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陶渊明集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09-07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陶渊明集读后感精选10篇

  《陶渊明集》是一本由【东晋】陶渊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陶渊明集》读后感(一):一切景语即情语

  现代人不是不爱读经典,而是被经典的厚重阻碍。对于古籍,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浅尝辄止,究其原因,不懂语法,不识生僻字,但是如果有一本书,无须你用很大的精力与很长的时间剖析语法,查找生僻字,那我们一定会心花怒放。《陶渊明集》的付梓,让我们再度点燃了对经典的兴趣。此书由郭平作译,采取的是现代人的话语体系,对陶渊明的思想条分缕析和盘托出同时他还作曲,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伴着舒缓的音乐,加强了我们对作品理解。 如果让我们说出经典的第二个不足,很多读者都会指向印刷粗糙,然而在这本《陶渊明集》中并不存在全书采用了特制环保纸,色彩柔和反光,阅读舒适不伤眼,简直是好得不能不能的。回到作品本身,我们发现陶渊明如果活到今天,也会闪烁网红光环。 陶渊明不过是庐山底下的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是其唯一的事业,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陶公。陶渊明出生于封建庶族,八岁丧父,少而贫苦一生劳动意义有着切肤的体验。归耕前《劝农》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其一生身体力行、耕作不辍的写照。 耕作一时,并不难,难的是耕作一辈子,并以其为乐,从官场中人转变田野村夫,即使以现世观点,也是一件“蒙羞”的事情,虽然陶渊明并非门阀贵族出身,但是毕竟祖上曾经风光过,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大守,给年少的陶渊明一段美好的回忆,在他的诗作《杂诗•其五》中抒发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抱负,但现实黑暗的,道路曲折的,面对官场的周旋逢迎,陶渊明固有的天性得不到释放,于是只能在此后的十三年中,五度仕隐,其作品真实积极反映了其宦游之叹与思归之情。

  彭泽令之后,陶渊明就实现了一名官场中人到平民诗人完美转合,此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二十多年诗人在农村生活总结。与劳动状态牵连的,是陶渊明精神世界丰富。“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时的诗人不仅担忧庄稼收成,而且为自己成为了一位如假包换的农民而欣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从封建士大夫“降格”为农民,陶渊明是一个值得探寻研究样本。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当官读书是正途,而不事农桑、远离稼穑是士大夫共同的信仰更何况在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南北朝,从事农业生产是不耻向众人道的。即使是同时代的谢灵运,也仅仅是发出了“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慨叹,但是他是一日也没有握起农具走向希望的田野。此后,我们熟知的田园诗人,如王维、如孟浩然,更多地以旁观者心态观望自然,把田园作为闲逸生活的点缀。 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不是站在田埂守候日月星辰、细数着春夏秋冬,而是“不计后果”、“不顾一切”地与厚实土地结成了牢不可破友谊,他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自耕农,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是后世许多田园诗人所无法企及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优美语言表达了对农村自然景色亲近热爱,比如“鸟哢欢新节,冷风送馀善”(春景),“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夏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秋景),“梅景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冬景)。一切景语即情语,所谓快乐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安逸得来的,而是在劳动中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和谐,也与此前的“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既体现儒家“爱及万物”的仁人情怀,也浸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豁达境界

  《陶渊明集》读后感(二):在陶渊明的诗文里,期待所有的美好

  在没有读《陶渊明集》这本书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还记得陶渊明写过的哪些诗?哪些文言文?我一定会说《饮酒》和《桃花源记》。在记忆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印象最深的名句

  上学时,老师课堂上讲的陶渊明是一个归隐文人,他寄情山水,不爱做官。但在这本《陶渊明集》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他出身名门,一生坎坷,他虽然罢官回家种地,但心里却仍牵挂着百姓。这是一个潇洒的人,也是一个矛盾的人。

  片面的读某些诗文,对某个人的理解也始终是片面的。这本精装本的《陶渊明集》,让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陶渊明,原来他是这么有才的一个人。他写出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陶渊明的诗文里,我看到他是一个在官场不得志的人,是一个好饮酒的人,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人,是一个憧憬着美好生活的人。他的诗文对后人影响深远,原来苏轼、李白、欧阳修都是他的粉丝!这个版本的《陶渊明集》一共收录了146篇陶渊明的诗文,而且还有54幅插图,从这些插图里,能感受到浓浓的意境美。每一首诗都有译文,而且译文本身也非常有特色

  书里我最喜欢的文言文,还是《桃花源记》。究竟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呢?在我心里,我一直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是世外桃源,所有人相处融洽怡然自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这几句,我就入迷了。多么美好的生活,不知道外面的兵荒马乱,没有生活的压力,多希望我能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

  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距离桃花源这样的地方还是太远,空气污染、水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过高、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诚信”二字显得弥足珍贵。古人期待的桃花源,现代人仍然期待,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陶渊明写的这篇《桃花源记》意义非常,很难想象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会写出这样传奇的桃花源,把现实与理想结合,让人读的如痴如醉

  这本精美的《陶渊明集》适合收藏,陶渊明写的诗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这些诗文,能全面的了解陶渊明的生活,他经历的事情,他的人生际遇,他的性情特点……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特别喜欢《陶渊明集》封面上的这句话:“把所有遭遇,变成喜逢。”读陶渊明的诗,的确有忘忧的功效,他的诗文恬淡、悠然,能让你从繁杂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细细品味生命的本质。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陶渊明集》读后感(三):《陶渊明集》,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的时候感叹,生活实在太苦了。眼看着比我小七、八岁的人,在公司职位高,且学历比我低很多,心里真不是滋味。她凭什么?再看看我,干的活儿比谁都多,工资却不高,一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还要加班,真是太累了。

  苦闷的生活必须有所改变,也许外在的环境我没法改变,但是我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读书是最好的调心之法,很惊喜发现了这本《陶渊明集》,清新的封面让人舍不得放下。重温了一遍又一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多想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很美,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拉关系扯皮,没有精明算计,有的是相互尊重,是细声慢语,是食物丰美,是童叟无欺。这样的桃花源很难遇见吗?真希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那么遥远

  这本《陶渊明集》里,一共收录了陶渊明写下的146篇传世之作,没有任何删减,译注也清晰明了,全书还有丰富的插画,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代入感。扫码听古琴曲,更是一下子就进入了作品中的意境,烦闷心情渐渐趋于平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能够静心。

  陶渊明归隐以后,自己亲自下地耕种,写出了好多著名诗篇。种地的过程中有诸多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短短的几句就把耕种的细节描写出来了,对于当时的陶渊明而言,靠天吃饭的收入实在有限,毕竟还要养活一家老小。他几次复出做官,又几次归隐农田,这其中的辛酸真是一言难尽

  读《陶渊明集》,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陶渊明非常喜欢饮酒,有好多诗篇写他喝酒,难过的时候喝酒,高兴的时候也喝酒,他看透了人生,有个性,有真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不强求什么,不去追求荣华富贵,少说话,安安静静的读书,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翻看陶渊明的诗作,意外发现了《责子》这首诗,读来生动有趣,原来陶渊明也希望孩子学业有成无奈孩子不爱学习,只能作罢。诗中处处表现他对孩子的喜爱。只看这四句:“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当我读到“不识六与七”的时候,忍不住笑出来了,哈哈哈哈,多幽默的陶渊明,孩子不爱学习,也不强迫,最后还是喝酒吧

  在一篇又一篇佳作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的意境啊,千古名句永流传,之前有个同事,他给宝宝起的名就有“悠然”二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能悠然自在处世,也许应该放弃一些东西,看淡一些东西,才能达到“恬淡、自然”的境界。很喜欢这本《陶渊明集》,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所有遭遇,变成喜逢!

  《陶渊明集》读后感(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146篇脍炙人口传世之作,编者采取了一字未删的治学态度,不仅原貌恢复,而且全译全注,让我们瞬间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内心的觉醒,原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在桃花源里,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是经历乱世后共同的心理诉求。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心中的桃花源写出文字,只有那些既有思想深度又有丰富文采的哲人才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流传千古,自有其玄妙之处。 自古以来,都有文如其人说法。阅读如此精致的作品,我们有必要回顾作者生平。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出生于一个衰败的家庭,由于门第观念深入人心,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大守,使陶渊明引以为荣沾沾自喜。然而中年时遇到了人生必将到来的坎坷,于是在当官还是隐逸摇摆不定,长达十三年,最终还是在痛苦挣扎回归了田园,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情画意自我陶醉,自我痴迷。与其说陶渊明以神来之笔反映了农村农民的生活百态,体现了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关注,不如说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亮点在于,不仅原著文字洒脱,而且获得学者、古琴家郭平的译注,据说用了一年时间,可见郭平对陶渊明的追慕,很多句子都能见到这种深情,他没有采取直译,而是意译,恰到好处地将我们带来了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阅读疲倦时,你还可以扫描赏听其演奏的《酒狂》、《文王操》、《忆故人》,将作品的精华之处立体地呈现出来。 在陶渊明众多的诗作中,最能体现其精神世界的莫过于《桃花源记并诗》。对于此作品,古往今来,研究者甚多,有探讨本意义的,认为其否定乱世暴政,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有探讨其思想渊源的,道家小国寡民思想,鲍敬言无君论思想,儒家大同思想,亦有探讨其美学蕴味的,认为其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诉求与人生境界的,更有甚者,还对桃花源记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

  在今人看来,桃花源并非实有其地,而是陶渊明臆造的,目的在于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正如陶渊明的诗作可以分为辞官前与辞官后两个阶段,尽管风格迥异,但是不乏对陶渊明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郁闷烦恼。辞官前的田园诗,欢欣愉悦自满自得;辞官后的田园诗,悲凉辛酸,所图果腹。《杂诗八首•其八》“代耕本无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将自己的困境书写得纤丝毕现,毫无保留。正是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才使陶渊明产生了“错觉”,萌发了创作《桃花源记并诗》的冲动

  桃花源的意象,是陶渊明长期执着对理想追索的结果,其主要特征体现在社会安宁、生活幸福,没有阶级压迫经济剥削民风古朴、人人热爱劳动,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美。在乌托邦的世界里,半是自然风光的诗情画意,半是心灵创伤的抚慰逃避,体现了作者农耕生活久经磨难与痛苦生活高峰体验,某种意义上是对《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援得我所”情绪的张扬与展望。 桃花源的理想是在封建社会漫漫长夜里点燃的一支不灭的灯光,通过它可以照见不公正的社会,激发仁人志士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尽管陶渊明并非严格意义的哲学家,但是他对自然境蜀的追索,并不体现在理论上的辩驳,而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看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命笔”,弹琴则是无弦之琴,手挥目送,率性而为,像深渊之游鱼自由自在,天空飞鸟无所踪迹。

  《陶渊明集》读后感(五):腾出空,去生活 ——《陶渊明集》

  人总是喜欢羡慕与自己相距较远或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田园的诗画里,心却向往着色彩斑斓的荣华富贵;生活在锦衣玉食里,又整天对简衣素食、远离尘嚣念念不忘。一千多年来,世人都无不对陶潜先生所描绘的世外桃园和他淡泊名利、超然于浊世的生活态度心生景仰,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拥有这样的生活不难,但想要抛开一切杂念,把个人心底的欲望清零,这是不可想象的。就连陶渊明本人,也是在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折腾,到中晚年时期,仕途不顺时才完全放下执念,“复得返自然”。

  读陶渊明的诗文,既有在逆境中的豪情满怀、洒脱不羁,也有在贫困潦倒时乐观知足、悠然自得;既有面对悲欢离合时孤独长悲、寂寞萧索,也有在仕途不顺时的消极悲观、茫然无助。我想,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是一个活得真实的人。一生大部分时候都在穷困潦倒、食不裹腹中度过,为了生活、温饱曾不断挣扎,不得不在仕途中颠沛流离。他对物质的追求仅限于温饱,他的精神世界超级富有,他最终归隐田园,信仰佛教,与最纯朴的农民打交道,秉承着“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的最低生活要求,一生保持最真的性情,“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最难得的是,他一生不管境遇多么艰苦,都能保持洁净高尚的情操,“甘贫贱以辞荣”!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达之?他一生留下无数佳作,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对自己初心的坚持,他对祖父孟佳、荆珂、董仲舒、司马迁等高尚品格之士的由衷欣赏,对世俗虚伪的习气的鄙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纯洁、磊落品性的真实流露。

  他的一生,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天下未定,战乱不断,也许正是看透了世事,才让他坚守恬淡的心态。上天对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给予他自由和高贵的灵魂,被千古传唱,这也许就是得失的平衡!尽管他根本不在乎被世人记得这么久,还将一直被景仰下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活着,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在使命和责任的束缚下,我们不能完完全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过想过的生活。也许在一生很长的时间里,为了生计,为了责任,我们不得不丢下梦想,深藏渴望,在另一个非情愿的世界里奋斗、努力,期待着有朝一日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可以停下来,再重拾梦想,过回自己渴望的生活。

  或者,当我们怀揣的梦想与身边亲人、朋友的相冲突时,我们并不能一意孤行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因为亲人、朋友的需要,我们只能选择屈服和退让。当然,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田园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能说完美的生活只有这一个标准,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社会从何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这世上的生活方式也是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对任何一种生活的优劣,也许都不能断然地说好说坏,只要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抛开浮躁,让心归于平静,做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都可以淡然处之,如陶潜所说的“纵心复何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在当下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想要完全远离尘嚣、隔绝于世是不现实的,并不需要纠结于字面的意义去追求隐居生活,人说“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管怎样,大家都得明白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一天到晚地忙于事业,一味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我们必然会遗落很多东西,比如“生活”。当成为一个工作狂,或当你一天到晚沉迷于呼朋唤友、歌舞升平,你有限的时间里,是否还记得留一点空间用来陪伴家人、放空心灵、锻炼身体,或是静下来读书、品茶、欣赏音乐,是否可以留一点时间一个人远行,去看看城市以外的山川、河流和人间烟火?你又能否做到在追梦的旅途上定期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等等落后的灵魂?

  其实,我们是不是总忘了给自己腾出一个小空,去生活?好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好好生活,舍本求末是最容易犯的错误,难得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初心,分清主次。生命短暂,名利更是过眼云烟,追逐于浮华,纠缠于得失,整日为那些终将淡去的眼前利益患得患失,是否值得?

  我的内心的声音,非常清晰。身处俗世,家有小女初长成,肩负的责任任重而道远,由不得自己懈怠,若干年里,还得努力工作,还得为生活奔波。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追求想要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因为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生活与将来我想要的生活有太大的矛盾,也不是不可兼容。

  能否并存,关键在于我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完全平静下来,在于我是否明白工作和生活、梦想与现实的涵义,在于我都把我自己的时间投资在什么地方。尽管活着很累,但是不妨碍我忙里偷闲,找个空闲的时间,养点花花草草,或泡一壶茶,读一本好书,出一趟短门,或一个人散散步,或给孩子做几个喜欢的菜,陪她聊聊天、看场电影……亦或更远一点的几年后,孩子上大学了,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业余生活……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要做,需要腾出空,去快乐地生活。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不必要因为别人三观左右自己的选择,只要尽量保证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不后悔,自己所过的当下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开心、充实过好每一天,即是值得。只不过,一定要记得给自己的身心一个空间,定期保养,定期清理,腾出空,去生活。

  《陶渊明集》读后感(六):诗赋里的人生:亦幻,亦真——经理对《陶渊明集》的评价

  凭借给力的注释(解)读《陶渊明集》,力求深入思考,而非“不求甚解”,好好理解所有诗赋,深入体会陶公的用心,以求探索晋朝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思想状态,再掩卷遐思,更加珍惜我们当下的生活,便是开卷有益,大的收获!

  眼前作家榜经典文库系列的《陶渊明集》,封面淡雅古朴,排版疏密有致,启页而读,轻松自在。用典多,是陶公作品的特色,也由此造就编者译注的特色:典故多,释疑解惹不厌其烦,正文深入浅出的意译更有助于“甚解”。彩页的美,则大大的增强了阅读体验,无疑,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享受!

陶渊明集

  以大多数人的眼光来看,人生是缺憾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国家处于动乱状态,虽往返官场,有过一官半职,陶公养家糊口显得异常艰辛!度日艰难,人生易老,所以,很多诗品的题材就常常表达出物质方面的贫乏,生活苦楚之景常跃然纸上,太多的悲情与无奈就浸淫在诗赋里。

  可是,一支注满“心力”的笔,真实地记录了生活悲情与无奈,从此,生活的苦,不再是单调的苦,不再是单调的悲,而是控制于笔下充满文学色彩的苦与悲,是诸种可向世人流露的坦然与释怀!写出来的苦与悲,成为淡淡的人生常态,成为人生四季的内容,以苦以悲为识,作者也不断探索生活欣喜的另一面。从很多诗篇看,陶公心里的“乐子”,就是做一个固穷守节的贫士,如果我们置身于东晋,能否能像陶公一样安之若素呢?

  岁月流逝,守住本真,一首首求真的诗,也呈现出生活的许多哲理!感慨颇多的是,从变化的时光里的咏叹出“我”的变化:“我”无常我,肉体随岁月衰老,看似多么悲哀啊!可是,濯足清流,已非前水,流水中脚还是自己的脚;月明月暗,月圆月缺,那月的光芒,终究是别人的光,也只是太阳照射月的反光,月还是自己的月!陶公诗赋里的真我,从没失去本性啊!

  不避俗世,放飞大我!那是向往田园,化身白云与飞鸟的自在与孤傲!有寄身宇宙的旷达与神思(《读山海经十三首》),有灵触冥界悟透生死的绝决与沉思(《拟挽歌词三首》),置身环宇,思接千载,读来思来,痛快淋离。

内页

  诚然,生活如此真实而富于想象的,而大多数人只看到悲苦的一面,陶公却能大胆去面对,去描绘,去评价,显得难能可贵,陶公因此成后代许许多多杰出文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苏轼,欧阳修,朱熹)的标杆与偶像,还真不是偶然!

  陶公的生活理想,常化于自然之中,常常体现在富含各种象征的理想境界,云朵、飞鸟、神仙、先贤,一旦放飞思绪,信手拈来,便可打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创造丰富的思想如此“简单”,不像我们今天处于多媒体时代的人,离开了电脑手机里卡通似的偶像或肤浅的小鲜肉,就失魂落魄了!

  算来,陶公时代距今有1500多年,自然界的样子已斗转星移,田园已变得奢侈;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社会发展飞速向前,似乎已无需安贫乐道,可是人们离“劳有所得,各取所需”的乌托邦时代还有多远啊!如何拯救沉溺于俗世的灵魂,借鉴陶公的理念,可以把物欲极简为有酒的小日子(“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吗?其实,恪守极简的生活方式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有点启发:以先贤为伍,以榜样为精神之侣,一定有助于我们达到自在逍遥,远离浮躁,置身于清凉的精神之界。

内页及彩图

  同时,若能转换一下阅读视角与思考角度,以我们的时代、新时代里的活法为出发点,我们也可以超越陶公:以正念的心态去营造理想的生活,不断追求心仪的生活理想,“桃花源”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陶渊明时代物质贫乏的“有限当下”已是明日黄花,陶公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不再是空想;万事俱备,就在人为,主动做一个当下的行动者,“悟以往之不谏,知当下之可为”,理想真的不遥远。这样读《陶渊明集》,理解他,读懂他,超越他,没错的!

  《陶渊明集》读后感(七):天然,真淳---带你全面地去了解陶渊明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是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的诗所作出的评价,对陶渊明诗词的特点作了极其精要的概括,对他的诗词也是极为推崇。

  陶渊明是公认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词一直是闲逸,与世无争的代表。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曾经学到过不少陶渊明的文章,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

  近几年随着心境的变化,也渐渐变得对诸事看得比较开,追寻内心的平安,越读陶渊明的文章越喜欢,因此很想全方位的了解陶渊明。《陶渊明集》就是一本很好的品读陶渊明,感悟陶渊明那“天然”“真淳”的思想境界,体会那悠然见南山的空灵心境。

  其实陶渊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避世隐居,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作为一个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饱学诗书之人,他是抱着一颗进取救世的心真心想做一番事业的,无奈,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陶渊明这么纯粹的人并不吃香。

  陶渊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步入仕途,先后做过祭酒、主簿等小官,与理想中差别实在是太远。步入四十后,“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最后在彭泽县令的位置上,彻底地断绝了仕途上挣扎的日子,开始了隐居尘世的生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在接近四十这个岁数的时候,已经开始慢慢地理解陶渊明的这种想法了。在凡尘俗世间,身不由己,很多事情都无法改变,而自己又因为多年来本身的那种固执坚守,很难低头俯首去依顺什么,那还不如索性撒手走开,图一个内心的安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文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身在闹市,看尽了人世百态,领略够了人情冷暖,唯有守住自己的内心,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足够静、够净,那么各种凡尘琐事不过是过眼云烟,随他去吧。

  在以前的时候,因为还想着要再进一步,在做事情上就比较纠结,也有些瞻前顾后,要考虑到各种人的眼光,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关系。每天一起床,就感觉好像有一张大网,身处网中间而无法挣脱,这张网越收越紧,永远无法逃离,很是郁闷。

  而当摆脱了这些顾虑后,发现眼前“豁然开朗。”做好真实的自己,将该负的责任负起,其他的就看心情了。有空暇的时候,多陪陪父母,多陪陪爱人,多陪陪孩子,将重心放在家庭中,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种豆,东篱采菊,这样的生活羡慕煞他人。如果在这烦扰的都市,能够给我一块地方,让我像陶渊明这样安静地生活,那我可是要开心坏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隐居的生活随好,但是也要考虑生计问题。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生活其实还是很清贫的。但是这更加体现了陶渊明“君子固穷”的这种高贵品质,宁可辛苦劳作,也不愿意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这也体现了他的“天然”与“真淳”。前阵子看同学发了一张图片,也是深有感悟。看到快递小哥在开心地盘点这货物,看到杂货店的老板在烈日下上货满脸笑容,发现这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累?不快乐才是最累的。细细琢磨,太有道理了。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在这个飞速前行的社会中,太多的人已经偏离了航向,失去了本心。在这时候,我们就更需要读一读陶渊明,品一品那其中的深意。

  《陶渊明集》读后感(八):让生命回归宁静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东晋名士陶渊明最有名的诗句了吧。

  以前岁数还小,只是感觉如果能够在风景优美的山中,多游玩游玩还是很惬意的,但是长期隐身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还是太寂寞了。

  随着岁数的增长,随着遇见的事情越来越多,渐渐地很不喜欢热闹喧哗的场合,不喜欢人声鼎沸的都市。

  春节的时候去岳父岳母家,住在陕北山上的窑洞,面前就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溪,背后是黄土高坡,虽然天冷树木还没有变绿,但是跟以前印象中漫天黄沙的黄土高原完全不一样。

  陕北的人际关系都很简单,闲暇的时候坐在窗前,冬日的暖阳照在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来读,看累了抬头看看小溪,看看院落中的红灯笼,那几天过得俨然也是一种隐世的生活,这才能体会到一些陶渊明的隐士乐趣。

  (2)

  最近正好看到作家榜的《陶渊明集》,第一眼就被封面给吸引了。

  桃花,流水,雾气皑皑中层峦叠嶂,一条小径从读者眼前延伸到大山中,不但迎合了桃花源、南山的意境,更是引领着读者走入陶渊明的思想深处。

  出于对陶渊明的尊敬,想要通过陶渊明的诗文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名士,因此马上把这本书拿到手。

  《陶渊明集》收录了146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些我们接触过,有些可能了解得比较少。像《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这些名篇悉数收录,读起来能够体会到陶渊明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对人生本质的认知。

  这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根据陶渊明文章的特点,选取了54幅精美的全彩插图,这些插图都是古香古色,很有意境,通过这些图能够体会到诗文中那悠远的意境,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是古文,其中很多引用的典故、历史事件等读者并不是特别了解。这本书采用了全译全注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了翻译。经过翻译成现代语言的文章,文字清新优美,能够体现陶渊明的隐士自由思想,通俗易懂,带着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开拓视野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们都比较推崇于“耕读传家”,或许这种风格就源自于陶渊明。

  陶渊明本也是有家国情怀的,但是在现实的压迫下,他的理想,他的报复都难于实现,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隐入深山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陶渊明的曾祖父曾经是东晋的大司马,门庭显赫,但是谁又能想得到子孙们会如此地穷困潦倒?当然这也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经历过光彩照人的生活,体验过社会的动荡忧患,不为世俗所低头的清高,造就了一个伟大的陶渊明。

  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乐天知命,陶渊明的日子过得悠闲且安然,他的诗词文章同样体现了这种风格,读着仿佛能让人忘却了尘世间的纷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个难得的圣境,让无数人所向往。

  我也很想找到桃花源,能够摆脱世间的一切俗事,读读书,喝喝茶,陪孩子学习知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比的充实。

  可是人作为一种社会生物,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环境让你彻底摆脱呢?

  前些年终南山作为隐士们的圣地,有5000多人去山中结庐隐居,追寻心灵的解脱,可是最近因为房租大涨,很多隐士无力承担生活成本,无奈回归现代社会。

  理想终归败给了现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就让我们走入陶渊明的世界,追寻那自由、乐观、天然的精神动力吧。

  《陶渊明集》读后感(九):脱俗的人,才有脱俗的诗

  岁月芳菲尽,再读陶渊明,有种收获满满的感觉!

  盛夏时光里,手捧作家榜经典文库版之《陶渊明集》,在清闲淡雅的译注里,感受清新的文风,感受岁月的流逝与穿越时空的思想之美,这美也是陶公脱俗的文学的美。

  脱俗是岁月的沥炼,岁月的沉淀,没有无缘无故的脱俗。陶渊明的诗正是思想的写真,岁月的写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寒暑日相推,时光飞逝里,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呢?归来已老,归来已病,归来仍清贫,然而心志已坚定,情感已富美,视野已旷达。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脱俗是亲近自然的,又是超脱自然的,山川,树木,花草,飞鸟都可以是“灵府”的居所,精神的家园。今朝有酒,有田园,达到云是鹤家乡的超越。只有在自然界,可以找到恒定变化的美,春夏秋冬,风雨雷电,寒暑更迭,于是内心不再激进,不再迂腐,不再矫揉造作,怡然自得的心就油然而生!某种程度上,境为心造,物我相依的空灵之境:就算孤独,也是孤独的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脱俗是极简的,是无争的!若言有争,则争于外物的匮乏与内心丰盛的平衡。而正是后者胜出的能力,才成就了陶公的千古传颂的文学成就,其诗其赋,正是以超脱物外的情思灵韵流传千古!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脱俗也是共情的,人间真情,同理心,对故乡家人邻里的友爱之情常常跃然纸上,纯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素心人”。叹时光流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感时过境迁,中道变故,物是人非(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老之将至(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凡此种种皆为诗赋题材。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脱俗不脱趣,脱俗不脱友!脱俗的陶渊明身边总有不少质朴的邻居友,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思想时空里的精神之友,坚定过活在有限当下的心念,联句为证:

  鸣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 念彼穷居士,如何不叹息!

  虽欲腾九万,扶榣竟何力? 远招王子乔,云驾庶可伤。

  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霜露岂不切,徒爱双飞翼。

  高柯耀条干,远眺同天色。思绝庆未看,徒使生迷惑。

  当然,“趣与友”的媒介不能不说与“诗与酒”脱不了干系,也正是诗与酒成就了陶公的真(本真),美(雅趣),全(完全),有了诗与酒,他超越了西方哲人所界定的人生状态:人之为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回到话题,也就是诗与酒打造了东方文学的美,陶公算是开宗鼻祖了!一首《止酒》诗,说尽止字的实义与虚义,说尽了人间的真实与虚幻!句句现“止”,止中有“道”,人生的哲理!以止为喻,道尽了陶公一生对酒的爱,虽在家人朋友劝说下有戒酒的心,但却总是爱不停,与其说酒是杯中物,不如说是思想中的灵物,有酒方有灵感,有酒方有诗兴,有酒方有诗作,喜怒哀乐人间真情的表达,大已到此!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从集子,相距千年的后人,正是佩服陶公将物质贫乏的时代,把思想盛筵展现出来的超强创作能力!一篇《归去来兮辞》,足以洞见,历尽人世沧桑后的淡然与旷达: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我”有我人生,纵使田园偏远,田园贫乏,田园无常,而陶公在“我”的世界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田园的宁静,田园的质朴,田园变化之美,并由此构成丰富的思维空间与思想空间,诉诸文字、诗赋,则丰富得我们看到穿越时空的思想的美,产生思想震撼的痛快!从集子创作的时间看,许多作品是陶公四五十岁时完成的,恰是人生盛年转衰时思想的回归呈现,而给后人留下穿越时空的精神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编者团队也加入了陶公的精神创作:所想象所理解的美就以一帧帧秀美的插图,镶嵌在书页里,与墨香、注释建构了读者的小世界,清凉,静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陶渊明集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