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5 03:3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精选

  《寻找桃花源》是一本由卫毅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一):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从小就对古文无感的我,却对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情有独钟,虽然是文字的形式,但是这篇古文却让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画面感。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构图,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所向往和追求的更是天差地别。这本《寻找桃花源》是连接了不同时空与不同双眼睛的复调式作品,作者卫毅巧妙地把自己的世界与各色各路的受访者的世界连接到一起,共同探寻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如今、十年前、百年前,作者通过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寻找共同点,作为读者的我们看过之后也许就能找到我们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有的人把桃花源与乌托邦联系到一起,其实两者并不相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如梦境一般的栖息之地,就算你再怎么不舍也终将离开。这些故事被一个八零后的作者联系到一起,它也就具有了八零后那个年代人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共同点。如果再换一个年代的人看待同一段历史,肯定又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卫毅是一名记者,这也就更加证实了他的丰富阅历,他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是比常人多的。作者善于抓住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重点去采访,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很享受的,他并没有专挑那些名人去采访去记录,而是尽可能把各行各业的人都拉拢了过来。经过这些受访者的叙述,我们还能够了解到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现在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使这本书适合大部分读者受众。

  那些平日里都毫无联系的人在书中竟然都有共同的追求,这本书好像永远也写不完,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能成为一篇文章。最近看了太多的小说,那些虚构的总是比不上真实的,这本书看完之后让我感到很轻松。这样看过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作品,是现如今我们最需要的,外在的满足人们并不缺乏,精神上的满足却只能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是被命运催促着上路,作者就是如此,在这样的旅途中难免会迷失。一个好的导师是能够带领我们看清现实的,有些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可能早就被我们经历过落在身后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桃花源未必就是陶渊明笔下的,而是在现实中我们真正需要的。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二):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家乡,故乡,更是心灵安顿之所。犹记得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后再想入,不得路。小时候只觉得那人是想获得奖励,现如今才明白,那是一个人的内心,一花一世界,一心一菩提罢了。

  书中的人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背景,他们是支教老师,是艺术大家,是建筑工人,他们之间本无交集,但又经历着“同一个世界”。2008年的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城市与农村建设等等问题,是《最长的一年》中人物共同的现实生活。追寻着自己心中所想,做了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打破自己的常规,挑战着不可能。或许,他们心中也有一个桃花源,那个桃花源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现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忙碌而不知所措,或许从小我们受到父母的影响,认为只有读书才会有出路。所有不按照父母和家人的想法所做的事情都是离经叛道。可是,正是这样的教育和想法,导致现在的人都做着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事,甚至生活都是一样的。大家没有交集,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小房子里。一道防盗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大家的梦想就是在哪个城市市中心有一套房,有自己的车,彻底沦为房贷车贷的奴隶。最近几年,农家乐开始流行,许多城市里的人往农村去,觉得农村的一切都很好,甚至不惜花高价买农村的东西,却在离开的时候留下一片垃圾。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寻找心中的桃花源,那么,也就不过如此罢了。

  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小小的桃花源,我也只是俗世中那平凡的人而已,不期望有什么大作为,更不期望能够取得多高的名望,只是希望在日常闲暇之时,能够和三五朋友出去聚聚餐,聊聊天,这样惬意的日子也不失为自己心中的一片桃花源。在我看来,桃花源并不一定非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过着隐世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和这个世界断绝关系,在这个社会,没有谁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我们所寻找的桃花源,应该是自己在这繁荣的社会中,看透了许多繁杂庸俗的事情,却依然能够不忘初心,坚持着本心,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那么,你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片桃花源。

  桃花源,并不是要你过着隐世的生活,回归田园,而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被烦事所困扰,这样,你就是在桃花源中。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三):再见桃花源

  现在有很多媒体人出书,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新闻主编朱炎写的《世界到底怎么了》,到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看见》,再到《南方人文周刊》采访总监卫毅的这本《寻找桃花源》。在我看来,这三本书都是一种风格,都是作者以自己本身的工作经历为蓝本,扩展了我们在电视或杂志上没能完全呈现的内容,或是当时很火的新闻事件的后续。

  如果不看《寻找桃花源》的内容,单看这本书的封面你一定会想到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桃花源记》,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本书书写的是一个80后眼中的世界和历史。以前说80一代,好像是在说那些没长大的孩子,而今80后已经大多人到中年,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如果一个人想把一些事记得更久,写下来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吧!

  在《寻找桃花运》这本书中,以作者外公外婆的墓找不到为开头,介绍了作者家族到广西的渊源,而这渊源也贯穿整本书,也成为支撑这本书的一条线。《寻找桃花源》记述的作者这些年采访过的人,也有这些年受访者的变化。作者采访的人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我们能从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到世间冷暖,也能感觉到世态变迁。

  在《寻找桃花运》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汶川地震后普通后近十年来生活的变化,也可以从一个老故宫工作者口中了解那些我们未曾经历的历史和过去;也许你曾读过《天南》和《V-ECO》,但你也许不会知道这两本书的主编正在安徽黟县碧山村里的一个徽派老宅里执行自己参与发起的“碧山共同体”的计划。

  这本书里还有你不曾知道的国共历史,也有你不曾了解的香江故事。我们能在《寻找桃花源》中通过一章的故事了解那些有关革命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也能发现那些清末民初参加革命的人原来也是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普通人。历史也许与我们每个人如此接近,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代表没有发生过,我们不感兴趣的事并不代表没有意义。如果单谈历史会让人觉得此书内容单一,那对书中对许多文人雅士的介绍,也会让你对此书有不同的期待。

  如果你满腹情怀,这本书一定会有一个点使你眼角湿润;如果你想开拓眼界,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斩获。借由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寻找桃花运》可能会帮你找到你心中的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四):为了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在我印象中的最早是来自东晋陶渊明的诗句,诗人借助武陵的渔人误入桃花源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勾勒出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

  这本《寻找桃花源》的作者是卫毅,一位80后的作家,书中通过这位80后的的作者的采访实录和十年的工作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心目中寻找桃花源的故事。这些“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有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生活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等地,这是华语世界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有的是乡村教育志愿者,比如卢安克、萧望野;有的是幸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灾民;有的是农民工,更有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李泽厚、黄永玉等。

  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每个时代的人物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使命,“桃花源”也似乎总在变动,但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犹记得那篇卢安克、萧望野这两个人,为了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一个放弃了北京的优厚的生活和待遇带着女儿前来寻找心中的桃花眼,一个远离自己的国家,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差条件艰苦,萧望野得了风湿病,卢安克远看活脱脱就是是中国的农民,但是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有点傻或者说迂腐,但是我觉得他们能为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一整代的人物的描写,无论是默默无闻的震后灾民还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都有着那个时代 的价值追求和梦想。现如今社会上有的人眼中金钱至上,早已迷失了自我随波逐流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准则。而在他们的眼中桃花源才是一生追求和向往,是金钱所无法比拟的。有人说人生就是克服一个个的苦难,这本书告诉我在寻找自己桃花源的道路上更要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抛弃不放弃。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五):浮沉中的桃花源

  三月桃花开,冬去春来念家乡,故人归来不曾见,徒留伤愁在眉间。

  对于心念所想和采访的手稿写的一本关于寻找自己所想所需的故乡,寻找是什么?故乡有代表了什么?眼下看到的一切都是镜像世界吗?很多答案都在寻找中为你解答,也或许一辈子都在寻找答案中度过。

  人一生多多少少有些固执,但可该,有些改变只是因为找到解答了,有些是深陷迷雾之中不自拔不行所以才该变念想的。

  作者生在有大山的地方,有步出大山的理想想要看外面的世界,亦有怀念家乡的情怀,就像自序里说的,看着自己家乡就像看见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景象一样,人人都向往的桃花圣地,但也想看看大山的另一边都有些什么?

  “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埋葬着自己亲人的地方。”

  方圆之外不是故乡,只是一条纽带输送来往的人,想要进步的被送了出来,进来的都是开发商,不定时的在清理哪些想要看更大的城市,更大的天空,也有一些是为了要看海。

  寻找不代表找到,但你可以继续觅寻,丢失的东西都会去找,找到的人能有多少呢!就像故乡,没有人逼迫你离开,是你要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离开,再回首,回来以后发现许多已不是当年的意境啦。

  问答中寻找答案,同问题,不同回答者,出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继续迷林中劈开一条路,还是深陷其中不自拔,不管结局如何,有家人的地方也属于故乡,只是乡音已不在。

  有点像时空对话的一本书,穿越书中,回到过去,夹杂着命运的不同发生共鸣。

  故事有很多主人公,没有光鲜亮丽的出场秀,有的只是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事情。让那些爱怀旧的人在书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事物在变更,只要不停的寻找才不能遗漏精神食粮的线索,也或许不能抵达目的地,但寻找不能停止。

  “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源自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

  “这个世界变了,我和你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念旧。”这段台词源自《喋血双雄》。(以上两段详见209页)

  怀旧的人一直都有,只是怀旧的通道不同,如有一天相遇也是一种缘分。

  故乡的云还是那朵云,蓝天还是那片蓝天,花儿与草还是那样坚韧不拔的存活着,只是陪你看风景的人已不在了。

  桃花盛开的季节万物早已苏醒,等待新生命的到来。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六):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被人熟知,讲述的是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发现这个如同一片乐土的美好世界,从此也就有了成语“世外桃源”的典故,桃花源也就成了理想生活的代名词。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想要过的更幸福,不过却总好像一直在追寻的路上。正如《寻找桃花源》一书中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永远无法抵达,却从未停止过寻找。”

  作为一个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了十年的资深记者和高级主笔,作者卫毅可以说拥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近距离接触那些不为人知的一线故事,这点从阅读他的这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虽然文字不算华丽,但胜在朴实无华,让人忍不住的想看看那一个个来自不同的年代所发生的事情究竟是怎样的。

  这是一部平实的作品,有放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也有五百年前的故事,他们大多都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人大多数在经历了社会的摧残之后,总是习惯性的对这个世界心存恶意,可是偏偏有卢安克和萧望野这样的乡村教育志愿者愿意在大山里不计酬劳地一呆都是十几年;有单纯的农民工为了看奥运,不惜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有汶川大地震辛苦伸出援手的各方人士……这种善意总是容易让人相信世间依然美好。

  在书中有着丰富的人物:教师、农民工、艺术家、学者、作家、编剧、导演、商人,还有作者和他自己的家人,每个人伴随着难忘的人生故事。而那些经历始终犹如烙印不可磨灭,比如汶川大地震时那些因为自然灾害而逝去的家人,没有人可以遗忘。它除了带走了一大批人的生命,还给家庭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甚至整个地区都因此而变得失去蓬勃的朝气。

  记得曾经看过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剧中河南一场巨大的灾荒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那种悲惨的画面至今不忍看到。伴随着作者解读,以及进一步对经过这次灾荒人或者其后人的采访,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后的背景,和那种“饿”到极致的后遗症:你能想象人们饥不择食后吃树皮树叶的场景吗?你能想象有人因为太饿结果在得到食物后被撑死吗?你能想象有人因为那场灾荒一提到就垂泪不止吗?这样真实的故事何其心酸。

  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故事,在作者的讲述下融合成了一体,写出了一个逃离与前往的故事。那些潜藏在心底的苦难,更加激发了人们去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七):姑妄言之

  人活着就是追赶时间。

  安利一下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这首根据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改编的民谣给我一种无限旷达的气场。

  初中时龟哥用文言文写了关于一个叫荀孟的书生,因为沉迷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而四处寻找的故事。最后荀孟当然没有找到书中的桃花源,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桃源。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即使到了高中我也尝试以此为主线,写过几次考场作文。

  陶渊明可能自己也想不到,编织的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梦,多年后依然被人追寻和传诵。桃花源便成为了心中圣地的代名词。许多人也众里寻桃源,希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意之地。

  当然现在解读《桃花源记》,有人提出桃源中的人都是鬼魂,只因被桃林镇压无法轮回;亦有渔夫其实是带官府找到了桃源,将里面洗劫一空,因此刘子骥找到的是一片惨绝人寰,所以后来惊吓而病云云。反正产生了无数带有黑暗色彩的版本,当然这些和这本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陶渊明看到了估计棺材板要按不住了,甩出一句:来,来,来,笔给你。

  初拿到书时,这小清新的封面和引人入胜的题目,总觉得应该是一个关于寻找与被寻找的怦然心动的故事。翻开这本书后,我默默的当作了人物传记看了起来。书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坚守的一片净土,与其说告诉我们,他们心底的桃花源是什么,还不如说是将一个个选择放在我们和书中的人物面前,看大家是不是有同样的选择。渺小的人置身于苍茫宇宙之下,于周边人,于广袤的世界产生的无限冲突。不管是引发古希腊式悲剧亦或喜剧,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非虚构的,每一步显得尤为悠长。

  第五章《他乡与故乡》和第六章《时代的漫游者》在故事中回顾了一下上个世纪的简史,出现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千丝万缕之间一个接一个出场,展露着他们的生平和选择。最后当出场人物实在太多的时候,我默默的又一次重新翻过去一边记录人物关系,一边看。虽然看完这本书后,这些人物关系的笔记我也不会再去翻阅了,但是当在记录的那一刹那,我知道生活是有仪式感的。当生活和艺术合二为一,那便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正如桃花源对于生活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地方,我们做每件事倘若都带上了仪式感,那么是不是结果也会产生细微的变化了。每天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转变为极具仪式感的行为,那么不知道是不是还会觉得无聊。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也提出,随时给自己设立目标,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由广西开始的,也对广西的风土人情,百年浮沉有一点描述,所以一下子竟然感觉没有去过广西也是一种遗憾。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八):心安处既是桃花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永远无法抵达却从未停止寻找。”

  卫毅的《寻找桃花源》一书对我个人来讲,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本记录了时代变迁的书,在这本书里的文字从开始到结束跨越了几十年的光阴。而本书更是卫毅花了十年书写的一份历史底稿。

  这是一部纪实类作品,文字的风格论调是因为和卫毅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卫毅从开始工作就是一名媒体人,新闻人。他更善于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年代的脚步。我个人在看着这本《寻找桃花源》时不仅想到了一句歌词: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记,忆中那欢乐的情景慢慢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那缓缓飘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读着卫毅的文字跟着他穿越到不同的时间,空间去旅行。看着一些人,一些事儿,同样也去寻找桃花源。在这本书里记录的文字中描绘的那些人,有些是芸芸众生里的平凡人物,也有别人眼里熠熠生辉的人物,而故事的地点则跨越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等地。

  我更喜欢他书里描绘的人物,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是:卢安克和萧望野。他们的内心是富裕的,而生活是贫瘠的。上帝赋予了我们生命,可没有决定我们怎么活。他们活出了自己的本真,在广西的大山里坚持的做着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对就是“理想”中的样子。他们的行为周围人不理解,可他们就是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时光荏苒,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安身立命的乌托邦,可现实里的乌托邦总是伴随着别人的眼光。而在卫毅的文字里,那些人却做到了真正的自己。读着书里的故事我也在思考着一些问题,这些故事是真实而又平常,或许可以说是平凡人的日常。可就是这种日常的真实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格外的厚重,有质感。

  书里描绘了中国百年来人物特有的性格,真实的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每个人独立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自己独有的声音,可卫毅却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现虚妄、困苦、尊严和希望。岁月在弹指间变了模样,而故事则在溯本求源。桃花源国人心中的理想之地,很多人都在追寻着这片桃花源,。尽管求而不得可心依然在不停的追求着。

  《寻找桃花源》记录了不同年代的人和事,每个时期都有自己专属的烙印,这些印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觉到。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呢?或许在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心里已然有了答案。时空里记录了历史,岁月中每个人都在转换着模样,而文字或许才是最恒久的吧。桃花源我们求而不得地方,或许正是因为无法抵达,所以才更加的心存向往,我们从没停下寻找的脚步。就像卫毅笔下的其他人,他们也在做着坚守着一些事儿。

  时光流走了,文字记录下了一些曾经的过往,桃花源梦想中的桃花源或许我们只有在心安时才能无限的抵进,而真正的桃花源或许正是我们曾经忽略的地方。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九):皈依心中最真的呼唤

  将这本书捧在手里时,心中有种很敞亮的感觉,书封美的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寻找桃花源》的书名配上如此应景的封面,让人还未翻书就已心生向往。

  相信很多人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很熟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瞧,多么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啊!

  桃花源似的生活环境的确很让人神往,即使在没有智能电子产品充斥的古时候,许多文人雅士仍旧想要避开车马喧腾的闹市及官场,毅然归隐山林中。

  《南方人物周刊》资深采访总监卫毅的《寻找桃花源》显然不是引领读者去寻找一处安静清幽的安身立命之所,他笔下的桃花源是指心灵的桃花源。

  我不知道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会安静下来沉思一下生命的意义。在我的生活圈子内,为名利、为金钱劳苦奔波的人倒占了大多数,人们卯足了劲让生活条件更优裕,让头顶的光环看起来更耀眼,让银行卡里的存款数额无线膨大……

  久而久之,当我们闲下来没有工作可做时就会坐立不安,连偶尔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都会心浮气躁。

  卫毅的写作是真正的不流于形式,《寻找桃花源》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深思型媒体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他既是在写自己的人生,又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他笔下主人公身上去阐释生命的意义。

  在《寻找桃花源》中,卫毅如一名向导,带着我们跨时空跨领域去追寻一个个闪光的灵魂。

  灵性教育的开拓与推广者萧望野老师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带着女儿来到广西的的大山里执教。对教育的执念让她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热情日益高涨。

  另一位为了教育研究深入广西大山里的德国人卢安克更是让人心生敬佩。远离家乡与亲人的卢安克仿佛就是一个本地农民,将自己的精力与热情全部投入到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们身上。

  在许多教育工作者还在为争取更高的报酬、更好的工作条件奔走呼告时,萧望野与卢安克们却宁愿不拿工资也要探寻教育的真谛。他们的行为大概令很多人费解,但我觉得恰恰他们的内心是最充实与满足的。

  一个媒体人能够将人间的感动、世事的真相挖掘出来客观地摆在人们面前,让大家有了一个自省与思考的契机,我想这便是尽了一个媒体人最大的职责吧。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九个年头了,每每谈及,仍旧让人悲痛不减。当时我还写了几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章发表在了学院的校报上,对于汶川地震,我想大部分人都把焦点放在天灾的无情以及对生命的感叹上。

  而卫毅用他客观地笔触为我们呈现了灾后人们生活的常态,不掩饰,不美化。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十):从咪蒙们的情绪里,重温一下含蓄的特稿写法

  愿意读这本书,完全是由于卫毅老师,以及《南方人物周刊》。我和男朋友从新闻学院毕业之后,虽然双双投身互联网,但是仍然对媒体念念不忘。《南方人物周刊》是当时会定期买的不多的几本杂志,另外一本是《南都周刊》。

  那还是杂志最好的时代的末期,社会批评已经不再主流,特稿从宏大叙事慢慢退回到个人化,纤细化的情绪表达。深刻的恰到好处,记者往往又不动声色的表达态度和取舍。

  今天匆匆翻了书下的其它评论,有人说,文章里态度含蓄,每个人物经过素材的加工组合,无论是卢安克还是吴宇森,都被镀上了一层作者的滤镜。我兀自揣测了一下这个滤镜,如果有,大约是日式清新风格,所有的颜色都加上了灰绿色,不是充满朝气的那种,但是又有温情和希望。

  我用了晚上睡前的时光和去麦当劳喝咖啡的时光读完,心情随着一篇篇采访手记起着微小的波澜。床前的灯光下,再读卢安克,卫毅老师的日式滤镜,让他褪去了许多年前我读到的圣人光环,用流行的话形容,像是个羞涩的社恐工程师,在中国的乡村里,完成他伟大的作品。

  读到了汶川地震,那一年我刚要去香港读硕士,从大学提前毕业,因为北京迫不及待的要把我们这群学生赶回家、工作岗位,毕业前的一切都很仓促,但是地震却让一切又慢了下来,我的师兄们去到了现场,零散的听到回音说实在太惨了。而卫毅笔下,重温起来,又没有那么血腥,残酷,像是白描,地震失独,夫妻震后离异,有人在地震后发了财,有人被推到了媒体前,变成了装饰性的工具。情绪克制,但是五味杂陈

  紧接着是奥运会,那是一篇更有趣的视角,讲了一个艺术家请了几位他曾经画过的农名工去看奥运会的故事。几个农民工性格迥异,但是都用了自己的法则在城市里生存,有滑稽可笑,也有无奈。

  全书里,我最喜欢第一章《最长的一年》,而第一章里,我又最喜欢奥运的这一篇。

  读一个记者的书,文字当然没有问题,句子短而通畅、流利,做到这个简直太难了,对比前几天我短时间看的书。标题不贩卖极端观点,更多的是静态陈述,故事都不是以「我有个朋友叫xxx」开头,这对每天被公众号狂轰滥炸下、朋友圈刷屏的事实单薄,内容匮乏但是情绪饱满的公众号,要强很多。

  太久没看到这类文章,以至于我有段时间都在疑惑,好的记者都到哪儿去了呢?

  卫毅老师的书让人一晃神,似乎又回到了10年前。我希望能更多的看到这类文字,而不是咪蒙。毕竟,我不太相信,所有人,能长期处于一种极端亢奋的情绪里不可自拔。

  后记:看完这本书,又看了Time 最新的一期,以及Monocle,前者看到了记者这个职业本身的骄傲乃至傲慢(毕竟吐槽川普),后者我看到了杂志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及相对不抓马又Decent的生活和装饰方式。

以及,欢迎关注我的豆瓣。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桃花源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