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25 03:2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1000字

  《超级激励者》是一本由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激励者》精选点评:

  ●今年第一本书

  ●2020009,1、本书介绍了一个黄金圈法则,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不仅对组织沟通,对销售也很有帮助,苹果的例子)2、人对归属感的渴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我们会付出很大努力,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往往还会花钱来获得这种感受 3、CEO的责任就是充当「为什么」的化身,把理念体现出来,反复宣讲,成为公司理念的象征。4、关键指标围绕为什么做(如:Bridgeport Financial奖金是按照有多少感谢卡来计算的,而非是回收了多少欠款来计算的)

  ●西蒙在书中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受到许多人的追随?

  ●久闻“黄金圈”大名,终于见到出处,但书名不是“黄金圈”,而是《超级激励者》,为什么?“为什么”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或说一种精神。因为心中有理念的人,他们自带强大磁场,吸引同频率的人到身边,他们就是就是超级激励者。

  ●嗯,两张片子可以扯明白。第一张,always start from why;第二张,他人通过你的why来进行自我表达,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员工。费那么大劲儿。

  ●追寻意义的动物

  ●有点泛泛而谈了

  ●全是些片汤话,一点用没有。不建议阅读。

  ●愿景使命驱动不仅决定了基业长青,更是组织能够高效运转的奥秘,然而我就是why太多do太少

  ●“所有超级激励者都拥有领导魅力,他们都追求一个不朽的、比他们自身更伟大的信念和使命。”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书!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一):做事前请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

  这本书的内容就如英文标题start with why。书中通过讲述各种例子来印证这个观点带来的效果。若将例子都去掉,这本书主要内容估计也就几百字。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让人有很多思考。想想当下的自己,在职场的表现。略有启发。

  做什么怎么做很容易,但能将为什么理清楚是件很难的事情。将我们的直觉变成对应的文字阐述出来,并形成价值理念带领自己前行,这件事已经成功一半了。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可多想一想为什么。我为什么要那么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当想清了为什么,生活工作相信也会变得简单、通透、有价值。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二):书评

  说实话,发现其被推荐为,产品经理要是看的书有点失望。里面阐明的逻辑性、客观程度实在不敢恭维,事后诸葛亮,商业的案例妥妥的“幸存者偏差”。

  不过回过头说到人类文明,就是各种“非理性信念”聚集到一起的成长史,而“为什么”就是这一切的根源,作者反复强调了黄金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层层递进的非凡价值。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关于“共振”的艺术,人与人之间,人在团体之中,组织与组织之间,找到真正联系“彼此”的点,才能找到工作的动力,战略的重点,竞争的法宝,而人才能在“共振”的组织里面带着自己的渴望,发挥其实力。

  管理学的“帕金森”定律就是这样来的,当组织目标拆解到细化到具体指标时,就必然“贴到地面看清了细节,迷失了方向”。而由于组织运行的规律和庞大,能够及时调整方向战胜僵硬“委托~代理人”机制,需要领导者的“大智慧”和部门决策机制形成一种“自我反省~博弈思考”的机制,而现在回过头看~苏世民的书里的部分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三):超级激励者读后笔记

  作者整本书借由大量的案例,阐述了“为什么”的重要性,不仅对企业,包括对个人。以下整理一些对我比较有用的信息。

人的认知会影响人的判断,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人会利用自己持有的有限信息,去做出一些判断。比如在挑选商品的时候,可能会去看下销售记录下的评价,可能会去看下广告,甚至关注下代言人,仅凭这些信息就可能促使人去消费。而买回来的东西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达不到预期。有些时候,不去思考为什么,只是去改变怎么做,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需要人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无法持久。利用操纵手段,很难培养忠诚的客户群。然后,现在的消费环境,大多数商家跟在乎短期的利益,通过降价,代言人,网红带货等方式,导致消费者基本是看哪家便宜买哪家,很难再培养出认定某品牌就坚定用下去的客户。大多数日销品,人们也不会再去思考他们的价值和理念了。客户认同你的理念,才能培养他们的忠诚度。客户的需求当然重要,但是客户也可能根本不知道适合他们的是什么。价格和性能能支持他们的决策,但能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获得启发,显然对培养忠诚度更为重要。除了要让客户认同你的理念,让你的员工认同你的理念也非常重要。有一个理念很重要,但你同时需要精良的中层领导去部署怎么做,和大批认同你的基层员工。所以,企业文化的宣扬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员工的理念和公司保持一致。他们作为一线员工,更向客户传达公司的理念。

  最后引用作者的话: “为什么”应当清晰明确

  “怎么做”要有行事准则

  “做什么”要有一致性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四):超级激励者

  久闻“黄金圈”大名,终于见到出处,但书名不是“黄金圈”,而是《超级激励者》,为什么?“为什么”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或说一种精神。因为心中有理念的人,他们自带强大磁场,吸引同频率的人到身边,他们就是就是超级激励者。

  “黄金圈”可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本书侧重的商业领域,举了很多经典案例,如以下对比:

  “我们生产的电脑非常棒,它外观漂亮、操作简单,很人性化,要不要买一台?”

  VS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挑战现状。我们热爱标新立异。(Why)

  我们挑战现状的方法是,采用漂亮的外观设计,让产品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人性化。(How)

  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 What )

  想不想买一台”

  第二则,我一看就知道是苹果电脑的广告。情怀让人感动。消费者买的不是电脑,而是“挑战现状、标新立异”。所以那些喜欢“挑战现状、标新立异”的人,自然苹果出什么产品,他就买什么产品。他买的不是产品,是理念,是自我身份认同,所以他们愿意花比同类产品高很多的价格。

  黄金圈保持一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名称传递出一个Why以后(主动或被动),很难再变。比如本书举的例,大众汽车卖辉腾,就出现了不一致,你大众的理念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啊,你搞个辉腾?花100万买大众车?这样说来,百度外卖这个名字就不太好,容易让我担心吃出毛病。至少要换个名字。

  除此之外,黄金圈适用于各位非商业领域,我的感觉如下:

  1、“我的梦想是挣到足够多的钱”...只说了What,一般是做不到的,比如我就是。也有牛人,想到了How,也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不过他会不会想,我为什么要挣这么多钱,却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家人... (酸葡萄心理,罪过罪过)

  2、错把“手段”当“目的” 。如考上某大学是一个目标,还是一个手段?现在能理解,这当然是手段(How),目的是:通过这所大学,我能认识到与我有类似梦想的同学,能掌握实现梦想的技能...那么,即使考不上这所大学,却也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认识志同道合的人,掌握相对的技能

  3、想起来,梦想是What,实现梦想的过程可以算How。因此必须还要清楚梦想后面的Why是什么。

  4、一则广告用黄金圈,写点什么东西,自然也能用黄金圈。比如讲《三层对话》,比如分享读书等,都可以先把Why讲清楚,再讲What、How

  5、给女儿讲东西,别只要求做什么,怎么做,更要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不要大声讲话 VS 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会打扰到别人

  6、只有自己理念清晰,才能结交与自己理念类似的朋友。

  7、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Why。

  借由马上开始的FMI,再次全面清理自己的生命之轮,暗合黄金圈。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五):读《超级激励者》,一切从“为什么”开始

  

导读:

《超级激励者》是关于什么的书?

  《超级激励者》(Start with Why),副标题《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人们行动》(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是一本关于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思考、行动以及沟通的书,这些伟大的领导者包括苹果、哈雷机车、西南航空、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等不同凡响的公司和领袖。

  作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人类学专业毕业,从事企业战略咨询工作,受自己创业经历的启发,创造性提出应该如何思考、行动以及沟通的“黄金圈法则”,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和热忱,并因此成为微软、美国国防部、美国运通以及联合国等机构的领导力顾问,他的“黄金圈法则”演讲在TED排名第三。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去年,正值我所在的创业团队业务转型从0到1的阶段,伙伴们为了更好地讨论出未来的方向一起学习了此书,我们基于“黄金圈法则”找到了初步认同的“为什么”,这是一段异常艰辛而难忘的时光。艰辛的是,体会到要达成真正的共识之难;难忘的是,难得有一段放下职业面具、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经历。

  今年初,带着对过去一年多社群创业经历的困惑和思考,我在雷蒙同学的【给社群经营者的学习型社群】发起了“21天社群主题阅读营”,共读了《超级激励者》和《重塑组织》两本书,目的是希望学习构建社群底层思维,进行基于人与人真实联结的社群实验,结识热爱社群的伙伴。10多位70后、80后、90后伙伴一起,分享各自不同的解读,品出了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滋味。

  本书适合谁来读?

  如果你想激励别人、启发他们、鼓舞他们、唤起他们心中的热忱,无论是通过提升领导力、增强企业文化或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营销和服务等方式,这本书都适合你。同样地,如果你想要重新认识自己、试图唤起自己心中的热忱,这本书也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本文将要解答哪些问题?

  1、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2、黄金圈法则怎样发挥作用?

  3、如何运用黄金圈法则?

  4、黄金圈法则面临哪些挑战?

一、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01 关于如何思考、行动和沟通的思维方式

  黄金圈法则是一种伟大的领导者都在用的关于如何思考、行动和沟通的思维方式,它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层次看成三个同心圆圈。

黄金圈法则最外层的圈是“做什么”,比如,公司卖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自己在公司是做什么的。中间的圈是“怎么做”,像有些公司声称的他们有“差异化的价值主张”,“专有流程”,“独特的销售模式”等,通常说的是某样东西为什么跟别的不一样,或者为什么更好。最里面的圈是“为什么”,指的是我们行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本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公司为什么存在,我每天清晨为什么起床,别人为什么要重视我的想法等。

  大多数团队和个人的做事方法和沟通方式是从外而内的,也就是从“做什么”到“为什么”。而那些能够启发人、鼓舞人、唤起人们心中热忱的公司和领导者则是从“为什么”开始的。

  02 吸引人们购买的是“你为什么这么做”

  以当今最具有创新精神、拥有狂热粉丝文化的苹果公司为例,如果苹果像大多数公司一样,他们的营销信息会是从外而内的,比如这样:

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做什么)它们的外观特别漂亮,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人性化。(怎么样)想不想买一个?

  就像我们常听到的汽车销售广告那样:

这是我们的新车型。(做什么)这款车配有真皮座椅、油耗很低,还提供优惠车贷。(怎么样)你要不要试一下?

  这些沟通信息背后的逻辑是:宣传方试图说服别人,这样东西与众不同,或是价值更高。

  但是苹果的实际做法是这样的: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挑战现状。我们热爱标新立异。(为什么)我们挑战现状的方法是,采用漂亮的外观设计,让产品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很人性化。(怎么样)我们生产的电脑特别棒。(做什么)想不想买一个?

  这种感觉就不一样了。苹果的信息始于原因、意图和信念,和他们是“做什么的”没一点关系。他们所做的那些东西(他们的产品,从电脑到小型电子设备),不再是购买的原因,而是公司理念的具体实证。

  这个例子证明,吸引人们购买的,不是“你是做什么的”,而是“你为什么这么做”。

  苹果的“为什么”,也就是挑战现状、增强个人的力量,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公司的一言一行都在重复这个模式。它体现在iPod中,在iTunes中,在电脑和手机中,体现在它所涉足和颠覆的这么多领域中。正是“为什么”让苹果拥有如此强大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那些对“为什么”认识不清的公司,则做不到这一点。当一个团队用“我是做什么的”来定义自己的时候,就把自己限制死了,它只能做这个。

  比如Gateway从2003年开始销售液晶电视,绝对有资格制造并销售电脑,但是这家公司无法在消费电子品牌中找到恰当的定位,两年后终于放弃,转头“回归核心业务”。

  戴尔分别在2002年推出PDA、2003年推出MP3,可每个市场都只维持了几年而已。戴尔的产品质量很好,完全有能力做这些产品。但问题在于,他们使用“我是做什么的”来定义自己的。他们是做电脑的,所以大家很自然地觉得,没理由从戴尔买MP3,感觉很别扭。

  就像产品是公司“为什么”的体现一样,选择哪个品牌或哪个产品,是个人“为什么”的体现。

  单纯说某个产品更好(甚至拿出理性的证据作佐证),确实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欲望,甚至会促成他们下决心购买,但这不会创造出客户忠诚。

  如果顾客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认同和热望,而不是受到操纵(比如因为价格战、促销、恐惧心理、煽动性言辞等因素的影响),那他们会自行找出原因,来说明为什么自己买的这个更好。

  激发出忠诚度的,是这个公司、这个品牌、这个产品、这个人所代表的理念和使命,是“为什么”。

  知道“为什么”,并不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如果你想取得长久的成功、拥有更丰富的创新精神和更多的灵活性,它就是唯一的途径了。

  03 黄金圈法则来自我们的生物本能

  看看人类大脑的沟回就会发现,从外到内,黄金圈的三个层次是与大脑的三个皮层精确对应的。

黄金圈法则与大脑的三个皮层人类大脑最外部的新皮层,它对应的是“做什么”,负责理性思维、分析和语言。中间的两层叫做边缘脑,负责的是我们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它也负责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但它没有语言能力。

  当我们从内到外做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在直接对着控制决策过程的脑区说话,而负责语言的皮层允许我们为这些决定找出理由。

  控制情感的那部分大脑没有语言能力。正是这种“断裂”,让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无法说清决策背后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会使用“感觉”这个词来解释自己直觉决策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去寻找更具体的因素当理由,比如设计、服务、品牌。这形成了错误假设,让我们误认为价格和性能非常重要。这些因素的确有用,它们让我们有具体证据来支持决策,但它们无法指出方向,无法启发我们、鼓舞我们,无法唤起我们心中的热忱。

二、黄金圈法则怎样才能发挥作用?

  想让黄金圈法则发挥作用的话,“为什么”、“怎么做”和“做什么”每个环节都要均衡,而且顺序要正确。

  01 “为什么”来自回顾,应当清晰明确

  如何才能把“为什么”想清楚呢?寻找“为什么”是个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发明。“为什么”来自回顾,它的起点是你自己。 亨利·福特说过:“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超级激励者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洞察力,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真诚面对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信念。 想清楚“为什么”不是最困难的,所有的团队在创立时都有“为什么”。最困难的是彻底保持均衡和真诚,只有伟大的团队才能年复一年地把这个理念保持清晰。 那些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存在的团队,每天走上跑道是为了超越别人,而不是超越自己。当你跟别人竞争的时候,没人愿意帮助你。只有当你跟自己竞争的时候,别人才会帮助你。你追随自己的理念,别人就会追随你。这些人加在一起,就可能改变世界。

  02 “怎么做”要有行事准则

  一旦你想清楚了“为什么”,问题就变成:我该怎么做?“怎么做”指的是一套行事原则,它指引着你,让你把理念变成现实。“怎么做”体现在团队的体系、流程和文化里。 最难的,就是制定一个永不偏离理念的行为准则,并根据它来做事情。让这个过程难上加难的是,只有用具有行动性的语句来表达价值观或行为准则,我们才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行动。好的行为准则不是“正直”,而是“永远要做正确的事”;不是“创新精神”,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可以以此衡量行动的效果,甚至围绕它们建立奖励机制。 黄金圈指出了取得长远成功的方法,但想要实现它,往往需要做出“投资”,或是付出某些短期的代价。正因此,你的行事原则必须紧紧围绕“为什么”,并且要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03 “做什么”要有一致性

  你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符合你的信念。“为什么”只是个信念,仅此而已。“怎么做”是你落实理念的行为。“做什么”则是行为的结果,是你所说、所做的一切:你的产品、服务、营销、公关,是你的企业文化,是你雇用的人。 只有你的言行和理念协调一致,人们才能清楚地看到你的理念,不会有丝毫怀疑。 在“做什么”这个层面上,“真诚”问题浮出水面。真诚意味着,做那些你真心相信的事,说你真心相信的话。没有清晰的“为什么”,就无法展现真诚。

三、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黄金圈法则?

  01 培育信任

  想要赢得信任,你需要沟通,需要向对方证明,你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你必须要说出你的“为什么”,然后用“做什么”来证明。当三个层面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你建立了信任,你的价值观也得到了认可。

  02 构建文化

  公司就是文化,一群人因为某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走到了一起。让公司产生凝聚力的,不是它的产品或服务,让公司强大的,不是它的规模和力量,答案是文化。

  03 人才招募

  寻找人才的时候,你的目标不是寻找那些有能力的人,而是寻找那些认同你的理念的人。

  04 激发创新

  那些用“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来定义自己的公司,会让员工围绕某项产品或服务做创新。“把它做得更好点”,员工们接到这样的指示。可伟大的公司会告诉员工一个使命,或是提出一个挑战,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员工做出个更好用的捕鼠器。

  05 影响决策

  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跟我们拥有相同价值观和信念的人,决策也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

  06 赢得市场

创新扩散定律

  创新扩散定律指出,一个创新的产品想要在市场上传播,它首先要赢得那些认可它的价值、能忍受它的不完美的创新者和早期接受者,让他们不仅热爱你,还会跟别人主动谈论你;然后,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影响代表大众市场的早期的大多数人、迟到的大多数人。如果不这么做,直接去影响中间力量,那么,想要赢得大众市场几乎不太可能。

  07 提高领导力

  热情和精力能鼓舞人,但领袖魅力能激励人。热情和精力很容易看见,容易量度,容易模仿。领袖魅力却很难定义,几乎不可能量度,而且太难以捉摸,因此无法模仿。所有超级激励者都有领袖魅力,因为他们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一个不朽的、比他们自身伟大的信念和使命。

  08 人生选择

  我们的“为什么”,也就是我们的人生使命、目标或信念,是永远不变的。如果我们的黄金圈处于均衡状态,那么,我们的“做什么”只是落实理念的方法和手段。

  09 团队架构 与市场

黄金圈模型与市场

  把立体维度引入黄金圈法则,它能帮我们洞察到伟大的团队是如何构建的。这个圆锥体代表一家公司或一个团队,一个天生就有等级和秩序的体系。 坐在这个体系顶端,代表着“为什么”的,是领导者;在公司中,这通常就是CEO(或者说,至少我们希望是如此)。下一个层级,代表着“怎么做”的,是资深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受到领导者愿景的鼓舞,知道怎么做才能把理念落到实处,他们用系统和流程建造出基础结构。这些人存在于市场部、运营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一切有“首席某某官”的部门。在这个层级之下,也就是“做什么”的层面,一切终于落到了实处,这是大多数员工所在的位置。

  “为什么”类型的人把眼光放在绝大多数人看不见的东西上,比如未来。“怎么做”类型的人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能看得见的东西,他们擅长建造结构和流程,把事情做成。没有谁比谁强的问题,只是看世界和做事情的方式不同而已。

  最下面是市场,大多数员工负责与市场接触,通过一言一行传递公司的信念。

  10 带来忠诚度

  想让一个信息有真正的冲击力,能够影响人的行为,播下忠诚的种子,单凭“曝光”是不够的。你需要向跟你拥有相近理念和价值观的人群推广你的使命和目标。

  11 重复实现伟大

  从“为什么”出发,成功只是追求为什么的副产品。不断地逼问“为什么”,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与人分享自己的理念,这会感召身边的人去为自己做些伟大的事情,从而取得更伟大的成功。

四、黄金圈法则面临的挑战

  01 最大挑战就是成功

  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总是没有成功的感觉。有些功成名就的人会感慨地说,盛名总是伴随着孤独。这是因为成功和完成是两回事,可我们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完成就是你做成了某件事,或者达到了某个目标,它是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可成功是一种感觉,或是一种状态。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去制订行动计划,这很容易;可要是为了得到那种非具体的、成功的感觉,计划就难做了。

  当你追求“做什么”并得到结果之后,你得到的就是成就;当你追求清晰的“为什么”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成功。前者的驱动因素是具体因素,而后者的动力来自于大脑深处,也就是没能力用语言表达感受的那个区域。

  追寻“为什么”的旅程永不止息,当我们每天早上醒来去追寻它的时候,成功就到来了。我们的成就,也就是我们所做的那些事情,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让我们知道方向走对了。这两者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两者我们都需要。有位智者曾这样说过:“金钱买不来快乐,但能买到载着快乐的游艇。”

  但是,有些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错误地把“做什么”当成了最后的目的地。正是因为这个,无论他们的成就有多高,他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过。我们经常会作出错误的假设,认为只要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成功的感觉就会随之到来。可事情很少是这样的。

  02 遭遇断层

  几乎所有的企业和团队的起始点都一样:始于一个想法。在最初的时候,推动想法的是激情,这种强有力的情绪会让我们做出相当不理智的事情。受到创始人愿景的鼓舞,不少公司的首批员工会显示出典型的“早期接受者”的行为。 想要让激情存活下去的话,还得有结构。只有“为什么”,却没有“怎么做”,只有激情,却没有结构,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

  随着成就慢慢变大,这个过程却反了过来。“做什么”成了最重要的,一切系统和流程都是为了追求这些具体的结果。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很简单:断层出现了,“为什么”模糊了。

  早期的时候,直觉就像是决策的过滤器,到了后来,理性的案例和实际数据往往成为唯一的决策依据。操纵不仅成了公司做销售时的主要手段,也成了留住员工的法宝。奖金、升职以及其他奖励手段,甚至造成员工的恐惧心理,这些方法成了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但这些绝不是激励。

黄金圈法则与组织内部

  上面那条线代表团队“做什么”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形。对公司来说,衡量标准一般是金钱,比如利润、收入、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股价或市场份额的增长量。但是,用什么衡量标准都可以,就看这个团队是干什么的了。

  第二条线代表“为什么”的清晰程度。团队应该确保的是,随着“做什么”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为什么”也应该紧紧跟随。 团队规模小的时候,“做什么”和“为什么”会紧紧相随。团队的理念源自创始人的人格特质,因此早期的员工很容易领会。人们能够理解这些理念,是因为激情的源头离他们很近。

  但是,对于那些想要通过“校车测试”,达到数十亿资产,或是规模大到足以影响市场或社会的企业来说,安然度过断层期就极其重要了。

  校车测试是个简单的比喻。如果某个团队的创始人或领导者被一辆校车给撞了,那缺了舵手的团队能够以相同的速度继续繁荣发展下去吗?有太多的团队极为依赖个人的力量,这些人一旦不在,团队就会瓦解。挑战不在于是否黏着激励者不放,而是要找到有效的法子,把创始时期的愿景永远鲜活地传承下去。

黄金圈法则给我的启示

  从“为什么”出发,“为什么”与“怎么做”、“做什么”一以贯之,为我重新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营销和组织提供了新的视角。

  了解自己,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念和理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工作和生活,本篇文章、本公众号的写作都是我梳理和表达个人信念的方式,它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让别人更加了解了我,这对我意义非凡。

  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信念和个人使命是:人生是一段体验的旅程,我希望能体验更丰富的生命状态,永远都有勇气去爱,去创造,去成长自己,也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成长。

  了解自己,还要将为什么贯穿在怎么做、做什么之中。以上的为什么,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事原则,以前的我是表面乐观骨子里悲观,被很多限制性的信念困扰。既然人生重在体验,我对不同、意外、挫折和逆境有了更开放的心态,问题代表着学习和成长机会,别人的不同意见代表着另一个视角,我需要做的是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局限,找到自己的潜力并培养它。至于做什么,只是实践信念和价值观的具体做法,可以变通。

  了解他人,我要学会更多地主动了解他的为什么,觉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无论是做朋友还是寻找合作伙伴,都尽可能找信念和价值观一致的人。

  对于营销,黄金圈法则让我看到了操纵和激励的本质区别,明白了忠诚度源于客户和品牌的为什么之间的共鸣,品牌、产品只是客户表达自己理念的方式,品牌必须时刻保持言行一致。

  以前对于这一点只有懵懂的感觉,这次因为作者的条分缕析有了非常清晰深刻的认知。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存量竞争时代,拥有自己忠诚的全生命周期的超级用户是每个商业经营者都渴求的,唯有真正懂得人性、懂得激励的伟大领导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学习这种思考方式,跟上领导者的步伐,如有机会,要将这些领导者的思想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组织,黄金圈法则让我看到了组织的生长,也看到了组织的衰落,因为“为什么”而生长,因为失去“为什么”而衰落。判断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需要长期主义的视角,这在今日之中国尤其难得;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如何,它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端倪,只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

  我是谁?

  自诩大鹏姐,微信号 :大鹏小说(pengsworld),希望通过读书思考改变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8年公关市场经历,6年内容和社群创业经历;文艺女中年,终身学习者,生命成长修行者。

  看过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相信去创造,去爱,是我们对生命最谦卑的敬意!

  欢迎互相鼓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超级激励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