,因为他们离开勉强生存的状态太远了(战乱过后的重建阶段除外),也有足够的保障可以放心选择自己的活法。我是羡慕的,但到底无法融入,我骨子里还是(新)中国人,打算在高速增长、热热闹闹的经济体里搏一点彩头。说句俗的,在欧洲,很难做“人上人”,在中国,当官或者有钱就行。不存在一个“德国”梦,因为老旧的欧洲大陆,阶层梯度太小了,不刺激,你拼了半辈子,觉察不出跟一个懒散的蓝领有多大不同。

  美国有,中国更加有。所以有美国梦,也有中国梦。这些梦就是过得比别人强好多好多,遭到大家的羡慕、嫉妒,乃至恨。

  可是不论你多招人恨,也有供你去嫉妒的人。这古老人性,觉悟者称之为“轮回”。唯一泯灭的方法,似乎就是像欧陆那样老去,把冲劲儿丧失殆尽?但是有些文明那么古老,早就想着从轮回里脱身的办法了。印度那边的智者走得最远,要彻底脱出去,不跟大家玩儿了。中国这边人格分裂,入世身、出世魂两道保险。

  与那些分裂货不同,陶渊明算是个人格一以贯之的人,英文管这种一致叫integrity,是个好词儿。至少在彻底撂挑子不玩了之后,陶潜是integral的,他说“违己交病”,坚决不干自己不爽的事,当然也不是可着自己爽的事去干,他归根结底是个正常人,不是行为艺术家竹林七贤,也不是没事要去采”药石”(疑为砷硫化铁)的瘾君子王羲之,他就是爱喝酒的富农而已。

  这本书把这些事儿说清楚了,同时解答了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问题,章节标题挺标题党的,实际内容却没那么low,总的来说,在“生活方式”这个圈圈里,此书位列上游,我愿意给4星半。

  名字太长,减半星。

  以上。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十):难得糊涂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上周去学校匆匆拿了毕业证,来不及与同窗一一告别,就永远作别了学生时代。内心一阵百感交集,说是因离别的感伤氛围叹息抱憾也好,亦或是对未知的旅程充满新鲜与希冀,内心五味杂陈以为自己能在片片珍重声中挤出两滴眼泪,结果却忍不住笑出了声,长舒一声毕业真好。

  如今,慵懒的躺在床上肆意挥霍着仅剩的假期余额,捧起费勇教授的新作,忍不住开了瓶酒,伏特加的热烈与朗姆酒的甘甜交织于口,仿佛自己也有了陶潜那份自由与随性。

  这本书一共分为二十个章节,每章开篇介绍陶渊明《饮酒》系列诗作一首,从孤独,逆境,挣扎等多个角度剖析人生所要面对的种种际遇,较为深刻的阐述陶渊明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依旧不忘保持初心,与世无争,超然洒脱的旷世情怀。

  记得那天在西湖音乐节Faye说,我们印象中的自由,可能是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没有人能阻挡我,但是有另外一种自由,我想飞的意思是我们在世界上有很多像水杯里的水一样必须小心翼翼端着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其实也成了束缚,所以有一天水洒了,你也就自由了。

  有时候我们牢牢握紧手中那所谓梦想的东西,无数日日夜夜的奔波与厮守,期待努力一点,就能离自己的渴望更近一些。这时,你会发现沿途的所有阻碍都会被无情放大千倍万倍,旁人一个冷若冰霜的眼神就会使你怀疑自己最初所选择的路。可是少年啊,不是每个追梦人都会经历千万人的阻挡,只是你时刻紧绷的神经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差错,又怎能毫无顾虑放手去爱,去追求。梦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卑微,你张皇失措,变成追梦的囚鸟。你怪现实不给你自由,但那不过是你怯懦的借口。筑起的思想牢笼变得坚不可摧,内心也少了豪情万丈。

  你一定也不喜欢迫于压力变得唯唯诺诺的自己,无数失败后退缩,看不清眼前是光,是迷雾,还是当年信誓旦旦的梦想。人到中年后,把自己全幅武装,愿当一只装在套子里的洪水猛兽,内心纵使惊涛骇浪,却全然一副盔甲防身,少了当年的勇气与魄力。

  我也反思过才刚刚二十出头的年龄为何面对生活时常表现的垂头丧气,厌烦的梦想那么多,悲伤无限大。本以为人生轨迹会顺着儿时想象的模样,一支画笔描绘天下,洋洋洒洒。确实想法只是一瞬间就能形成的东西,如何实现并且持之以恒可有些难。很努力的学习一些事物,为成果与付出不成正比而愤愤不平,把每一次结果看得比过程重要,就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以及最初只因快乐就能坚持下去的决心。绷太紧与放太松本身就是两个极端,但人们往往习惯游走在这两个终极状态,要么把自己弄得很累,要么松懈的像一只贴着地面行走的赖皮狗。骗自己之前很努力了,需要适当的放松,体会一把难得糊涂。无法把控的身体与内心就像变幻莫测的人生,那么患得患失也就显得不足为奇。

  人人都说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却很少有人有陶渊明超然世外的勇气。更多的时候,即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会为六斗米低头。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发现一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两耳隔音,仿佛远离尘世喧嚣才显得特别出众。在喧闹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在失意时好让疲惫的身躯暂得休憩,等到蓄势待发再整装上路,往后的路一定会变得明亮而宽阔无比。

  希望以后的自己,继续勇敢前行,执着而不含糊。逐渐成熟的内心,能够抵挡生活的压力,也能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找寻诗意。我小心翼翼呵护的,是对自由的向往,把紧握的手松开,也就拥抱了自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